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泰梓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 第十二研究院,北京 100037)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指引下,党的人民观念不断发展。以人民为中心是在尊重人民历史地位的前提下对党的百年发展经验的总结,这既来源于中国不曾断绝的历史,又来自于党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基本理论,是“四个自信”的凝练,也是“两个维护”的方法论。以人民为中心更是对新时代发展的方方面面有着指导意义,这是发展思想,也自然是时代发展的各方面的指导。依靠人民也正是向全世界发出中国好声音,让世界接受中国方案的逻辑起点。以人民为中心不断彰显着更为丰富的理论内蕴与价值,新时代的高速发展也决定了这一理论应用的广度,剖析理论的价值是为了将发展理念更有效地用于指导实践。因此,对以人民为中心的理论逻辑与价值的研究仍具有着较大且不断发展的空间。
“人们是自己的观念、思想等的生产者,但这里所说的人们是现实的、从事实践活动的人们,他们受自己的生产力和与之相适应的交往的一定发展——直到交往的最遥远的形态——所制约。”[1]524-525人的思想观念受人们的“交往”的约束,并在这种“交往”发展至最高形态的过程中都有着约束作用,其中“形态”就是指由生产力产生并制约的生产关系,就是一定的历史时期社会普遍产生的、习以为常的观念与思想趋势符合生产关系的发展状态。由于发展生产力是每一个真实的人都在参与的,而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所以在生产关系演变成为最遥远形态之前的这段时间内,人们必然会不同程度地感受到真实的生产力发展与生产关系不能充分实现这种真实的矛盾或对可以呈现真实的生产关系的渴望。这里的“人们”,也就是马克思、恩格斯在《神圣家族》中阐述“现实的人类的活动无非是由人的个体构成的群众的活动”[1]292,“现实的人类”指人民群众,在阶级社会的历史时期内,随着生产力的不断提高,人们不同程度感受的真实所促生出部分个体为了追求并实现与这一真实匹配的社会形态的历史性活动,被追求的、实现的与落后的、残留的形态逐渐产生的矛盾,就促生出个体的反思与觉醒,当个体将处境相似的个体聚为群体的时候,阶级的起源也自此诞生,而历史性的活动也是受着生产力发展水平的约束。
当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力不断发展之后,无产阶级在天赋的先进属性下亦形成并不断壮大成为历史活动的领导者,生产关系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断调整自身,化解与先进群体之间的矛盾,过往各类遗留问题都逐渐被缓解或消除,直到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完全成熟亦会成为生产力发展的阻碍。在资本主义制度建立之前,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并未被明确区分,他们作为反对封建制度的群体共享着较之过去的先进性,由于当时制度并未建立,因此,具有先进性的群体也没有明确分化出相异的属性,他们只是为了“真实的”追求而从事着推进历史发展的活动。马克思和恩格斯明确指出,资本主义社会分裂为资产者和无产者是发展趋势[2],无产阶级逐渐成为多数人的阶级,他们之间的矛盾也会成为突破桎梏的力量,也就是成为更高层次的生产力与人们对最真实、自由全面发展的自我的追求。这一群体的历史活动相较于过去是不同的,过去都是少数的个体或利益团体为了达成某种利益需求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而运动的主体会在遇到桎梏也就是落后的生产关系限制生产力发展的时候才会逐渐明确这种反应是基于多数人的自然而然的反应,而这种反应是始于发展之初,显于发展中的阻碍,畅于生产关系的改变。马克思认为,人民可以达到一种自主的状态,这不仅是为了实现他们的自主活动,而且从根本上说也是为了保证他们自己的生存[1]580-581,状态即活动,与生产关系处于什么状态、生产力处于什么水平息息相关,只有与之交往的最遥远的形态不再受制约时,人在其中自然就满足了自身的需要与发展。所以人的自主活动就可以被理解为人作为主体从事交往活动并处于自觉的、自由的状态,即人处于人的交往、生产活动的主体位置。无产阶级作为绝大多数的人、作为突破桎梏的力量、作为自主活动的实现者,这种主体位置自然也就是对无产阶级的肯定,更是对多数人即人民重要性的肯定。在马克思看来,作为多数人的人民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主导力量,在唯物史观中“历史活动是群众的活动,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必将是群众队伍的扩大”[1]287,人民群众的主体性自然居于发展的中心位置,这是生产力发展和历史的必然选择。