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报》所见的大庆会战时期区域音乐生态 *

2021-12-06 08:25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21年5期
关键词:大会战会战大庆

张 雪

(东北石油大学 艺术学院,黑龙江 大庆163318)

20世纪50年代末,中国社会处在艰难的发展时期,工业发展是国家战略方向,石油工业在中国的工业发展中有及其重要的地位。大庆油田的发现与建设,是建国以来最具深远影响的历史要事之一,1960年-1964年大庆地区的石油大会战对共和国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战报》是大庆石油大会战时期的机关报纸,是报道会战时期国家精神、会战动态、战区生活的官方媒体。《战报》不仅发表前线石油勘探现状,同时也发表战区人们艰苦工作之余的文艺生活动态,其中包括歌曲、歌词等音乐创作及来自国家大量慰问演出活动的文字实录,也有群众艺术活动的各类报道。

从《战报》中刊登的歌曲创作与艺术生活报道可见大庆会战时期区域音乐的形态特征,可见特殊的历史时期音乐创作与音乐生活的政治意义与内在演变。通过《战报》中的音乐史料,对新兴工业城市在建国初期重大工业活动中的社会音乐生活、各类文艺演出、节庆音乐汇演、本土音乐创作等进行整理与研究,探索将音乐作为政治文化、社会文化的一个部分,作为政治活动和工业运动的辅助工具在特定历史时期的重大作用与积极意义,是与音乐人类学、音乐社会学及新兴的音乐政治学相关的结合性尝试。丹纳在《艺术哲学》中认为:“时代的精神,是一个历史时期的人格、人品,是文化的产物,是哲学、道德和社会的综合”[1],再阅《战报》,可见一个时代的拼搏精神,可见一群会战人的家国情怀,也可见音乐对人的精神慰藉与崇高作用。对战报中与音乐相关之材料的条辩,是深入了解会战时期大庆区域音乐生态的基础,其音乐文化生态的生成原因及社会影响对研究此类城市多样化音乐生态有一定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一、 大庆石油大会战与《战报》

共和国初期,全国原油年产量仅12万吨,被西方国家称为“贫油”国。在建国初期百废待兴的特殊时期,国家在石油勘探方面进行了战略部署,终于在东北平原发现了油田,自从1959年9月26日松基三井喷出工业油流, 在资金、物资、劳动力不足的情况下,举全国之力,从祖国各地调集精兵强将,从四面八方调拨物资材料,经过艰苦的石油大会战,以高速度高水平拿下了大油田。1963年末,全国石油产量达到648万吨,周恩来总理在全国人大二届四次会议上宣布:“我国需要的石油,现在可以基本自给了。”大庆石油会战, 改变了我国石油工业落后面貌,摘掉了“贫油”的帽子[2]。

大庆石油大会战条件异常艰苦,初始时期的会战任务、会战形势得不到广泛传播,会战经验也不能即时得到分享,会战生产动态也无法得到及时报道,于是石油部党组决定创办机关报,余秋里将其定名为《战报》,于1960年4月13日正式创刊。《战报》的发行,令会战人每天可以及时看到各厂矿、井队的工作状况,可以了解到国家对大会战的重视,据老会战回忆,尤其吸引大家的,是《战报》所刊登的文艺讯息。

《战报》自创刊到1964年更名为《大庆日报》期间,共有24首歌曲、26首歌词等音乐作品在《战报》上刊登,同时也有28篇文艺报道,以新闻、评论、通讯等形式刊发。《战报》所刊登的音乐作品及音乐事像都仅仅围绕“会战”这一重大主题[3],所刊歌曲多为会战人自己创作,艺术活动报道的内容主题与当时战区的生产动态、国家的政策要求紧密结合,全面的展现了当时会战的生产及思想内容,涵盖了战区自上而下的音乐活动和自下而上的音乐生活,从活动数量的频繁与否也能够清晰的看出当时战区生产任务的变化。《战报》是老会战人开创石油工业发展的历史见证,在会战时期的社会文化活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其音乐史料是了解当时社会文化与音乐生态的重要资料,其歌曲创作及音乐事像报道尤为珍贵,有极大的音乐学术价值。

二、《战报》所见的歌曲创作

《战报》刊载的音乐史料,主要可分为三个方面:音乐作品、外来团体慰问演出报道、群众文艺活动通讯评析,音乐作品以歌曲为主。由于群众歌曲不需要太大的篇幅,也不需要复杂的结构,可以说战区的所做所想皆可入歌,因此不受专业的限制,导致大批业余爱好者踊跃创作,据老会战回忆,当时创作歌曲蔚然成风。歌曲在表达人类丰富情感的同时所展示的社会性是不容忽视的,从《战报》刊载的24首歌曲可见其所表达的特殊时代之蕴意与内涵,可见歌曲比其它艺术表达具有更容易接近的简易感与便捷性。

