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盈盈 陈燕璇 周小冰
(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广东 佛山 528300)
标准化病人(Standardized patients,SP)又称模拟病人或病人指导者,是指一些经过特殊训练后,能准确表现患者临床症状、体征和(或)病史的人,旨在恒定、逼真地复制真实临床情况,发挥扮演患者、充当评估者和教学指导者3种功能[1]。近年来,随着护理专业深入发展,护士角色内涵与外延不断丰富,国内外各医学院校都在陆续研究和大力推进SP在护理教学中的应用[2-4]。然而,目前有关SP教学法的研究都集中在对其教学方式的组织和实施效果的量性分析上,较少见护理学生参与SP教学的真实感受及效果反馈的报道[5]。因此,本研究基于高职护生视角,对其在参与护理人文课程教学中,应用SP的感受进行深入访谈,旨在了解他们的真实体验,为进一步促进高职护理人文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依据。
1.1研究对象 采用目的抽样法,于2019年9-12月,选取我校参与护理人文修养课程SP教学的2019级高职护生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1)自愿参加本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2)语言表达清晰且具有表达意愿。(3)全程参与护理人文课程所有SP教学项目。(4)曾担任“护士”角色与SP互动。排除标准:(1)心理普测显示有心理危机者。(2)非高考统招生。同时,注意选择不同性别、成绩水平的护生作为访谈对象。样本量的确定标准以访谈信息重复出现、不再有新的主题出现,即资料饱和为原则,最终访谈15名高职护生,编码为S1~S15,其中女12名,男3名;年龄17~21岁,平均年龄(18.98±0.56)岁,均为高考统招生。
1.2方法
1.2.1教学方法 (1)结合护理人文修养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开发包括“接待消化内科新病人入院”“爱吃红烧肉冠心病老人饮食宣教” “骨折病人术前焦虑情绪安抚”“静脉穿刺失败护患冲突处理”“病人去世后家属悲伤的应对”等8个SP教学项目。(2)在我校SP库中公开招募自愿且能按时参加教学的SP。根据SP培训方案[6],以案例脚本为主线,由标准化病人培训师进行规范化培训。(3)课堂教学过程分为“案例任务导引—小组讨论分工—情景模拟演练—引导性反馈-教师总结”几个环节。课堂上,展示模拟实训教学目标,再次发布情景任务,交代学生即将要承担的角色、工作任务和时间要求,补充必要的医学背景知识或SP特征。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再次讨论、分析、确定工作方案。接着,教师现场随机抽取小组中一名成员上台担任角色,与SP进行护患互动,完成工作任务。教师根据教学目标,为小组其他成员发放“优-劣-建议”表格,每人领取一个具体的反思任务,如:在接待新SP入院时,分析护士的处理方案逻辑、语言沟通、非语言沟通、情感态度、护士礼仪等方面的优缺点,并给出建设性建议,边观摩边思考记录。任务结束后,由SP、学生本人、小组成员、教师进行结构化的引导性反馈[7]。最后由讲师回顾教学目标,总结处理方案或策略,进行学习延伸。
1.2.2资料收集方法 采取面对面、一对一的半结构式访谈收集资料。根据研究目的,结合文献分析[8-11],在护理教育专家指导下,预访谈2名护生,制定最终访谈提纲,访谈内容如下:(1)你在参与SP教学过程中有什么感想或体会?其中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2)你认为引入SP教学方式的优点是什么?缺点是什么?(3)在参与过程中,你遇到什么困难?(4)为进一步完善SP教学,你有什么建议?访谈选择在安静、舒适、不受干扰的地方进行。访谈前向研究对象说明访谈目的、内容、时间等,征得其同意并全程录音。过程中适当运用回应、重述、澄清、总结等技巧,鼓励学生最大程度发表意见,并注意记录访谈对象的表情、肢体语言,每次访谈时间约30 min,每人1~2次。
