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广利
2013年11月,新华社航拍小组在丽江古城中心位置四方街的广场上,利用六轴航拍飞行器,拍摄了一组视角独特的照片。这台飞行器是新华社的记者和工程师在业余时间自己组装的,飞行器体积大,操作复杂,组装困难,性能不稳定。但这次飞行与拍摄的成功,拉开了航拍技术在新闻摄影领域应用的大幕。
现在,我们说到航拍技术,指的是利用遥控多旋翼飞行器,也就是俗称的无人机,进行拍摄。我们要谈的航拍技术在新闻摄影中的应用,也是指使用这类无人机在新闻现场进行拍摄。传统的航拍,指的是摄影师登上直升机或者其他类型的飞机手持相机进行拍摄,这个类别不是本文要探讨的内容。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发展,2014年开始,无人机领域的技术创新不断发展,摄影师不需要自己组装无人机了。工业化生产的无人机稳定性好,重量轻,外形小巧。随着电子稳定系统的不断进步和成像技术的发展,摄影师也不再需要把相机绑到无人机上,而是相机集成在无人机上。当然,这样也有一些弊端,比如摄影师想要应用一些特殊的镜头和特殊相机的时候,往往会受到限制。
航拍技术在新闻摄影中的应用,目前主要在三个领域有明显的优势,分别是突发事件报道、日常报道和无人机专题报道。
2015年8月12日,天津港国际物流中心区域内瑞海公司所属危险品仓库发生爆炸。爆炸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摄影记者进入现场,受到环境因素、安保因素、自身安全因素等多方面的限制。在这个时候,摄影记者使用无人机可以获得核心现场的新闻照片,照片实时传输到手机上,发稿速度也非常快捷。2015年12月,广东深圳市光明新区凤凰社区恒泰裕工业园发生山体滑坡,附近西气东输管道发生爆炸。山体滑坡的现场,使用无人机同样取得非常好的拍摄效果。2015年是无人机技术方兴未艾的阶段,这几次突发事件报道当中,无人机技术的应用让摄影记者看到了它独特的不可替代性。
随着无人机新产品的不断推出,性能也越来越稳定,无人机在突发事件新闻现场的应用,已经十分普遍。在抗洪抢险、地震救援、交通事故等突发事件现场,无人机航拍都有无可比拟的优势。
现在,总价5000元左右的无人机,就可以在安全性、成像品质和便携性之中达到平衡。无人机在日常新闻报道中的应用也越来越普遍。在雄安高铁站的建设过程中,工程的每一步进展,都可以通过无人机记录下来。随着天气的变化、光影的变化,无人机可以记录下不同的光影效果。在一些重大主场外交活动举行之前,摄影记者可以通过无人机展现活动举办地的方方面面。这方面的例子不胜枚举。
从2016年10月起,新华社推出了“天空之眼瞰祖国”系列报道。“天空之眼瞰祖国”,以新华社专职摄影记者队伍为主要成员,摄影记者均参加过无人机培训,并通过考试取得了“机长证”。系列报道以城市为单位,采用无人机与地面相结合的方式,全面展示一个地方的风土人情、文化风貌。目前,已经进行到了第64站,使用无人机全面拍摄了64个城市,内容涵盖了重大历史节点、城市、农村等等。随着时间的推移,无人机留下的天际线影像将成为珍贵的历史资料。这种报道形式,就是技术发展推动报道形式创新的典型案例。
无人机航拍在新闻摄影的应用过程中,也出现过一些曲折,最受诟病的就是安全性问题。
首先是航空安全。因为无人机升空之后,一旦与客机、直升机发生碰撞,将会酿成灾难。随着监管政策的成熟和企业自律性的不断增强,现在无人机普遍采用电子围栏技术,在机场等敏感区域及周边,无人机不能起飞。比如,北京的大部分区域都是不能起飞的。这个方法很好地解决了航空安全问题。
第二个问题是无人机坠落造成的安全问题。在2016年前后,无人机技术有一个“野蛮生长”的阶段。无人机厂商像雨后春笋般涌现。技术水平参差不齐,市场上的产品也五花八门。经常会看到媒体报道,有无人机坠落,造成人员、财产的损失。随着技术的进步,这样的情况越来越少。目前,无人机事故类似于交通事故,绝大多数是操作不当造成的。
为实现对无人驾驶航空器的依法管理,国务院、中央军委空中交通管制委员会办公室组织起草了《无人驾驶航空器飞行管理暂行条例(征求意见稿)》。相关立法工作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
无人机航拍技术在新闻摄影中的应用,概括起来,就是为摄影记者增配了一台带翅膀的照相机。随着技术的发展,我们也可以重新定义一下无人机。现在我们提起无人机,往往是指航拍无人机,实际上还有下水的无人机。将来,肯定会出现在室内外自由移动的无人机,也就是摄影机器人。到了那个时候,摄影记者的工作模式将会发生变化。航拍技术,实际上是自动化技术在新闻摄影中的应用。随着科学和技术的进步,计算摄影在影像领域的应用不断推进,摄影记者面临的职业挑战会越来越大:新闻摄影的难度在于摄影越来越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