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尚帅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五师八十三团农业发展服务中心,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精河 833300)
棉花枯萎病、黄萎病的发病机理相对其他病害来讲比较复杂,大多数农民没有正确掌握本病的发病机理和特点,也就无法做到统筹安排和综合防控,由此给棉花生产造成极大的经济损失。尤其在气候条件比较恶劣的情况下,例如大风、降雨、降温、温差大等,不仅引起棉苗出苗率低、生长速度缓慢,最重要的是还会引起棉花发生枯萎病和黄萎病,并且病情比较严重。在实际生产中棉花发生这2种病害难以预防和使用有效药物进行治疗,致使棉田收成大大降低,造成农民入不敷出的困局。由此可见,必须让广大棉农充分认识和了解这2种病害的发生特点、田间症状和防治策略等,有利于避免棉田受到伤害和损失。
棉花枯萎病、黄萎病是由真菌中的尖孢镰刀菌引起的,其入侵棉花后可以对维管束部位引起较大的损害,引起棉花的叶片发生脱落和枯死,病情严重时能够造成整颗棉花死亡,由此可见可以对棉花造成毁灭性的损害。同时一旦枯萎病传入棉田,就会迅速传播开来,并且难以彻底根除,给棉农带来无尽困扰[1]。
棉花枯萎病、黄萎病主要通过土壤传播,也能够通过带菌的棉籽、病株残体、棉籽壳、棉籽饼、浇水、肥料和工具等途径进行机械传播。一般情况下棉花枯萎病菌、黄萎病菌可以在土壤中寄存,当外界的温度和湿度等条件适宜时,这些病菌孢子或微菌核就会萌发出菌丝,然后入侵棉花根系伤口或根毛,经过表皮细胞在皮下组织生长,再进入木质部导管开始繁殖成小孢子,这样通过输送植物营养小孢子可以达到棉株的各个部位。由于菌丝和孢子的大量繁殖,可以促使薄壁细胞产生大量的胶状物质,对导管进行堵塞,并且病原菌还可以产生大量毒素,进而造成棉花枝叶枯萎或脱落,甚至整株萎蔫枯死[1]。
通常情况下,棉花枯萎病、黄萎病的发生与棉花品种、农田耕作制度、技术管理和气候条件等有很大关系。
首先不同棉花品种之间的抗病性具有很大差别,有的棉农只重视棉花产量性能而往往轻视棉花品种的抗病能力,这也是目前本病发生的主要原因之一,所以必须选择抗病性较强的品种来耕种。
在土壤温度达到20℃左右、相对湿度为70%时,棉田容易发生枯萎病,在土壤温度达到25℃~28℃时,田间容易发生黄萎病。在适宜的温度条件下病情比较严重,农田发生点片死亡,并且在雨水较多的季节能够促进本病的传播和蔓延。所以地势低洼、容易积水的棉田发病率较高,地上高燥的平整地段,在下雨后雨水可以快速排出去,病情比较轻缓。在温度过高或过低的情况下,棉花症状隐蔽,不利于病情发生。
有的棉农为了提高棉田产量,往往在种植时会增加棉花密度,这样在棉株生长过程中,不利于棉花之间的通风和透光,这样在阴雨天气,地面积水不容易蒸发出去,给病菌的繁殖提高了良好条件,并且棉株根系还容易受到病菌入侵,最终造成枯萎病、黄萎病的爆发[2]。
实践经验证明,棉株长势强、苗株壮时,对病菌的抵抗力较强,发生本病的风险就小很多,即使发病后症状也相对较轻一些,而长势弱小棉株抗病能力也低下一些,容易感染病菌而发生本病,并且发病症状也严重许多。
