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记忆文化导视体系构建研究

2021-12-06 10:45邹涛吴婧榕金和平
创意设计源 2021年5期

邹涛 吴婧榕 金和平

摘 要 〔目的〕为城市记忆文化的保护与活化提供思路和方法。〔方法〕运用导视设计方法,将城市记忆文化的资源碎片分层级、分节点进行归类,形成可视化脉络思路。〔结果〕以长沙历史步道为设计的目标对象,在市区街道等政府部门的指导下,联合湖南城市记忆文化有限公司,将城市记忆导视系统成功应用到长沙的历史文化街区。〔结论〕构建“脉络信息完善+资源体系搭构+文化价值转化+多元落地输出”的城市记忆文化导视体系,为城市记忆文化的保护与活化提供设计策略和方法。

关键词 城市记忆文化;导视体系;长沙历史文化街区

引用本文格式 邹涛,吴婧榕,金和平.城市记忆文化导视体系构建研究——以湖南省长沙市为例[J].创意设计源,2021(5):65-70.

Abstract The main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 to provide ideas and methods for the preservation and activation of urban memory culture. Using the guide design method, the resource fragments of the urban memory culture are classified into hierarchical levels and sub-nodes to form a visualized context. With the historical trail of Changsha as the design target, under the guidance of the urban street and other government departments, united Hunan City Memory Culture Co., Ltd. successfully applied it to the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blocks of Changsha. Constructing an urban memory culture guidance system of "improvement of context information + resource system construction + cultural value transformation + multiple landing output" to provide design strategies and methods for the protection and activation of urban memory culture.

Key Words city memory culture; guide system; Changsha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district

[基金项目]本文系 2018 年度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长沙城市记忆文创产品设计研究”(项目编号:18YBA435);2019 年度湖南省学位与研究生研究项目“双一流背景下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项目编号:2019JGYB041);2019 年度湖南省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基于LBS技术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可视化研究——以长沙为例”(项目编号:CX20190171)阶段性研究成果。

引言

随着城市的发展与更新,诸多旧建筑被重建和拆除,城市记忆逐渐消弭。城市记忆工程来源于冯骥才老先生早先发起的“历史文化考察与保护”行动[1]。2015 年 12 月,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再次召开,强调国家在城市文化建设的进程中,应重点保护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打造城市特色,进而延续历史文脉。2020 年 10 月,习近平在广东考察时强调,在改造老城、开发新城的过程中,要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遗存,使历史和当代相得益彰。如何构建规范且具有传承意义的城市记忆文化导视体系,进一步打造完备的城市记忆文化转化与传播路径,是城市记忆文化研究领域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研究背景、意义、价值

(一)研究背景

1. 城市记忆文化研究学科较为单一

现阶段有关城市记忆文化的主体研究仍以档案学与建筑学等学科为主[2]。档案学关于城市记忆文化研究的方向主要为记录和探索城市的历史发展进程,诸如城市发展中的事件、人物、时间、地点、影响等要素,它们是城市记忆文化研究的根源。城市记忆文化载体研究成果较为丰富的是建筑学学科的研究,其强调城市记忆文化的物质载体是人与建筑,建筑的风貌与格局是一座城市具象记忆形态的呈现。档案学、建筑学学科的研究成果与方法是城市记忆文化研究的基础,具有重要的导向性和参考性。

2.城市记忆文化的研究成果较为趋同

国内现阶段关于城市记忆文化设计成果转化的研究多以建筑学学科为主[3]。陆邵明[4]旨在通过对城市记忆空间的打造,进一步唤醒人们的情感记忆,将空间要素进行了系统划分,为后续多学科方向的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单霁翔[5]指出诸多物质与非物质的记忆载体均是城市发展的物证与依据,是城市文化价值的内在与外在体现。汪芳等人[6]则提出“乡愁”这一概念,并将其与集体记忆相联系,旨在追溯和分析人们对于城乡空间情感价值的转变过程,并将空间联通记忆与文化,从而構建具有地方性特征的城市。舒韬[7]则提出了“和而不同”的地域文化观念,并指出空间与记忆相互依附,均为人的视觉与行为感知的反馈,因此,将城市记忆的主要内容分为了认知意象、场所精神、生活环境内涵这三方面。

