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自觉、民族自为到民族复兴: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逻辑演进

2021-12-06 04:54孟凡东
关键词:共同体中华民族中国共产党

李 贽,孟凡东

中国共产党始终致力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引下,作为中华民族先锋队的中国共产党正确认识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状态,结合不同时期的奋斗目标和现实条件,探索建构中华民族自立自强的人类文明新形态,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积极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由民族自觉发展到民族自为,并不断迈向民族自强自信,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走向民族复兴。建党百年来,我们党在不同历史时期对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推进,呈现出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基本特点,而始终贯穿其中的一条基本红线就是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这一初心和使命“点亮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灯塔”(1)习近平.在纪念辛亥革命11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1-10-10(2).。在新时代,“必须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推动各民族坚定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认同,不断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2)习近平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强调: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推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N].人民日报,2021-08-29(1).。对不同历史时期党和国家中心工作与奋斗目标的全面回顾和系统梳理,有利于我们以史为鉴,不断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宏伟事业和中华民族复兴伟大梦想的持续发展和早日实现。

一、在“站起来”进程中实现民族自觉到自为

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观察和把握中国国情及民族问题,致力于中华民族独立自主和人民解放事业的探索,并在中国革命与社会主义早期建设实践中探索形成了对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基本境遇的正确判断,就如何使中华民族摆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现实困境、路径等系列问题进行了长期而深入的思考,形成了毛泽东关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理论的基本内容,为中国共产党团结和带领中国各族人民共同实现民族独立、民族平等、团结共进、共兴中华指明了方向与道路。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华民族就迎来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新生,进入了命运共同体建设的新阶段。

中华民族共同体诞生、形成和发展于中华民族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之中。近代以来,由于封建统治阶级闭关锁国的愚民政策,中华民族长期处于共同体存在而不自知的自在状态。鸦片战争后的中华民族遭受到了来自西方列强的殖民压迫和残酷剥削,面临“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民族危机,生死存亡的外来风险致使中华民族的整体民族意识逐渐觉醒,特别是如何让已经沦为“东亚病夫”的中华民族摆脱“被开除球籍”的历史困局,成为近代以来全体中华儿女首要解决的重大社会问题和时代主题。为此,从洋务运动到百日维新,从太平天国运动到辛亥革命,以地主阶级、农民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为代表的中国社会各阶级纷纷提出和实践了自己的政治主张,却因其各自的阶级局限性最终都归于失败。中华民族“站起来”的历史重任召唤着新的革命力量,俄国十月革命的炮声和中国无产阶级力量的初步形成,为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华民族崭新的政治领导力量提供了必要的前提。作为中华民族先锋队的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始终把维护和实现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自觉担负起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政治建设任务。在党的二大上,我们党明确提出了争取中华民族实现国际地位完全独立、内部民族一律平等的政治纲领。在领导中国人民推翻“三座大山”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中,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华民族的认识和对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基本国情的把握不断自觉成熟,并形成了以争取中华民族对外独立自主、对内平等团结为原则的国家建设目标和国内民族工作纲领,为完成民族解放与团结进步的任务探索形成了民族统一战线的丰富形式,牢牢地“把民族旗帜拿在自己手里”(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136.。史诗般的红军长征使得我们党对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基本族情有了更加深入的认知。

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华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革命实践中,逐步认识到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性。面对日本帝国主义加紧对我国各民族分而治之的阴谋,毛泽东在1938年的《论新阶段》政治报告中明确阐述了团结和争取各族人民共同抗日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基本政策,指出当前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要“团结各民族为一体,共同对敌”。1939年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中系统阐明了中华民族理论,第一次全面阐释了中国共产党中华民族观,成为中国共产党正确认识和把握中华民族的历史、现状与发展任务,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重要指导文献,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关于中华民族繁衍生息的自然环境。毛泽东指出:中华民族的先人们从很早的古代,“就劳动、生息、繁殖在这块广大的土地之上”(4)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621.。二是关于中华民族的内部构成。毛泽东肯定:我们中国共有数十种具有长久历史且文化发展程度不同的少数民族。“中国是一个由多数民族结合而成的拥有广大人口的国家。”(5)同②:622.这就充分肯定了中国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基本国情。三是关于中华民族的优秀品质。毛泽东强调:中华民族不仅有刻苦耐劳的品性,更具有热爱自由、敢于革命的传统。这些正确认识为我们党团结和带领各族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任务提供了可靠依据和正确指向。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团结和带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探索了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华民族共同体政治建设的任务,使中华民族日渐成为一个命运共同体和生命共同体。至此,中华民族第一次获得了真正属于自己主体力量的国家载体和主权形式,中华民族的民族意识飞跃发展到了完全自觉状态,实现了救国梦想。

