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 凌
邓小平同志的新闻实践经历十分丰富。早年在法国勤工俭学时期,他经常在旅欧中国共产主义者组织出版的《赤光》杂志上撰写和编辑文章;长征途中,他担任过《红星》报主编和红一军团政治部宣传部长等职。丰富的新闻实践活动锤炼了邓小平精深的新闻思想。1950年5月16日,时为中共西南局第一书记和西南军区政委的邓小平同志,在西南区新闻工作会议上作了重要讲话,这个讲话即《在西南区新闻工作会议上的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在《报告》中,邓小平同志高屋建瓴地论述了无产阶级新闻事业就是要服务党的中心工作,具体阐述了做好新闻宣传工作应遵循新闻传播规律的方针原则,对办好党报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新闻宣传动员必须适应宣传内容、目的的需要。毛泽东同志在《反对党八股》中批评新闻宣传工作“无的放矢,不看对象”,本质上是宣传者脱离读者,没有产生应有的宣传效果。邓小平同志在《报告》中进一步指出宣传动员工作不仅要看清对象,还要采用合适的宣传动员方法,惟其如此,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他说:“开会是一种领导方法,是必需的,但到会的人总是少数,即使做个大报告,也只有几百人听。个别谈话也是一种领导方法,但只能是‘个别’。实现领导最广泛的方法是用笔杆子。用笔写出来传播就广,而且经过写,思想就提炼了,比较周密”。在他看来,开会、个别谈话和用笔杆子是宣传动员工作,是党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这些方法彼此没有高下优劣之分,但如何使用、何时使用,要根据宣传动员内容、目的来选择。开会作为组织传播是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重要方式,无论在战争年代还是和平建设时期,开会都是重要的领导方法,但是,利用开会进行宣传动员有一定的局限性,如果只动员部分人参与该项工作,开会能达到精准宣传动员的目的。传播学认为个别谈话是人际传播,具有互动性强、利于深度交流沟通等特点,但难以使用个别谈话这种方式向全社会宣传党的政策和动员群众。作为党的领导干部,只有深刻认识和熟悉各种宣传动员方法,根据工作需要选择性使用,才能使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走进千家万户,深入人心。
进入互联网时代以后,“人人办报纸,人人当记者”已经成为现实,传统媒体报道独家新闻和设置议题的能力遭到前所未有的挑战。但是,党运用媒体进行新闻宣传动员的基本原理和基本实践没有动摇。无论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风云,还是面向国内社会转型所引发的各种矛盾和问题,主流媒体都要始终发挥传播社会正能量和为社会稳定发展营造良好舆论环境的作用。在新的媒介环境下,党更要坚持新闻传播形式和效果的统一,根据新闻内容的传播需要和受众需求,采用相应的传播方式传递党和政府的决策。这正是邓小平在《报告》中阐释的重要新闻思想。
(二)提倡领导干部亲自给报纸写文章。当时,西南区的工作任务异常繁重,“一是剿匪,二是完成征粮、税收、公债任务,三是领导生产(主要是农业生产),四是调整工商业、救济失业人员”。完成这些任务,不仅需要加强党的领导和全党同志的忘我工作,而且要调动全社会的积极性,让广大人民群众共同参与西南区建设工作。将党的中心工作和完成的任务告知公众,报纸是最好的渠道。报纸广泛发行,能够迅速覆盖社会各个领域,容易让全社会知晓和理解党的工作任务;那些不识字的公众虽然不能读懂报纸,但借助报纸在社会上产生的广泛影响力,人民群众口口相传,也能了解党的工作任务和政策。领导干部亲自给报纸写文章,就是充分利用报纸作为信息集结点和扩散点的特性,把广大人民群众吸引过来,凝聚起来,共同完成党赋予的工作任务。
领导干部具有成为意见领袖的天然优势。西方传播学理论强调意见领袖是通过意见市场机制自然产生、选拔出来的影响他人意见的影响者,意见领袖必须是某些领域的权威、专家或信息富裕者,对特定话题有专门研究的人更容易成为意见领袖。领导干部了解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洞悉社情民情,掌握详细的剿匪等方面的信息,他们根据亲身实践所写的文章具有权威性,既能传达党的政策,也能帮助普通群众答疑解惑,发挥意见领袖聚集公共议题、引导舆论的作用。需要强调的是,领导干部能否以意见领袖身份传播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关键不在于他们领导干部的身份,而是要按照新闻传播规律引导舆论。如果所写的文章借助行政命令,强迫人民群众看,肯定不能发挥宣传动员的作用;如果基于政策水平和所掌握的丰富实践经验,写出人民群众想看的文章,就是在利用大众传播规律广泛传播党的政策和工作要求。
