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概念整合视角下网络语“打工人”的分析

2021-12-06 11:37魏京津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21年11期
关键词:打工人概念整合

魏京津

内容摘要:本文运用概念整合理论分析了网络流行语“打工人”的形成机制,同时对原有的“XX人”结构与其他新兴“XX人”结构作了简要分析。

关键词:概念整合 “XX人” 打工人

概念整合理论(Conceptual Integration Theory)是认知语言学理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理论最早由美国语言学家Gilles Fauconnier于20世纪90年代提出,在其与Mark Turner出版的合著《我们的思维方式:概念整合与人类心智的隐匿复杂性》(The Way We Think: Conceptual blending and the mind's hidden complexities)(2002)中对其做了较为系统的描述。

概念整合理论是Fauconnier在其心理空间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两种理论的目的都是为了模拟思想和语言的动态映射。不同于形式主义对意义研究的忽略,Fauconnier认为“语言表达式没有意义,它们是推动我们运用熟知的过程构建意义的动力。”“话语的意义绝没有存在于词中。当理解话语时,我们决不是理解词在说什么。当独立于丰富的细节知识和我们的强有力的认知过程时,词本身什么也表达不了。”基于这样的语言观,Fauconnier将认知心理学与语言学研究相结合,于1985年出版了著作Mental Space,提出了著名的“心理空间理论”。该理论指出,在我们进行思维和对话时,会在大脑中构建许多小概念包,这些概念包就是一个一个的心理空间,它们按照框架和认知模型构成,能够表现细致分割的话语和知识结构。在我们说话和思维的过程中会不断对其进行修正和补充,以此完成语篇意义的构建。本质上,心理空间是认“域”(domain)。但两者也并不完全相同,心理空间是新创的、即时的、不完整的,认知域则是固定的,完整的,前者是在言语活动中对后者进行局部选择的内容;一个认知域的重现能够建立各不相同且不兼容的若干心理空间。从功能上说,心理空间是我们说话和思维时无意识地用来组织后台认知运作过程的手段:在话语过程中以多种方式彼此映射、扩散、增生,为变化的参照点、观察点和焦点提供抽象的心理结构,使我们在任何時间都能够把注意力指向局部的、简单的结构,同时在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中保留复杂的连结网络①。

但“心理空间”理论只揭示了意义构建的一些基本原则,为了进一步探索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系统的工作机制等问题,Fauconnier又提出了概念整合,这一用来描述人类后台认知系统的理论框架,详细论证了各心理空间之间的相互关系与作用。词语和句子的语义建构过程就是依赖人们的后台认知这一能力不断地进行分解、映射、结构投射和动态心理模拟等认知活动,从而对相关概念域进行整合的过程。

Fauconnier的四空间模型是典型的用来解释词语意义建构的多空间图示模型,如左图所示:四空间模型包括两个输入空间,一个类属空间和一个整合空间,整合空间中的方框表示浮现结构。类属空间向两个输入空间映射,它反映输入空间共同常见的更抽象的组织与结构,规定核心跨空间映射。整合过程发生在合成空间内,整合并不是两个输入空间概念的简单相加,而是一种复杂的整合过程。当输入空间1与2部分的投射到合成空间后通过“组合”、“完善”和“扩展”三个彼此关联的心理认知过程的相互作用而产生浮现结构,浮现结构的产生过程及新意义的演生过程。输入空间的映射具有部分与选择的属性,哪些属性会发生投射,合成空间在多大程度上由输入空间的结构激活,取决于必须与它和谐共生的背景和文化结构。

概念整合理论关注意义的建构过程,将语言与认知、交际、社会功能结合起来进行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认知语言学中隐喻理论对某些语言现象解释力的不足,为我们理解语言中的新词新语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模式。本文就将从概念整合入手分析网络流行语“XX人”的新意义如何产生这一问题。

一.原有“XX人”结构的一般意义

“人”是一个典型名词,其在《现代汉语词典(第七版)》中的释义为“能制造工具并使用工具进行劳动的高等动物”,当与“XX”相结合组成“XX人”时,这类词语属于汉语中的常见的偏正结构词语,“人”依旧是整个词语的中心,释义为“指某种身份或职业的人”。与“人”组合的“XX”既可以是名词也可以是动词,比如“电影人、制片人”。“XX人”结构能产性比较强,除了近两年所产生的一些网络新词,汉语中原有的“XX人”结构词语也有很多,我们根据不同的语义类型将其分为以下五类:

(一)表示人物职业

这一类的“XX人”表示人物的职业或所从事行业,“XX”可以是表示行业的名词也可以是表示具体工作内容的动词,前者如“音乐人”“电影人”,后者如“作词人”“作曲人”。

