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价值、困囿与创新

2021-12-06 23:41
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 2021年4期
关键词:学段思政青少年

韩 全 枝

(开封文化艺术职业学院,河南 开封 475003)

积极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的改革与创新,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创新发展的重要举措,也是落实立德树人教育目标的关键一步。因此要“把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工程,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1]。2019年8月印发的《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指出,要“统筹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推动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建设形成协同效应”[2]。这说明打破当前思政理论课的学段、学阶与课程壁垒,探索大中小学思政课程的一体化连贯发展,是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重要突破口。

一、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之时代价值意蕴

全面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一体化建设,进而实现各学段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衔接具有多方面的教育价值。

(一)一体化的学科理论创新与思想浸润价值

教育创新,理论先行。当前思政课建设的内涵式创新首要在于对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理论的创新探索,特别是在青少年培育视域下对于大中小学思政课的理论构建与学科建设。青少年时期是学生快速成长期,在不同阶段的心理、生理与现实特点迥异,绝不能以单一化、固定化的模式开展教学。2019年8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颁布《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若干意见》),指出要遵循学生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来设计课程内容,将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学生认知发展规律作为一体化建设的前提依据。这就要求从立德树人的整体统一目标和教育主体的成长规律与教育规律两方面出发,在大中小学思政教育衔接中凸显出思政教育的整体性和不同学段的教学差异性,通过分层与融通化教学做好大中小学思政一体化教学的内容和目标的梯度化承接。

“教育所要传达的是对思想的力量、思想的美妙和思想的逻辑的一种深刻的认识。”[3]思想政治教育的最大特点就是其润物无声的教育浸润效果,而这种效应在思政课中的体现主要反映在课程对青少年不同阶段心理和思想状况的呼应与反馈,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与政治思想涵养融入主渠道教学之中。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与发展,就是基于立德树人的总体目标在一个前后相继的层次化教学环境中,根据各学段的具体特点与教学规律来设计和开展教学任务,以建设依序递进的教学目标分解落实。这充分体现出各阶段教学的合理布局和科学衔接,而且强调要各自“守好一段渠”,以引导各具体学段的教学目标对总体目标的坚守。

(二)辩证统一的教学实践导向价值

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目标十分明确,就是要通过合理有效的教育内容与适当的教育形式,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育立场坚定、旗帜鲜明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但在当前的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学实施中,往往存在有课堂教学实效较弱、教材内容联系实际不足、一体化建设需要深化等问题,严重影响了教育目标的实现。2019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专门强调要“加强思想品德教育”,并要求“遵循不同年龄阶段的道德认知规律”,结合各阶段学生的不同教育需求和身心特点,“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道德规范有效传授给学生”[4]。如何能够把这一目标分段融入教学?这就需要从目标统一和任务分解两个层面着手,有针对性地实现思政课教学目标、内容和方法的循序渐进,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中把“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教育宗旨贯彻实施到位。特别是要充分调研学生的思想困惑,在时代发展中不回避学生对社会现实问题的疑问,而且要主动引导学生由具体到抽象、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进行分析思考,用科学的革命观认识历史,用辩证的逻辑认识现实,用真理的力量涵育学生,以帮助青少年真正从内心完成思想政治素养的升华,强化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使命担当意识。

(三)螺旋上升的教育教学实效转化价值

青少年是最具有知识吸收和认识提升能力的教育对象。列宁指出,“人的认识不是直线,而是无限地近似于一串圆圈,近似于螺旋的曲线”[5]。青少年的认知规律与思政课的教学实效性上升是积极正相关的,只有有效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正确、科学、精准的认知和领会才能确保教学目标的有效实现。这就需要严格针对不同学段的青少年学生特点合理布局教学重点难点,同时以恰当的教学方法手段针对不同教育对象实施差异化的教学风格,既体现出教育知识内涵和认知上的循序渐进,又形成学生知识积累从量变到质变的“螺旋”式递进,真正发挥出思政教学的“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具体来说,在小学阶段重在对学生进行基础性的正确思想启蒙教育,在中学阶段则重于科学的价值观念与思想素养形成,进入大学阶段要根据不同教育主体的特点实施深层次的理想信念涵育与价值反思教育,实现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知识的丰富、认知的深化不断增强理性思维的深度,把教学内容逐步深入地转化为学生的思想认识和科学信仰。

