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垒 李彬
1943年9月1日,《解放日报》在头版刊发陆定一的署名文章《我们对于新闻学的基本观点》,文章系统批判了资产阶级新闻观,总结了无产阶级新闻学的理论和实践,成为一部中国共产党新闻理论的经典文献。在我国新闻史上,尤其是中国共产党新闻学和新闻事业发展史上,这篇文献始终占据着重要地位。
站在社交媒体时代的门槛上,重读这篇经典文献,我们依然可以从中发现宝贵的历史经验,听到它在当下的回声,为做好新时代的新闻工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我们对于新闻学的基本观点》形成于延安整风运动时期,是党的新闻工作整风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理论结晶。整风运动开始于1942年2月上旬,其标志就是毛泽东先后所作的《整顿学风党风文风》(后改为《整顿党的作风》)和《反对党八股》的报告。针对一些抗战爆发后来到延安的知识分子和新党员未能理解整风运动的深刻意图和真正意义,1942年5月28日,毛泽东在中央学习组的发言中指出,整顿三风(学风党风文风)“就是一个无产阶级的思想同小资产阶级思想的斗争”①,核心就是进行一次思想的改造。
对新闻领域来说,这些旧有的“小资产阶级思想”突出表现为资产阶级新闻观。陆定一在介绍文章写作目的时也提到,抗战以来,党的新闻事业大大发展了,但同时,由于“参加党的新闻事业的知识分子,乃是来自旧社会的,他们之中,也就有人带来了旧社会的一套思想意识和一套新闻学理论。”“如果不加以改造,不加以教育,就会不但无益、而且有害,就无法把党的新闻事业做好。”陆定一指出,了解这些旧的思想意识和新闻学理论也是一个相当长期的过程,而真正“与这一套坏东西作斗争”,还是从《解放日报》改版开始。从历史的脉络中回溯,《我们对于新闻学的基本观点》并不是一篇横空出世的理论文献,它建立在《解放日报》在此期间发表的一系列有关新闻工作基本原则和理念的社论和理论文章的基础之上,“实际上是对这次新闻思想教育的一个基本总结”②。
这些相关文章包括1942年2月13日的《解放日报》社论《展开宣传工作上的新阵容》、1942年4月1日刊发的《中共中央宣传部为改造党报的通知》以及改版社论《致读者》、1942年7月18日的社论《把我们的报纸办得更好些》、1942年9月22日发表的社论《党与党报》、1943年6月10日发表的《政治与技术——党报工作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在《我们对于新闻学的基本观点》发表之前,这些社论和理论文章已经从不同方面澄清了一些错误认识、鲜明提出了一些重要观点,如全面贯彻报纸的党性、群众性、战斗性、组织性,地方党委要切实加强对党报的领导、实行全党办报,努力发展好的新闻和通讯,批判“技术第一,政治第二”的错误认识,等等。
可以说,《我们对于新闻学的基本观点》一文,正是建立在以《解放日报》改版为核心的新闻实践和以上一些具体理论思考的基础上,是在“与不正确的新闻学理论和实践作斗争”的同时丰富发展了的“我们自己的关于新闻学的实践和理论”。作为“这一个斗争的结果”,它成为我们党新闻理论的“一个初步总结”③。
相比整风运动期间其他新闻理论文章来说,《我们对于新闻学的基本观点》最突出的特征是,它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高度深入剖析了无产阶级新闻学对于新闻本源、新闻真实等基本问题的认识,从而使中国共产党的新闻实践和工作方法真正上升到了基本原理层面。
对新闻的本源问题,陆定一在鲜明亮出新闻的本源“乃是物质的东西,乃是事实”的重要观点,并给出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这一定义之后,集中力量批判了新闻理论中的唯心论,即资产阶级新闻学中的“性质论”。陆定一指出:这种唯心论的“性质说”歪曲了客观现实,一方面,把人人可以懂得的新闻说得神乎其神,只能“吓唬土包子”,一点积极作用也没有;另一方面,对新闻事业还起了消极作用,因为如果相信了这种“性质说”,天天去玄而又玄地研究这个“性”或那个“性”,就一世也不会有结果,必致流入脱离事实,向壁虚造,无病呻吟,夸夸其谈。
陆定一接着分析了一个更具有迷惑性的问题,即新闻的“政治性”问题。《解放日报》之前曾鲜明提出反对“技术第一,政治第二”的观点,而在这里,陆定一明确指出,“技术第一,政治第二”的说法并不代表可以把“政治性”置于事实之上。陆定一说,在阶级社会中,新闻归根结蒂总有其阶级性或政治性,这是对的,但“这种政治性比起那包含这种政治性的事实来,乃是第二性的、派生的、被决定的”“事实与新闻政治性,二者之间的关系,万万颠倒不得。一定要认识事实是第一性的,一切‘性质’,包括‘政治性’在内,与事实比起来都是派生的、被决定的、第二性的”“尊重事实是与政治上的革命性密切结合不可分离的”。这样,就从理论层面澄清了人们思想中的模糊认识,在新闻领域全面贯彻了马克思的辩证唯物主义哲学。
在阐述完新闻的本源以及事实第一性的原理之后,陆定一又进一步提出“新闻如何能真实”的问题。在分析了仅仅依靠“新闻五要素”和“记者亲自踏看和摄影报道”仍会犯“形式主义的错误”之后,陆定一指出:“只有为人民服务的报纸,与人民有密切联系的报纸,才能得到真实的新闻”。他写道:
这种报纸,不但有自己的专业的记者,而且,更重要的(再说一遍:更重要的!)是它有广大的与人民血肉相连的非专业的记者。它把这二者结合起来,结合的方法就是:一方面,发动组织和教育那广大的与人民血肉相连的非专业的记者,积极地为报纸工作,向报纸报道他自己亲身参与的事实……另一方面,教育专业的记者,做人民的公仆……以他们为师来了解事实,来检查新闻的真实性……在技术上帮助他们,使他们用口头或书面报告的事实,写成了完全的新闻,经过这种结合,报纸就与人民密切结合起来了。
在这篇文献里,陆定一把对于新闻学的基本观点和认识落脚在了报纸与人民的结合上,使党的这一重要路线摆脱了一般性的工作原则,具有了马克思主义新闻学基本原理的内在规定性,具有了真理价值,成为新闻大众化运动的理论基础。
“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越是时代和行业变迁剧烈,核心原则和底层逻辑由于其远离具体操作的“抽象性”,就越能起到压舱石的重要作用。对新闻工作来说,《我们对于新闻学的基本观点》就是这样一个压舱石,它所负载的马克思主义新闻理论的基本原理,在今天不仅仍然是适用的,并且可以帮助我们为层出不穷的新问题找到坚守之道和应对之策。
首先,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学的基本原理,把“事实”和“实践”作为检验各种观念的唯一标准。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西方的知识技术夹杂各种观念涌入进来,其中,西方新闻观也在事实上给新闻从业者带来不小的冲击和影响。《我们对于新闻学的基本观点》所揭示的“新闻的本源是事实”“事实是第一性的,新闻是第二性的”等等马克思主义新闻学的基本原理,既是我们做好新闻工作的基本前提,也是我们辨别和审视西方各种新闻思潮和新闻观念的试金石。西方新闻观中的种种概念,比如“客观性”原则以及所谓的“新闻自由”,都要放在是否尊重事实、是否把事实作为第一性的天平上加以评定衡量。从2008年北京奥运火炬传递中的种种乱象到新疆棉花背后所谓的“强迫劳动”,西方媒体涉华报道中大量存在的毫无事实根据的污蔑、造谣,以及完全从想象而非事实出发的种种观点评论,只能使我们更加认清西方新闻观的虚伪性,正如陆定一所说,“凡是不尊重事实的,哪怕装得象很‘革命’,实际上一定是反动的家伙”。
其次,超越专业的局限、打破小圈子的限制,真正加强与人民的密切联系,把“专业”和“业余”结合起来。与西方新闻业对“专业主义”的片面强调形成对立,陆定一提醒我们,得到真实的新闻不能仅仅依靠“新闻五要素”等形式上的内容,更要真正加强与人民的密切联系,不但依靠专业的记者,更要依靠“广大的与人民血肉相联的非专业的记者”。“新闻五要素”等形式化的特征“是必要的,但如果以为这便是一切,乃是大错的”。遵循基本的和形式化的职业规范只是新闻工作者报道好新闻的第一步,要真正挖掘到真实的新闻,把握好事实的本质,还需要深入到人民群众的实践过程中,不仅不能变成远离群众,局限于小圈子内部的“同仁办报”和“报阀”,而且必须要使记者真正成为群众的一部分,成为人民群众自己的“有机知识分子”。
最后,适应舆论阵地转移的新趋势,走好网上群众路线,更好地引导人民、服务人民。《我们对于新闻学的基本观点》的一个核心原则就是坚持新闻工作中的群众路线。陆定一在文章的最后提出了三点必须坚持的原则:“必须赞成把专业的新闻工作者与非专业的新闻工作者结合起来的路线”“新闻工作者,必须时刻勉励自己,做人民的公仆”“千万要有群众观点,不要有‘报阀’观点”。这一以人民为中心的基本原则,依然是我们做好新时代新闻工作的前提和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人在哪里,新闻舆论阵地就应该在哪里”。④针对网络空间已经成为人们生产生活新空间的客观实际,新时期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基本原则、加强与人民的密切联系,要求我们必须要走好网上的群众路线,把专业的新闻生产与群众自己的内容创造相结合,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在网络时代的新需求。按照陆定一的教导,新闻工作者在新时代既要“做学生,也要做先生”:既尊重网民掌握的事实真相,以他们为师来了解事实;也在技术等各个方面帮助他们,做他们的“理发员”,“长期的不倦的”教育他们,真正做到引导人民、服务人民。
注释:
①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传》(二),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第649页。
②方汉奇、张之华主编:《中国新闻事业简史》(第二版),1995年版,第299页。
③陆定一:《我们对于新闻学的基本观点》,延安《解放日报》,1943年9月1日。
④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编:《习近平关于网络强国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年版,第6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