(二)表示人物身份

这一类的“XX人”表示人物的身份,“XX”通常是表示该人物履行什么职责,负责什么事务的动词,如“领导人、接班人”。

(三)表示人物归属的地点、时期、民族等

这一类“XX人”表示人物所属的籍贯、时期、民族、时段等,“XX”一般是时间名词或地点名词,如“河南人、老年人、汉族人,现代人”。

(四)表示人物特征

这一类“XX人”又可以根据不同的特征表示方式分为三类:一是以部分代整体,用人物外部或内部的局部特征来指称,如“黑衣人、老实人”;二是用具体代抽象,如“木头人”,用来指代像木头一样木讷、迟钝的人;三是夸张放大人物特征,“XX”一般是形容词,如“隐形人、透明人”。

(五)表示人物与事件的关系

这一类“XX人”用容器隐喻来表示人物与事件的关系,把事件看作容器,人如果参与事件就处于容器之中,不参与事件则处于容器之外,如“局内人、局外人”。

以上我们所分析的都是以往传统的“XX人”结构,其中前三类“XX人”在交际中往往作为称谓语使用,这是被整个社会所接受并广泛使用的,因此其意义具有严肃性和不可更改性。后三类“XX人”在意义上强调人物特征的区分性,在突出一类群体特点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将不同群体区别开来。两者的共同之处是都具有较为固定的概念意义,不需要借助语境也可以得到正确理解,不会产生歧义。

二.“打工人”作为网络流行语的新创意义

(一)“打工人”的缘起

“打工”这个词最早出现在香港地区,是一个中性词,特指那些“受雇于人”“从事受薪工作”的人。到了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这个词传入了南方,在以广东省为首的地区开始流行。随着南下打工热潮把全国各地的劳动者送往异乡,“打工”这个说法便全国性地通用了起来。与此同时,“打工”的词义也发生了改变,与稳定的、有保障的工作相区分,特指一种临时性的,会被任意解雇,可替代的劳动。“打工”也与其他词组合,产生了许多新词:打工仔、打工妹、打工皇帝……“打工”从一个中性词变成了带有贬义色彩的词。

而“打工”进入“XX人”结构则是来源于一位叫“抽象带篮子”的网红,其用黑色幽默的方式,故意吹捧自己打工人、保安、大专生的身份,此后“打工人”这一词语便悄然在互联网走红。以下是在百度搜索引擎中搜索到的有关“打工人”语料:

(1)成为欧洲华裔第一王妃后,她却只想做个打工人?

(2)老天爷不会辜负你每一滴汗水,它们都会体现在你老板的账户余额里。早安,打工人!

(3)熬最深的夜,看最早的太阳,打工人,你的睡眠KPI达标了吗?

(4)日本提高养老金支付年龄,这届打工人要干到70岁?

(5)中国只有854万人“月入过万”?看到工资划分后,打工人扬眉吐气。

(6)别人过节我打工,别人睡觉我打工,别人上课我打工!打工人,辛苦了。

通过分析语料可以发现,从功能上来看,新兴词语“打工人”与传统的“XX人”结构一样都具有称谓功能,都具有体词性特征,在句子中主要充当主语、宾语。但从意义上来看,“打工人”中的“打工”已经不再表示贬义,即使是在例(1)中,“打工人”也是调侃意味多于负面色彩。出现在“打工人”中的“打工”一词与“打工仔、打工者、打工妹”中的“打工”其内涵意义也有不同,不再单独指临时性的,会被任意解雇,可替代的劳动,指称范围扩大为所有靠劳动获取报酬的人。

“打工人”这一称谓囊括了所有职业,无论是白领还是蓝领,不论是外卖送餐员,还是流水线上的工人,或者坐办公室处理几十、几百万流水的金融白领,他们无一不面临着各式各样的职场压力:不稳定的薪酬、无休止的加班、超负荷的任务量等等,大家都是平等的“打工人”。大家纷纷在网络上以此自称,围绕着“打工人”的梗,进行自我嘲讽或对工作或上司进行吐槽,但大多却也是积极向上的,透露出带着一股“土味”的励志感。“打工人”借助具体语境可以表达四种不同的语用意义:身份认同,如例(4)(5);调侃自嘲,如例(3)(6);激励乐观,如例(6);讽刺不满,如例(2)。

(二)“打工人”的产生机制

新词语产生并流行的背后往往是人的认知机制在起作用,“打工”之所以能够进入“XX人”这一结构并产生其独有的概念意义与语用意义,正是人們通过概念整合对事物进行范畴化的过程。

我们可以根据概念整合论的四空间模型来理解“打工人”的意义生成。两个输入空间分别输入“打工”和“人”的相关概念,比如输入空间1:打工【+为他人出卖力气+以人为主体+获得报酬+感到累+有压力+不固定+收入低+多为体力劳动】,输入空间2:人【+有生命+可以创造价值+会使用工具+有思维能力+作为动作发出的主体】。这里的“人”提供了一个认知框架,我们依据某种区分特征或标准对某一人群进行范畴化,其实就是按照这一认知框架去认识并区分这一人群。比如在之前分析的传统“XX人”结构中,填入这一认知框架中的可以是行业、年龄、身份、穿着等等特征。而在“打工人”中,映射到整合空间的是输入空间1中的【+为他人出卖力气+以人为主体+获得报酬+感到累+有压力】与输入空间2中为其提供的关于“人”的认知框架。而整合空间中也有既不属于输入空间1也不属于输入空间2的元素,这是文化背景所提供的一些因素,比如受到南下打工热潮与进城打工热的时代背景影响,在中国人的认识中“打工”这个词往往是指一些工资低又不稳定的体力劳动,并且从事这些工作的人往往受教育程度低,素质不高不文明等。

