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政策雷厉风行,但是个别培训机构也出现“卷钱跑路”“退费难”等问题。近日,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中国人民银行、税务总局、市场监管总局、中国银保监会联合印发《关于加强校外培训机构预收费监管工作的通知》,就加强校外培训机构预收费监管工作作出进一步部署。《通知》要求严格执行教育收费公示制度,预收费全部进入本机构培训收费专用账户;面向中小学生的培训,不得使用“培训贷”;校外培训机构应与符合条件的银行签订协议并报教育等主管部门备案,开立风险保证金专用账户,存入规定金额的保证金。
之前,校外培训一般采用“先付费后服务”的消费模式,而且动辄一次性要收半年、一年的学费,更有甚者打起了“融资”的歪主意,让家长一次性交出数万元乃至十几万元的学费,然后再返还,看着是家长得到“免费学习”的便宜,其实是培训机构盯上了家长的本金,用来“借鸡生蛋”疯狂扩张。这也让培训行业背后,有了一个巨大金融风险。之前校外培训的疯狂,既是因为资本市场加持,也是因为高杠杆的学费的推波助澜。而且,在之前预收费的模式之下,消费者一方处于极端的弱势、被动地位,学费有没有被挪用,消费者无法知晓,更谈不上监督。一旦培训机构关停倒闭,最吃亏的还是消费者一方。
这次,教育部和中国人民银行、市场监管总局等机构一起为培训行业收费立规矩,就是为了从钱的角度管住教培行业,特别是要管住之前已然出现的“卷钱跑路”问题。在预收费托管上,要求“应托管、尽托管”,预收费(包括以现金方式收取)须全部进入资金托管专用账户,培训机构一旦发生非正常停业,学员未消课的学费可从银行如数退还,最大限度保障了学员和家长的利益。而且《通知》里还要求,严禁诱导中小学生家长使用分期贷款缴纳校外培训费用,减少冲动消费,彻底关掉了之前饱受诟病的“培训贷”(中小學阶段)。
教育行业理当是良心行业,也需要资金投入,但是不能因为资金投入就沦为金钱游戏。这次《通知》通过管钱,倒逼行业回归正常,亡羊补牢,未为晚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