二、当前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之困囿

当前我国的大中小学思政课程建设虽然在整体指导思想、教学目标、学习内容上有所对应,但细述起来其实距离一体化建设有着较大的差距。具体分析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各学段教学层次性不明确、目标对接模糊

思政课的核心教育目标是向学生讲授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知识、传播与内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先进思想,以培养学生对共产主义理想、党的事业和中国道路的科学认同。由于不同学段青少年的认知基础和接受能力差异较大,就需要在总体框架内对进行整体统筹和分段设计,以“实现大中小学思政课实践化与方向性的统一”[6]。而当前我国的小学、中学和大学各学段从招生阶段起就处于不同教育单位和不同地域的教学安排中,因而在教育目标统筹制定、教育内容设计实施上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而且互不对标,差异明显,特别是高校和中小学的思政课安排在某种程度上形成两个完全差异的存在。

以思政课中的法治教育部分为例,现行的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主要是通过典型和榜样的事迹、传统美德故事等对青少年进行基础性法治思想启蒙,而高中课本则分为经济、政治、文化、哲学四门必修模块,辅之有六本选修课本,由于文理的分科,往往会有很大一部分学生对政治课的学习流于形式,进而导致进入大学后在价值培育、法治知识学习等方面出现衔接障碍,很难迅速融入教学。另有学者对天津的大中小学思政教学进行了调查,显示出“大中小学德育目标层次不清、衔接不紧密”[7]的堪忧现状。

由此可知,由于高校与中学不同的课程和教材组织结构设置,不同地区的思政课安排也不一样,加之多数省份的高中阶段文理分科等教学现实,目前大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在衔接方面,最突出的问题就是课程结构设置缺乏整体性安排,无法在统一目标下协调不同阶段的教学需求。

(二)教学结构整体性统筹与内容设置失衡

另一个主要的问题是,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学在结构上存在课程目标统筹不足而缺乏明晰的进阶思路,各学段仅注重围绕自身教育目标设置相应教学任务,互相间缺少沟通配合,进而导致各学段的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也进阶不清,难以体现思政课的整体性与学段性的有机统一。相应的在内容安排上简单、重复及倒挂现象较为严重,没有体现出整体一致性和内容的分学段合理划分。比如,当前的大中小学思政教学均重点涉及爱国主义教育、理想与信念教育等,但其结构安排上并没有前后对照,在内容安排上也缺乏思维深度的递进性、层次性和整体性,导致存在部分内容和篇幅的简单重复甚至内容深度的倒挂,严重影响了思政课课程目标体系的协调统一落实。

此外,随着社会政治经济与科技的飞速发展,既有的大中小学思政教材中许多内容都已存在滞后现象,甚至与现实严重脱节,这在中小学教材中的表现尤为明显。比如,当前的新技术、新媒体对公众的人际交往与思想影响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但现有教材特别是小学教材中几乎没有体现出这种发展变化,无法满足学生的教育需要和对社会现实疑问的科学解答,这对处于思想萌芽期的少年学生来说影响甚巨。