虽然会战时期的歌曲创作存在着固定化、模式化的特质,但其创作形式是大会战时期社会环境的时代要求,这种大众化的艺术形式对战区人民的精神有极大的鼓舞与寄托作用。以下仅以《大会战之歌》《倾盆大雨抢安装》《我为祖国献石油》为例,探析这些为会战而生的歌曲创作背后的时代因素,了解政治信仰贯穿其中的特定历史时期音乐的社会功效。

《大会战之歌》发表于1960年5月8号的总第8期《战报》第4版,大沧、立风词曲,由哈尔滨歌舞剧院供稿。这首 D 大调的一段式短小歌曲从审美的角度来看,与那个时代的其他歌曲无异,并无艺术高度,但旋律简单,且音域不宽,适合群众在生产中歌唱、在艺术活动中合唱。歌词也简单明了,都是“高速度,高水平,坚决拿下大油田”这一类的口号式文字,此类鼓舞斗志的歌曲在会战时期非常多,有着以音乐为途径,让来自全国各地的民众增强团结的作用。歌曲发表后在多次文艺汇演中以合唱的形式呈现,结合当时的社会环境与政治生态,可见歌曲音乐创作作为发生在一定空间场域中的现象,有着不可替代的鼓舞精神与放松身心的作用。

发表于1960年6月16日总第19期《战报》第2版的《倾盆大雨抢安装》是一首四川号子风格的歌曲作品,由齐齐哈尔大学中文系姜福元词曲。歌曲从旋律到歌词都有着典型四川号子特色,歌词写道:“为了夺油田呐,同志们加油干呐,嗨着嗨着……”在这一期的同版面刊登了倾盆大雨中抢修安装的事迹,可以看出这是一首为完成此次大型生产任务而进行的约稿作品。由于大会战是举全国之力的大型工业活动,来自四面八方的会战人将家乡的风俗习惯、音乐风格带到了大庆,音乐创作与地域文化、会战活动等多因素的交流互鉴,以外来人群为主的大庆,构建了特定时空限制因素下的多种音乐风格。

《我为祖国献石油》发表于1964年6月2日《战报》增刊第三版。这是第一首由专业作曲家创作的石油歌曲,词作者薛柱国是玉门石油文工团的演员,1960年大会战期间来到大庆做了一名外线电工。《我为祖国献石油》是其1958年创作的诗歌,来大庆油田慰问演出并体验生活的青年作曲家秦咏成看到了这首作品被深深感动,随后谱上曲子,发表在1964年的《战报》,之后的1964 年第5期《歌曲》和1965年6期《音乐创作》相继刊登了这首作品,经青年歌唱家刘秉义演唱而传遍全国,传唱至今,成了流行全国的石油行业之歌,也成为了中国石油大学、广东石油化工学院的校歌。这首格调昂扬、雄壮有力的歌曲,把石油工人气壮山河的豪迈气概表达得淋漓尽致,成为一个时代的歌声。

《战报》刊载的歌曲有24首,将这些作品进行音乐本体和思想内容的全面分析即可发现,无论是四川号子、东北表演唱还是河南坠子、京剧小段,其题材与创作内容并无新意,都过于简单与表面化,音乐在特殊历史阶段与政治有不可分割的联系展示无疑,这些歌曲创作是时代的产物,不仅用歌声记录了人们当时的生产生活,同样也用音符书写了历史。可以说歌曲表演艺术的特征象征着文化的基本特征,歌曲风格因生产活动范围、政治水平和社会阶级结构与社会相互关系的水平而发生变化。

暗含在当时历史背景中每一首歌曲的创作都形成了大庆地区特有的音乐生态,在建国初期的燃情时代、在全民重视工业发展的社会背景下,歌颂时代精神、歌唱生产生活不仅仅只是大庆地区社会生活本身,更是会战时期的时代风貌与移民众多的新兴工业城市社会的外在表征,更能据此窥视出特定的内容与主题对区域音乐乃至区域艺术抑或是区域文化的潜在影响。时至今日,以群众为主体的歌咏活动在大庆长久不衰,是参与人数最多的艺术活动。

三、《战报》音乐事像析论

由于大庆石油大会战的特殊性,虽地处偏远,音乐生活却较同时期的其他城市更为丰富多彩。为了慰问会战职工, 来自全国各地的文艺团体和文化科技界名人, 络绎不绝地来到大庆,在艰苦的会战时期深入油田一线, 为工人们演出。同时,受到艺术熏陶的民众,也经常自发地举办各种艺术活动。

