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专用陈列室渗透“时空观念”素养培养刍议

2021-12-06 22:46陈瑞
中学历史教学 2021年11期
关键词:时空观念专用时空

陈瑞

近年来,伴随着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各地教育部门在教育的设备投入与渠道拓展方面着力不少,许多学校的硬件、教学多样性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和提升。这不仅体现了经济发展、科技进步对于教育的助推作用,更體现了党和国家对于教育的重视,为新时代的教育教学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和广阔的选择余地。

一、经济发展与教育改革趋势下日渐丰富的专业教室资源

前已述及,经济发展与科技进步推动了教学的日新月异。以历史学科为例,许多学校都设置了历史专用教室,陈列了丰富多样的历史模型或演示设备;另外,为了激发学习兴趣,拓展学生视野,许多学校也开设了相关的博物馆或历史遗址研学课程或活动,教学资源的丰富可见一斑。

与此同时,《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中明确提出“历史课程要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作为目标,使学生通过历史课程的学习逐步形成具有历史学科特征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1]。而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只有通过以学生为主体的活动,在做中学,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在认识历史的过程中联系和运用知识,掌握探究历史的方法和技能,逐步学会全面、发展、辩证、客观地看待和论证历史问题,才能使学生的核心素养得以提升和发展”[2]。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开发各类课程资源,使之服务于日常教学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就显得尤为重要。鉴于此,笔者以为,作为一线教师的我们在日常教学之外,更应注重对学校已有相关硬件或软件资源的开发利用,使学校的各类课程资源能够与教学密切配合,相得益彰,从而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二、专业陈列室在渗透“时空观念”核心素养中的应用

我校高中部历史专用教室配备有石器模型、半坡人生活遗址模型、都江堰模型、兵马俑模型等十数件教学器具;同时配备有世界史电子演示系统、《清明上河图》模型、世界宗教发展、中国文字演进展帘等不同种类的设备和教具,种类丰富,涵盖了遗址、文物等多种形式;跨度漫长,从原始遗址石器到金缕玉衣模型,再到近现代巴西的基督山模型;空间辽阔,从中国的半坡遗址到希腊的帕特农神庙模型;从二里头遗址到埃及的金字塔模型,古今中外,皆有所涉及。这为开发历史专用陈列室的课程资源,提供了前提条件。

立足于以上陈列,笔者将之与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的教学、复习相联系,探索了专业教室陈列在渗透“时空观念”核心素养中的部分应用案例。不当之处,还望前辈、同仁批评指正。

岳麓版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主要涉及中国古代经济,知识点细碎且理解难度较大。尤其是对部分概念的理解与阐释,因缺乏相关实物支撑,较难突破,这个时候历史专用陈列室就能够很好地发挥作用。

教学案例一:水利工程的发展

都江堰是中国古代水利工程中的典型,可以借助历史专用陈列室的“都江堰水利工程模型”(图1)进行教学。可设计以下问题:

(1)此模型展示的水利工程建于何时何地何流域?今天是否存在?

(2)此水利工程对当时有何意义?对今天有何作用?

(3)此水利工程模型有标注错误之处,试指出并说明理由。

第一个问题,着重落实核心素养的“时空观念”,让学生通过模型结合教材内容掌握该水利工程的时空信息,进而与今天存在的都江堰联系,树立时空古今互通的历史思维,强化“时空观念”核心素养。第二个问题学生通过运用历史知识,分析其对当时和今天的意义作用,培养“历史解释”核心素养的同时,进一步强化时空要素的古今联系,于“时空观念”和“家国情怀”两大素养均有涉及;第三个问题(在上课前调整模型上的标注标签,刻意设置错误)是在前两者基础上的拔高,要运用历史、地理、物理等相关知识,分析都江堰的设计结构方能得出。可作为选择性讨论题,培养学生综合调动多学科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案例二:中国古代的城市发展

进行“中国古代的城市发展”这一部分教学时,学生对于“城”、“市”概念的理解停留在教材叙述上,尤其对“市”的发展演变,体会不深,不利于“时空观念”素养的培养。可通过历史专用陈列室的“半坡遗址复原模型”(图2)、“《清明上河图》模型(局部)”(图3)对比进行相关教学。设计问题如下:

(1)观察“半坡遗址复原模型”,思考:半坡人聚居区设计考虑的首要因素是什么?如何体现?其聚居区是否存在商业职能?

(2)对比半坡遗址复原模型与《清明上河图》模型(局部),思考:两个不同时代聚居区在居住区与商业区上有何异同?

(3)结合以上问题思考:中国古代城市职能是如何发展演变的?

