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玲艳,陈泽彬,王靖东,赵殿峰
(1.定边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陕西 定边 718600;2.榆林市马铃薯产业发展中心,陕西 榆林 719000)
马铃薯是陕西省定边县地理标志产品,每年种植面积约6.67万hm2。近年来,由于马铃薯种植效益的提高,种植规模也在逐年增大,导致无法合理轮作倒茬,土壤中有害病菌逐年累积,黑痣病逐年加重,已经严重制约了我县马铃薯产业的可持续高质量发展。经调查,2017年我县马铃薯产区黑痣病中度发生,发生面积1.53万hm2,发病率在15%~20%;2018年我县马铃薯黑痣病中等偏中发生,发生面积1.82万hm2,一般田块发病率为22%~35%,重发田块可达60%~70%,重发地块植株幼苗的死亡率高达50%左右;2019年我县马铃薯黑痣病中度发生,发生面积1.42万hm2,发病率为10%~25%。
由于马铃薯黑痣病既可以通过带病种薯传染,也可以通过土壤中越冬菌核传染,防治难度系数较大,仅仅依靠单项防治措施,很难达到防控防目的。因此在单项防治技术研究的基础上,筛选出防治效果好的单项防治措施并在马铃薯生产过程中各个环节中合理、有效地综合利用起来,制定一套行之有效的防治马铃薯黑痣病的技术措施,为我县马铃薯安全高效生产保驾护航。
马铃薯黑痣病的病原菌为立枯丝核菌的无性态,有性态为瓜亡革菌,自然条件很难发现其有性态[1];无性态的初生菌丝是无色透明的,逐渐变为灰白色后变为浅褐色,菌丝的分枝不产生孢子,大多数呈直角或近直角且有缢缩,近分枝处有隔膜[2]。在26~30℃是其生长最佳温度,在低于7℃或高于39℃条件下,停止生长[3]。菌丝生长除了受到温度、湿度影响外,还受到pH、光照的影响,其最适生长pH值为5.4~7.3,在低于pH2.2或高于pH10.6条件下,停止生长;研究表明,紫外线可有效抑制菌丝体生长,但紫外线对菌核形成有促进作用[4]。
黑痣病主要危害马铃薯的地下部分,整个生育期内都可发生。苗期发病位点在顶芽和茎基部,顶芽受侵害后出现褐色病斑,生长点坏死引起死亡,茎基部受侵害后形成褐色水渍状凹陷斑;生长期发病位点在地下茎和匍匐茎,受侵害后形成褐色溃疡型病斑,致使输导组织受损,植株矮小,叶片枯黄卷曲,顶部丛生;成熟期发病位点在块茎,受侵害后薯块表面形成黑色颗粒状附着物,不易冲洗掉,最终使得马铃薯品质降低,产量减少[5~9]。
马铃薯黑痣病菌可在薯块、土壤及病残体内越冬,主要以菌丝体和菌核形式存在,抗逆性较强,在土壤中可存活2~3 a[10]。第二年春天越冬菌核及菌丝体在适宜的温、湿度条件下萌发,并且产生菌丝,使顶牙、薯块、茎基部等受到侵染,实现初侵染;而后发病部位会长出气生菌丝,向发病组织周围扩展,实现再侵染[11]。总体而言,高湿、低温的土壤给病原菌萌发侵染提供有利条件,同时高湿、低温的土壤环境造成出芽时间增长,会增加病原菌侵染机会;此外,结薯以后土壤湿度大、温度低,会加重新薯块上菌核的形成[11]。
对于马铃薯黑痣病的防治,仅采用一种防治措施并不是完全有效的,要在马铃薯整个生产过程中采取选用抗病性强的品种、有效的栽培管理措施、合理的药物防治方案等措施。
农业防治方法主要有选用抗病性强的品种、选取合理的倒茬作物以及有效的栽培管理措施等。
3.1.1 选用无病且抗性较强的种薯 张笑宇等研究发现,红皮等表皮颜色较深的马铃薯品种黑痣病抗性较强,白皮品种易感病[12]。申永铭[13]、王喜刚[14]等发现,陇薯7号、青薯9号、黑美人、中薯3号、天薯11号等对黑痣病的抗性较强。选择适宜我县栽培的抗病品种,在北部风沙滩区(水浇地)选用青薯9号、陇薯7号、陇薯10号、希森6号等,南部丘陵区选用陇薯10号等抗性较强的品种栽种,可有效预防马铃薯黑痣病,降低发生程度。
3.1.2 合理轮作或采取休耕制度 马铃薯与禾本科、豆科等作物倒茬,能有效的减少土壤中有害病菌的含量[16]。依据我县作物种植种类及分布特点,北部风沙滩区(水浇地)马铃薯与玉米、西瓜等作物轮作倒茬,避免与辣椒等茄科作物轮作;南部丘陵区马铃薯与荞麦、燕麦、豆科等作物倒茬,轮作倒茬或休耕年限在3年以上。
3.1.3 加强栽培管理 适时晚播和浅播,重茬或黑痣病曾发病的地块播种深度应控制在10~12 cm,播种前催芽,北部风沙滩区(水浇地)可覆膜栽培,以加速幼芽破土;地势低洼的地块,如遇连阴雨,要及时排涝,避免土壤高湿;刘宝玉等通过试验发现碳酸氢盐能有效抑制马铃薯黑痣病病原菌[17],生产中要增施有机肥,在使用专用复合肥的基础上,每亩施碳酸氢钾25 kg、碳酸氢铵30 kg做底肥,既可防治黑痣病,又能为马铃薯生长提供氮肥和钾肥。
3.1.4 做好田间监测管理 发现病株后应及时拔除,并往病穴内撒入生石灰等土壤处理剂消毒。
3.1.5 适时采收 在结薯的匍匐茎干枯前2周收获,能有效减少薯块上黑痣病的发生几率。 为了降低薯块上菌核的附着量,应在茎叶枯萎后 7~10 d内收获,收获前要先割去地上茎叶,晒地 2~3 d,收获后及时清除残留的茎叶、薯块、杂草等,以减少菌源。
近年来,在马铃薯黑痣病防治药剂品类繁多,防效较好的化学药剂有嘧菌酯、咯菌腈、甲基立枯磷等,生物药剂有木霉菌、枯草芽孢杆菌等[8~12]。
3.2.1 药剂拌种 播种前用2.5%咯菌腈悬浮种衣剂4 g与1.5 kg滑石粉混匀,拌100 kg种薯;或用木霉菌肥效剂1 kg兑7L水混匀浸种20 min后,用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与1.5 kg滑石粉混匀,拌100 kg种薯。
3.2.2 土壤处理 播种时每667 m2沟施30%噻呋·嘧菌酯30 mL,或20%甲基立枯磷100 mL,或3%氨基寡糖素水剂300 mg与嘧菌酯悬浮剂2 500 mg复配兑水1 L沟喷。
3.2.3 茎叶喷雾 病害刚开始侵染用20%甲基立枯磷乳油1 200倍液,或3%氨基寡糖素水剂20 mg与25%嘧菌酯悬浮剂80 mg复配对1 L水,或25%嘧菌酯悬浮剂1 000倍液喷施,喷施次数依病情而定,发病轻时喷施一次,发病重时每隔7~10 d喷施1次,连喷2~3次,药剂交替使用。
对于马铃薯黑痣病的防治,目前研究均表明仅采用单一措施是不可能完全有效的,我们要采取多种方法、多方面防治措施,把农业、化学和生物等单
项防治方法综合运用,在实际生产过程中要做好施药方案,坚持未发现先预防,早发现早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