民族独立是民族富强的前提。新中国的成立胜利“宣告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站起来”了。但“宣告了”“站起来”不等于“实现了”“站起来”(6)曲青山.中国共产党百年辉煌[N].光明日报,2021-02-03(11).,究竟能否让中华民族在世界民族之林中真正站得住、站得稳,就成为摆在中国共产党人面前的重大挑战和历史重任,民族富强为目标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为中国共产党人的前进指南。毛泽东在亲自为第一届人民政协全体会议起草的宣言中特别指出:我们中国人现在“站立起来了”,在中华民族昂首挺胸“站起来”的历史起点上,我们民族获得了无限光明的前途和美好幸福的生活,勤劳勇敢的中华民族将从此列入“爱好和平自由的世界各民族的大家庭”,“创造自己的文明和幸福,同时也促进世界的和平和自由”(7)毛泽东文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344-345.。毛泽东毫不避讳我们中华民族要超越美国发展水平的战略目标,指出:如果我们发展了半个多世纪还没有超过美国,那就会面临着被开除球籍的风险。这些论述体现出强烈的富强意识、危机意识、忧患意识和竞争意识,实质上就是中国共产党人时不我待、勇于追求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意识。在新的奋斗征程上,这些建设内容又被具化为:首先,中华民族以“四个现代化”为目标,初步进行了国家现代化建设;中华民族以平等团结幸福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为目标,初步进行了“站起来”的现代国家民族建设。其次,在民族复兴的制度保障和生产力基础上,开始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国家制度和各族人民共同团结进步、共同发展繁荣的新探索。通过社会制度和生产关系的变革,中华民族整体上成为一个社会主义民族,优越的社会主义制度成为中华民族发展繁荣的根本保障。党中央把实现国家工业化的任务通过“一化三改”的总路线摆在全国人民面前,充分反映了我国人民长期以来迫切要求改变国家贫穷落后面貌的殷切期望。对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而言,从社会经济发展角度来看,国家层面的中华民族复兴的内容既包括了各构成民族通过进行社会改革过渡到社会主义;也包括了各构成民族通过发展政治、经济、文化,消除历史上遗留下来的民族间事实上的不平等两个方面的内容。可以说,这是一个涉及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改革与民族全面发展的双重性工作内容。在“慎重稳进”的基本方针指导下,少数民族地区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使得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得以形成和发展,实现了中华民族社会性变革。在此基础上,民族地区现代化建设发展目标、各民族共同团结进步共同发展繁荣目标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目标共同构成了“站起来”时期中华民族奋发图强的兴国梦想。最后,在民族复兴的社会条件方面,应克服两种民族主义观念。毛泽东特别指出:国家统一、民族团结是我们能够成功的前提条件。应当克服人民内部矛盾中不利于民族团结的两种民族主义,即大汉族主义和地方民族主义。这些深刻论述,把社会主义国家现代化建设的富强目标与各兄弟民族平等团结进步、共同发展繁荣的民族工作纲领结合起来,准确把握了二者之间的相互关系,深刻揭示了中华民族大家庭的繁荣昌盛与各族儿女的发展振兴间相互依存又相互促进的命运共同体本质,即全面建设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在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的坚强领导下,党和国家的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取得了辉煌的成就。通过民族识别为中华民族内部构成的民族结构定型,为民族政策制定和实施的针对性与有效性提供了科学依据及根本保障。通过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和全国民族自治地方的普遍建立进一步保障了少数民族人民的平等权利,使得中华各族儿女在新中国这个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和睦相处、和谐共进、共同奋斗、团结协作,为共同实现中华民族兴国大业做出巨大的贡献。

在这一阶段,中国共产党在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基础上,开始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初步建立起比较独立完整的社会主义工业和国民经济体系,初步形成了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为推进和开创民族复兴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做出了理论准备和实践探索,也为中华民族实现发展史上最深刻的社会性变革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物质基础,为中华民族实现兴国梦想准备了必要条件。虽然在这一时期,由于受到“左”倾错误路线的严重影响,我们对新中国成立以后民族工作的根本任务、民族关系的实质等问题的把握出现了偏差,但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为实现中华民族“站起来”所做出的历史贡献和取得的伟大成就不容忽视,“中国人民的不屈不挠的努力必将稳步地达到自己的目的”(8)毛泽东文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345.。总之,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实现中华民族“站起来”的基础上,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华民族通过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走向民族团结复兴之路的伟大探索,成为中华民族共同体以探索民族富强道路为目标的民族自为状态飞跃的新起点。

