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生成长需求的辅导员工作室建设路径研究

2021-12-06 12:07
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 2021年2期
关键词:辅导员交流思想

范 新 宇

(内蒙古财经大学金融学院,呼和浩特 011700)

进入21世纪,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泛娱乐化思想和各种社会思潮的影响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出现了一些新的热点、难点问题。据此,习近平总书记2016年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1],在2019年在纪念五四运动一百周年的重要讲话中,强调:“各级党委和政府、各级领导干部以及全社会都要充分信任青年、热情关心青年、严格要求青年,关注青年愿望、帮助青年发展、做青年朋友的知心人、青年工作的热心人、青年群众的引路人。要主动走近青年、倾听青年,真情关心青年、关爱青年,悉心教育青年、引导青年,尊重青年天性,照顾青年特点,关注青年所思、所忧、所盼”[2],这就给承担着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艰巨任务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尤其是高校辅导员,提出了新的要求。

辅导员作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如何发挥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以更加新颖的方式、更加贴心的服务,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有效地做好新时代青年、特别是“0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合格指导者和引路人,是摆在高校辅导员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

一、辅导员工作室的内涵及作用

近年来,随着辅导员队伍的职业化、专家化建设不断推进,辅导员工作室这个新生事物,应运而生,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学生管理工作的创新实践手段之一。辅导员工作室是辅导员学习、合作、成长的共同体,是由有着共同研究兴趣、共同发展愿景的辅导员群体组成的团队组织[3]。虽然近几年高校辅导员工作室建设大部分属于探索阶段,但是基于辅导员工作室能够借助团队优势形成合力,提高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所以彰显出其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独特优势。

辅导员的工作对象是学生, 因此,辅导员工作室的建设必须根植学生,以服务学生成长成才为中心,尤其要根据学生的成长需求,设计辅导员工作室的内容架构与各项活动。

为了详细了解学生的成长需求,进而探索辅导员工作室的设计路径,本文以内蒙古财经大学为例,在全校范围内进行了抽样问卷调查。

二、调查对象和方法

本次调查, 共回收有效问卷1043份,约占全校学生总人数的5%,其中男生占28.28%,女生占71.72%;大一学生占64.53%,大二学生占25.41%,大三学生占7.09%,大四学生占2.97%。主要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 依托“问卷星”网络在线平台展开匿名调查,问卷共设计11题,分为调查对象的基本信息、学生的成长需求、对高校学生活动的教育效果评价以及对辅导员工作室的功能期待四个部分。

三、调查数据分析

从学生的成长需求来看,主要反映出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大学生在大学期间认为“困扰自己的问题”和“亟需解决的问题”,按重要程度,依次为:专业学习(67.69%)、个人能力提升(62.8%)、人生规划(61.07%)、人际关系处理(55.23%)、就业指导(54.46%)、恋爱问题(22.91%),这一调查结果反映出专业学习、个人能力提升和职业生涯规划是学生最为焦虑,也是最需要帮扶的内容。

第二,从学生“在成长期间遇到问题的求助对象”来看,同学占第一位(67.21%),父母占第二位(21.19%),辅导员占第三位(8.92%),其他老师占第四位(2.68%),这一调查结果反映出大部分学生在遇到问题时,可能因为年龄相近、经历相似的原因,较倾向于向同龄人求助;还有一些学生与父母关系较为亲近,愿意向父母求助;只有少部分学生倾向于向辅导员求助。

第三,对于“你希望与辅导员交流的频率”这一问题,47.4%的学生希望“经常交流”,36.7%的学生希望“偶尔交流”, 15.9%的学生选择“视情况而定”。

第四,对于“你希望与辅导员交流的方式”,53%的学生倾向于与辅导员面对面交流,47.%的学生倾向于通过微信、QQ等方式交流。

1.4 吸血率的计算 目视法:观察麻醉按蚊腹部吸血状况,吸血率=吸血按蚊数量/总按蚊数量。称重法:称取吸血后按蚊的总体重,吸血率=(吸血后按蚊体重-吸血前按蚊体重)/充分吸血按蚊体重[9]。

第五,对于“如果有一个辅导员工作室可以帮助你解决成长中遇到的问题,你是否愿意去咨询”,有74.78%的同学表示“愿意”,有12.37%的学生表示“不愿意”,另外12.85%的学生表示“无所谓”。

第六,对于“希望辅导员工作室开展哪些活动来帮助你成长”,有76.32%的学生选择“职业生涯规划咨询”、68.84%的同学选择“个性化成长服务”、61.55%的同学选择“模拟面试”、57.91的同学选择“简历制作指导”、有51.39%的学生选择“职业形象指导”,这为辅导员工作室开展活动提供了指南。

第七,对于目前校内各类思想教育类活动的教育效果,46.7%的学生认为效果“较好”,43.2%的学生认为“缺乏针对性”,20.1%的学生希望 “可以有与辅导员一对一交流的活动”。

第八,对于“如果学校有一个辅导员公众号,希望可以在里面搜集到哪些信息”,选择“学习方法”的占74.78%,选择“就业创业指导”的占74.21%,选择“大学生活指导”的占64.81%,选择“精品文章”的占43.91%,选择“同龄人的故事”的占38.61%。

第九,对于“是否希望在校内有一个平台,发布个人写的随想小文章”,有50.34%的同学选择“希望”,有17.55%的学生选择“不希望”,有32.12%的学生选择“无所谓”。

通过本次调查,反映出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根据学生目前面临的主要困扰和亟需解决的问题,高校辅导员工作的重心应该放在对学生进行学业指导和职业生规划指导两个方面。