(二)研究意义

1.改善现有城市记忆研究成果的趋同性,打造主流文化的导视“名片”

有关城市记忆文化内容的设计研究多以中小空间的氛围打造与融合为主,在城市风貌的特色表现与呈现形式上缺乏关联性,研究内容与方向大多零散,难以形成脉络清晰、方向明确的研究框架。一座城市记忆文化体系的构建,离不开完整的设计思维,而实现在城市更新过程中对历史建筑、城市文脉、空间结构及肌理的保护、传承与呈现,需要借助可视化设计的思路和手段。

2.为城市记忆文化研究提供具象化的整合性导视设计思路

关于城市记忆文化研究的设计成果较为多样,硕果累累,但多停留在理论层面的叙述与探讨。城市记忆文化信息内容的传达方式,是市民通过城市记忆文化了解城市,进而产生认同的具体途径,城市记忆文化价值的延续方法等内容都亟待研究。城市导视系统设计方法作为城市记忆文化设计呈现的研究方向之一,具有较为完善的设计体系,其中的可视化要素设计方法,能够将城市记忆文化脉络中的载体、事件、人物、内容等资源进行系统的梳理,为后续城市记忆文脉的传承与发展提供可持续驱动力。

(三)学术价值

探析城市导视系统与城市记忆文化可视化研究之间的关联性与延续性。将导视设计理论与城市记忆文化研究相结合,运用导视系统中的导向性思维,对城市记忆文化要素进行规范系统的可视化布局,构建完整的城市记忆导视系统体系。将城市导视设计方法与城市记忆文化相结合,完善现有的城市导视系统设计研究方向,同时对城市记忆文化的理论与实践予以补充和参考。

二、导视体系构建:形成系统规范的城市记忆文化可视化脉络

(一)城市导视系统设计逻辑

城市导视系统能够将城市记忆文化信息进行思路清晰、脉络明确的可视转化。城市导视系统设计主要以视觉设计为主[8]。可通过图案类别、造型特征、元素特征、构图特征、色彩特征、装饰部位、装饰手法等形式对文化要素进行呈现[9]。文化可视化的导视设计方法,能够帮助人们更为直观地理解文化信息在其他形式下无法直观传递的内涵。结合现代的可视化表达形式与交互技术,利用人们的视觉感受,进一步触发观者内心深处的文化认同机制,从而使人身临其境,亲眼目睹在探索城市发展变化过程中的信息。

如图 1 所示,导视系统作为人们随处可见的重要可视化引路工具之一,是以点到点的引导方式,帮助人们以最便捷的路径到达指定的地点,同时提供基本的建筑、街道等信息,以便人们进行路线、目的地的确认,是一座城市的导向标,起到最直观有效的可视化引导作用。在城市导视系统的导向思维层级中,由室外到室内可分为 5 个层级的导向,根据人们在不同地点所需要的指引,呈现相关的内容信息。从起点位置到路线规划,路线确定到到达地点有 4 个步骤。导视系统的基本功能为引路功能,同时也可以成为城市记忆文化信息的线索导向与重要载体。

(二)城市记忆导视系统设计形成思路

通过导视系统的设计方法,能为城市记忆文化的信息整合与传达提供清晰明确的设计思路。以传统的导视系统五级导向为例,将城市记忆文化要素信息的导向内容分为三类别、五步骤,搭建城市记忆文化导视系统的内在信息联系。如图 2 所示,首先,将原始的城市记忆数据(各色散点)进行信息的收集与整理,同时将记忆信息进行分类,按照类别、相关性等规律将各色散点进行链接,形成初步的记忆脉络网络;其次,根据记忆脉络网络中的散点信息,提取城市记忆文化的核心内容,可以是城区中的一些重要记忆点(重大历史建筑、人物、事件等),搭建形成基本的城市记忆脉络与各自散点组成的核心记忆圈;最后,通过链接核心记忆圈,构建城市记忆可视化主轴脉络。

