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葛树主要病虫害及防治

2021-12-06 09:09陈年生冯海强
现代园艺 2021年22期
关键词:分生孢子成虫病菌

陈年生,冯海强

(广东省韶关市曲江区市政管理中心,广东韶关 512100)

黄葛树又称为黄葛榕,别名黄桷树、大叶榕、马尾榕等,属于桑科榕属半落叶或落叶乔木树种。原产于中国华南和西南地区,分布于重庆、广东、四川、海南、广西、湖北、贵州、云南等地,也分布于东南亚至巴布亚新几内亚、所罗门群岛和澳大利亚等地。其在佛经里被称为菩提树,具有神圣的意义,我国西南地区具有在寺庙、公共场合种植的旧风俗,居家庭院很少种植。黄葛树树干高大粗壮,枝叶茂盛,叶子光亮翠绿。该树树龄长,超过百年以上的大树随处可见。具有生命力顽强、生长快、寿命长、忍高温、耐潮湿、抗污染等特点。常用作行道树,具有很好的荫蔽作用,是绿化的良好树种。其木材纹理细致,美观,可供用雕刻。结合多年绿化管护实践,介绍黄葛树发生在南方地区主要的病虫害及其防治。

1 锈病

1.1 症状及发病规律

黄葛树锈病病原菌为Uredo sp.,属冬孢菌纲、锈菌目。锈病是近年来黄葛树重要的病害,为害叶片,造成大量落叶,在公园、行道树发病普遍而严重。在广东省普遍发生,一般末春初夏萌发出新叶后易发病。初始时叶子正背面有圆形的黄点,后逐渐变大,叶子染病部位的正面呈现褐色或黄褐色,背面会生出一种黄褐色的粉末。有的病斑相互连结成大斑块,病叶稍微皱缩,受害严重的病株,叶片全部落光。病叶叶背上的黄褐色粉末即病菌的夏孢子堆,夏孢子堆生于叶背表皮下,夏孢子单细胞,圆形至卵圆形,几乎无色至淡黄色,有小刺,大小15~28μm×15~18μm,壁厚0.7~1.1μm。夏孢子在温度26℃、相对温度90%时,萌芽率高。夏孢子在脱落的病叶上3 个月后,发芽率仍达20%。该病在3-12 月均有发生,以7-10 月最重。病株的芽鳞片、叶痕、不脱落的病老叶和嫩枝梢,都可能成为病菌越冬场所,成为翌年的初侵染来源。

1.2 综合防治措施

1.2.1 切断传染源,减少菌量传播。及时清除落叶,减少病菌数量的积累。严重发病的地区,在冬季结合管理敲落附在树上的病叶,集中烧毁或深埋土中。结合冬季落叶后可用2°~5°Be 的石硫合剂喷杀树上越冬病原,减少翌年病菌初侵来源。

1.2.2 喷药防治。早春新叶长出后可喷1~2 次的1∶3∶200 倍波尔多液,对新萌发的叶子起到保护作用,病害发生严重期,可选喷粉锈灵可湿性粉剂800 倍液,羟锈宁可湿性粉剂200 倍液、甲基托布津800 倍液、嗪胺灵600~800 倍液喷施3~5 次,可减轻病情。药液中酌情混入0.05%~0.1%洗衣粉内的碳胺类物质,还可抑制夏孢子的萌发。防除此病必须坚持防治数年,效果才显著。

2 黑斑病

2.1 症状及发病规律

黄葛树黑斑病原菌为Alternaria tenuis Nees,属丝孢纲、丝孢目。黄葛树黑斑病主要在绿化行道树严重发生,主要为害幼嫩枝梢和叶片,病叶皱缩干枯脱落。嫩叶发生病害一般从叶尖及叶缘侵染开始,初始像被水烫,后渐渐转为墨绿至黑色,叶片变为脆裂,卷曲而皱缩。老、中期叶片一般发病在叶子两侧脉叶肉间,病斑形状多为长椭圆形或不规则形,颜色为黄褐色至深褐色,边缘较明显,被侵染的嫩梢变成黑而干枯。发生病害期间病症不够明显,病叶在暴风雨后会残缺不全或穿孔,但在潮湿天气下,在病部斑块的叶背上会生出一种橄榄色的霉状物。病斑上的霉状物即是病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分生孢子梗淡橄榄色,大小8~108μm×2.5~5μm;分生孢子数个串生,椭圆形,倒棍棒状至圆筒形,表面平滑或有瘤,具有1~9 个横隔膜;0~4 个纵隔膜,孢子有喙或无喙,大小7.4~55.5μm×4.4~18.5μm,病菌的孢子在温度20℃左右、相对湿度90%以上发育最好;温度在0℃以下、35℃以上,相对湿度70%时,生长发育受到明显影响。在南方地区,黑斑病发病期在2-6 月,以3-5月上旬较重。病菌通常直接侵入率不高,只有当黄葛树受虫害或损伤时才能侵染致病。因此,在新叶抽出后,遭受强风暴雨吹打,树叶间互相磨擦造成损伤,病害就随之严重发生。一般幼树、嫩叶比老树、老叶发病严重。老叶往往从先期感染炭疽病斑处入侵,复合为害。如是直接入侵的仅产生褐色侵染小点,不易扩大。黑斑病菌一般随病叶掉于土中,能存活1 年,当病残组织完全分解后,就随之死亡。风雨、昆虫、病叶片相互接触磨擦均可传病。在适宜的温湿度条件下,潜育期为3~7d。

