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校内交通管理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以西南大学为例

2021-12-06 10:44:51刘浩田王加铭
法制与经济 2021年1期
关键词:校园内交通管理道路交通

刘浩田,王加铭

一、我国高校校内交通安全现状概述

高校校园道路作为社会交通系统的一部分,承担着校内校外两方面的交通功能[1]。近年我国高校规模不断扩大,师生人数不断增加,校园内与校园外的来往与交流也日益频繁,随之而来的是校内交通事故频发。2005 年5 月17 日,上海大学校园内一名校外人员与一名学生在校内驾驶摩托车时因车速过快而发生事故,二人当场身亡;2018 年5 月14日,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发生一起电瓶车与自行车相撞的交通事故,致一名学生受伤……高校校内交通安全问题已然成为各高校在校园安全管理中面临的难题,高校校内交通安全形势日益严峻,交通管理压力逐步凸显。本文通过对高校校内交通管理现状、存在的问题进行调研与分析,提出可能的完善对策,以加强我国高校校园安全管理和教育,降低我国高校校园交通事故发生率。

二、我国高校校内交通的特征

(一)双重身份性

高校校园作为学校进行教学活动及师生日常生活的场所,同时也承担了一部分道路交通管理的职能,具有身份上的双重性。一方面,校内道路作为学校的一部分,是高校师生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师生往往因为高校的相对封闭性而忽视其道路身份,认为校内道路与学校其他区域并无本质差异。另一方面,我国高校现多为半开放式校园,校内道路也具有一定的公共道路身份,校内除了教职工、校内商家等车辆外,还有存在着大量社会车辆,如外卖配送员、快递配送员、出租车、网约车等,给校园交通安全带来了一定的隐患,而这些人员作为保障学生日常生活的必要因素,也不宜一刀切的全部禁止于校门之外。因此,必须认识到高校校园地位上的特殊性,才能进行有效的规制。

(二)潮汐性

高校校园交通的潮汐性源自“交通需求在时间分布和空间分布上的不平衡性”[2],高校校园作为高校师生进行教学活动的场所,具有很明显的潮汐性,也即在上下课时间点、进餐时间段、举办大型活动等特殊时间会有大量的师生涌上校内道路,与其他时间段形成显著差异。此外,不同场所在不同的时间点人流量也会有明显的差异,如进餐时间段食堂门口会造成交通拥堵,而上课时间点教学楼附近道路易发生交通堵塞情况。以西南大学为例,在中午十二点十分至十二点半期间,由于学生下课去食堂就餐导致西南大学第三十二教学楼到竹园学生食堂之间的坡道人流量巨大,甚至机动车和学生之间无法保证一定的安全距离,同时由于该坡道较为陡峭,也给机动车驾驶带来一定难度,也增大了安全隐患。而非就餐时段或非上课时段,该路段人流量则显著降低。可见高校交通具有潮汐性的特征。

(三)自治性

自治性是指“非营利组织有自己的内部管理程序,实行自我治理,不受外部实体的控制”[3]。笔者通过“北大法宝”数据库进行高校校内交通相关法律规范的检索,发现缺少相关规定,取而代之的是各高校自行制定的管理办法,存在明显的自治性。之后笔者访问各个高校官网进行检索,以西南大学为例,《西南大学机动车辆出入管理办法》第5 条规定学校对出入校园的车辆实行分类管理,对符合条件的车辆给予免费通行权限,不符合条件的车辆实行收费管理,禁止校外摩托车、电动车进入校园。第15 条规定学校对车辆出入校门进行分流管理。该条对工程车、出租车的进出校门时间以及范围进行了限制①《西南大学机动车辆出入管理办法》第15 条规定:“学校对车辆出入校门进行分流管理。(一)工程车原则上限3 号门出入;(二)出租车限5、7 号门出入,且只能在规定的区域行驶;(三)其他车辆不作特殊要求。。第16 条规定进入校园的车辆须严格按限定速度行驶;注意避让行人;不得非法占道;在规定地方停放等要求,并对违反规定者设定了相应的处罚,对于不接受处罚的违章车辆学校保卫处可将其列入黑名单,学校可拒绝其再次进校②《西南大学机动车辆出入管理办法》第16 条规定:“进入校园的车辆须严格按限定速度行驶;注意避让行人;不得非法占道;在规定地方停放,违者将受到相应处理。拒不接受处理的违章车辆将被计入黑名单,学校可拒绝其再次进校。(一)免费通行车辆每月违章3 次以上者取消次月免费通行资格,次月按单次标准计时收费,(二)收费车辆违章单次加收双倍停车费,(三)将违章车辆车号在校园媒体和电子显示屏曝光。”。相比西南大学相对完善的校内交通管理办法,笔者也发现部分高校官网并未公布相关文件,无法得知相关管理是否到位。