施肥时重施氮肥,磷肥和钾肥使用较少,或着在棉株生长到中后期施肥量不足等,都会引起棉株生长不良、长势较弱,容易发病。同时在棉株生长到中期,需要精心锄草,促使根系快速发育,否则中耕锄草不及时也会影响棉株长势,进而诱导棉株发病。另外,连年重茬种植棉花的老棉田,土壤中容易存留病菌,也容易对棉株造成侵害而发病。
在棉花的整个生育期都能发生枯萎病,一般在苗期发病、在蕾期达到发病高峰,从苗期来看先由子叶期开始,在定苗前后达到发病高峰。同时枯萎病的发病程度与土壤温度和湿度有直接关系,在土壤温度达到20℃时开始发病,土壤温度上升到25℃~28℃时达到发病高峰,但是高于33℃时发病症状暂时减轻,如果土壤温度降低到25℃时,又会发生第2次发病高峰。夏季暴雨或低洼区域,发病严重[2]。
棉花发生枯萎病通常表现以下几种类型:①青枯型:棉株叶片脱水、变软、下垂萎蔫,病情严重时整个棉株青枯死亡;②黄化型:叶片边缘先变黄、然后局部或整个叶片变黄,最后脱落或枯死,茎部的导管和叶柄变成褐色;③黄色网纹型:叶脉导管变成黄色,而叶肉绿色,病部呈网状斑纹或斑块,最后整叶萎蔫或脱落;④紫红型:子叶或真叶的局部或全部病斑呈紫红色,甚至引起叶片脱落现象;⑤皱缩型:叶片皱缩、增厚,棉株矮化,有的还有其他症状;⑥红叶型:病叶局部或全部病斑呈紫红色,叶脉呈红褐色,叶片枯萎脱落;⑦半边黄化型:棉株的半边黄化枯萎,而另半边正常。如果与黄萎病混合感染时表现矮生枯萎或凋萎等。不管哪种类型,将棉株纵剖后都可以看到木质部有深褐色条纹,这是枯萎病的典型特征。
棉花发生黄萎病后表现下部叶片先开始出现浅黄色斑块,逐渐向上蔓延,果枝上病叶逐渐由绿色变浅,然后出现斑驳、叶肉变厚、叶缘卷曲,然后叶片自下而上开始脱落,最后顶部少数小叶剩余下来,在发病后期棉株基部长出小新枝,一般整个棉株不会枯死。
对于经常发生本病的区域,选择种植一些抗枯萎病、耐黄萎病的棉花品种,是防控病害发生的首选方案,是最有效的方法;其次,在种植棉花时,最好与玉米、小麦、谷类等农作物轮换耕种,有条件的区域可以与水稻轮换耕种,可以减少土壤中的病害,对防控本病发生效果良好[3]。
目前,北疆棉区种植棉花年限较少或新开垦土地都属于无病区域,必须做好这些地区的防控工作,严禁从病区调运棉种、棉饼等,在施肥或浇灌过程中也要做好防范措施,防止将病菌引入无病区域,能够很好地保护无病区域。
棉农需要随时到棉田进行观察,一旦发现发病棉株,就应立即拔除,带到棉田外进行深埋或烧毁,每年将病田清除的枯枝落叶和病残体进行就地烧毁,有利于彻底杀灭病菌。
将氮肥和磷钾肥合理配制进行施肥,尤其是钾肥决定着棉花的质量,能够促进棉株健壮,且增强棉株的抗病能力,抵御病菌产生的危害。有条件的可以施用腐熟有机肥或酵素菌沤制的堆肥,能够明显降低棉花发病率。
在棉株发病初期可以使用质量分数80%乙蒜素乳油稀释1000倍进行喷雾。对于病情严重的可以每隔1周喷雾1次,可以有效防治本病发生。同时用0.2%磷酸二氢钾溶液+1%尿素溶液对叶面进行喷雾,能够显著提高棉株健壮程度,增加抵抗病害的能力,帮助棉花尽快恢复正常[3]。
棉花发生枯萎病和黄萎病后虽然损失惨重,但是必须遵循“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原则,采取保护无病地区、控制轻病区域、改造重病区的措施的策略,有效控制病害发生的目的。结合近几年来应用实践,在实际生产中可以通过选择抗病品种、加强田间管理、科学施肥、培育健株等方法来进行有效预防,能够取得理想的防控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