(三)教学手段与方法衔接深化效果不足

教学方法与手段是落实教学目标的最直接因素,必须严格遵循教育规律来选择。青少年学生的思想与品德发展要经历“由他律到自律,由幼稚向成熟过渡的阶段”[8],在具体教学中必须因材施教,有的放矢。但是当前的大中小学思政教学中的方法应用较为混乱,部分思政课的课程内容存在思维训练倒置问题,甚至存在小学课程讲抽象、大学课程讲具体规范的现象。以人生价值的讲解为例,小学的人生观教育就对人生意义进行了普及,而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中再次讲到生命的意义,高中必修课中的《哲学与文化》深入到了价值观的讲解,而到了大学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对人生目的、人生意义和人生价值等概念再次进行了基础性讲解,这一方面是基础知识的重复性教学,另一方面也在客观上形成了生命意义和人生意义的观念和思维深度的倒置,不利于青少年的思想观念深化。显然这是由于大中小学思政课的整体教学衔接不足造成的。

另外,在对教学成效的评价方面,大中小学的思政教学管理分属不同,因此也缺少统一化的教育评价标准与内容,这也直接造成了师生两方面的观念混乱和自省失序,影响了大中小学的思政教学目标统一。

三、新时代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建设之思

课程构建是推进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成效的重要抓手,新时代要实现思政课建设的内涵式突破与发展,关键就在于以整体性、系统性思维打破大学、中学、小学的学段区隔,统筹好思政教育目标一致和内容梯度衔接的关系,既发挥教育者的主导性,又着眼于学生成长的主体性,对大中小学思政课进行全时性、系统性规划。

(一)突破学段边界,实现教育思维与教学内容的分层螺旋渐进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塑造青少年灵魂和价值观的核心课程,在中小学呈现为“活动型”课程,而在大学阶段进化为学科逻辑、人生逻辑与社会逻辑相统一的课程,因此在构建大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一体化建设时,必须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教育规律探索各阶段的教育目标内容和方法,以形成“纵向衔接、横向贯通、分层递进、螺旋上升的有机化教育序列”[9]。

根据《意见》所设,当前大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一体化建设,核心就是要实现对青少年成长的贯穿式教育目标,真正达到社会主义教育的铸魂育人功效。为此,必须准确把握构建大中小学思政课衔接体系的“学生为本原则、整体性原则、科学性原则、层次性原则、时代性原则、可操作性原则”[10]等,在充分考虑大中小学生的认知能力、心理特点和成长需求的基础上,通过全过程提炼从整体上列出各学段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模块、核心主题和关键内容,以此为据构建出与学生身心特征相符合、与时代特点相适应的思政课程体系。在这一构建过程中,特别是要注重挖掘各门课程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特色资源,同时以教学模块、核心主题、关键概念为轴,重点推进两个层面的一体化衔接:一是各阶段教学的显性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纵向衔接和相对应的教育主题衔接,包括对学生从基础性的社会与政治认知到更高层次的爱国主义教育和国家认同教育,以及相对应的国家、民族、中国精神等教育内容的分层阐释;二是课程中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横向拓展和多维衔接,即关于青少年价值涵育、观念熏陶、思维拓展等方面,融入课堂教学、社会实践、校园文化、社会环境的多课程互动和多层面拓展,特别是通过对学生的启发式教育引导其在不同成长时期不同深度的价值培育。

(二)以政策为抓手,推进大中小阶段教学内涵的逻辑衔接

青少年阶段的思想教育其实是青少年教育主体性的内涵次第发展过程。因此构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发展既要发挥教育者的主导性,更要着眼于青少年自身的主体性激发。青少年学生的思维成长和知识吸收要经历从具体形象思维到逻辑经验思维再到抽象理论思维的演进过程,相应的思政课设定也应遵循大中小学不同阶段“情感认同——思想认同——政治认同——价值认同”的思政教育理念衔接。这种衔接其实是有相应政策基础支持的,在具体的教育过程中要以培养思想政治学科的核心素养为主要目标。

