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 璐
(平顺县气象局,山西 平顺 047400)
气象为农服务,在长期的农业防灾减灾、农业生产活动等服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为政府制定农业战略、农业防灾减灾和合理利用农业气候资源等提供科学依据。所以如何为农业生产提供精细化气象预报服务,指导农业生产,趋利避害,提供可靠的气象服务,是摆在气象部门面前的首要任务之—。现以山西省平顺县的气象服务情况为例,谈谈气象为农服务现状及发展对策。
平顺县地处太行山南麓,晋、冀、豫三省交界处,全县地势东南高、西北低。地势最高处海拔1876m,最低处海拔380m,相对高差1496m,全县平均海拔高度1200m。国土总面积1550 km2,耕地面积1.24×104hm2,辖5镇7乡262个行政村,总人口16.7×104,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
平顺县地处太行山南端的上党盆地边缘地带,属温带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冬季严寒雨雪较少;春季多风干燥,十年九旱;夏季短暂炎热,雨量集中;秋季温和凉爽。年平均气温9.4℃,极端最低气温-23.9℃,极端最高气温37.0℃;年平均降水量553.1 mm,且分布不均;年平均日照时数2501.8 h。
平顺县地形复杂,气候多变,常出现的气象灾害有干旱、洪涝、冰雹、霜冻、暴雨、大风、寒潮等,这些灾害性天气给县域经济常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此外,由气象原因引发的山洪、泥石流、山体滑坡以及森林火灾等气象次生灾害也较为严重。据不完全统计,气象灾害占全县自然灾害的90%以上,对全县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经济建设、农业产业化发展、生态环境、城市建设以及人民生活等都有较大影响,每年因气象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占当年GDP的3%左右。特别是近年来极端气候事件频发,气象灾害增多,对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命财产构成严重威胁。
近年来,平顺县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农村工作会议精神,以农民增收为目的,以科技创新为手段,因地制宜,发挥资源优势,发展花椒、花椒芽菜、潞党参、马铃薯、核桃、旱地西红柿等特色农业。初步形成了北部河谷花椒(花椒芽菜)、东南山区中药材和优质马铃薯、西部台地以西红柿为主的旱地蔬菜、百里滩优质核桃、西沟留村乡村旅游等六大农业示范园区,园区面积超2×104hm2。其中潞党参、大红袍花椒2个园区命名为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园区。
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历来受到县政府高度重视,县人民政府成立了气象防灾减灾协调领导小组、人工增雨防雹领导组;出台了《关于认真做好全县农村气象灾害预警系统建设工作的通知》《平顺县突发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与传播管理办法》《平顺县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平顺县气象灾害防御规划》等相关文件;将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纳入乡(镇)政府年度目标任务考核;与县综治办联合发文,将气象防灾减灾纳入网格化管理平台。在12个乡镇建成区域自动气象站21个、电子显示屏12块,乡镇覆盖率达100%;12个乡镇成立了气象工作站,委任了气象协理员;全县12个乡镇都出台了气象灾害应急预案;乡(镇)气象信息工作站实现全覆盖,并明确了工作职责,纳入了乡镇年度工作考核;在262个行政村成立了气象信息服务站,有气象信息员,并制定统一的工作职责。县、乡、村三级气象防灾减灾组织管理体系基本形成。
制作了平顺县农业气候资源和农业气象灾害区划图集,为平顺县农业结构调整提供气象依据。成立了气象为农服务专家联盟,并建立了工作机制,定期召开“为农服务座谈会”,听取专家对气象为农服务的意见和建议。与农委专家深入田间地头,听取农民朋友对气象服务的需求,共同探讨农业需求与气象服务的融合点,寻求气象为农服务的无缝化衔接。加强春播、夏收、秋收、秋种等关键农事季节的气象服务工作。
与农业部门开展的面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直通式气象服务,及时向种植大户发布天气预报信息和气象灾害预警信息。
为探索建立气象为农服务主体多元化运行和发展机制,强化基层气象部门社会管理职能,推进基层气象为农服务社会化发展,有效提高农村防灾减灾和农业气象服务能力,制定了《气象为农服务社会化发展工作方案》,方案中主要包括建立健全政府购买气象为农服务机制、推进气象为农服务融入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培育气象为农服务社会化力量等任务。
开展精准扶贫气象保障工作,与和顺县扶贫办、县农委、旅游等部门合作,信息共享,发挥气象防灾减灾的保障作用,开展针对性的特色气象服务,降低因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
一是受当地经济条件制约,农民对气象灾害危害的认识程度不够,农村气象防灾减灾工作未引起足够重视,不断深入的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使气象部门提供的单一服务产品不能满足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发展的迫切需求;二是在气象为农服务工作中,仅靠气象部门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但由于与多部门联系合作的机制尚未健全,所以提高农村气象防灾减灾综合能力水平还需要进一步加大与涉农部门的合作力度;三是部分农村地区因交通接收灾害性天气预报预警信息受限,其成为防灾减灾效果不佳的重要原因;四是经费投入有限,气象部门的人员及设备无法满足为农服务需求,由于设备落后、专业技术人员匮乏且技术能力有限,因而在提供农业气象服务时较为被动。
夯实农业气象观测基础,健全、完善气象灾害预警机制,针对不同地域农业气象服务重点,构建精简、高效的农业气象预报业务。让气象服务信息进村入户,气象信息员、协理员队伍管理更加规范化,及时准确有效地让农民获得气象信息服务,进一步扩大农民获取气象信息的范围和渠道。同时,还要加强乡村气象防灾减灾科普宣传及对农民进行相关气象知识的培训,提高农民防灾减灾意识和农业自救、互救能力。
智慧气象的发展使气象为农服务工作更好地适应农业生产精准化、智能化的发展趋势,基于大数据和“互联网+”的智慧农业气象服务得到大力发展,除了传统的服务方式,针对农机大户、农民合作社、农机专业化服务组织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交互式、订单式、精细化、个性化的农业气象服务成为重点发展方向。
气象防灾减灾工作本着以人为本、科学防御、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原则,建立以“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应急机制,在各级政府的大力主导下,要充分发挥各部门单位的自身优势,共同协同作战,联合应对各种自然风险。
加大政策措施宣传力度,让政府及社会公众充分认识到气象为农服务工作的重要意义,通过乡村气象服务示范点的建设,引导和鼓励社会志愿者参与气象防灾减灾服务。同时,加强气象灾情和气象为农服务效益宣传,努力扩大农业、农村气象服务覆盖面,提高农业气象服务和气象灾害防御科技水平,引导社会资金注入气象为农服务项目建设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