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医学名词术语国际标准》英译问题探讨∗

2021-12-06 00:41李永安曲倩倩
西部中医药 2021年7期
关键词:名词术语传统医学术语

马 伦,李永安,曲倩倩

陕西中医药大学外语学院,陕西 咸阳712046

世界卫生组织(WHO)西太平洋区组织中中、韩、日等国家专家经过4年努力,最终于2007年制定并颁布《传统医学国际标准名词术语》(以下简称《标准》)。《标准》包括总类、基础理论、诊断学、临床各科、治疗学、针灸(学)、药物治疗、传统医学典籍等8大类,共3543个词条,为传统医学全球化发展提供了统一术语翻译标准,对于中医药走向国际有了重要影响[1]。

《标准》旨在增进对传统医学的理解,为改善传统医学教育、培训、医疗及研究提供通用的名词术语,促进各成员国之间传统医学信息交流。为传统医学领域研究人员、教育工作者、医生、管理者和学生提供了一套较为完整的标准化名词术语,有助于提高传统医学英译水平,对西医从业人员了解传统医学有帮助[2]。

术语英译过程中,《标准》遵循了3 个基本原则,即:1)准确反应中文名词术语原义;2)不造新的英文单词;3)避免使用汉语拼音[2]。术语翻译主要采用直译翻译策略。整体而言,名词术语翻译能够较好传递中医药信息,为国际了解中医药相关知识提供了很好的蓝本。

比如:气机失调—qi movement disorder,金破不鸣—broken metal failing to sound,风寒束表—wind cold fettering the exterior等均采用了直译策略。直译策略简洁明了,既可传递基本中医信息,也可一定程度反映中医药文化中对疾病、症状等信息的描述方式,突出中医药特色,反映中医对于疾病、机理等概念的思辨方式和描述范式。对于保留术语回译性,避免交流出现混乱有重要作用。

然而,《标准》中也出现一些翻译欠佳,甚至错误,严重影响中医概念的表述,造成译入语接受者对于一些概念的误解。如果译文蹩脚,甚至有许多错误,不仅会影响中医信息的准确传递,而且会严重影响中医国际形象[3]。通过收集归类,翻译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3 个方面:1)逻辑不清;2)译语信息表达不完整;3)误译。

1 逻辑不清

主要表现在术语翻译前后逻辑关系发生变化,未能够将原术语的内在逻辑信息表达清楚,或表达准确。

1.1 “with”一词误用来表达术语中的因果关系,导致逻辑关系改变阴虚内热:Yindeficiency with internal heat;阴虚阳亢:Yindeficiency withYanghyperactivity;阴虚火旺:Yindeficiency with effulgent fire;“阴虚内热”一词本意为“人体阴气不足,不能制阳而致虚热内生,症见两颧红赤,形体消瘦,潮热盗汗,五心烦热,夜热早凉,口燥咽干,舌红少苔,脉细数。治宜养阴清热,或滋阴降火”,也可称为“阴虚发热”[4]751。该术语原本的内在逻辑关系为因果关系,即“阴虚”导致“内热”。然而《标准》中使用“with”一词连接。牛津高阶英汉词典中“with”的两个相关意思分别为:“having or carrying something”,表示“伴随”;和“because of something and as it happens”,表示“由于……”。可见,译文表达涵义成了“阴虚伴有内热”,为并列或伴随关系;或者“内热”引起“阴虚”。中医认为:“内热之证,亦有虚实,实者宜从正治,虚者当从反治,反正之间,有冰炭之异,非可混也”[5]。《标准》中的英译改变术语中的中医信息表达逻辑,分离了“阴虚”与“内热”之间的内在联系。使用“with”一词来表达“因果关系”实属不妥。

“阳亢”“火旺”也由“阴虚”所致,不可使用“with”来表达因果关系。术语翻译不当,将改变相应的辨证论治,治则治法,不利于治疗效果,甚至适得其反。为了准确传递病因病机信息,应将以上术语调整为“internal heat due toYindeficiency”“Yanghyperactivity due toYindeficiency”“effulgent fire due toYindeficiency”,理清逻辑关系。

1.2 “and”一词误用,前后因果关系被表达成为并列关系津枯血燥:fluid consumption and blood dryness;肝郁气滞证:syndrome of liver depression andQistagnation;肝郁血瘀证:syndrome of liver depression and blood stasis.