1.2.3资料的整理与分析 采用Colaizzi现象学资料7步分析法[12]分析资料。每次访谈结束24 h内由2名研究者分别将访谈录音转化为文字,转录时反复听录音并回忆当时的情境,参考谈话中记录的非语言行为,进行分析、编码、分类、提炼主题。
2.1正性主题
2.1.1提高学习兴趣与积极性 护生一致反映,在护理人文课程中引入SP,创建护理人文情景,方式新颖、真实、有挑战性,比传统的纯理论课堂更能激起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S1:“我感觉这样真实和病人互动的形式太有趣了,真希望能参加多几次这样的训练。”S4:“SP就像真实病人一样,想到以后到临床上我们也要用到这些知识来处理人际关系,就更有动力希望能把护理人文知识学好。”S7:“我感觉SP一进入课室,课堂仿佛瞬间安静了,我的注意力必须高度集中,不断在脑海里搜索之前学过的知识。”S11:“太好玩了,以前上人文课感觉都是条条道道,有SP加入才发现那些道理应用起来还是很有讲究的,上次成功安抚病人后,我很兴奋。现在很期待上人文课。”
2.1.2理论知识与实践有机结合 以SP为载体,将临床典型案例引入护理人文课堂,不仅打破各章节理论的限制,有利于知识的融会贯通;学生在亲身参与护理人文实践,更有利于在实践中检验知识的有效性和实用性,促进知识的理解应用。S5:“在理论课上学习的人文知识比较多比较广,就怕遇到事情时不知从哪里做起,SP创造了一个情景,让我们在真正上临床前还有个实践的机会,挺好的。”S9:“一开始觉得人文的知识有点虚无缥缈的,说会说,但做是另一回事,现在经过SP的训练,我知道学到的知识原来是可以这样用的。”S14:“SP有生理、心理上的不舒服,还可能会有不同的社会背景、情感关系,他是一个综合的人,在和他互动的时候,要结合所学过的所有知识,比如怎么收集资料、怎么沟通、怎么理解他的言行表情,像把整本书的知识都揉碎了再整合,人文知识综合应用。”
2.1.3训练护患互动综合能力 建立良好的护患人际关系需要护士具备多方面的综合能力。护生普遍反映,SP教学方法有助于训练评判性思维、反思应变能力、沟通能力等综合能力。S2:“接触SP之前,只知道我们的工作任务,并不能完全了解病人的基本情况、情绪、疾病等,我们要去问、去了解、去观察,分析问题的关键,再思考问题解决的方案。”S6:“我当时的任务是迎接消化内科病人入院,本来领她走进病房的,结果发现她腹痛得腰都弯了,走不了几步也很痛苦的样子,我发现旁边有一辆轮椅,就用轮椅推她入病房,病人还感谢我了,所以我们要时刻分析病人情况,及时调整护理策略。”S10:“对老爷爷宣教的时候,因为他耳朵有点听不见,我不得不靠近他耳边大点声说话,一字一句,尽可能简短,让他能听清楚我的意思。后来不经意说了个专业名词,他摆了几次手说不懂,我才想起和老人家说话应该用通俗语言,当时很尴尬。”S15:“家属知道病人去世后哭得很伤心,我知道这时候说什么都很苍白,所以我就默默陪在她身边,拍拍她的肩膀。”
2.1.4提升护理人文情感 护士在与SP进行护患互动过程中感受、体验和实践,有利于提升、内化人文情感。S3:“经过几次训练,我更加理解护患关系,有时候你对病人多关心一句,多理解一分,多安抚一下,病人也会给你回报理解和温暖。”S8:“我在他身边,看到他真的掉眼泪,肩膀抖动,我也替他难受,很想为他做些什么。”S12:“我轻拍她的手背,她也抓住我的手,我希望能给她更多力量,那一刻,我突然理解到护理可以做得更多。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S13:“我觉得护理是一个帮助人的专业,我有信心以后能做得更好。”
2.2负性主题
2.2.1情景模拟的环境影响 应用SP进行情景模拟,尽可能创设临床工作情境,让学生沉浸在护理角色中实践。但教学环境仍然不同于临床,由于教学时有师生观摩,部分护生谈到与SP互动时,周边环境对其心态的影响。S5:“老师在旁边看着,很紧张,一上台大脑一片空白,之前学的东西好像都想不起来了。”S11:“现实工作可能只有我和病人两个,不会有那么多人齐刷刷地看着我怎么做,总怕做得不够好。”
2.2.2参与互动学生的普及度 受教学人数影响,每次SP教学时仅能抽取一组学生为代表,1人上台担任护士角色与SP互动;小组成员在前排观摩并进行引导性反馈;其余学生在台下观摩。部分护生反映,希望能增加参与互动的学生数。S3:“实践是最好的老师,希望能有更多次和SP互动的机会。”S8:“我们组其他同学都羡慕我能有机会上台完成任务。”