2.2 综合防治措施

2.2.1 清除病原体,减少病菌传播。冬季尽量清除树上、地下病叶,集中烧毁。树上叶片脱落后可喷1%~3%硫酸亚铁或2°~5°Be 石硫合剂,对寄主越冬的病原进行消杀。

2.2.2 喷药防治。对新萌发的嫩叶新梢主要喷洒1%波尔多液或75%百菌清500~600 倍液1~2 次。病害发生后,可连续喷洒百菌清2~3 次,效果良好。

3 叶斑病

3.1 症状及发病规律

黄葛树叶斑病原菌为Phyllosticta fici Bres.,属腔孢纲、球壳孢目。主要为害叶片。发病初期在叶片上出现黄褐色小点,扩大后形成不规则的斑块,褐色至灰褐色,病部微皱缩,后期长小黑点。叶斑病在广东各地栽植的行道树有不同程度的发生,为害中等。病斑上的小黑点即病原菌的分生孢子器,分生孢子器扁球形,黑褐色,直径175μm~210μm;分生孢子长圆形至长椭圆形,单细胞,无色,大小2~5μm×0.7~1.3μm,病原菌以菌丝体及分生孢子器在病组织中越冬,翌年夏季初产生分生孢子,可借助风雨为传播媒介发生初次病害侵染。在高温、高湿的环境条件下病害发生较重,每年的10 月以后病情转缓。

3.2 综合防治措施

3.2.1 清除病落叶,减少病菌传播。扫除病落叶,集中烧毁,消灭病原体传播。

3.2.2 喷药防治。发病期间,喷洒1%波尔多液或百菌清,效果较好。

4 华脊鳃金龟

4.1 形态特征及危害习性

华脊鳃金龟鞘翅目、金龟子科。国内分布于广东、广西、台湾、福建、江西、浙江、江苏、山东等地。成虫取食寄主叶子为害,寄主植物除黄葛树外,还有榕树、台湾相思、桉树、板栗、龙眼等。成虫体长约19~23mm,体宽约9.8~11.8mm,触角有10 节,鳃片部较短小,体形为卵圆形。上唇基片近正方形。前胸背板侧缘有少数缺刻,并强烈扩突呈角状,前角近直角形,无截痕,后角圆钝;鞘翅棕褐色,微具光泽,有4 条平行纵肋;小盾片密布或疏布明显刻点;胸部腹面被黄白色绒毛;腹部末端两节外露;腹面半透明。卵初期乳白色,表面光滑,椭圆形,大小为3.8~4.2mm×2.9~3.1mm。老熟幼虫体长38~68mm,内刚毛列2 行,相距较近,刚毛长度相等,平行横排,端部不重叠,肛门开口作“人”字形。该虫在广东1 年约1 代,一般成虫3 月下旬开始羽化,羽化盛期为5 月上旬,6 月下旬仍见成虫出现,在闷热无风的夜晚羽化出土,大概交尾时间为夜晚19:00-22:00 时,成虫一般一生1 次交尾,只有少数2~4 次交尾,成虫交尾后又继续取食。成虫的生活规律为白天在土壤或附近寄主植物隐藏,夜晚出来活动取食。成虫具有群集性、假死性和趋光性的习性。当摇动隐藏在寄主植物的成虫震落地时,一般假死5~15min 后才爬动。经过交尾后的成虫才产卵,不管是在种植地还是在荒地随处都适宜产卵,一般产卵于土层5~10cm 内,雌成虫每个个体可产卵20 粒,最多可产卵40 多粒。卵孵化为幼虫,称为蛴螬,俗称为“肥肥虫”,在15cm 土壤层内活动取食,由于取食植物的茎根等而对植物产生危害,被称为害虫。

4.2 综合防治措施

4.2.1 可利用成虫习性进行扑杀。可在5-6 月份的成虫羽化期,利用夜晚或白天其假死性,震动其寄主植物(树木等),对掉落地面假死的成虫进行捕杀;或可利用其群集性与趋光性,用点灯的方式在其密集取食的地方进行诱杀,有较好的效果。

4.2.2 消灭幼虫,减少虫源。一是人工捕捉幼虫。草地幼虫为害严重时,在为害范围内的草地会产生选择性枯黄。一旦发现在公共绿化草地有幼虫为害现象,可掀翻表层草皮,再深翻松土,进行人工捕捉幼虫。二是药物毒杀。可在为害的草地间距打小洞,然后注入50%辛硫磷乳剂1000 倍液或50%氯丹乳剂300~500 倍液毒杀,效果明显。对幼虫为害较重的苗圃,可用50%氯丹乳剂500 倍液进行毒杀,有较好的效果。