“津枯血燥”一词本意为“津液亏乏,血亏而燥,以致虚热内生或血燥生风的病理变化”[6]。中医认为“津血同源”,“津亏”导致“血燥”,前者为因,后者为果。《标准》中译语表达成了并列关系,改变了逻辑关系。此术语正确的译法应该为:“blood dryness due to fluid consumption”。同理,“肝郁气滞证”中,“血瘀”由“肝郁”所致;“肝郁血瘀证”中,“血瘀”由“肝郁”所致。“and”一词表达的逻辑关系是并列,并无因果关系,应该将以上术语翻译分别调整为“syndrome of liver depression resulting inQistagnation”和“syndrome of liver depression resulting in blood stasis”。

2 译语信息表达不完整

中医术语精炼简洁,内涵丰富,在翻译时需仔细解读术语的内涵,准确表达其中意义。《标准》中一些术语的翻译囿于表面形式,未揭示出术语本身的内容。术语翻译需尽量做到简洁准确,但过分地追求简洁,忽视术语本身概念是不可取的。

2.1 “营”与“卫”的翻译

2.1.1 营卫不和 nutrient-defense disharmony,

《灵枢·营卫生会》篇曰:“人受气于谷,谷入于胃,以传于肺,五脏六腑,皆以受气,其清者为营,浊者为卫,营在脉中,卫在脉外,营周不休,五十而复大会。”营气、卫气都属于人体的营养物质,来源于脾胃运化所产生的水谷精微。《素问·痹论篇》曰:“营者,水谷之精气也。和调于五脏,洒陈于六腑,乃能入于脉也。故循脉上下,贯五脏,络六腑也。……卫者,水谷之悍气也,其气慓疾滑利,不能入于脉也,故循皮肤之中,分肉之间,熏于肓膜,散于胸膛。”由此可见,不可将“营卫”简单理解为“nu-trient(营养物质)与defense(防卫)”。英译时应将其内涵信息补充出来,“营”译为“nutrientQi”,“卫”译为“defensiveQi”以便于传递相应的中医基础理论概念。

2.1.2 卫弱营强 weak defense with strong nutrient,“卫弱营强”为病机,出自《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一般指表证自汗的病机而言。卫弱营强,因卫气虚弱,汗液自行溢出,症见身不发热而时有自汗[4]1548。此处“卫”与“营”亦分指“卫气”和“营气”,应将译语调整为:“weak defensiveQiwith strong nutrientQi”。

2.2 “温”的翻译

2.2.1 春温 spring-warmth,“春温”是发于春季或冬春季的常见急性外感热病,属中医温病范畴。该病发病急、病情重、变化多,初起即可见发热、口渴、心烦、小便黄赤、舌红等里热证候,甚至可见神昏、痉厥、斑疹等[7]。《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曰:“冬伤于寒,春必温病。”[8]《素问·金匮真言论》亦有:“夫精者,身之本也,故藏于精者,春不病温。”《中国医学大辞典》中认为春温即为“温病之发于春季者”[9],提出春温所包含发病季节的含义。从以上信息可以得出,“春温”一词并非《标准》中从传达出的“spring-warmth(春天的温暖)”。“warmth”一词有三种意思:即the quality,state,or sensation of being warm(温暖);enthusiasm,affection,or kindness(热心;热情;仁慈);vehemence or intensity of emotion(激动)。并没有“温病”这一概念。而且,从自然科学的角度来讲,春天大地回暖、万物生发、阳光明媚,本来就是温暖和煦,完全没有疾病这一意象。目的语接受者也完全可能将之理解为“春天的温暖”是病因,也会致病。可见,《标准》中的英译不仅偏离了“春温”本来的意思,还会起到误导作用。结合“春温”实际意思,应该译作“febrile disease in spring”为妥。

2.2.2 风温 wind-warmth,风温是由风热病邪引起的急性外感热病。多发生于春冬季节,起病较急,初起以发热、微恶寒、头痛、咳嗽等肺卫证候为主要特点。其发于冬季的又称冬温。因春季阳气升发,温暖多风,最易形成风热病邪,若此时起居不慎、寒暖失调,使外邪侵入则发为风温。因此,“风温”不可译为“wind-warmth(风与温暖)”,“风(wind)”与“温暖(warmth)”之间没有直接的逻辑关系。此术语应当根据其内涵调整成为“febrile disease resulted from pathogenic wind”。

2.2.3 湿温 dampness-warmth,湿温又名湿瘟,是长夏(农历六月)季节多见的热性病。因感受时令湿热之邪与体内肠胃之湿交阻,酝酿发病。其名出自《难经·五十八难》曰:“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湿温是因湿热疫疠之邪,经口鼻而入,蕴结中焦,阻滞气机,湿热熏蒸弥漫而成。据此,“湿温”所指的是“湿邪”所致“温病”。“dampness-warmth(湿与温暖)”不能表达“湿温”的内在含义,应调整为“febrile disease resulted from pathogenic dampness”。

2.3 治则的翻译《标准》中部分中医治则的英译未传递出完整的信息,主要表现在过度强调word-for-word 的翻译策略,没有补充出治则中病性、药性、治法等隐含意义。