二、在“富起来”进程中初步实现民族自为和民族复兴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党探索中华民族由积贫积弱走向繁荣富强的道路并非一帆风顺。如何纠正、克服“大跃进”及“文化大革命”形成的急躁冒进思想和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左倾”错误路线对探索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道路带来的消极影响,找到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完成中华民族在“站起来”基础上实现“富起来”的发展图景和建设目标,成为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必须要面对和解决好的历史主题。以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守正创新、继往开来,在继承和发展毛泽东思想的基础上,开创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从十一届三中全会至党的十八大召开期间,我们党探索形成了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及科学发展观为重要内容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初步实现了民族自为。民族自为,是在民族自觉的基础上,民族对自身发展规律和发展道路的清醒认知和深刻把握,也是中国共产党对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道路、理论与制度的阐明与实践,为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飞跃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其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是对做好和解决新时期民族工作与民族问题的正确理论总结。以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关于中华民族建设的理论阐述和实践探索,为我们正确认识新时期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提供了正确的理论指引。

邓小平理论对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探索,上承毛泽东思想中关于中华民族生存、发展基本状态和发展规律的探索成果,下启中华民族通过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民族团结复兴的历史进程,是中华民族共同体跃升到民族自为状态的重要阶段。第一,邓小平开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实现民族复兴开辟了光辉大道。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探索这条道路进程中,相继形成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改革开放理论、“三步走”的发展战略论、共同富裕论等一系列科学论断,形成了内容丰富、体系完善的邓小平理论,为新时期中华民族的富国大业提供了战略目标和实践步骤、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提供了切实可行的道路保障。第二,为民族地区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富起来”的民族团结进步基础。以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推进中华民族实现“富起来”为目标导向,邓小平理论强调社会主义时期的民族问题在性质上总体属于人民内部矛盾,指导民族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领导制定了民族区域自治法,进一步激发了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活力和现代化水平的提升。第三,“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开创了复合型的中华民族统一体。“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是邓小平为解决台湾问题提出的,后来成功运用于解决港澳回归问题。该制度的成功实践,使得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复合性特点又增加了新的内涵,即在统一的中华民族范围内,在社会主义的前提下,允许存在中华民族的部分构成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并长期不变,从而使得中华民族成为实行不同社会制度的复合型国家民族统一体。

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正确把握时代特征的前提下,站在维护国家统一与安全稳定的高度,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全局出发,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开创全面改革开放新局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成功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21世纪”(9)习近平.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8-12-19(2).。这一时期,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积极思考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进一步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这一问题,并予以了正确的回答,这一回答是对中华民族通过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民族复兴思想的进一步发展。第一,民族复兴需要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江泽民指出:从鸦片战争到新中国成立,是实现祖国独立和民族解放,彻底结束民族屈辱而奋斗的百年历史时期。从新中国成立到21世纪中叶,是实现祖国富强、人民富裕和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百年历史时期。他强调,站在新世纪实现民族复兴的历史关头,实现好“三个代表”的本质要求,关键是我们要抓住机遇,迎难而上。更为重要的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方面,始终强调各族人民要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不断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并作出了实施西部大开发等一系列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增进中华民族大团结的重大决策,全面推进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建设进程。第二,对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和社会主义大家庭进行了科学阐释。江泽民肯定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56个民族的共同振兴,说明了中华民族的内部民族结构与相互关系。他用“三个离不开”来概括中华民族内部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这样的准确概括是对中华各民族间情同手足、休戚与共、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关系的深刻总结,是对我国多民族国情及社会主义大家庭民族关系的科学把握。第三,尊重中华各民族的价值观念与文化传统。价值观念与文化传统是一个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文明密码。如何阐释和解读自己的民族文明密码,也体现了民族主体对自身的民族存在自为与文明发展自为的认知程度,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尊重中华各民族的尊严和价值,特别珍惜民族团结和维护祖国统一,积极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民族纲领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要求结合起来,“深刻认识和回答了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形成了科学发展观,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推进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强调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推动建设和谐世界,推进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成功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10)习近平.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8-12-19(2).,使得中华民族富国大业得以不断巩固。第一,阐明民族工作主题,指明民族工作方向。“两个共同”民族工作主题的提出,为巩固国家统一和推进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指明了方向,为推动中华民族复兴伟业发展提供了保障。面向新世纪新挑战,胡锦涛强调,“发展是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总钥匙’,发展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对于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决定性意义”(11)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575.。第二,实现民族复兴,关键在党。胡锦涛指出,站在新起点上,我们党要增强各族人民的道路自信和对民族复兴使命的自豪感,使各族人民群策群力共同为民族复兴事业做出贡献。同时,他强调,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道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中华民族56个构成民族共同振兴的道路,都只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第三,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关乎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和发展希望。胡锦涛提出了发展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基本要求,即不断提升各族群众对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伟大祖国的认同感、归属感和自豪感,不断促进各族群众在祖国大家庭中和衷共济、和睦相处、和谐发展。第四,对中华民族的构成格局与共有精神家园建设作出科学阐释。胡锦涛将中华民族内部民族结构构成作为考察中华民族自身形成及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变化的着眼点,阐述了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的特点。胡锦涛明确指出,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了中国这个统一多民族国家,共同造就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这是民族大团结的历史渊源和现实基础。同时,多民族与多元文化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和重大优势,中国各民族共同创造的灿烂多元的中华文化滋养了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凝聚力和创造力。

