邬金浜
贝泰尔。
出来混,总是要还的;或者说,定时炸弹,总要引爆。这话,用在那些论文抄袭的政客身上,最贴切不过了。
政客论文抄袭被认为是不道德、不名誉的丑闻,结局往往也很不体面,基本是辞职下台。当然,也有一时“鸭子嘴硬”硬扛的,但人格已然“破产”。
最近“破产”的是卢森堡首相贝泰尔,他20 多年前的硕士毕业论文被指抄袭。眼下,该国政坛中已有人与其撇清关系,否认“贝泰尔是同僚”。这对首相来说,岂不尴尬?
自然,贝泰尔不是独一个。
10月27日,卢森堡媒体reporter.lu称,贝泰尔论文是“令人印象深刻的大杂烩,里面都是抄袭的段落”。这篇题为《欧洲议会选举制度的可能改革》的论文,包含了从两本书、四个网站和一篇新闻报道中摘取的未注明出处的大段文本,只有“引言中的少数段落”和“一个同样简短的结论”没有出现大规模抄袭现象,即论文有整整20页是直接从欧洲议会网站上摘抄,另外9页摘自希腊议会1998年的一份报告,还有一些段落摘自一本关于欧盟机构的标准入门级教科书。
在进入卢森堡议会的同一年,贝泰尔在洛林大学的前身之一南锡大学读完了公法和政治学课程。这篇论文是作为高级文凭(相当于硕士学位)的一部分“撰写”的。
对这样严重的“剽窃”,卢森堡大学政治学教授安娜莉娜不无愤懑:“我发现的抄袭问题非常严重,因为大段的文章几乎是逐字翻译的。你不可能碰巧复制了几页文本。”巴黎政治学院政治学家尼古拉斯索格尔也表示,贝泰尔的论文抄袭“太广泛,不合理”。
由此,贝泰尔便被戏称为“复制粘贴首相”。
贝泰尔此举已经让政府高层面子很挂不住,认为首相的个人行为影响到了政府。一名匿名官员称,这是对党派的一种亵渎,他现在不管和谁交谈时都避免提到和贝泰尔是同僚,“全世界都知道这件事了,真的很尴尬”。
这个贝泰尔,也算是年轻有为。今年年仅48岁的他,2011年成为卢森堡首都卢森堡市最年轻的市长,2013年担任首相至今。
也许正因有此不凡履历,对这次丑闻贝泰尔虽然稍显“措手不及”,最终还是努力地“保持镇定”并“自我解脱”,称这篇论文是20多年前写的,并且在写的时候问心无愧,他又称,“从今天的角度来看,这件事本来可以——是的,也许应该——以不同的方式进行”,他完全相信洛林大学能够评估论文是否符合当时的标准。
尴尬的自然不只是贝泰尔,除了他的导师,还有其母校。事发翌日,洛林大学就声明称,已对贝泰尔的硕士论文涉嫌大范围抄袭一事展开调查。
另外,英国《卫报》已经“看戏不嫌事大”地宣称,这一抄袭丑闻是近年来对欧洲知名政客造成打击的最新一起,在此类丑闻中,德国受到的影响最为严重。
2011年7月,德国前国防部长古滕贝格移居美国,当时报道称其“将在那里写书,和家人一起开始新生活”,并说“古滕贝格和家人很久以前就想去国外生活,如今他的计划终于付诸实施”。
说得很潇洒,其实是迫不得已,数月前,他读书时自制的定时炸弹引爆了——同年3月1日,他因论文抄袭被迫辞去国防部长一职。
在德国,拥有贵族封号或学术头衔是非常荣耀的,尤其是当贵族封号已成“绝响”,学术头衔就成为衡量社会地位的“面子名片”。就连贵为总理的默克尔,每当出席国内活动时,头衔也永远是博士。
英俊的古滕贝格就拥有这样两张“面子名片”:出身贵族血统,又拥有拜罗伊特大学的法学博士文凭,所以仕途一帆风顺,40岁不到,便已担任过经济部长。当时,他被评为“德国最受欢迎的政治家”,甚至被视为默克尔总理的“接班人”,但一切都因一篇名为《美国和欧洲的宪法发展之路》的论文而终结。
正当古滕贝格在政坛踌躇满志之际,2011年2月,不来梅大学法学教授莱加诺无意中发现了古滕贝格2006年5月完成的论文《美国和欧洲的宪法发展之路》有大片“剪刀加糨糊”段落。随后,德国《镜报》又发现古滕贝格几乎将议会研究员塔姆勒的一份10页研究报告全文照抄。紧接着,有心人专门开通了一个揭秘古滕贝格论文造假的网站,发现475 页的论文中有多达300页涉嫌抄袭。莱加诺认为,这是“系统的、严重的抄袭”。