1.多记忆点形成导视思维路径:构建城市记忆核心记忆圈

城市记忆的核心记忆圈是指具有重大历史文化价值的城市记忆要素,也是城市记忆文化导视体系设计的重要依据。核心记忆圈是以城市记忆历史文化为主的客体,以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历史文化街区以及历史地段等重点区域作为载体,是国家和政府重点保护与推选的历史文化保护对象。核心記忆圈中包含诸多城市记忆碎片,也是现有城市记忆文化研究的重点对象。每个核心记忆圈周围都包含着零碎的记忆散点,通过将记忆点与散点进行搜集链接,形成记忆点之间的路径,进而形成由点(记忆点、散点)到线(记忆路线)至面(核心记忆圈)的构建。核心记忆圈的构建是将城市中散落的各种记忆点、记忆散点进行初步的规划与分区,方便后期进行系统化的管理与记忆可视化脉络的梳理、串连。

2.三模块打造城市记忆文化导视框架:形成城市记忆主轴脉络

根据城市记忆文化导视系统的构建思路,在城市导视系统导向思维层级的基础上,最终提出 “ 6 节点”“ 5 类别”“ 3 层级+ 1 路径”的三个模块导视设计思路。“ 6 节点”是在整体空间规划上,将其分为了 6 大节点,每一个节点覆盖周边步行约 15 分钟的路程面积,每一块面积可形成每一个节点系统;“ 5 类别”是导视系统中的五种设计表现手段;“ 3层级+ 1 路径”则是将记忆要素进行层级划分,其中包含了多个核心记忆点、散点与核心记忆辐射圈。连接核心记忆圈之间的记忆脉络线则是作为记忆路线的整合,成为城市记忆导视系统的内在“寻路”框架。

3.三要素形成导视框架内容:“名、古、重”归纳城市记忆文化

城市记忆文化研究内容离不开人、事、物这三个要素,三者互为表里。人是城市记忆文化的创造者,也是集体记忆的主体。事是由人创造而出的,在不同的时间、地点、人物之间所发生的关系,所记录的事件具有不同的特点与内涵;事是由人创造出的活动内容,同时也是城市记忆所要叙述的内涵载体。物则是相对意义上前者的物质载体,包括城市中的街区、建筑、文物等,是事件发生的“记录者”,也是人在历史过程中,创造活动的重要成果,是城市记忆文化内涵必不可少的物质载体[10](见图 3)。

通过对“名、古、重”这三要素内容的搜集提取,是城市记忆文化可视化要素的重要设计灵感来源,也是全面塑造城市记忆文化可视化布局体系框架必不可少的土壤与根源。

城市记忆文化导视体系的搭构能够更好地激发市民的创造性思维,帮助梳理城市文化内容中隐含的关联性,并将其文化内涵进行直观呈现。通过对城市记忆文化信息可视化元素进行系统的链接与搭构,形成独特的城市记忆文化可视化脉络地图,让城市记忆文化真正“活起来”。

三、导视体系设计方法

根据前文所述的城市记忆文化导视体系框架构建思路,将长沙城市记忆导视系统设计成果作为本节研究的实证基础,旨在探讨城市记忆文化导视体系的直观呈现形式。构建城市记忆导视系统设计框架模型,为城市记忆文化传承与输出形式提供直观的设计框架与实践方法。

(一)原始数据采集:构建基本脉络信息

如图 4 所示,在长沙城市记忆导视系统体系的构建中,各平台资源是资源体系搭构环节中必不可少的根基与框架。其中包含市政府、相关专家学者、文化研究持有者、设计者团队、高校平台、产业政策扶持等多方平台的资源,为后续城市记忆文化的转化提供可持续助推力。通过前期文献研究、市民用户画像及访谈等原始数据的采集,能够为后续的素材库提供官方、可靠的研究数据与资料来源。例如,长沙城市记忆文化的内容包含了诸多要素,需通过多方资源平台的搭构进行系统的分析与梳理。合理优化资源配置,形成系统资源体系架构,能够帮助城市记忆文化可视化资源进行更好的落地输出。同时,通过政府推动各产业协同发展,为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进行融合创新提供新的思路,从而进一步激发城市记忆文化活力。

(二)地方素材知识库:搭构系统的文化资源体系

以案例所在城市为例,长沙具有历史悠久、史料丰富的文化特点,因此具备了较为完善的前期设计条件。根据前文城市记忆可视化主轴脉络,设计形成长沙历史步道示范线。该步道設计完成了从开福区到天心区区域的线下建设,其中主要包含 4 个历史地段、20 条历史街巷以及 2 个历史文化街区。