随着民主意识的觉醒,人民群众已然从主体升华为中心。人民之力在这个过程中决定了思想本身的先进状态和先进思想的实现状态。如果社会历史发展离开了人民,也就自然停止不前,而人民又是多数人,作为先进群体又是先进思想、经验的提供者,正因为如此,人民也是将先进思想转化为物质力量的检验者,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符合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必然,也是基于发展规律的正确选择。
1929年,群众路线的提出体现了党和人民的紧密联系。1938年,毛泽东提出:“共产党的路线,就是人民的路线。”[3]409“共产党是为民族、为人民谋利益的政党……绝不应该违背人民的旨意”[4]809,这清晰地指出了人民与党之间的主次关系,为人民服务是共产党人的义务。邓小平强调,人民是一切的母亲,是对敌斗争一切力量的源泉[5]283,群众是否满意、支持是判断事物好坏的标准[6]75。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的行为必须要出于并顺应人民所想、所愿而实践,所欲达成的效果是为了让人民满意,进而支持党的民族独立的任务与使命,给予了党不断发展壮大的生机。邓小平大胆提出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总结了在这条道路上党与人民的关系,强调社会主义成败的决定权在人民,这是构建在群众的群体属性与个体特殊性之中的生命力,亦指明了此后的发展方向。
江泽民指出:“八十年来我们党进行的一切奋斗,归根到底都是为了最广大人民的利益。”[7]161胡锦涛指出:“我们党来自于人民,植根于人民,服务人民……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8]318“人民群众感受最真切、判断最准确”[9]99。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党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必须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始终以百姓心为心。”[10]“坚持实事求是,就是要坚持为了人民利益坚持真理、修正错误。”[11]42党在不同发展时期,面临不同的挑战,人民的利益都是永恒的评判标准,时代的新挑战不过是人民对党领导的新考验,党一直在做的是使人民再次满意,保障人民利益,维护党与人民一体的血肉联系。“只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才会有正确的发展观,现代化观。”[12]人民要享受发展成果就需要坚持党的领导,而发展的主体是人民,发展的目的所利于的也是人民,人民的利益需要党来保障,党需要人民保持持续的活力,彼此赋予而又互相依靠的关系更是建设现代化国家奋斗目标得以实现的根本保障。总之,以人民为中心是党开展工作的方法论,是建党一百年来不同时期的人民观念的凝练,依靠人民、为了人民是党的先进性、生命力的持续来源。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人始终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继承者和弘扬者。”[11]83以历史的、发展的眼光认识“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是党的人民观演化的最容易被广大人民理解与支持的历史基础。《尚书·夏书·五子之歌》指出,民乃是国之根本,即人民是国家的根本,这正是对中国历史中的民本思想的高度概括。既然是根本就关系到国家兴亡,而兴亡之中也蕴含着发展。《左传·庄公三十三年》中指出,国将兴,听于民;将亡,听于神。听取并顺应百姓的需求,国家才会发展进而兴盛,如果发展远离百姓则预示着停滞与毁灭,这将民的根本性思想从国家稳定的角度延伸至国家兴盛,即人民是国家追求更高层次发展的关键。同样,根本亦关系到国家的管理,《淮南子·泰族训》中提到的“国主之有民也,犹城之基,木之有根。根深则本固,基美则上宁”更是将人民与国家安宁之间的辩证关系表现得淋漓尽致。清代《周官辨非·天官》中提出的“圣人之治天下,利民之事,丝发必兴;历民之事,毫末必去”,从宏观上清晰地认识到利民的关键并从方法论层面对利民进行阐述。总之,就利民而言,是利于人民、稳于人民。利民的关键环节之一即是富民。《管子·治国第四十八》指出,“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民富则易治也,民贫则难治也”,富民是治国成效的体现亦是首要条件,然而正是一个“治”字就说明古人利民的目的在于利用施以恩惠的方法维护统治,强化百姓对封建制度的依附感。这是与以人民为中心蕴含的人民主体性,即一切工作皆为保障人民的利益,皆依靠人民、为了人民有着本质的不同,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中国自古传承的利民思想也正是中国共产党人在新时代顺理成章地不断出新、演化成为“以人民为中心”的历史基础。
