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成 刘素君
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也是最重要的活动。什么样的游戏才是有质量、有价值、符合幼儿发展需要的?针对这一问题,我园立足园本游戏研究实际,把握游戏精神,深入分析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坚持“幼儿沉浸游戏、教师沉浸研究”的原则,在“优化游戏时间、变化游戏环境、强化游戏计划、深化游戏指导”等方面,开展了一系列实践与探索。
1.化零为整,实现游戏时间的连续性。为了确保幼儿每天有相对集中和宽裕的游戏时间,我们尝试打通一日活动中的零散环节,保证游戏时间的充足和连续。一是统整生活活动环节,减少过渡时间。如将零碎的加餐、盥洗、如厕等时间进行整合,使之富有弹性,满足不同年龄班幼儿的不同需求。二是统整户外活动时间,减少穿脱衣物的整理时间。调整了早操、户外游戏时间,将两个环节调整成一个环节,解决了幼儿进出活动室反复穿脱衣服、占用时长的问题。
2.设立游戏日,使游戏研究更加聚焦。现阶段,我园游戏研究的主要问题在于:教师游戏研究经验零散,水平参差不齐、研究动力不足等,管理跟进难度大。上学期,根据教师们的兴趣意愿,我园采用自由结对的形式成立了建构、角色、表演三类创造性游戏研究小组。在研究过程中,教师们苦于日常工作安排紧张,少有机会实地跟踪观摩,研究推进速度慢,成效不显著。为了改变现状,我园将每周三设为游戏日,建立“3个1小时”游戏研究制度,把活动组织、时间规划的权利交给班级教师和幼儿,有效提升了游戏研究的效度。
“1小时观摩”。根据游戏小组研究情况,各小组发挥骨干教师的带头引领作用,立足班级幼儿兴趣需求开展创造性游戏活动。游戏日当天,小组内提供一个班级作为游戏观摩现场,开展1小时观摩活动。
“1小时教研”。在观摩后,由园长、业务园长牵头,从教师观察指导、幼儿表现、活动材料支持等多个角度,发现问题、碰撞思想、寻找策略、解决问题,开展现场教研活动。
“1小时游戏反思”。在教研后,教师将经验迁移至本班游戏中,每天离园前利用“1小时游戏反思”时间,梳理反思班级游戏进展情况,整理形成文字材料。在“观摩+教研+反思”的过程中,以“团队+个人”的形式,逐步提升教师游戏研究的水平。
环境是为幼儿发展服务的。我园一直强调环境应是幼儿能参与、有感知、能体验的。什么样的游戏环境是幼儿真正需要的?如何发挥幼儿的主体性,让幼儿园内外环境成为游戏生发的载体?我们在实践中大胆探索,把环境交给幼儿,支持其自主游戏的开展。
1.耐心观察,发现幼儿游戏需要。中三班的孩子们在中院开展角色游戏时,感觉地方不够用,花坛里低矮浓密的灌木丛影响了游戏:“如果我能进花坛里面挖点土就好了,可是灌木丛太密了,一点缝都没有!”“咱们家的地方太小了,就这么一小块儿。”“要是树底下有空地,我就可以把锅放在那里了。”教师及时捕捉到孩子的需求点,并以提问的方式启发幼儿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
2.尊重意愿,支持幼儿的想法。孩子们经过讨论,想要挖掉一些灌木。为了得到园长妈妈的同意,他们一起给园长妈妈写了一封信,表达了他们的想法。得到肯定答复后,孩子们先用小铲子挖,挖不动,又提来水把土浇湿再挖,还是挖不动,因为灌木的根又多又硬。怎么办呢?他们找到幼儿园里力气最大的保安师傅,并向体能教师薛老师发出了“求助”信号……最后,在大家的通力協作下,中三班的新游戏区产生了,因为筛沙子的声音好听,孩子们将此游戏区命名为“沙沙林”。
3.有效拓展,利用环境生发游戏。有了空地,孩子们的游戏更加丰富了,“帮小灌木搬家”“发硬的土地”“土里的宝藏”等游戏也接连产生,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了幼儿在游戏中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需要。
