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等教育的国际化与本土化协同推进

2021-12-06 12:07
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 2021年2期
关键词:本土化国际化协同

孙 月 双

(长江大学教育与体育学院,湖北 荆州 434000)

一、问题的提出

改革开放之前,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紧跟国际教育潮流,“国际化”一直处于紧跟型状态,在发展中模仿、改造、探索,经历仿日、学美、学苏等阶段,走过了一段艰难曲折的道路,但也为我国高等教育在新时期的国际化提供了宝贵的历史经验[1]。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生了历史性的转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高等教育由从属地位转变为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高等教育战略地位的转变对于推进新时期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各项教育政策的引领下,我国这一时期的高校对外交流频繁,国际学术会议、中外高校间的学术研究合作也越来越多,中外合作办学也成为一种流行趋势,我国高等教育获得突飞猛进的发展,迈开了与国际接轨的关键步伐。

经过几十年的探索与实践,我国高等教育在国际上的竞争格局逐渐扩大,与国际教育惯例逐步接轨,在发展中实现了战略转型,从学习跟跑迈向并跑、领跑[2]。目前已呈现出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发展态势,进入快速发展新阶段[3]。但在推动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同时,高等教育本土化如何把握、国际化与本土化如何协同发展也是亟待解决的一大问题。

二、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与本土化存在的问题

高等教育国际化促进了各国文化的交流与融合,给发展中国家的高等教育带来了发展机遇,有利于引进优质教育资源,提高高校的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推动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我国高等教育在国际化的动态发展中学习、交流、借鉴、融合,不断缩小与世界水平的差距,向建设高水平大学迈进。然而,国际化犹如一把双刃剑,在为我国高等教育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因为没能把握好“度”而带来了一系列问题。

(一)本土文化受到冲击

我国高等教育与国际接轨,中西文化间的碰撞和交融加快。由于我国高等教育一味地学习甚至照搬照抄发达国家先进教育经验,没能处理好国际化与本土化的关系,缺乏本土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意识,使异国文化在国内大肆传播。在外来文化的日益扩张的形势下,我国高等教育丢失了以往在探索发展过程中所取得的经验,使我国传统文化与民族特色被侵蚀,我国高等教育无形中面临着被“西化”的风险。

(二)人才流失现象严重

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仅是“走出去”的单向性发展,从其紧跟型到并行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出,很长一段时期我国在高等教育领域中扮演着模仿者的角色,甚至完全复制他国模式,导致人才的流失。在高层次人才方面,高科技领域往往对外依赖更加强烈,一旦国内高校在国际化与本土化融合过程中未能高度突出本土化教育的优势,就会使国内高等教育培养的人才更加向往西方文化,在国内条件得不到满足时,就选择到发达国家留学,加上本土文化意识的缺失,留学不归的现象屡见不鲜。如今随着国民收入的增加,中国出国留学人数越来越多,从而使教育资源进出不均衡现象更加明显。

(三)重依附式引进,轻文化外流

日本学者喜多村和之对国际化提出了三个衡量标准:通用性、交流性和开放性。通用性是指本国文化在其他国家和民族文化中被承认、接受;交流性是指能与不同国籍、民族的文化进行平等交流;开放性是指对外开放的充分性。

随着国际化的推进,大学的办学理念乃至基本制度有了更多的“通用性”“交流性”和“开放性”,高等教育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但是,在实际的学术交流与共享的大舞台上,我国高等教育更多的还是处于依附地位,“话语权”往往落在发达国家手中,处于一种“伪国际化”状态[4]。真正的学术交流应该是各国间平等的对话与互动,而不是纵容强国对弱国实行学术上的霸权。正如杨艳在文章中所提到的建立在国际化层面上的本土化,也就是我国高等教育所得成果在国际间交流的过程中,以发挥我国高等教育优势为主要目的进行平等、和谐的国际交流[5]。同时更要注重“外流”,即将中国传统教育文化迁移到国外,让本土的教育教学文化在国际层面上发挥教育优势,使其在国际学术交流舞台上得以展现和认可,从而真正走向国际化。