当然,以人民为中心包含的历史性指的是传承着的、推陈着的、发展着的、更是践行着的,是从人民中来到人民中去的理论到实践再到理论的总结升华人民经验智慧的过程。《诗经·大雅·烝民》提出,“天生烝民,有物有则,民之秉彝,好是懿德”,《大学》指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是人民创造的”[11]88,以人民为中心将“亲民”更加科学化,是富有时代特色、现代性、创新性的转化与发展成果,这一发展理念符合历史发展规律的必然。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共产党任何时候都不能忘了人民这个根,永远做忠诚人民的服务员,只要我们党始终为人民执政、依靠人民执政,就能无往而不胜[13]。以人民为中心所体现的政治原则正是在坚持党的领导下,维护人民的主体性,人民主体性体现在国家的权力属于谁,如何保障权力,保障是否合理,权力如何被使用(权力的实现)四个方面。我国宪法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这里的人民自然不是某个或某些特殊群体,而这个最多数的、最广范围的人民的权力得以保障的前提是坚持党的领导,这同样是保障人民利益、维护人民主体性的前提。党作为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与生俱来地被赋予了工人阶级的先进性,而工人阶级是最多数的人民即工农联盟为基础的最广大劳动人民得以凝聚、团结的领导力量。先进的工人阶级是富有领导力的,而党作为先锋队的职能,在继承了先进性的同时也就具备了领导属性,党的领导是人民行使权力需求的必然,党的权力属于人民。
权力属于人民,人民对国家权力的行使是根据宪法、法律实现的,而党的领导是保障这一切得以实现的核心。根据人民对权力行使的共同意愿,党的方针路线上升为法律,将人民意志法律化,法律化的意志不仅保证了人民的权力所属与行使,更是强调了只有坚持党的领导这一切才会实现,在这个过程中党持续保障人民的利益并代表着人民的意愿,也因此具备了持续的合法性。因此党的领导通过以人民为中心获得人民的自主意愿,也就是人民通过党的发展理念保障了自身意愿的实现且为党的领导提供了合法性支持,依靠法律即依法治国自然就是在保障人民的权力,而依法治国又必须依靠党的领导,也就构建了党的领导与人民权力行使之间的互为保障的循环。事实上,以人民为中心还充分体现在依据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即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保障人民掌握、行使国家的权力。这关键在于人民代表的选择是基于人民个体意识的“意愿代表”原则,是基于人民集体结构上的“群体同构”原则,将人民的权力仍旧控制在全体人民的手中,不过是通过代表行使相关权力,而不是代表个别人或个别利益团体。以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等为代表的协商式民主政治亦是以人民为中心的政治属性的重要实现形式。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有事好商量,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协商,是人民民主的真谛”[14]172。这已成为党更好保障人民权力的重要机制,有利于人民当家做主的制度,已经不是局限于自身功能的基本演绎,更是一支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总之,以人民为中心不仅增强了党的领导与执政的政治基础,更是人民当家做主、行使国家权力的保障。