寒因寒用:treating cold with cold

热因热用:treating heat with heat

通因通用:treating the unstopped by unstopping

“寒因寒用”为治则。指针对真热假寒证应采用寒凉方药进行治疗的原则[5]。即疾病本质是热,而其外在表现有寒者,治疗时要避开寒的假象,针对其热的本质。《标准》将术语中两个“寒”均译为“cold”,没有区分二者的不同。《柯林斯COBUILD 高阶英汉双解学习词典》对于“cold”一词有如此解释:“If you have a cold,you have a mild,very common illness which makes you sneeze a lot and gives you a sore throat or a cough(感冒是常见且轻微的疾病,如果得了就会打喷嚏、喉咙痛或者咳嗽。)”如果在翻译此术语的过程中,对“cold”不加以分辨,会给目的语接受者带来理解困难,甚至会让他们认为用“寒冷”也可以治疗“感冒”。该术语中第一个“寒”代表“假寒证(false cold syndrome)”,第二个“寒”代表“寒性药物(cold-natured drugs)”。因此可以译 为“treating false-cold syndrome with cold-natured drugs”。同理,“热因热用”指针对真寒假热证应采用温热方药进行治疗的原则。应将其译语相应地调整为“treating false-heat syndrome with hot-natured drugs”。

“通因通用”指针对因邪实所致呕泻崩漏等病证应采用通利的方药进行治疗的原则。即用通利的方法治疗通证。通泄的病症,一般应采用补益固涩的治法,但对某些现象是“通”,而本质是瘀热或积滞的病症,则不但不能温补固涩,反而要通利[10]。术语中第一个“通”指“通证(incontinent syndrome)”,第二个“通”指“通利的方药或方法”应译为“treating incontinent syndrome with dredging method”。

2.4 “毒”的翻译

2.4.1 温毒 warm toxin,“温毒”在温病学中有两层含义,一指病名,一指病因[11]。作为病名,在晋代王叔和《伤寒论·序例》中记载道:“阳脉洪数,阴脉实大者,更遇温热,变为温毒,温毒为病最重也。”作为病因,明清时期雷少逸在《时病论》中指出:“然有因温毒而发斑、发疹、发颐、喉肿等证,不可不知。”由此可见,“温毒”是指感受温热时毒病邪引起的一类具有独特表现的急性热病的总称。且“温毒”是一种具有“毒”的特点的温热毒邪,其乃外感病邪,自口鼻而入,在侵入人体后造成机体出现发热以及局部肿毒、斑疹[12]。根据以上描述,应根据不同语境,翻译“温毒”一词。当表示病名时,应该译为“warm toxin disease”;当表示病因时,译为“warm toxin”。

2.4.2 阴毒Yintoxin,“阴毒”为病名,是指感受疫毒,以面目青,身痛等为常见症的病证[13]。《标准》将之译为“Yintoxin”,成了病因,属于概念错误。因此,需要调整为“Yintoxin disease”,揭示出其病证属性。

此外,对于“毒”的翻译也值得商榷。术语中的“毒”全部被英译成现代医学中的“toxin”(毒素),这显然不妥。此类名词术语中的“毒”属文学语言,表示“致病因素,致病原”意思,并非真正的“毒素”[14]。

3 误译

青蛇毒:green-blue snake toxin sore,“青蛇毒”是指以小腿肚结块长约二、三寸,色青紫,肿硬疼痛,头大尾小,形如青蛇,可见全身憎寒壮热为主要表现的脉管疾病[15]。由肾经虚损,湿热下注所致[4]986。其临床特点是:体表筋脉(静脉)掀红灼热,硬肿压痛,可触及条索状物,甚者可致恶寒发热等症。现代医学称之为血栓性浅静脉炎[17]。因此,所谓“青蛇毒”与“青蛇”的“毒”没有任何关系,只是其外在症状表现与“青蛇”形状相似。《标准》的译语容易让人联想到该病是患者由于中“青蛇”的“毒素”所致,造成误解。鉴于此术语的文化概念不强,且术语肉眼可见的症状,可在西医中直接找到对应译语,因此,建议将译语调整为:“acute thrombophlebitis”。

中医术语翻译是中医翻译标准化的基础,只有将术语的内容准确传达才能够保证中医翻译的质量。中医名词术语英译的标准比较多,但尚缺乏统一标准[17]。《传统医学名词术语国际标准》为中医翻译标准化做出了巨大贡献,有力促进了中医药对外交流。但同时也不可忽视其部分不准确的译语。翻译名词术语一定要深究术语本身的概念,结合术语所处语境对其进行解构、重组,力求达到“信”与“达”,以此不断促进中医药对外交流,提升中医药的国际话语权。

猜你喜欢
名词术语传统医学术语
《现代临床医学》名词术语书写要求
《现代临床医学》名词术语书写要求
《现代临床医学》名词术语书写要求
传统医学认识层面的新知新解及其要义
常用医学名词术语的规范表达
伊朗2009-2016年间传统医学使用及家庭费用支出情况概述
成功也会上瘾
MINORITY REPORT
贸易术语修改适用问题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