总之,正因为教育具有民族性,才有国际交流的必要。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必须从我国的教育实际出发谈国际化,不能忽视本土化,始终将国际化的发展建立在本土层面上,将国内高等教育被国际社会认同而产生成就感作为目标。本土文化是现代社会发展的精神动力,文化传承已成为当代大学发展的自觉选择,是社会发展对大学提出的新要求,是高等院校的一项隐性职能。我国在进行国际教育文化交流时,也要将本土教育文化渗透到国外,加强世界对中国的了解,提高中国在国际教育领域中的地位。

三、高等教育国际化与本土化的促进关系

已有较多学者对国际化与本土化的关系给出了独到的见解,但对两者的促进关系仅是只言片语,没有给予深入的分析。笔者将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高等教育国际化与本土化的促进关系进行探讨,阐述国际化与本土化协同推进的重要意义。

国际化与本土化作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选择的两个方面,是两种侧重点相反的促动力[6]。前者强调的是我国高等教育在经济全球化形势下作出的一种顺应时代发展的回应;后者则注重在这种回应下保持本国高等教育的教育主权和主体地位,形成具有本国特色的高等教育体系。但是两者的目的始终是一致的,均是为了培养更高质量的人才,促使高等教育迈向现代化;二者相辅相成,互为前提和基础,并在发展中相互促进。对此我将从不同角度对两者间的促进关系进行探讨。

(一)高等教育本土化对于国际化的促进作用

高等教育国际化以本土化为前提和基础,没有高等教育的本土化,就不存在真正的国际化,本国高等教育的独特性也就无从谈起。正是各个国家的本土化构成了丰富多样的世界文化,才使各文化间的理解、发展和交流成为必要和可能,才使国际化成为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高等教育本土化秉承着弘扬中华民族文化特色的理念,有力地抨击了国际化发展进程中可能出现的“文化霸权、价值殖民”现象。从国际化的角度分析,真正的本土化是对国际化元素的扬弃与整合,有效吸收被国际认可的教育理念,并在过程中衍生出适应本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新理念,促使我国确立更为前瞻的国际化发展目标。同时,本土化还赋予了国际化发展的历史性任务,即在与其他国家的交往中根据自身的需求建立一套属于自己的思维方式、知识体系和价值标准,将其传播到国际化交流舞台上。这不仅极大地促进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发展力度,而且扩大我国高等教育在国际上的影响力,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

(二)高等教育国际化对于本土化的促进作用

高等教育对文化的传承、发展、创新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高等教育国际化促使高等教育更新思想观念,促进不同文化的理解、沟通和合作以及高等教育管理制度方面的变革,为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带来更宽广的视野、更远大的前景,可以说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出发点就是本土化。本土化如同一种执行力,国际化引入国际教育理念,使本土化在行为上具有施展的空间,凭借消化吸收国际先进教育理念,保持我国的优势和精华进而优化我国的高等教育发展模式,丰富自身的文化个性,使其无不彰显着中华民族的文化魅力,促进我国高等教育本土化的发展进程。

国际化与本土化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国际化以本土化为依托,本土化要通过国际化改革发展。高等教育国际化与本土化不能相互替代,不能让对本民族文化的坚守成为落后体制拒绝先进文化的理由;也不能一味地追求国际化而排除本土化[7]。我们必须明确两者的促进关系,并从两者的促进关系中认识到,要推动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就必须走国际化与本土化协同推进的道路。

首先,国际化与本土化协同推进之路是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现实需要。在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下,我国高等教育已呈现出新的阶段性特征,高等教育已转变到以教育质量提升为目标的内涵式发展阶段。这就迫切需要我们密切关注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国内外新动态,牢牢把握国内外两大发展局势,不断提升高等教育国际交流合作的质量和水平。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要以开放的国际化眼光瞄准世界高等教育先进水平,在国际化的环境中对世界各国优秀的教育思想、理念进行创造性吸收,同时注意保持本国高等教育的教育主权和主体地位,结合本国、本民族的具体情况,更新教育理念、规范本国教学制度,遵循高等教育发展规律,深化高等教育改革,从而有效应对新时代高等教育面临的各种风险和挑战,不断开拓高等教育发展新境界,提高教学质量。高等教育国际化与本土化的协同发展是高等教育内涵建设和发展的必经之路。