三、我国高校校内交通安全存在的问题

针对高校校内交通安全存在的问题,我们进行了题为“高校校内交通安全情况调查”的问卷调研及走访调研,从而充分了解其成因,为进一步的完善提供清晰、明确的路径指引。通过梳理问卷结果和归纳走访发现,归纳出以下问题:

(一)高校学生交通安全意识相对薄弱

交通安全意识是指“交通参与者对其合法交通权益受到或可能受到侵害和保护程度的主观感受和评价,属于主观意识范畴”[4]。“高校校内交通安全情况调查”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24%的同学完全赞同高校校园属于较为封闭和安全的区域,并因此对校内交通安全持有较低的警惕性,63%的同学比较赞同高校校园属于较为封闭和安全的区域,并因此对校内交通安全持有较低的警惕性。可见由于高校校园特殊的性质,导致学生产生了高校校内相对安全的认知,从而放松了对交通事故的防范意识。基于上述认知,学生在高校校内行走时玩手机的频率也相对较高,根据问卷调查结果显示,14%的同学频繁在行走时玩手机,44%的同学在经常在行走时玩手机,42%的同学偶尔在行走时玩手机,无人在走路时从不看手机。高校学生对手机的依赖性也是高校校内交通安全隐患的重要因素。此外,近年来高校普遍更加重视对学生学术能力以及专业技能的培养,没有把学生对校内交通安全的重视程度提高至应有的程度。高校学生总是认为校园内部是安全的,对于潜在的校园交通危险往往选择忽略。因此,校园内普遍存在着低头看手机或者佩戴耳机的同学。

(二)高校校内交通管理缺乏特殊法律规制

根据《道路交通安全法》对“道路”的解释可知,允许社会车辆通行的校园道路属于《道路交通安全法》中规定的“道路”,可适用《道路交通安全法》《道路交通事故处理程序规定》进行相应的规制①《道路交通安全法》第119 条第(一)项规定:“‘道路’,是指公路、城市道路和虽在单位管辖范围但允许社会机动车通行的地方,包括广场、公共停车场等用于公众通行的场所。”。然而,《道路交通安全法》并未对高校校内交通作出特殊规定,取而代之是由各个高校的校内交通管理制度予以规制,缺乏统一性和权威性,难以起到很好的威慑作用与管理作用。《道路交通安全法》第67 条规定了机动车在单位院内、居民居住区内应当低速行驶,避让行人;有限速标志的,按照限速标志行驶。虽然高校校园可解释适用该条,但是缺乏对应的法律后果,该条款并未起到较好的规制效果。如前所述,高校校园具有身份的双重性,有着特殊的地位,因此法律应该对高校校园交通作出更严格的规定,当高校校内出现未按高校规定限速行驶、违章停车等不良行为,高校保卫部门只能采取教育劝导、锁车、拉入禁止进入校园黑名单等措施,在管理上缺乏约束力,很难达到良好的治理效果。

(三)高校校园基础交通设施建设有待完善

经过走访调研发现,相较于西南大学较为完善的基础交通设施,也存在部分高校内部的基础交通设施建设并不理想。以重庆市部分高校为例,由于重庆特殊的地势,校内普遍存在大量陡坡,同时部分路段道路狭窄,这给校内师生带来较大的安全隐患。狭窄的道路无法将机动车道与非机动车道独立分开,行人、机动车、非机动车混行,当上下课高峰期时极容易发生刮擦、碰撞。尤其在学生宿舍、教学楼、图书馆、学生食堂等场所周边路段,常常在上下课高峰期、进餐高峰期形成人流、车流交织的情形,致使校园内部交通处于无序状态。此外,也有部分高校校园内出现限行、限速、交通指示牌设置不到位,下坡路段未设置减速带、震荡标线等不规范管理。由于高校校园相对封闭的性质,高校校内的交通设施建设往往不容易被给予传统意义上的“道路”同等地位的重视,然而,高校却承担着不可忽视的交通管理职能,因此应该对高校内基础交通设施建设进行完善。

四、高校校内交通管理完善建议

(一)提高高校师生交通安全意识

交通安全教育是提高师生交通安全意识,保障校园交通顺畅的重要手段[5]。如前所述,高校学生往往认为高校校园相对而言更加安全,因此在校园行走时往往容易放松警惕,甚至长时间看手机,因此,提升高校学生的交通安全意识十分必要。而高校教师往往同时扮演司机和路人的角色,更应当加强交通安全意识。我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第6 条第4 款规定:“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应当将道路交通安全教育纳入法制教育的内容。”为维护校园交通秩序、避免校园交通事故发生,高校应当提高校园交通安全的重视力度,加大人员、经费等的投入,以加强学校师生员工的交通安全意识。

