非物质文化遗产人才培养探索与实践

2021-12-06 07:55丁勇
科学与生活 2021年24期
关键词:传承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丁勇

摘要:学校教育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非物质文化遗产人才培养涉及非物质文化遗产本体研究、学科、专业、课程、教材、师资建设诸方面。高校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的最有效路径之一,就是从高校人才培养这一基本职能出发,把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种特色教学资源有效融入高校的专业与学科设置、课程体系设计、课堂教学过程、校园文化建设等教学和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高校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不仅对本土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具有积极作用,而且也是高校谋求自身可持续发展、打造高等教育品牌的需要。

关键词:高校人才培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

引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育传承是时代赋予国人的重要责任,本文尝试在分析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才培养特点及传统培养形式所存在弊端的基础上,提出职业教育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中应担负的责任与使命,探寻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传承人才培养的最有效路径。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人才培养现状

(一)本科阶段非物质文化遗产人才的培养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教育部进行过四次大规模的本科专业目录调整,学科门类、一级学科以及专业点的数量和名称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但非物质文化遗产至今都没有以独立的专业点的形态进入本科教育体系。但检索2015年国内高校的本科专业设置和招生情况后,笔者发现部分高校,尤其是艺术类院校开始拓展本科专业方向,以专业方向点的形式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引入高校本科培养体系,有的甚至以专业方向点的名义招生,并以培养非物质文化遗产人才为主要目标。这类高校有中央美术学院、山东艺术学院、四川美术学院、南京艺术学院、西北大学、北京理工大学等,这些高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专业方向点分属于不同的学科门类和一级学科,专业跨度比较大,以致各专业方向点的研究领域、课程设置、培养方案有较大差别。这说明非物质文化遗产专业方向点的学科定位、学科性质还需进一步界定,学科体系建构还需进一步加强,学科管理、课程管理等还需进一步规范。

(二)研究生阶段非物质文化遗产人才的培养现状

非物质文化遗产并没有以独立的专业点的形态进入硕士教育培养体系,而是以专业研究方向的形态存在于多个专业点中。这些专业点分属于多个学科门类,学科性质、目标、内涵、范畴、研究方法等都具有较大差异;这些专业研究方向分属于多个专业,招生方式、教学目标、课程体系、教学内容、评价方式等都有较大差异。例如,民俗学专业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人才培养就隶属于法学,倾向于民俗学、民族学、少数民族文学、社会学、人类学等;艺术学理论专业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人才培养倾向于艺术人类学、艺术社会学、艺术传播学、艺术管理学、艺术经济学、艺术法、艺术美学等;美术学专业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人才培养就倾向于美术文献、美术考古、文物鉴定、风格学、图像学、视觉文化等。这说明硕士阶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人才培养具有很强的分散性、独立性和跨学科性。博士阶段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人才培养开始以独立的专业点的形态出现,但只限于个别院校,而且还凭借民俗学、中国语言文学、艺术学理论等专业点,借力发展依然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博士点人才培养的主要現实。虽然高校在博士专业点设置方面的自主权加大,但是国家在博士点审批和建设方面的把控还是比较严格,学科目录之外的专业很难进入培养体系。

二、非遗传承人才培养的最有效路径

(一)中职教育:传承人才实践培养的基础阶段

中职教育作为培养非遗传承人才培养的基本起点,为传承打下坚实的技艺基础。原因如下:第一,再好的工艺设计都是以掌握全面的工艺技能为基础的,靠亲身实践操作来落实,如此才能成为具有价值的工艺品,否则就仅是一纸空谈。因此,技能训练是非遗传承人才培养的重要阶段。第二,由于对传承人的技能或艺能要求很高,必须接受长时间、系统的技能实践培养。而从接受教育的能力和程度结构来看,人的技能训练,年龄越小越好。因此,传承人的培养在中职阶段开展是最符合受教育者的认知规律与职业人才成长规律的。将中职教育作为非遗人才培养的最基本起点,是实施非遗传承人才培养的正确途径。

(二)高职教育:传承人才培养的关键阶段

一个优秀的传承人不仅要掌握精湛的工艺技能,还必须具备系统的理论知识与较高的艺术修养。作为一项非遗,它所包含的内涵是非常广泛的。如果只注重传承人的技能培养,缺乏对传承人的艺术设计与艺术素养的培养,忽略了相关理论知识、文化发展脉络的全面把握,那么培养的人最多只能成为“工匠”,所传承的非遗就会变得越来越浅薄,从而失去了文化传承的真正意义。因此,高职教育是非遗传承人才培养不可或缺的关键阶段。在中职教育中接受了全面、系统、规范的技艺训练与培养的基础上,高职教育重点提升传承人才的艺术素养与设计水平。

(三)中高职衔接课程结构体系的构建

中职教育侧重于以技能、艺能训练为目标。与高职教育相比,中职培养的人才能力要求相对单一,对技能力求“规范熟练”,对理论知识只求“必需够用”。因此中职教育应体现“实践性”特征。由于中职教育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具有基础作用,中职教育也应体现“基础性”特征。非遗类专业的高职教育应侧重于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与设计水平,重点体现“艺术性”特征。由于高职教育属于在中职教育基础上的进一步发展提高阶段,无论是在技能、艺能水平,还是在艺术设计、艺术素养与非遗文化底蕴的领悟上,都应该有所发展和提高。因此,高职教育还应具备“发展性”特征。依据中职教育的“实践性”“基础性”特征,建议将课程结构设计为“技艺实践类课程”和“技艺基础理论类课程”两大模块,其中技艺实践类课程占专业核心课程结构的80%。依据高职教育的“艺术性”和“发展性”特征,建议将非遗类专业的课程结构设计为“艺术设计类课程”和“艺术素养类课程”两大模块,两大模块课程所占课时比例大致相同。

(四)建立有效的保障机制

一是引进行业企业的优秀师资,提高培养质量。制定相关优惠政策,聘请民间艺人、技艺大师、非遗传承人作为职业院校的兼职教师、专业带头人、学校顾问等,参与非遗传承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各职业院校应成立大师工作室,鼓励大师将有关具体项目带入职业院校,通过真实项目的形式,引领整个非遗专业的课程教学工作。同时,选派相关专业的优秀教师到非遗传承企业实践,提高教师的技艺能力,优化专业教师的队伍结构和建设水平。二是建立非遗传承基地,提高文化传承辐射作用。基地的建设可以为非遗类传承人才的培养提供广阔的实习实训场地,并加强学校与市场的联系,实现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零距离。

结语

高校从人才培养这一基本职能出发,把本土非遗作为一种特色教学资源有效融入高校的整个教学和人才培养过程,对本土非遗和传统文化的传播、继承和保护,具有积极的作用。同时,高校也可以在参与本土非遗的传承、保护工作中获益匪浅。

参考文献:

[1]宋珊珊,张旸,张宁佳.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人才队伍建设问题研究[J].经济论坛,2020(03):139-144.

[2]吴蓓琳.高校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人的培育机制研究[D].西南大学,2015.

基金项目:四川文化艺术学院2021年校级教学研究与质量工程项目,项目名称:非物质文化遗产人才培养探索与实践,项目编号:2021JY59。

猜你喜欢
传承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河北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高校传承与保护的研究
贵州黔东南侗族大歌传承与发展新探
文化体制改革背景下高安采茶戏传承与保护研究
云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创产品研究
湘西苗族刺绣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承探析
关于扬州口头文学调查问卷结果的分析
初探河南新乡锣鼓乐“小咚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