其次,国际化与本土化协同推进之路是高等教育特色化发展的必然要求。各个国家和民族文化独特性是世界文化多样化的源泉,同时使国际化交流成为必要,走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发展之路就要求我们走开放多元、改革创新的国际化之路。但在全球化的背景下,高等教育国际化不仅带来了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教育理念,也带来了强势文化对我国本土教育文化的冲击。因此,我国在推动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过程中,必须与教育传统相融合,维护我国高等教育的民族性和本土特色。国际化与本土化协同推进之路,实质上是将国际化作为出发点,吸收国际先进经验来优化我国高等教育模式,与此同时保持我国高等教育的优势和精华,突显中华民族的个性。高等教育本土化使我们必须以弘扬中华民族文化和特色为根本,形成具有本国特色的高等教育体系。中国要想真正参与全球化进程中,提升自身的国际地位,就必须发扬自己的独特优势,必然要走国际化与本土化协同推进之路,在国际化与本土化相辅相成中,促使时代特征与民族特色相结合,扎根中国、融通中外,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发展道路。

四、高等教育国际化与本土化协同推进的路径探析

高等教育的国际化与本土化相伴而生,要想真正发挥高等教育国际化的价值引领作用,必须把握好国际化与本土化在发展中互相促进的关系,建立统筹协调发展机制,确立高等教育国际化与本土化协同推进之路。

首先,高等教育办学方式应由一元化向多元化转变。高等教育多元化是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必由之路[8]。我们应该走出以往的“一元化”办学模式,加大开放高等教育市场的力度。因此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应该具备世界眼光,增强与他国高等教育制度、体系的互动,加深我们之间的共识,但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目的绝不是“趋同化”,更不是“美国化”或“西方化”,国际化并非彻底否定我国高等教育,在国际化发展过程中我们要始终注意保持本民族特色,博采众长,结合世界高等教育领域的先进经验对我国高等教育体制进行改革,给予高校更多的办学自主权,使高等教育国际化与本土化在多元化的背景下融合发展。如在坚持多元化发展原则中诞生的中外合作办学,中外两校发挥各自优势,开展系统的、全方位的合作。我国确保充分展示本土化的同时,要融合国际化教育方式,从而极大地提高我国高等教育质量,实现国际化与本土化的融合发展。

其次,文化交流应由单向性向双向性推动。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要将“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实现双向交流互动,在学习世界先进教育经验的同时充分挖掘我国高等教育资源的优势,积极参与到国际竞争中。如我国“走出去”的举措,先后在很多国家开设孔子学院,为国外学生提供学习中国文化的平台,使中国文化走向世界舞台。对于高等教育而言,双向交流是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重要手段。一方面,师生走出国门——选送教师去国外进修,参加学术交流活动,能大大提高教师队伍水平;给予部分优秀学生出国留学的机会,使其体验他国教育,但要加强师生的本土化意识,注意减少人才流失。另一方面,不断改善我国学术环境,请国外专家教师到中国讲学,进行学术研讨。在接收外国留学生时,扩大本土化的力度,利用本土文化优势吸引更多的国外留学资源流向中国。除此之外,我国在进行国际文化交流时,要树立文化自信,把具有我国特色的教育经验推向世界,为促进世界学术繁荣贡献自己的力量,同时提升我国高等教育的国际竞争力。

总之,高等教育国际化在给我国高等教育带来发展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一系列挑战。我国在推进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的过程中,要正确把握国际化与本土化的促进关系,走高等教育国际化与本土化协同推进的道路,明确本土化并不仅仅要体现本国的民族特色,真正的国际化是利用世界各国先进的高等教育办学理念、办学模式以及他们的文化传统、价值观念、行为方式,对本土高等教育传统进行延伸与升华,从而促进本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再将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体系引入国际中,彰显中国高等教育的特色,提升其在世界高等教育系统中的地位。

猜你喜欢
本土化国际化协同
聚焦港口国际化
输入受限下多无人机三维协同路径跟踪控制
“新格义”阐释:西方文学语言学阐释的本土化问题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论中国音乐剧的本土化发展
冬奥会背景下奥林匹克教育的本土化价值研究
人民币国际化十年纪
中国个体防护产业国际化展望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京津冀协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