历经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的不懈努力奋斗,新时期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不断取得新成果,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先后超越意、法、英、德、日等世界经济强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跨入了中等收入国家的行列,全国各族人民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基本达到了小康社会的发展目标,实现了中华民族“富起来”的伟大飞跃。这样的历史成就既集中体现了我们党对中华民族自身现代化发展规律及共同体建设规律的深刻把握,也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向民族自为状态飞跃的发展基础和充分彰显。

三、在“强起来”进程中全面实现民族自为与民族复兴

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进入了从“富起来”迈向“强起来”的新时代(12)李君如.民族复兴与中国共产党[M].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2018:145.,即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结合新时代国际国内形势的重大变化,“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重大时代课题,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13)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9:6-7.。其中,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是中国共产党对中华民族历史发展规律和现实发展要求做出的重大理论创新,为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进程中加强自身主体建设提供了充分而完备的理论保障。

在2014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党中央强调要深刻把握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民族构成格局,指出要从国际和国内两个不同层次和范围上来理解和把握不同语境下的民族对象及其构成属性、相互关系。习近平用大家庭关系来比喻中华民族与各构成民族及成份的关系,用家庭成员的关系比喻各民族间的关系。他强调,维护和实现好这两个“关系”,就要使各族群众铸牢国家、公民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团结一心,共同致力于民族复兴的中国梦,共享国家繁荣发展的成就与光荣。各族儿女要亲如家人,像石榴籽一样紧紧团结起来。之后形成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民族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中,进一步明确把坚持打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思想基础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的基本内涵,要求必须牢固树立“三个离不开”,增强“四个认同”。《意见》特别就“积极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行了详细阐述和具体要求:在全社会深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引导各族干部群众深刻认识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国情在中华文化、中华文明与中华民族大家庭上的体现,牢固树立各民族荣辱与共、命运一体的观念。这些阐述为新时代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全面自为和民族复兴指明了光辉前景。党的十九大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写进党章,强调该意识对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民族复兴的重要意义,全面阐述了中国共产党中华民族共同体观念: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历史形成的必然产物,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由自在发展到自觉发展再到自为发展的重要成果,是中国共产党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自为状态的纲领主线。2018年3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写入宪法。这是“中华民族”概念首次入宪,开启了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法律叙事方式,具有标志性意义。在2019年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和2021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把“各族人民亲如一家”看成是民族复兴的根本保证,强调“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14)习近平.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7.,强调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纲”,持续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这些代表着中华各族儿女对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自信自为和民族复兴共有的心声,是新时代强国大业的基本叙事内容,即我们要“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继续担当历史使命,掌握历史主动,不断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伟业推向前进”(15)习近平.在纪念辛亥革命11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1-10-10(2).。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既是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千百年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也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必然结果,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共同体逐步实现繁荣富强的民族发展目标的民族共同心理特征,是维系中华民族团结统一的强大精神纽带和推动中华民族发展进步的强大精神动力。加强和改进新时代民族工作,持续推进民族自为和民族复兴的全面实现:一是坚定不移地走好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道路,形成习近平新时代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2014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阐释了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八个坚持”(16)即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维护祖国统一,坚持各民族一律平等,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坚持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坚持打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思想基础,坚持依法治国。参见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民族工作的意见》,载《人民日报》,2014年12月23日第1版。的基本内涵;2019年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进一步阐明“九个坚持”(17)“九个坚持”参见习近平《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19年版,第3页。和对新中国成立70年民族工作经验的深刻总结;2021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进一步阐明了“十二个必须”(18)“十二个必须”参见《习近平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强调: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推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载《人民日报》2021年8月29日第1版。和对党的百年民族工作经验的系统概括。这些内容都是对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道路相关内容的准确把握和理论创新,系统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这一重要思想的集成式理论创新,凝结着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在民族事务治理上的智慧、心血和远见卓识,体现出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党的百年民族工作理论和实践经验的全面审视和归纳总结,是新时代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基本遵循和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二是坚定不移地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结合时代发展需求把握好统一和自治相结合、民族因素和区域因素相结合的本质特征。落实这项制度,关键是促进民族自治地方发展繁荣。完善这项制度,关键是贯彻落实好民族区域自治法。三是坚定不移地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要以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为根本途径,坚持以“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为总目标,坚持依法治理民族事务促进民族团结,积极推进建立嵌入式的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形成密不可分的共同体。四是坚定不移地把发展作为解决民族地区各种问题的总钥匙,强调“发展经济的根本目的就是让各民族群众过上好日子,这也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19)参见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学习辅导读本》,民族出版社2015年版,第152页。。要坚持把解决民族地区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放在突出地位,努力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和民族地区特点的中国式现代化新发展道路。五是坚定不移地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坚持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其根本途径是促进各民族群众的文化认同,引导各族人民在文化上相互尊重、相互欣赏、相互学习、相互借鉴,传承保护和创新交融各民族文化,突出和树立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