二是高校辅导员并未成为学生遇到问题时求助的主要对象,这可能与高校辅导员比例不足、平时业务工作较多、与学生交流少;部分新入职的辅导员为了能做好学生管理工作,与学生交流态度较为生硬和严肃,造成与学生距离较大,学生排斥感较强;辅导员专业技能不足,未掌握正确的谈心谈话、心理咨询、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技巧有关。

三是高校从事学生教育管理的各个部门,团委、学生处以及各个学院,虽然开展了类型多样,丰富多彩的思想教育类活动,但是缺乏对于学生的学业指导和职业生涯规划指导,而且大部分活动都是参与者较少,观众较多,缺乏针对性。

四是高校并未挖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作用,学生在校内缺乏学生可以自抒己见、展示自己、与辅导员交流的网络平台。

基于以上调查结果及反映出的问题,笔者认为在高校建立辅导员工作室应遵循以下路径。

四、辅导员工作室建设路径

(一)整合力量,健全机制,形成师生共长模式

当前高校的辅导员工作模式基本上是“两眼一睁,忙到熄灯”,“上面千条线”,下面就辅导员“一根针”,辅导员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处理各类琐碎的事物,繁忙的工作任务使辅导员疲于应付,且多数辅导员均为“单打独斗”型,单纯地依赖个人经验,重复现有工作模式来开展工作,无暇思考、总结自己的工作方法,提高教育效果, 更疏于自身能力的提高,也缺乏与其他辅导员在工作方面交流。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勤学而交流,则博学而睿智。辅导员工作室的建立,可以整合高校辅导员力量, 将具有共同愿景、不同专长的辅导员整合在一起,通过高校提供必要的场地、经费支持,建立工作室相应的研讨制度、 学习制度、交流制度,开展辅导员工作沙龙、学术讲座、问题研讨、案例分析、示范课观摩、区内交流、区外培训等活动,促进辅导员之间的交流和沟通,从而碰撞出工作中的“火花”,提升辅导员职业素养和工作水平,打造辅导员学习团队、创新团队,促进辅导员向职业化、专家化发展,提高解决学生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更加高效的为大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提供个性化、精准化的指导和辅导,提升育人、管理、服务的深度、提高学生工作的实效性,形成师生共长模式。

(二)根植学生,另辟蹊径,打造思政活动品牌

随着世界形势的发展变化以及我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大学生的成长环境也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多元文化的交融、多种思想的碰撞、多重因素的影响,使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更倾向于得到个性化、 精细化的教育和帮扶。

当前高校团委、学生处、各个学院虽然开展了丰富多彩、类型多样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但是参与学生人数有限,多数学生充当的是观众的角色,教育效果缺乏针对性;并且辅导员对于学生的引导多是采取班会的形式,形式较为单一,班会内容较为随意,缺乏系统性、规划性和针对性,无法突出个体性,差异性教育,更难达到“一对一”的精准帮扶。因此,基于学生成长需求的辅导员工作室,可以另辟蹊径,通过开展学生喜闻乐见的品牌活动,弥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空白和薄弱环节,强化层次性与针对性,通过对话、沟通、合作的方式,对学生启发、引导并提供支持,通过“一对一”的个性化订制,师生双向选择等方法,合理分配时间,精准定位,精准帮扶,提高学生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促进师生互动由被动变主动,建立起师生之间彼此了解、理解、信任、支持的关系,进而培养更多优秀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

根据调研结果,笔者认为,辅导员工作室的品牌活动设计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针对学生希望给予必要的学业指导,开展学习互助小组,对学生进行学业帮扶;开展“学生成长沙龙”等活动,邀请专业老师、优秀校友、学生代表,就学生关注的某些特定领域的问题,进行交流分享,形成“一对一”、“面对面”的交流模式,关注学生每个成长节点,助力学生成长成材。

针对学生亟需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辅导员工作室可以探索利用职业生涯规划理论为指导,开展线上和线下的生涯咨询,为学生提供生涯咨询与指导,量身订制成长方案。

针对学生希望能有一个校内平台,发布一些随想的小文章,或者看到一些同龄人的故事,工作室可以设立一个微信公众号,通过 “人物专栏”、“成长那些事”等栏目,发布学生个人撰写的成长经历短文,用同龄人的故事感染同龄人,用同龄人的经历打动同龄人。另一方面,辅导员可以通过微信公众号拉近与学生群体的距离,通过线上交流,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真正成为学生可以“找得到、信得过、用的上”的辅导员。

针对学生寄希望于与辅导员面对面的交流,可以尝试开展“辅导员一周一席谈”的活动,与学生面对面,在轻松、愉悦、平等的条件下, 和学生进行交流与沟通,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

针对学生亟需的就业指导,可以尝试联系一部分校友企业,与学生对接,成为人生导师,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对学生的大学成长和就业创业指导提供服务,达到实践育人的目的。

通过以上活动,达到精准定位、精准帮扶,提高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的目的。

(三)跟踪研究,反复论证,促进项目趋向成熟

辅导员工作室在开展各项活动后,还要对活动的成效进行积极的调研与评价,通过征求学生、校内相关部门的意见和建议、反复论证,不断发现问题、反馈问题、及时改进工作方法,并引导广大辅导员自觉将个人的工作经验及对学生问题的思考上升到理论层面, 深入研究学生成长规律,探索思政教育规律,并将理论研究成果应用到实践中,在理论联系实际的过程中,促进工作室项目成熟化,保证工作室持续焕发活力,真正成为学生成长的助推器。

猜你喜欢
辅导员交流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如此交流,太暖!
加强交流沟通 相互学习借鉴
思想与“剑”
和辅导员谈谈节日活动的策划与组织
周樱 两岸交流需要更多“对画”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带领中队辅导员做好少先队工作
竞选作文辅导员发言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