建党百年以来,党一直把自身的发展与世界关联起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符合中国发展的道路就是一条把人民利益放在首位的道路[15]408。中国发展以改善人民生活、保障人民利益为着力点,坚持从人民中来到人民中去,扎根人民之中,明确人民是一切的来源与动力。换言之,发展必须要反馈于人民,使人民享受到发展的成果。这里的发展,从来不是狭隘的发展,更不是为某一国家、地区、民族谋好处的不平衡发展,而是要“树立世界眼光……把中国发展与世界发展联系起来,把中国人民的利益同各国人民的共同利益结合起来”[15]3。以人民为中心是继承了马克思主义之后的共产党人的智慧成果,对人民的观念并非是语言之间的强行扭靠,也就自然不是字里行间靠修辞装饰出的不实之语,而是从中国人民出发,为世界人民享有世界发展成果提供新的方法。这种面向世界的中国声音,流露着自然而然的世界性的发展眼光,是中国人民一脉相承的品德与胸怀,所谓“达则兼济天下”就是最直接的表达,中国有着与世界分享发展成果的文化基因,必然长出这种为世界和平发展作贡献的果子,是从骨子里决定的必然。“中国梦……不仅造福中国人民,而且造福各国人民。”[15]223中国在发展中推进并实现中国梦,而中国梦就是人民向往美好生活的愿望,也是人民对自身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渴求,人民实现中国梦的过程也就是国家发展的过程,而实现这一切离不开和平与发展的国际环境,发展必然将国与国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中国人民实现了梦想,世界人民在发展中也自然享有了共同发展的福利,以人民为中心作为发展思想注定具备世界性,“中国人民的梦想同世界人民的梦想息息相通”[15]257。因此,不论是从文化层面还是从发展层面,以人民为中心的世界属性都是必然并顺理成章的。
探寻以人民为中心所蕴含的世界性更要基于发展过程中的实际,“观察中国发展,要看中国人民得到了什么收获,更要看中国人民付出了什么辛劳”[15]409。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稳定与开放,为世界带来一股强大、持续的生机;推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与世界的联动发展,促使各国互相帮助;中国脱贫减贫取得的巨大成就,为世界经济的发展增添了许多包容性;中国在新冠疫情管控以及中国疫苗的研发上,为全世界更有效地抗疫提供了经验参考与有力的保障。这些为世界所作的贡献正是基于中国的发展成果,基于中国人民的生活极大改善,基于人民生命安全得到极大保障,中国人民知道这一切都来源于国家的繁荣富强,深知这一路走来的艰辛,所以中国人民“对各国人民取得的发展成就都点赞,都为他们祝福,都希望他们的日子越过越好”[15]409。中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在中国日新月异的发展潮流中欢迎与世界不同国家、民族的人民携手,同方向、同命运地发展。以人民为中心的世界性再次清晰明辨,亦说明党和人民的关系并不是固定范围内的一维关系,而是开放、发展的,党以人民为中心,人民以党为坚强的领导,人民与世界人民一道发展,最终在党的领导下“为人类福祉作出更大的贡献”[15]173。
2021年,在建党一百周年之际,作为现代化发展的转折之年,坚定前进的方向,把好发展之舵至关重要,“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16]。回顾以往,在党的发展史中,人民一直都被摆在重要的位置,在带领人民对社会进行改造以及奔赴美好生活的全过程中,解放人民的思想、观念乃至求发展、促发展的实践成果不断实现且历历在目。新中国成立,党带领人民获得了民族独立,并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尤其是“两个一百年”的实现过程中,始终把握着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主线,将经济发展与普惠人民紧密地结合起来,牢牢地将发展与人民联系在一起,做到发展来源于人民,发展为了人民。党将脱贫攻坚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与标志,2020年也就成为首个“一百年”目标的完成之年,全面脱贫就已然成为历史发展中的重要节点。以人民为中心是党聚焦于人民的思想,人民不仅是实现全面小康的主体,更是实现全面小康的命题者与检阅者,建成全面小康社会正是围绕着人民不断开展的具体工作,这些工作应该是以造福人民、保障人民利益为目标而不断在历史的发展进程中完善、实现的。而这一过程中,以面的方式开展工作转为以点的方式聚力以克之,提出了精准扶贫的新理念、新思路,针对每一名普通群众,落实到不同群众的不同问题并区别对待,以精准的、主动的、丰富的代替漫灌的、匮乏的、被动的,每一个也就具备了全面、具体、独立的主体意义,也就成就了、极大丰富了个体以“社会关系的总和”作为历史主体的人的本质,这一本质不仅是理论的符合,更是人民在社会活动中被保证的以及自我塑造与实现的。也就是说,全面小康社会建成的历史过程正是以人民为中心发展理念完善的过程,而这两个过程作为同一个历史进程,人民的主体地位也就在党的领导下不断被赋予新的意义。人民的重要性、人民的血肉联系随时保持着超出社会理想层面的存在,成为现实的、常践行的、党和人民共同的发展内核。