本设计项目对长沙历史步道沿线进行了实际考察与数据归纳。根据城市导视系统三模块层级的设计思路进行整理与分析。首先,上述提及的“ 6 节点”将整体历史步道示范线空间规划分为了 6 大板块区域;其次,“ 5 类别”则是作为导视系统设计中具体的五种表现形式,多样化的导视系统设计表现手段可传达不同层次内涵的城市记忆文化内容,其中可以包括街区建筑的简介、街道各区域的导向牌、完整的街区地图与布点、整体步道地图脉络、拓展文化信息内容介绍等;最后,“ 3 层级+ 1 路径”则是将上述所提及的要素线索进行再次的层级划分,包含各个街区中的核心记忆点与其辐射的范围,一些次要的记忆点与记忆散点。步道的设计则是作为整体导视系统的记忆路线脉络,搭构起完整的长沙历史步道规划设计中的城市记忆导视框架。

(三)设计表达实践:文化价值转化的重要智脑

通过街区分布与记忆点的可视化脉络梳理,可将记忆点进行细分,形成城市记忆导视系统规划布点图。根据路口和拐角等地理位置、历史记忆点、人流路径等因素合理地选择导视牌的布点和节点(见图 5),同时通过对影片、图像等素材的整理与研究,提取城市记忆导视系统中的设计输出点,将各区域核心记忆点中的文化符号、地方元素进行提取设计,方便后续进行导视系统线下布点的输出与呈现。

1.色彩——记忆激发点

色彩作为人们视觉注意力的焦点,是导视系统设计的基础,蕴藏了深层文化的抽象概念与内涵。以长沙城市记忆导视系统为例,导视牌中所采用的亮色为橘黄色,橘黄这一色彩的灵感来自于长沙的柑橘盛产地——橘子洲头,结合橘黄色语义所传达出的活泼、醒目等色彩特性,其作为导视系统的色彩,不仅有点睛之笔的作用,而且还能够加深人们对该色彩的潜在印象,形成一处记忆激发点。

2.排版与图像——记忆构建点

在成功吸引观者注意的同时,要进一步帮助观者构建形成记忆点网络,记忆点网络的信息将由大量的图像、图形信息进行传达。将图像与图形按比例排布,能够有效地抓取观者注意力,形成图像吸引力,是打开导视系统传播功能的重要“按钮”。图像与相关信息的配比应顺应导视牌的面积大小、文字内容、信息主题、图形形态、色彩关系等,例如,当讲述城市变迁景象与一些经典建筑、真实事件等内容时,需置入真实的图像资料,有助观者在脑海中构建历史认知脉络与记忆点;当讲述奇闻轶事、文化习俗等内容时,需借助平面艺术化的处理手法进行表现,增强趣味性,同时在脑海中构建图形的记忆点,在观者进行观看的同时,潜意识将信息内容进行链接,从而在脑海中形成记忆点网络。

3.呈现形式——记忆传播点

记忆点网络形成后,要构建合理的记忆传播点体系。在借助导视系统设计基本要素的同时,应融入多元化的可视化设计表现手法。例如,传统的物理形式可以是公共艺术设施、街道装饰物,也可借助雕塑、墙体、地面导向艺术等线上交互的虚拟形式,通过屏幕进行呈现,观者可通过扫码或佩戴相关设备进行信息读取,如二维影像、3D、VR等增强现实感的表现手段,结合听觉、触觉引导观者在对应的环境中进行操作。由视、听、触共同塑造立体的虚拟城市记忆空间,使观者身临其境。

设计师可根据用户反馈的数据,对原有的导视系统设计方案进行评估,在对图像记忆进行再现重构与设计的同时,不断优化导视系统中所能呈现的用户界面、文化信息图像设计等,根据用户满意度反馈,进行方案概念推演与可行性分析,提高后续相关文创衍生产品的用户接受度,形成城市记忆文化价值设计转化的可持续循环。