在合成空间中,有关于“人”的认知框架,也有“打工”的输入语义【+为他人出卖力气+获得报酬+感到累+有压力】,以及相关文化背景和具体语境的因素,这些因素经过整合作用,“打工人”才因此具有了更广泛的指称范围,也具有了自嘲、激励、讽刺等语用意义。因为我们文化中有这样的预设:打工的人是没有文化的,素质低下的,以“打工人”自称才会具有自嘲感,看似是贬低自己,实则表现了人们面对艰难现实的一种乐观精神。

(三)其他新兴的“XX人”组合

除了“打工人”之外,近两年网络上也有许多其他新兴的“XX人”组合,如:

(7)现在是抄车人,然后就是算数人,一不小心成了拼单人,双十一是尾款人;现在是丁工人,想着成为人上人,再也不是早睡人,没法游戏人,只能成为了熬夜人。

(8)在设立了两拨销售节点的今年“双11”,剁了两次手,“吃土人”也成功升级“吃圭人”。

(9)干饭人,干饭魂,干完饭后我们都是社会人。

(10)不要再做对方的工具人了,你应该去爱真正爱你的人。

这些“XX人”的构成也存在一定的认知性、社会性,有时甚至需要句意辅助或者上下文语境才能成立,比如“丁工人”“吃圭人”。例(7)中“抄车”“算数”“拼单”“尾款”等词在“XX人”中的意义只有具有某一文化或知识背景的人才能正确理解,这是双十一购物节的一系列事件。这些新兴的词语也只有在一定的语境下才能被理解,比如“丁工人”,对它的概念整合既需要有汉字的相关文化知识——“扌”,提手旁,表示双手之意;也需要了解“剁手”这一新词语的含义,才能实现成功整合。

例(9)中“干饭人”一词则源于抖音上的一位主播每次在拍视频之前都会大喊“干饭了”,具有四川方言特色。“干饭”虽然意义与“吃饭”相同,但更能突出行为主体的豪放和热情。“社会人”则是来源于“社会”作为形容词的负面意义,但在“社会人”里更多的是一种调侃意味。

例(10)中的“工具人”则是运用隐喻的认知手段,指像工具一样被人使用却没有任何怨言也得不到任何回报的人。

“打工人”作为新兴的网络称谓语,拉近了不同职业劳动者之间的距离,起到了彼此认同的作用,其具有的语用意义缓解了当代社会人们的焦虑和压力。“打工人”一词的流行不仅得益于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也是因为它符合语言的经济性与模因传播规律,其反映的社会意义能够引起社会大众情感共鸣。但是有些“XX人”组合如果脱离了具体的语境,人们可能无法准确理解该词的意义并且加以运用。因此,“XX人”是会随着时代的发展淡化退出我们的视野,还是稳定下来成为语言中的固定表达,其发展方向还有待进一步考察研究。

参考文献

[1]束定芳编著.什么是语义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4.

[2]刘正光.Fauconnier的概念合成理论:阐释与质疑[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10):8-12.

[3]徐奋奋.认知社会语言学视域下对网络流行语的概念整合分析[J].安徽建筑大学学报,2019,27(04):111-116.

[4]魏乐.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XX人”[J].汉字文化,2021(03):8-9.

[5]林纲.网络视域下“XX人”词语模的生成与功能嬗变——由年度热词“打工人”等谈起[J].传媒观察,2021(02):62-67.

[6]黄婉童.认知与社会:网络新词意义建构的双重驱动[J].河南社会科学,2019,27(02):104-108.

[7]邹春玲,夏丹.概念整合理论视角下的网络流行语认知机制研究[J].大庆社会科学,2013(06):69-70.

[8]王雪.概念整合视角下流行语“柠檬精”分析[J].今古文创,2021(14):105-106.

[9]冯薇著.认知语言学与汉语词汇研究[M].世界图书出版西安有限公司.2018.

注 释

①束定芳.语言的认知研究[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19-22

(作者单位:海南大学人文传播学院)

猜你喜欢
打工人概念整合
“打工人”让日本人感同身受
“打工人”,日韩拍出新花样
“打工人”这个热梗里藏着多少悲欢
韩国“打工人”人均欠债23万
给予“打工人”更多关怀关切
“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习主席讲话中的隐喻概念整合及翻译策略
概念整合视阈下的广告语解读
浅析概念整合理论在语言中的应用
汉语歇后语的认知语用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