4.2.3 喷药防治。当成虫大量为害时期,可用氧化乐果1000 倍液或90%敌百虫3000~5000 倍液进行喷杀,防治效果较好。

5 灰白蚕蛾

5.1 形态特征及危害习性

灰白蚕娥属于鳞翅目、家蚕蛾科。由于幼虫取食叶片和嫩梢而为害,不仅为害黄葛树,还对细叶榕、高山榕、菩提榕及无花果等其它桑科榕属树木为害。在大发生时,严重影响绿化树木生长和观赏价值。此虫在广东、台湾等地普遍发生。寄主植物主要是黄葛树、细叶榕、高山榕、菩提榕等桑科榕属绿化树木。成虫外表与家蚕蛾近似,但体形较小,体长12mm。翅展22mm,灰褐色,前翅有4 条暗褐色线纹,中央部分有半月形黑纹。卵扁圆形,初呈黄色,后变淡黑色。幼虫与家蚕相似,虫体为灰白色,体长30mm。蛹体淡黄色,蛹体尾末有密布的圆形颗粒,体长约7~12mm,蛹体外被着一层白色丝织物。每年在广东粤北地区的4-6 月份与9-11 月份是幼虫发生为害时期,严重时幼虫一年发生10 多代。幼虫为害叶片、嫩梢,一旦发生,为害期较长。每年4-5 月份梅雨季节或9-11 月份秋季高温干燥时期,是幼虫孵化高峰期,也是为害最严重的时期。大量发生时,会吃光整棵树叶片,甚至会使树木枯萎而死亡。由于幼虫有吐丝悬挂的习性,故俗称为吊丝虫。

5.2 综合防治措施

5.2.1 修剪。结合秋冬季树木的修剪,清除寄生树木的过冬的蛹,减少虫源。

5.2.2 喷药预防。每年可以在成虫羽化期3 月下旬-4月初时,采用化学药剂防治,用80%敌敌畏1000 倍液或90%敌百虫800 倍液喷洒,达到预防效果。

5.2.3 消杀幼虫。幼虫为害时期,也可以用80%敌敌畏1000 倍液或90%敌百虫800 倍液交替使用,可以直接消杀幼虫,幼虫吐丝掉落地面死亡,效果较好。

6 榕透翅毒蛾

6.1 形态特征及危害习性

榕透翅毒蛾属于鳞翅目毒蛾科。主要为害黄葛树、细叶榕、高山榕和菩提榕等桑科榕属树木。以幼虫咬食叶片,叶片吃成残缺不全而为害,严重影响树木观赏。该虫普遍发生于南方地区。幼虫与其它毒蛾幼虫有相似的特征,虫体长有褐色毛丛,毛丛是毒蛾身上的毒毛,与人体皮肤接触后,会引起皮肤红肿、疼痛等症状。雄成虫翅展30~38mm,雌成虫翅展41~50mm。雄成虫触角干棕色,栉齿黑褐色;胸部和腹部基部灰棕色,前胸灰棕色;腹部黑褐色,节间灰棕色;前翅透明,翅脉黑棕色,翅基部和后缘(不达臀角)黑褐色;后翅黑褐色顶角透明,后缘色浅,灰棕色。雌成虫触角干淡黄色,栉齿灰棕黄色;头部、足和肛毛簇黄色;前、后翅淡黄色,前翅中室后缘散布褐色鳞片。卵赤色,产于枝干或叶柄上。幼虫体长约21~36mm,体为暗色,幼虫体第1~2 腹节的背面长有茶褐色的大毛丛,幼虫体的各节皆长有3 对隆起的赤色肉质,长于侧面的形状较大,其上丛生有长毛;幼虫体的背线比较宽,呈黄色;老熟多龄的幼虫呈水青色,仅有背线部暗黑色。蛹体长约21mm,体形为纺锤形,尾端尖头端粗圆,具有红褐色与黑褐色斑。在南方地区该虫大概5-10 月份发生,广东粤北地区发生较少,一般以上半年梅雨季节发生较为普遍。

6.2 综合防治措施

6.2.1 修剪。结合冬季树木修剪,清除寄主树木越冬的榕透毒蛾的蛹,减少虫源发生。

6.2.2 化学防治。在实际操作工作中,可结合防治灰白蚕蛾的措施综合进行,成虫羽化期和幼虫为害期,可喷洒80%敌敌畏1000 倍液或90%敌百虫800 倍液消杀,在幼虫期或用50%西维因可湿性乳剂300~500 倍液消杀,效果良好。

猜你喜欢
分生孢子成虫病菌
玉米小斑病抗病鉴定接种培养基的产孢技术
暗色丝孢菌中国一新记录属
冬天用围巾包住口鼻为什么不好
白僵菌Bb38菌株小米培养基与SDAY培养基培养耐热性状差异研究
济宁地区美国白蛾越冬代成虫的监测与防治试验
沈阳舟蛾科成虫调查分类研究
苍蝇为何不会被病毒感染?
杨梅果蝇综合防治试验
杨梅果蝇综合防治试验
病菌的克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