(四)设计生产传播:助力多元落地输出

地标性建筑或系列标志的出现往往能够推动相关衍生文创产品设计、活动推广、开发宣传等一系列多产业协同的设计机会,从设计、制造、销售、服务的过程能够深入挖掘并将文化价值更好地进行可视化呈现,通过多元落地输出的形式,助推城市记忆文化发展。

相较国内外城市记忆工程案例,结合长沙本土文化资源,作为近几年飞速崛起的“网红城市”,长沙有诸多为人熟知的记忆点。政府与各类相关行业协同推进城市文化从线上至线下的快速发展。借助城市记忆导视系统,在此框架的基础上可进行横向的文化相关产业布局,进一步从产业角度带动城市的在地资源、在场资源以及在线资源的合理运用和文化产品的多元落地转化。

长沙这座城市本身所包含诸多老街老巷的记忆点、引人注目的年代街景与商业融合再造,将各类产业融为一体,使其同时包含各类用户体验、空间规划、餐饮娱乐、科技互動等,形成并完善了从在地资源到在场资源的合理规划与利用,将文化符号进行直观、抽象地传达与呈现,故而形成了典型的城市标志记忆点之一——长沙“文和友”。“文和友”是把琐碎的、零散的长沙老文化、民俗文化进行结合,打造成为具有沉浸式体验感的空间建筑,通过空间内部细节的设计,让观者能够回到几十年前的老长沙,领略当年的城市风貌与各种民俗习惯。在“文和友”“火宫殿”等一系列设计落地输出的过程中,衍生了更多城市记忆文化转化的可能性与设计灵感,形成了包括文创产品、科普图像、活动会展、家居服饰、影视出版等多产业融合的特色文化产业。同时通过网红推荐、APP、公众号推送、媒体平台宣传推广、相关研究性成果发表等丰富的线上模式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传播与推广,让不止一个地区,而是全国乃至世界各地感兴趣的人们都能看到并了解这座城市,从而大幅度提升城市文化的影响力与知名度,塑造以城市记忆文化为核心的导视设计体系,助推城市文脉特色的传承与发展。

四、结语

城市记忆导视系统的设计与构建,是将文化资源的合理利用与线性文化传播相结合的设计,改善现有城市记忆研究成果的趋同性,是文化价值传播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设计途径。城市记忆文化的可视化构建,将以城市的导视系统设计作为文化传播与承载的工具,利用导视资源将城市记忆文化价值的内在潜力进行激发与转化,并利用城市记忆导视系统形成“脉络信息完善+资源体系搭构+文化价值转化+多元落地输出”的文化可视化价值转化的设计策略与方法,为城市记忆文化的传播、后续产业的衍生以及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思路。上述的方法探索,可对同类型城市记忆文化设计研究的方向有所拓展。同时感谢湖南城市记忆文化有限公司为本研究提供长沙城市记忆导视系统的策划、设计与实施所需的各类相关资料。

参考文献

[1]冯骥才.城市为什么需要记忆?[J].文学与人生,2007(11):1.

[2]周玮,朱云峰.近20年城市记忆研究综述[J].城市问题,2015(03):2-10.

[3]霍艳芳,范珑瀚.基于CiteSpace的我国“城市记忆”研究现状和热点分析[J].山西档案,2020(06):174-183.

[4]陆邵明.乡愁的时空意象及其对城镇人文复兴的启示[J].现代城市研究,2016(08):2-10.

[5]单霁翔.城市建设与文化遗产保护[J].中华建设,2019(02):10-13.

[6]汪芳,严琳,吴必虎.城市记忆规划研究:以北京市宣武区为例[J].国际城市规划,2010 (1): 71-76.

[7]舒韬.唤起城市记忆与复苏的建筑——与历史、现实和未来共存的更新策略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2004:11-13.

[8]范玥.城市导视系统多元化设计研究[J].包装工程,2019,40(08):276-278.

[9]魏昀赟,高云鹏.文化基因图谱构建与数字化传承路径研究——以灵水村传统民居建筑装饰艺术为例[J].创意设计源,2021(02):58-62.

[10]邹涛,吴婧榕.长沙城市记忆导视系统设计探究[J].设计,2021(11):33-35.

邹涛,吴婧榕

中南大学

金和平

湖南城市记忆文化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