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赋能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初探

2021-12-06 12:07
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 2021年2期
关键词:中华育人时代

吴 佳

(广西医科大学,南宁 530021)

一、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呈现新特点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一伟大历史论断,既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进行了精准定位,又是对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的发展所面临的历史机遇和国内外形势的精确研判。新时代新形势的发展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无疑带来了新挑战,也提出了新任务、新要求,深切关系到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使命。

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伴随着国家建设和改革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变化,经历了由完全服务于思想政治工作到坚持以思想政治素质为核心,注重人的全面发展,立德树人。新时代更是极大地拓展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时空视域,面对经济全球化、信息社会化、文化多元化、全球一体化等社会宏观背景的变化,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现实境遇和新时代需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更加丰富,形式日趋多样,更加注重文化育人。因此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需要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自信、民族自信、国家自信,必须从自身找原因、寻突破、谋发展;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需要从中华民族悠久且辉煌灿烂的文化命脉追溯源、挖内涵、创新篇。

二、传统文化赋能思想政治教育是时代之需

中华民族五千年悠久深厚的历史文化沉淀,铸就了中华民族独一无二的精神标识和文化血脉,历经代代传承与发展,逐渐凝聚成了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遵循和伦理道德观念。对于“95后”“00后”的大学生主力军而言,他们是在新时代多元文化传播交互激荡背景下成长,网络技术和信息质量的参差不齐、多元价值观的传播对他们的影响更大,这就要求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适应新传播样态以提高实效。面对外来文化和多元价值观的冲击,加强大学生思想引领,必须向内探寻传统文化的力量,深植文化根,铸牢民族魂,从传统文化中挖掘精髓,吸取精华,更好地发挥文化育人、以文化人的功能,这是做好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必然选择。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其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不仅是我们中国人思想和精神的内核,对解决人类问题也有重要价值。”[1]

历经大浪淘沙和时代的传承与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育着中华民族的共同精神追求,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植的沃土,更是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文化之林的独特标识。新时代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强国,必须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不断增强文化自信,提升文化软实力。2017年国家出台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明确提出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思想道德教育等各环节,这无疑为新时代文化育人指明了实践进路,以文化人,将中国文化、中国元素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对书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篇章具有深远意义。

三、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思想政治教育相互需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新时代表达和创造性发展,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基于传统文化根脉的不断传承与创新阐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核心思想内涵、道德美德规范与丰富的人文精神历久弥新,深刻影响着中国人民的思想观念、道德情怀、生活习惯和社会习俗等。传统文化观念中的仁爱、民本、诚信、仁义等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谋而合;精忠报国、“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爱国情怀传颂至今;尊老爱幼,礼义廉耻,崇德向善千古流传,已深深烙印于中国人的精神血脉,影响着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文化育人作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十大育人体系”之一,发挥文化育人功能,通过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牢牢掌握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践行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是教育之需,更是时代之需[2]。

文化的内核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性质和方向,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开展又必然体现和彰显一定的文化价值观念, 二者紧密联系,不可分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也具有独特的优势,其既是内容又是载体的双重身份,也使得二者相互需要、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创造性利用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核因子,有利于大学生自觉认同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文化自觉行动,同时也有利于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和价值认同,实现润物细无声的育人效果。

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赋能思想政治教育的形、神、韵

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体系以理想信念为核心,爱国主义为重点,涵盖道德规范、全面发展等内容[3]。这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普世价值观相通一致,将二者相互融合打通,既实现了时代对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又为思想政治教育丰富了内容、载体和路径,从而实现守正和创新。基于此,本文尝试从优秀传统文化赋能思想政治教育的“形、神、韵”三个维度进行探析。

(一)“形”融——作为教育载体

传统灌输式教育下的思政教育一般是课堂教学与课外教育活动相结合,较少考虑受教育者的需求。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坚持正确的政治导向下,强调人的全面发展。将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艺术传承形式、文娱方式、文化样态运用于思想政治教育中,一方面增加了思政教育的话语表达形式,另一方面也使其空洞说理、抽象表达得以用易于领会和感知的文化载体实现,更易于被受教育者接受、理解和产生共鸣。通过深耕传统文化,将经典内容引入思政课堂教学,利用经典文化开展主题丰富、形式多样的课外教育活动,向经典致敬,从内容和形式上“双向融合”,在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精髓中实现了文化育人。

同时,对中华优秀传统节日的传承也为新时代大学生思政教育提供了新载体,可话理于形。以重大节庆为契机,以丰富多样的主题教育活动为抓手,寓教于乐,让学生在欢度传统节日的同时自然体验传统文化精华、感悟文化魅力、接受文化浸润与洗礼;以传统文化艺术的多元表达形式引入思想政治教育,让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变得生动而活泼,内容温润而细腻,每个人都可以是参与者,是文化的体验者和传播者,同时又是受教育者,在愉悦身心中增长知识、涵育价值观,提升文化自信心和自豪感。

(二)“神”入——提升教育内涵

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核心价值理念、道德规范、人文精神等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的历史积淀。新媒体传播时代,要植根高校文化教育于优秀传统文化的沃土,融入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追求,用优秀传统文化塑造大学生的理想人格,陶冶其道德情操[4]。在实际工作中,当汤圆撞上玫瑰(元宵节VS情人节),是谁的喜悦与悲哀?这一形象比喻生动说明了中国传统文化遭遇着西方消费方式的冲击,尤其对当前青年一代的影响巨大。放任不管则必将带来西方文化霸权渗透,而一味批判则背离文化包容。那么如何引导,如何把握价值引领,值得深思。面临多元价值取向的冲击,思想政治教育传统的“灌输论”无法使价值引领发挥入脑入心入行,那么用文化讲政治,用文化谈思想无疑为我们打开了新的一扇窗。

育人必须先育己,打铁必须自身硬。作为教育主体,首先必须提高思想认识,理论先行,坚持历史唯物主义,不断创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其次在教育内容供给与输送路径上,要充分结合大学生成长的背景和新时代特点,构建大思政格局,将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有机融合,创新突破,增强教育内容的新引力和时代性,使教育方式从灌输式走向启发式,做有内涵、有风景、有深度又有温度的思政教育。这也要求所有教育工作者积极践行三全育人,共同担起“思政担”,共同做好“育人活”。

(三)“韵”出——创新发展教育

古人语: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就必然要为时代发声,在时代洪流中创新发展。“坚持文化自信,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不仅是新时代我国宣传思想工作的根本遵循,也是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遵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独特的精神气质和智慧神韵,对外在跨文化传播中形成了诸如“汉语热”“中国功夫”“中国风”等热潮,中国话语在世界文化舞台上也迸发出了前所谓的生机与活力;对内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中,一批批有风景的、有温度的、有情怀的、行走的思政课不断涌现,广受学生欢迎。创新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深挖文化内涵,依托学科、专业基础巧妙结合,通过主题鲜明、生动活泼的文化育人项目、教学实践,不断开创文化育人新格局,实现文化传承发展与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的双赢。

因此,做好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是简单的观念输出,而是要从文化视野潜移默化地将价值观念、人文精神、道德素养转化为学生的内在价值认同和行为方式,内化为自然的价值评判标准和行为度量。传承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为其注入新的时代内涵,也让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新时代实现创新发展,积极服务于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也让中国话语、中国智慧、中国气派在世界文化舞台上熠熠生辉。

猜你喜欢
中华育人时代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我们都是CEO”育人模式简介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
e时代
e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