1961年 8月 22日在《战报》第一版以“欢乐的庙会”为名大版面刊登了油建指挥部在前线举办庙会的盛大场景。庙会热闹非凡,文艺汇演节目也非常精彩,有管弦乐队演奏的《社会主义好》,有秦腔表演《送零件》,有京剧唱腔《三岔口》,二大队为了歌颂第一战役胜利专门排练了歌剧,一大队表演的河南坠子《唱革新能手》、四大队表演的山东快板《唱干部推汽车》都得到了长久的喝彩。由以上的节目可见,来自全国各地的会战人将各自家乡的艺术形式带到了大庆,同时又以此为素材进行了再创作,丰富了大会战时期的业余文艺生活,也改变了这座新兴工业城市的音乐生态。

1961年10月5日,在《战报》第三版以“是工人也是乐师”为名报道了瓦工队长王文凯的事迹。国庆祝捷大会的前一天,王文凯身着脏污工服工作在生产一线,国庆祝捷大会上他身着笔挺西装在万人广场大管独奏,接受首长检阅,被传为佳话。在会战期间,这样的前线工人很多,铁人王进喜唱的秦腔曾震撼众人,《我为祖国献石油》的词作者也是一名外线电工,他们是工人也是乐师、歌者、舞者,他们可以用身体搅拌泥浆,也可以用艺术表达自身情感。

1964年4月26日,长春电影制片厂副厂长张望和乐团副团长李捷带领指挥家尹升山、男高音歌唱家李世荣、女高音歌唱家包桂芳和温明兰、唢呐演奏家赵荣德、板胡演奏家周齐昌、单簧管演奏家宁世俊等76人的慰问演出团深入战区进行了长达一个半月的慰问演出,1964年6月2日《战报》为此次慰问演出活动出了一期增刊,用四个版面隆重报道了慰问演出的详情,歌唱家、演奏家也在战报上发表了自己的感悟。会战时期,此类的文艺慰问演出数不胜数,来到前线的艺术名流也不胜枚举,所有来到战区的艺术家无不感慨生产前线的艰苦,无不感动于“铁人精神”“大庆精神”。

会战时期此类来自专业团体的慰问演出极多,工作在生产一线的石油工人能在那个传媒极其落后的时代频繁见到电影中才能见到的名人、收音机里才能听到的声音、国家报纸上才能见到的名字,其震撼力可想而知,在一切都刚刚起步的、文化相对落后的偏远新兴工业小城,此类音乐艺术事像对工业生产的作用也不言而喻。会战时期的音乐工作者在群众中,在基层、在工厂、在井矿,在所谓的广阔天地中以丰富的创作与音乐行为构建着会战时期特有的音乐生态,其时代的作用和影响是无法回避的。

四、结语

轰轰烈烈的石油大会战是一场有着震动性影响的工业活动,在彼时掀起了“工业学大庆”的热潮,催生的“大庆精神”、“铁人精神”乃至“石油精神”鼓舞着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直至今日,大庆油田仍然是我国最大的油田,也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特大型砂岩油田之一,而因石油而生的新兴城市大庆则因此有着与传统城市不同的文化特点,更持续着独特的音乐艺术生态。会战时期《战报》所见的音乐叙述,可以看到音乐、音乐生活、音乐文化如何被记忆、被延展同时被赋予非凡的意义。对这些歌曲创作、音乐报道与历史文献的整理中,可明显地看出会战时期以石油为主题的音乐作品及音乐活动的时代特色,这些作品在创作过程和创作风格上都打上了时代烙印,附着了极多的时代内涵及政治色彩。

《战报》上的诸多歌曲音乐创作与音乐事像报道在向人们通报战区业余音乐生活的同时,也展示了音乐与社会的交互作用,这正是音乐学家们常常探讨的“是我们作用着音乐,还是音乐作用着我们”的解答。《战报》反映着战区人民的生产愿景,战时特殊的音乐生态吸纳着沉浸于音乐之中的社会和个人,促进着文化政治与音乐研究的结合[4]。会战期间大量的歌曲创作、歌咏、汇演等群众文艺活动的开展,不但本身就是文化活动的重要部分,在文化相对落后的新兴工业城市,也有力地提升了音乐文化的覆盖性与有效性。由此可见,《战报》所见的音乐生态不仅仅是彼时的音乐现象与其生存环境,更是透过一个特殊的文化空间展现超越历史的文化回响。

猜你喜欢
大会战会战大庆
马恩河会战(下)
马恩河会战(上)
扎实做好双减双抢 坚决打赢三秋会战
讲价
库尔斯克会战
梧太公路建设大会战
送你一块砖
访人民公社学党代会精神在交通大会战中践行“两学一做”
穿错了衣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