第一个问题,学生通过对遗址模型的观察,会发现遗址周围有一圈连通的河沟,引导学生思考此河沟的功能及后来的发展演变,学生可推断出此河沟主要功能为防止周围野兽或外敌的屏障,并分析得出其可能为后来护城河的雏形;进一步分析可得出半坡人聚居区设计首要考虑的应是安全因素,进而得出城早期的主要功能应是保证居住安全。加深对教材“城以盛民也”[3]叙述的理解,进而强化对“时空观念”中“空间”概念的理解。同时,学生观察遗址中各部分构造,未发现明显的贸易场所,结合教材叙述,可推断此时代尚停留在几乎自给自足的时代,城的主要功能为安全防御,商业职能较弱,也让学生感受“二重证据法”等史学方法的运用;第二个问题,对比半坡人与宋代人的聚居区,教师引导学生对比半坡人简易“护城河”、北宋城墙,得出其居住均重视安全功能;同时依据北宋城中贸易点的分布,判断宋代城市的“市”已打破空间限制;同时结合清明上河图中的灯笼,推测其已打破时间限制,形成“夜市”,从而加深对“市”发展演变的理解。此问题是在前个问题基础上,进一步强化“时空观念”核心素养中的“时间”概念,以“时间”概念的推进看“空间”概念的演变,进一步强化学生的“时空观念”;立足于前两个问题,学生可总结出第三个问题答案:中国古代城市最初职能主要为政治、军事职能(河沟,侧重安全),至宋代时除侧重政治军事职能外,经济职能(街市、夜市等体现)逐步增强。从而形成对中国古代城市发展的系统认识。

综上所述,运用历史专用陈列室辅助教学,能够从日常课堂未关注的角度落实“时空观念”核心素养,进而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此外,历史专用陈列室课程资源的开发对于学科建设、学生成长、教师发展方面也有着不可估量的重要意义。

三、专业陈列室在历史教育教学应用中的意义

关于历史专用陈列室的教学实践,我们的尝试有限。但笔者以为,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充分开发并利用历史专用教室的教学资源,对于历史教学的诸多方面却有重要意义。

(一)对学科:渗透核心素养的重要渠道

2017年推行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中,正式提出了核心素养的说法,将“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實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作为历史学科的五大核心素养,在未来的课程改革中,我们需要探索更为多样化的渠道、开发更为贴合学情的教学资源,才能更好地落实核心素养。

在教学时间有限、博物馆等资源地域分配不均的情况下,历史专用陈列室的合理运用,将成为渗透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教学资源。如,我们可以通过相关文物模型陈列渗透时空观念;通过遗址、出土文物模型与教材的结合及相关论证,强化学生的史料实证意识;通过对这些文物流落历程的讲述,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如果作为一线教师的我们,能够将历史专用教室的教学资源与日常教学有机结合,这将为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开拓更为广阔的渠道。

(二)对学生:发挥主体作用、活跃课堂气氛的助推器

新课程改革始终强调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故教师应通过创设各种教学情境,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适时表达提供空间与时间。历史专用陈列室为占据主体地位的学生提供了更为丰富多样的教学素材,创设了更为具象立体的教学情境,助其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同时,它有助于纠正“课堂倒一片”的现象,当教师能够合理巧妙地运用历史专业教室陈列,丰富教学资源的同时,也能有效活跃课堂气氛。

(三)对教师:开发课程资源、提升专业素养的重要途径

一直以来,笔者作为一线历史教师,深感课程资源匮乏,除教材、教师用书外,便是网上一些图片或影像资料,或是一些博物馆文化馆陈列等,但这些资源受到诸多限制:文本、图片、影像资料呈现不够直观;博物馆陈列等虽然直观但受限于时间地域等。而历史专用陈列室呈现的直观性与利用的便捷性,有效弥补了当下课程资源的诸多不足,便捷了日常教学。

同时,开发历史专用陈列室的教学资源,也能推动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部分教师由于工作繁忙而无法进行“充电”提升,若能借助开发历史专用陈列室的契机,加强对专业方面的研究,并致力于与日常教学相联系,不仅对教师教研成长大有裨益,更能形成教师、学生、学科、学校共同发展的多赢局面,最终构建教育教学发展的良性格局。

【注释】

[1][2]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20年修订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年,第2、50页。

[3]曹大为,赵世瑜:《历史必修(II)经济成长历程》,长沙:岳麓书社,2004年,第24页。

猜你喜欢
时空观念专用时空
沁人心脾的“香”
跨越时空的相遇
德里女性专用车厢受青睐
玩一次时空大“穿越”
镜头中的组诗
历史教学设计中的“时空观念”设计
时空守护者之宇宙空间站
时空之门
数学达人专用时钟
飞机是怎么飞上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