同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后的必然发展目标。人民在小康社会建成后所具有的全面、具体、独立、明确、真实的主体属性就已然符合发展的规律即对更高层次属性状态的追求成为必然。这同样是党的奋斗目标不断明确的过程,坚持党的领导是实现一切的根本,更加明确的奋斗目标恰恰使党的领导力不断强化,人民不断觉悟的主体属性为党的领导力提供了不断强化的智慧与支持,人民是不断发展的建设者与创造者,是“为了谁”的依据,人民是推动者与检查者,是“依靠谁”的根源,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是对依据以及根源进行高度凝练并在方法论的角度进行概述,也就是党建设现代化国家的实践指南。同时,该理念还提供了两条发展路径。一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只有到群众中去才可以找到人民的根本利益,人民群众是发展的主体,在现代化国家建设中必然以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标准,作为一切行动的前提;将发展落实到群众之中,来源于人民、惠及人民,以实实在在为人民作出成绩,为人民谋利益作为发展目标,增强人民的幸福,人民自然投身于现代化建设当中。二是从实践到理论再到实践。以人民群众的实践经验作为形成新理论的经验材料,坚持人民作为党的智慧的来源,将经过实践检验的有效经验源源不断地汇聚,提炼并形成用于指导实践的理论。不断产生的理论并不是束之高阁的陈列,而是解答如何建设现代化国家的阶段性答案,理论应用于发展进程中受人民、受时代的检验,是否为人民造福,是否保障人民的利益,人作为发展的主体,会在实践中不断产生新经验,只有不断深入人民,向人民学习,与人民一道,党的领导才可以与时俱进,现代化国家建设才可以在正确的道路上前行直至实现。总之,以人民为中心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根本保证,也是其发展的必然结果,更是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根基与发展成果最终实现的自信。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是在党的带领下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人民从而获得了政治层面的解放。随后社会主义革命的成功促使人民探索自我自由而又全面发展的制度基础,进而人民逐渐明确主体意义,也就是在党的带领下人民不断明了自己是国家的主人,也就是不同于在落后时代人民依附制度、秩序等,并长期处于不平等的、服从的、被统治的关系以及由这一关系延伸出来的意识状态,当这些关系以及意识状态被打破的时候,也就是个体得以解放被赋予主体意义之时,社会中逐渐生发出个人的主体性,这一主体是构建在平等权利之上的。人民有了逐渐凸显的主体性,建成现代化强国就成为人民对主体意义进一步实现的要求与根本保证。发展是一个过程,社会矛盾的转变是过程中的关键节点,实现“美好生活”成为新需求、新目标,党对保障、尊重人民对物质利益与需求转为了物质、精神利益与需求并重,而丰富的物质、精神利益需求正是以社会进步、个体独立、全面发展的个体活动为前提。改革开放以来,党将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充分发挥人民作为发展主体的作用,调动起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积极性。在发展过程中,社会关系与社会结构的革命性变革与发展,拓宽了人的发展空间,为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提供了社会条件,为每一个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丰沛的物质条件。人民主体性意识发展在国家分享的发展成果即对应的精神条件与物质条件的作用下,人民也在逐渐成为具有现代属性的个体并会提出更高的需求。在现代化的进程中,人民的主体性体现在发展的起源与对阶段性发展成果的检验,现代化进程就是保障人民不断发展的利益,并逐渐达成人民自我实现的过程,这个过程里蕴含着自由与全面的发展。