“游戏需要制订计划吗?”“小班幼儿制订计划会不会很占用游戏时间?”“孩子画游戏计划只是简单的几笔,教师该如何引导?”关于游戏计划的话题引发了教师的思考与争论。我园根据教师的持续观察,结合实际案例,最终摸索了符合幼儿游戏实际的策略。
1.做有“梯度”的计划。小班计划以口述为主,教师记录。小班幼儿计划性不强,有点天马行空。游戏前,教师以“想玩什么”“去哪儿玩”“和谁玩”等提问的方式引导幼儿进行口头或简单的涂画计划,由教师及时记录。中大班幼儿计划,提供方法支持,简化明了。利用“4格图示法”简化书面计划表达,即将纸张分成4格做计划,可以清晰地将游戏场地、材料、分工和主题等用简单线条图画表征出来,减少了对绘画技能的要求。
2.关注计划的短期落实与长期习惯培养。游戏开展中,教师会根据幼儿的初步计划进行追问或复述性提问,帮助幼儿回顾游戏计划的内容。游戏结束后,教师组织孩子们结合游戏计划表征、分享游戏故事,让孩子们感受到制订计划是有目的地去做一件事。“凡游戏先计划”也逐渐成为我园游戏活动中幼儿的自然习惯。孩子们通过制订计划,让活动进展得更加富有创造性、自主性。比如在“六一游园”活动中,中大班幼儿提前熟知游戏场地与规则,自主规划游戏路线,依照计划进行游戏;水枪大战开始前,孩子们自主设计场地、自选材料,充分利用轮胎、架子、桌子等材料布置场地,还提前制作防御水枪进攻的盾牌,让活动更具挑战与乐趣;绘本剧排演过程中,孩子们通过制订计划的方式讨论、协商剧情发展、角色对话、舞蹈动作,走台站位,彩排、表演等都在计划指引下有条不紊地进行。
1.对家长以理念引领式、活动体验式指导。为了让家长充分感知游戏的特点和孩子们的学习方式,获得“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幼儿在游戏中学习与发展”的理念,我园邀请家长们分组走进幼儿园,开展游戏体验活动。为了保证游戏活动的顺利进行,教师提前预设问题,家长们之间不熟悉怎么办?思维成人化无法沉浸游戏怎么办?游戏规则难接受怎么办?针对以上困扰,教师采用发放小组成员号牌的方法,让家长迅速找到“组织”,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试玩,了解游戏规则、同伴协商,研讨制订计划等,保障活动顺利开展。接着,让家长体验游戏全过程。包括计划制订、协商分工、操作推进、收拾整理、分享提升等。家长在游戏过程中发现,游戏前的计划是要提前想好玩什么、怎么玩,跟谁玩,要跟同伴协商解决问题,分享交流时还要梳理游戏过程中的经验等。最后教师通过展示幼儿活动中的视频、照片,将家长游戏过程、结果与幼儿活动案例相对比,帮助家长直观地发现幼儿的学习特点,并尝试结合幼儿年龄特点评价幼儿活动,真正达成教育的共识,形成家园教育合力。
2.对幼儿以角色介入式、问题推进式指导。教师们发现,每次新游戏主题熟悉并实践一段时间后,有的幼儿不断重复游戏行为,难以拓展和深入;有的幼儿丧失兴趣、产生新的需求;有的幼儿因为交往合作能力不强,与同伴产生了争执,这些都是教师介入的好时机。如中四班抢“鱼竿”事件。两个孩子都想钓鱼,但只有一根钓鱼竿,于是两个孩子就开始拿着鱼竿不放。教师看到后,在草丛中找到一根小树枝,坐在了这两个小朋友旁边,说了一句:“我这个鱼竿真好用,已经钓了几条大鱼了。”教师顺应孩子的游戏思路加入,保持了游戏的完整性,当问题解决后,教师顺势退出,重新回到观察者的角色。
游戏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导致问题也在不断产生。这些问题既是困扰也是推动游戏向纵深发展的契机。如在游戏“小庭院大变身”开始之初,孩子们发现帐篷出现拥挤现象,教师引导幼儿对“小帐篷能进几个人”展开了讨论,孩子们先观察到“帐篷里有5个地垫,就进5个人吧”,但5个孩子进了帐篷后发现空间太小,大家又开始商量,最终用“躺平法”决定3人进入。孩子们学会了根据实际问题商讨出新的解决方法。
随着沉浸式游戏不断推进,游戏内容不断生成、拓展和丰富,幼儿的学习得到了整合、深化、联结与再生,教师和家长也沉浸到游戏研究中,明白了游戏是孩子的基本活动,是孩子体验快乐、享受生活的过程,也是孩子主动与同伴交往、自主解决问题、积极探索发挥潜能的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