高校思政理论课和中学思想政治课在本质上具有同源性,两者之间有着较深的内在逻辑联系,因此教育管理部门在制定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等时,要坚持教育教学计划的整体性与独立性相结合。如全国《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 (2017年版) 就明确提出:“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政治认同、理性精神、法治意识、公共参与。”而大学的思政课教学目标则相对应上升为对青少年的价值观培育和政治素养的提升,使之成为具备政治认同、法治意识、家国情怀、道德修养等良好素养的社会主义事业需要的德才兼备人才。两者教育目标虽有差异,但却存在天然的内在联系:如果没有基础阶段对青少年基本是非观念和情感教育的培育,他们步入高校后就很难接受更深一层的政治意识和价值观念教育;相反如果没有更高阶段的价值观培育,仅仅依靠中小学的基本思想教育,青少年也很难形成较为成熟科学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所以,有效促进高校与中小学在思政课程结构上的有机联系,在保持两个阶段教育目标一致的基础上,既体现出层次性和差异性,又保持思政教育的连贯性,才能实现高校与中小学在思政课上的合理衔接。

(三)建设意识融通、知识贯通、资源联通的一体化教师队伍

“立德树人”是思政教育的根本任务所在,因此要做好大中小学教师的教育意识衔接,关键在于将这一理念内化贯穿于各阶段的教学之中,以“立德树人”意识为总计划,建立能够融通思想意识的一体化教师力量,以全面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不同的学习阶段中都能够进入教材、进入课堂、进入学生的头脑,通过教师的言传身教实现思政教育内容在学生中的内化与吸收。

另外,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本身就是一个涵育化人、润物无声的长期过程,需要的就是以不同学段教师的教育合力来耐心呵护青少年的思想政治观念的持久塑造,这种塑造单靠中小学阶段或只依靠高校难以实现。因此说,一体化的思政教学成效需要加强大中小各学段教师间的知识与资源交流,以使各学段教师可以更深入了解彼此所处阶段学生的心理现状和教学问题及其成因,有针对性开展思政课教学。通过建立具有统领作用的教育平台,能够长期化、制度化地汇集大中小学不同学段的思政课一线教师互渗参与到教学内容、教学资源与教学方法手段等的多元化交流中,以增进思政课课程目标的一体化规划,并加以落实于各阶段的思政教学实践中,实现一体化的铸魂育人目标。

(四)强化新技术赋能于教育内涵融合拓展

新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已成为当前社会生活的最大变革力量,教育领域也难付阙如。人工智能、大数据、5G网络、区块链等新技术在不知不觉中正深刻影响着各领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及其效果。以近期新冠疫情中的网络思政课教学为例,虽然疫情中的空间分割和交通阻滞严重限制了教学工作的开展,但人们通过互联网络和大数据等技术成功地以网络授课的形式完成了既定的教学目标和任务。虽然实际效果还未尽如人意,但至少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固有的技术壁垒,实现了远程思政和思政教育生活化的初步相融通,这其实在一定程度上为今后的思政课教学改革与课程思政的全面推行提供了一条充满希望的创新之路。

新技术特别是大数据网络和区块链等信息流转技术最大的特点就是能以最迅捷的方式打破既有的时空限制,这就为思政课教学形式的创新提供了全新的思维突破。比如当前具有较强教育潜力发掘的区块链技术,一旦深挖其所蕴含的分布式教学的激励作用,就能有效利用其点链式分布的原理“在共识的基础上重构教育内容”,同时调动教师与学生的平等参与“形成‘主体——主体’的共识性教育态势”[11],进而重构大中小学段相贯通的链式教学场域,把教育效果推向深层转化。因此说,新技术的赋能可以有效解决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衔接中的层次壁垒、技术壁垒和空间壁垒,并针对各分段教学目标和内容的差异性进行教学内容的调整融通与接续,从根本上达到“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式教学内涵的提升。

猜你喜欢
学段思政青少年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爱青少年的胡耀邦
青少年生活
关注青少年心理健康
青少年发明家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放缓坡度 因势利导 激发潜能——第二学段自主习作教学的有效尝试
思政课“需求侧”
积累真素材 表达真情感 彰显真性情——第三学段作文指导教学策略探索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