总之,百年以来,中国共产党始终致力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持之以恒地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建设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实践探索和理论创新,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主题主线形成了内容丰富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理论体系。“在中国共产党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百年历程中,贯穿着一条主线,即兼顾统一性和多样性,将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为既有凝聚力、又具包容性的超大现代国族”(20)曹为.中国共产党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百年历程[J].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21(4):4-17.。中华民族共同体是一个既已存在又尚在不断建设中的民族共同体。前者体现在近代中国民族民主革命的历史硝烟中,中华民族完成了自身的民族自觉过程,各族人民外求独立、内求平等的抗争就是中华民族实现整体自觉和国家凝聚的过程。后者体现在中华民族作为一个现代“国家民族”(21)国家民族(state nations),简称国族,是与民族国家这一政治共同体紧密连接的人们共同体。从其政治含义上看,它是(至少在名义上)执掌一国国家政权的全部民族(一个或多个)的统称;从其理想类型上看,它是与民族国家拥有生命边界的人们共同体,是拥有这个国家公民身份的人的总称。参见于春洋《现代民族国家建构》,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年版,第82页。对自身的民族建设依然没有完成,还处于民族自为的发展过程,民族共同体实体化发展所需要的政治统一和文化认同还未完全实现,经济和社会建设仍在进行之中(22)王希恩.增强文化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本[N].中国民族报,2017-08-25(5).。这一建设进程生动呈现“站起来”——民族自觉向自为的过渡、“富起来”——初步实现民族自为与民族复兴和“强起来”——全面实现民族自为与民族复兴的阶段性变化。为此,“我们必须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树立高度的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信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紧紧依靠全体中华儿女共同奋斗,坚持大团结大联合,不断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广泛凝聚中华民族一切智慧和力量,形成海内外全体中华儿女万众一心、共襄民族复兴伟业的生动局面”(23)习近平.在纪念辛亥革命11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1-10-10(1).。在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中进一步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光荣,也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使命”(24)同①.。我们要深入学习和把握习近平新时代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深刻领会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的科学性和真理性,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完成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项战略任务,努力加强和改进新时代民族工作,为全面实现民族自为和民族复兴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和人类文明新形态做出无愧于历史的贡献。“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中国共产党将团结带领人民继续奋斗,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不断把民族复兴伟业推向前进”(25)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与行动价值[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93.,不断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

猜你喜欢
共同体中华民族中国共产党
《觉醒》与《大地》中的共同体观照
《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爱的共同体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论《飞越大西洋》中的共同体书写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