2.2.3学习资源和专业支持 护理人文修养课程开设在大学第一学期,护生对临床工作环境和工作状态还缺乏足够认识,加上年纪较小,人际关系处理经验有限,部分护生谈到在进行SP教学前后希望获得更多的学习资源和专业支持。S6:“虽然老师在理论课上说了相关的人文知识、技巧和处理原则,但是一下子从理论到实践,感觉还没有做好准备,假如有类似的视频案例、新闻事件等资源在课后多参考多学习,我们可以有直观感受和思路。”S15:“我感觉每次同学与SP互动的情景是很好的学习资源,假如能录下来,我们在课后能观看复习,对我们以后真正进入临床还是有参考和帮助的。”
3.1SP应用有助于提高学习兴趣及参与度 传统的护理人文课程偏重理论知识的讲授,教学形式较为单一,学生难以把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相结合,常常感到人文知识虚无缥缈,兴趣匮乏[13]。本研究表明,应用SP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SP创建护理工作任务,把人文课堂从“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讲座式学习转变为“以病人为中心”的临床工作模式,学生能关注到患者的问题与需求,思考如何从护士角度帮助患者解决实际问题,更具实用性和挑战性,真正感受到学有所用,促进学有所思,提高学习兴趣。同时,SP根据学生不同的处理方式给予不同的反应和互动,利于学生打破机械的应对模式,学会关注到“这个病人”的人文需求,强化人文感知,激发学习动力,从思想到行动,提高学习参与度。
3.2SP应用有助于提升护理人文综合素养 护理人文素养由职业理论知识、基本能力、道德规范、情感意志等多种因素综合而成[14]。情境作为帮助学生护理人文品质内化的重要条件,能有机融合知识、能力、情感等因素,是护理人文教学的重要策略[8]。本研究结果表明,在护理人文修养课程应用SP教学,有利于促进理论知识与实践有机结合;训练护生综合能力;提升护理人文情感。SP创设工作情境,学生担任护士角色,沉浸在职业体验活动中。学生面对的是人,是“生理-心理-社会”各层面的统一整体,不仅仅是生硬的文字或远距离的视频案例,也不是单纯的工作任务。学生在感受并满足患者人文关怀需求的护理活动中,需要结合扎实的理论、综合的能力、丰富的情感,需要不断进行主观内省,反思人文关怀的内涵、意义,有助于学生主动构建人文关怀品质,提升综合人文素质[15]。
3.3SP教学过程中的问题与对策 本研究结果也发现,SP情景模拟教学中存在一些不足:部分学生会受到教学环境的负性影响;直接参与互动的学生较少,普及度有待提高;需进一步强化人文教学的学习资源和专业支持。以上结果提示,在护理人文修养课程中应用SP的教学模式需完善:(1)组建SP情景实训教学教师团队,统一教学目标和反馈标准,在SP课堂上采用分组小班模拟实训教学,一方面减少多人观摩的影响,另一方面增加学生直接与SP互动的参与度。(2)增加SP人文实训考核项目,在SP常规教学项目的基础上,在护理人文课程结束后增设SP人文实训考核,既可使每一位同学有直接与SP互动的机会,也能检验护理人文教学的效果。(3)合理应用有助SP教学的硬件设备。在情境模拟环境方面,除了应用护理实训室等模拟病房,还应强化SP的服饰、妆容等,尽可能使SP表演贴近临床,必要时配备模拟套装,创造真实感。同时可参考国外护理实训模式,利用实训室单向玻璃和录播设备,实现单向观摩或远程观摩,减少学生与SP互动时的环境干扰。(4)开发更多护理人文辅助软件资源。建立教学资源平台,除了有助理论理解的微课、视频、动画、案例资源以外;做好SP实训教学同步录播,方便回放分析和后续复习;开发更多护理人文交互游戏、虚拟仿真等信息化资源,在SP教学前进行人文实践思维训练,构建从虚拟仿真到SP训练,再到临床见实习的多样式、虚实结合的护理人文实训体系。
综上所述,本研究通过对高职护生进行深入访谈,发现在护理人文课程中应用SP教学能提高学习兴趣、促进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训练护患互动综合能力、提升护理人文情感,提示SP教学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护理人文综合素质。同时也发现,SP教学中存在教学环境负性影响、学生参与普及度和学习资源专业支持不足等问题,提示护理教育者应从师资建设、项目开发、软硬件资源建设等方面进一步探索完善标准化病人教学模式,以提高护理人文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