古滕贝格一开始辩称在自己花费7年写成的475页的论文中有1200多个注脚,且一再声称写作时是“实事求是和不背良心的”。然而,同年2月24日,母校收回了古滕贝格的博士文凭。这样,捱到3月1日,古滕贝格黯然辞职。
“剪贴男爵”只是德国政坛因论文抄袭倒下的第一张多米诺骨牌。他之后,因学术丑闻辞职的超过6人。
2011年5月11日,欧洲议会副主席、德国自民党在欧洲议会首席代表梅林宣布辞去上述两个职务。辞职也属被逼无奈。她2001年发表的《经济与政治之间的历史货币联盟》论文被指有近28%的内容涉嫌抄袭。很快,海德堡大学撤销了她的博士学位。更具讽刺意味的是,在古滕贝格抄袭丑闻中“义正辞严”的时任教育部长沙范,在两年后也步其后尘。2013年2月5日,德国海涅大学宣布撤销沙范的博士学位,因她1980年的博士论文被发现“有系统地、有意地”抄袭。随后在2月9日,沙范黯然辞去教育部长一职,从此远离政坛。
贝泰尔的“嘴硬”也许是其知道他并不“孤单”。2012年4月2日,匈牙利总统施米特宣布辞职。这是当时世上因论文抄袭而丢掉的最高职位。
当年年初,匈牙利一家网站发现,施米特的论文涉嫌大量抄袭保加利亚体育专家格奥尔基耶夫1987年发表的一篇论文,在其215页的论文中,“直接翻译”抄袭的内容竟有180页。之后,又有媒体跟进披露,论文剩下的部分還有17页内容“逐字翻译”自德国体育社会学家海纳曼1991年用英文写的一篇文章。由此,他也被谑称为“翻译总统”。
母校泽梅尔魏斯大学随后以一个月时间调查了施米特的博士论文和博士学位。3月28日,委员会公布1157页的调查报告判定:论文有180页与格奥尔基耶夫的论著部分相合,34-50页与德国学者克劳斯著作的312-319页完全雷同。10幅图表中有9幅取自保加利亚专家论著,还有一幅与原图只有细微差别。报告同时指出施米特获得博士学位“从报名到论文答辩之间只有一个月时间,答辩既无书面课题大纲,也没有考试记录和论文答辩的评委会议记录”。
调查显示抄袭已是铁板钉钉。两天后,施米特的博士学位被撤销。
虽然施米特还是硬拗,坚称“20年前没有错,用我当时掌握的所有知识写下了这篇论文”,甚至一再表白“问心无愧”,还指责对他攻击败坏了总统机关的声誉。然而,在强大的舆论压力下,硬拗只是自取其辱。强烈要求其辞职的呼声淹没了他狡辩的声音。4月2日,施米特终于辞职,距其上台仅一年半时间。
施米特也有“难兄难弟”。两个月后,罗马尼亚总理蓬塔也被指博士毕业论文抄袭。2012年6月18日,英国《自然》杂志网站指证蓬塔的论文超过一半内容为抄袭,部分内容“照搬”该国法律学者迪亚科努和克雷楚的著作,并把另一篇英语文献直接翻译成罗马尼亚语。同年7月,布加勒斯特大学裁定蓬塔2003年关于国际刑事法院的论文的大部分内容为抄袭,称该论文“违反了研究的伦理、诚信和良好行为原则”。
这时,蓬塔刚上台,自然知道这一指控的严重性,便极力否认抄袭,并称这一裁决出于政治动机。
虽然他当时躲过了刚上任就下台的危机,然而,定时炸弹引爆,终究让他一直如坐针毡。两年后的12月16日,蓬塔最终选择放弃博士学位,此后,他的政治生涯就一直被抄袭丑闻笼罩着。
所谓成也论文,败也论文,因为博士具有崇高的学术分量和社会声望,且被认为是“向上流动的通行证”——通向政坛的敲门砖。然而,一旦被认定抄袭,定时炸弹便会迅速引爆,成为丑闻,则又会加速他们黯然下台,直到“政治窒息”和“社会性死亡”。
还是那两句话:定时炸弹,总会引爆;出来混,总是要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