(二)立法中增设高校校内道路的特别规定

虽然高校校内道路可适用《道路交通安全法》,但是该法并未关注到高校校园地位的特殊性,因此也未对其进行特殊保护。笔者认为,应当在《道路交通安全法》中增设高校校内道路的特别规定,明确高校校内驾驶司机应当负有更高的注意义务,如慢速行驶,避让学生等。同时明确高校对于校内交通的管理职责,督促高校制定完善的校内交通管理规章制度。虽然可能最终具体的管理制度还是需要因各校的情况由各校自行制定,但从法律的位阶上对高校校内交通加以规定,有利于提高高校内驾驶员以及师生校内交通安全意识,降低高校校内交通事故发生率。

(三)健全校内交通安全设施

高校师生活动具有潮汐性的特征。因此,建议高校在各人群集中场所,如教学楼,食堂等地,根据实际需要增设相应的特定时间限速、禁停等标志,在食堂附近路段设置标识,对用餐时间段通行的司机提出更高的注意义务和更严格的限速要求。同时在教学楼附近的主要路段在上下课的时间段限行,在转弯处设置反光镜。对于校园内人流量较大的路段,可以考虑拓宽道路,实现人车分流。在校园主干道安装与道路交通管理部门联网的交通指示灯,使校园道路交通社会化,不再让校园内交通指示灯成为摆设。以西南大学竹园至第三十二教学楼之间的坡道为例,可以增设潮汐标识,规定机动车在上下课时段、就餐时段应当以更慢的速度、更高的专注度进行驾驶,以降低发生交通事故的概率。

(四)完善校园交通管理措施

1.引进智能化交通管理系统。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高校也逐步引进智能化车辆管理系统,智能化、科学化管理高校机动车辆问题,保证校园交通畅通有序。高校交通管理部门应充分利用智能化科学技术手段,这不但能高效、便捷管理校园各种车辆,而且还节约大量的人工成本。以西南大学为例,其智能化车牌识别系统可对出入校园的车辆进行分类管理,对于符合条件的车辆给予免费通行权限,对于不符合条件的车辆实行收费管理,有效控制了校园内机动车辆数量。

2.对违规驾驶的车辆以及司机进行处罚。教育部规定,高校校校园内车辆限速为20km/h,而实际上许多车辆并没有严格遵守这一规定。对于校园内随意停车、超速行驶等违反校园交通管理规定的车辆经劝导不改,或者影响恶劣的车辆,要给予一定的惩戒以减少高校内的违规交通行为。如西南大学对违规驾驶行为做出了相应的处罚规定,其他高校可以借鉴西南大学相关制度,对校内超速驾驶、随意停车、滥鸣喇叭等不文明交通行车行为处以相应的惩罚措施,以改善校园交通问题。

3.加强校园内动态管理。在校园内成立交通巡逻队,可视校园情况配备巡逻车,24 小时全天候巡逻,及时发现、制止校园违规驾驶行为。针对高校校内交通潮汐性的特征,在上下课人流高峰期、用餐高峰期在相应路段安排人员进行交通疏导,以缓解交通堵塞问题。如发生交通事故,则第一时间前往现场维护现场秩序,同时做好与救护人员、交通警察的对接工作。

五、结语

高校校内交通管理是学校安全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涉及法律、管理、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需要综合规制。面对我国高校学生交通安全意识相对薄弱、高校校内交通安全缺乏特殊法律规制、高校校园基础交通设施建设有待完善的现状,应当立即采取提高高校师生交通安全意识、在立法中增设高校校内道路的特别规制、健全校内交通安全设施、完善校园交通管理措施等完善措施。随着时代发展,校园交通管理不断向高校管理部门提出新的课题和更高要求,面对高校校园地位的特殊性,我们应当认识到高校身份的双重性、潮汐性、自治性等特征,结合各个高校实际情况,以与时俱进、改革攻坚、整体谋划的态度逐步提升校园交通安全管理专业化、科学化水平。

猜你喜欢
校园内交通管理道路交通
校园里若有人行凶
《道路交通安全法》修改公开征求意见
商用汽车(2021年4期)2021-10-17 02:04:15
主动交通管理在智慧高速中的应用探讨
墨尔本女子学院将拆除校园内所有垃圾桶
墨尔本女子学院将拆除校园内所有垃圾桶
某高中校园内颗粒物尘源调查实测与分析
现代道路交通文化景观探究与实践
现代园艺(2018年2期)2018-03-15 08:00:16
欢迎订阅2017年《道路交通管理》杂志
汽车与安全(2017年5期)2017-07-20 10:58:34
欢迎订阅2017 年《道路交通管理》杂志
汽车与安全(2017年3期)2017-04-26 01:25:29
对设区城市交通管理立法的思考
中国市场(2016年12期)2016-05-17 05: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