本世纪以来,我国快速进入互联网时代,有些舆情发酵迅速,对基层工作造成严重冲击。有段时间,个别地方党委和政府不敢直面问题,不敢正面回应舆情,用瞒报和沉默应付排山倒海般的网络舆情,结果使党和政府形象受损。提倡领导干部给报纸写文章,就是要求领导干部有勇于担当精神,面对困难和矛盾不退缩、不推诿,熟悉和掌握新闻传播规律,善于使用媒体回应广大人民群众关心的话题,与人民群众开展全方位的思想情感交流,这是新时代赋予领导干部的神圣使命。
(三)办报纸要结合实际,结合当时当地的中心任务。邓小平同志结合《新华日报》的新闻实践生动地指出,办报纸必须坚持因时制宜、因地制宜的原则。报纸是党和人民的喉舌,作为无产阶级新闻理论最重要的原则为我党始终不渝地坚持。如何做好喉舌,不仅是新闻传播问题,更是政治领导力和工作方法问题。
从时间维度看,新闻要注意宣传报道的时间点,只有在合适的时间报道合适的新闻,才能有助于党的工作。党报新闻遵守客观真实性原则,但反对有闻必录,只有那些对革命事业发挥正面作用的新闻才被报道。以批评报道来说,党报非但不排斥批评报道,反而以更加严格的标准批评我们工作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我党历史上很多批评报道推动了当时的工作进程,很多批评报道也成为新闻史上的名篇。但是,批评报道要讲究时机,要对当前工作有积极推动作用。“不久前《新华日报》写了一篇专论,讲的是剿匪中的情况,内容主要是批评。正确不正确?也正确。合不合时宜?不合时宜。正确与否要考虑到时间、地点、条件等因素来判断。在剿匪已经有了成绩,部队又很艰苦很努力的情况下,主要去批评就不合时宜了。”从这个角度说,办党报必须有政治家的眼光,只有抓住党的中心工作,用新闻报道服务党的中心工作,才能将党性和新闻传播规律结合起来,服务党和人民的事业。
从空间维度看,新闻报道既要强调与中央宣传政策保持一致,又要反映本地区实际工作和实际问题,办出地方特色。战争年代各根据地经济条件、军事条件及群众基础不尽相同,各根据地从实际情况和需要出发摸索建设根据地的经验,因此,战争年代我党在经济、军事等领域积累了丰富的建设经验。办党报也要遵循这个规律,当时西南区和全国一样都要建设新中国,总体工作任务是一致的,但是西南区所面临的任务和问题又有特殊性,比如剿匪任务比较重,这就要求党报及时报道这些特殊工作和特殊问题,给基层工作提供指导。邓小平同志深刻指出:“新华社总社发来的稿件应该重视,但比较好编。领导同志和办报同志的主要精力要放在当地新闻上,要大量刊登本区人民的工作和生活情况。”他强调报纸要重点报道本地新闻,使本地新闻既能反映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又能生动地反映地方党委和政府的工作成绩,指导今后工作,让新闻真正发挥“喉舌”作用。
邓小平关于结合实际、结合当地中心任务的办报思想,对于我们提高主流媒体传播力、增强网络舆论引导力,具有很重要的指导意义。网络互连互通,将全国各地乃至全球连结为信息共同体,党和政府要善于利用互联网反映本地域、本行业的中心工作,充分报道所取得的成绩和经验,善于通过批评和自我批评找出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借助舆论的力量纠正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只有实事求是地报道本地中心工作,扬长避短,才能把党的事业不断推向新的高度,塑造我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光辉形象。
观点速递
专业化的采编运营团队是新闻短视频生产的核心。而人才又是团队的核心,专业的新闻短视频制作团队人员需要具备超强的综合素质。第一,需要有一定的新闻专业素养,特别是要懂得新闻伦理,需要在坚持主流意识和正能量的基础上开展工作。第二,需要有互联网思维,也就是以算法和用户为中心的思维逻辑。第三,需要有新闻敏感性,可以在海量的信息中精准发现适合新媒体平台传播的内容。第四,需要有视频包装技术,懂得如何将一条视频包装得适合新媒体平台传播。第五,还需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与敏捷度,重视“首发效应”,第一个发布消息的人有很大的几率获取最大流量。
——周帆,《青年记者》2021年第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