事实上,这个过程同样是实现共产主义的过程,而实现共产主义就必须在党的领导下,党的领导离不开人民的支持,而人民的主体性正是为加强党的领导提供了更为直观并有效的经验。在人民的主体性意识觉醒的过程中,人民对自身的发展就有了更多、更全面的需求,也就是对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人民主体性意识的体现,是人民利益的表征,不论是体现还是表征,都将在党的领导下从人民主观的需求转化为现实的、宏观的价值导向,以人民为中心就成为发展进程中的价值遵循。人民在发展进程中的核心位置与主体地位已然历历在目,人民的主体意识觉醒以及不断增长的需求都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尊重人民的主体意识,那必然就是围绕着实现人民美好生活的意愿而展开,将宏观的、多样的意愿汇聚成具象的、统一的目标,这也就成了党的奋斗目标。奋斗目标并不是孤立的或虚无的,而是建立在中国整部历史之上的一脉相承并与时俱进的意愿,以不断的传承与丰沛的基础去发展就必然需要一个明确的具有实践意义的思想作为指导,作为在不断践行、不断反思、不断完善过程中的守住初心与使命的发展思想,以人民为中心即是给予党实现奋斗目标的方法论。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关系亲不亲,关键在民心”[15]67,民心相通即是指不同国家的人民心通意合并在实际中以心相交,主要有着“理念的认同、利益的契合、感情的友好”三层内涵[17]。和平发展和合作互利的理念是建立在党对国际形势与国内发展新时代判断的基础之上的。而以人民为中心是我国新时代的发展观念,就国际发展与国内发展的时代背景与理论基础而言是统一的。发展是为了人民,中国的发展是为了中国人民,世界发展是为世界人民,“世界的命运必须由各国人民共同掌握,世界上的事情应该由各国政府和人民共同商量来办”[15]133。任何一个国家的发展都不是孤立的,推动世界的发展亦是为我国发展塑造良好的国际环境,这一发展是为了更好地保障我国人民的利益,同样是推动世界各国为本国人民谋利益,这就是从世界范围内践行着发展是为了人民的理念,中国的发展一直是与世界分享,以人民为中心、以中国发展成果为现实依据是促使世界各国为本国人民谋利益的现实基础,自然世界人民的认同也就因此具备了信任基础。当然,国情不同导致了民心相通具备了许多的复杂情况,毋庸置疑的是,在同一世界的前提下,任何复杂的情况都会有交错点,那就是利益的契合,利益契合的前提是厚实的物质基础。2020年,在党的带领下,全国消除贫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国的发展已经为中国人民过上好生活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这是对中国发展成果的佐证,同样说明中国有能力为世界的发展提供力量。同时,也证明了以人民为中心理念的正确性,证明了我们真真切切地按照这个理念去发展,表里如一地行事正是我国人民同世界人民一道享有发展成果的基础,建立在理念之上的现实的物质利益,世界人民将在此过程中不仅能感受到人民为中心的理念更可以享受着与中国一道发展所带来的真实成果,也就在真实的体验中逐渐产生对中国发展的信任,支持中国与世界的发展是逐渐实现民心相通的关键因素。
世界人民相信中国的发展理念,相信中国发展可以改善人民的物质生活,也就相信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发展成果,而党的领导的合法性来源于中国人民,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不仅是党提出的发展理念,更是坚持党的领导的根本保障,世界人民会逐渐消除对党与人民之间关系的误解。以真实的视角来观察就会发现,中国人民在发展中真实的获得的发展成果,也会发现发展是来源于人民真实的、理智的、明晰的贡献的智慧、经验,这一切又都是在党的领导下实现的。中国人民全面、自由的发展空间也因此不断被拓宽,世界人民也会因此期盼与中国的不断合作而获得拓宽自我发展空间的机会,这是建立在不断享有发展成果基础上的。中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不断丰富的精神、物质生活亦促使世界人民对中国发展成果的肯定与对中国发展的持续认可。“让世界更美好、让人民更幸福”[15]407,正是中国与世界共同发展的意愿。中国发展的成就将“过上好日子”赋予了世界性,世界人民与中国人民也就有了构建友谊的政治基础。在物质、政治基础上进行文化、教育、旅游等方面的交流,随着中国人民与世界人民的个体交流的频繁,彼此了解的深入,在有着充分信任的基础上,各国人民间的隔阂削弱,不同国家的人民成为朋友以及合作伙伴,这正是人民以心相交并可燎原的火苗。当然发展也是有过程的,况且随着了解的深入,中国人民的智慧会更加受到世界人民的认可,民心相通将推动世界人民一道不断巩固来之不易的信任,以人民为中心也因此具有了国际化的价值与作用。
以人民为中心是发展的方法又是丰富并发展着的思想,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人民为中心,不断赋予其新内容,将党、人民和国家的关系进行了清晰的阐述,并将理论应用于与全世界各国携手发展之中,这不仅完善了人民观念的理论成果,更是丰富了马克思人民观念的时代价值。以人民为中心将其所具有的历史性、政治性、世界性的三种特性在实践发展中充分表现出来,不仅在全党、全社会得到高度认可并取得辉煌成就,更是因此获得与各国共同发展的新办法以及世界人民的广泛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