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远侠
幼小衔接是确保大班幼儿顺利进入小学、适应小学生活的一项重要活动,科学的幼小衔接教育能够有效推动幼儿园教育向小学教育的顺利过渡。抓住幼小衔接的关键时期,做好学段的平稳、科学过渡,对幼儿未来的小学学习乃至终身的学习与发展都有着重要的意义。我国一直重视幼小衔接工作,教育部多次出台幼小衔接的相关政策文件。自2012年教育部颁布并大力推广《3-6岁儿童发展与学习指南》(以下简称《指南》)以来,学前教育管理部门及幼儿园加大了科学育儿的宣传,强化小学的零起点教学。2016年开展的学前教育宣传月,其主题是“幼小协同,科学衔接”。2020年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要求学前教育制订幼小科学衔接行动计划。2021年出台的《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的指导意见》,更是规范了幼儿园入学准备、小学入学适应教育的指导要点。可见,学前教育工作者一直在努力研究探索幼小衔接工作的科学方法。
然而,幼小衔接工作并不能单靠学前阶段的“单打独斗”,科学的幼小衔接需要学前教育管理部门、幼儿园、小学和家庭多方面的系统规划、综合开展,任何一个主体的缺位或脱节,都会影响幼小衔接实施效果。
1.幼儿园、小学的“分离式”脱链
《指南》背景下的幼小衔接,需要幼儿园和小学联合完成,但在现实实践中,往往会出现幼儿园和小学衔接“分离”的现象。一方面,部分小学忽视了幼小衔接在学段衔接中的重要作用,未形成低学段缓慢过渡的衔接意识;部分小学低年级教师在课时压力和年级竞争中,会放大幼儿园或校外培训机构对幼儿知识的传授,主观上认为孩子都有了拼音、数字等知识基础,小学教学零起点失去了现实基础。另一方面,部分幼儿园也存在着幼小衔接“单打独斗”的现象,他们往往按照既定的主题方案开展教学,与小学共同的研讨交流不足,主动去了解和对接小学阶段的教学任务、学习方式做的还不充分。这就形成小学和幼儿园在幼小衔接方面联手的“脱链”,在兩个学段教育的深入探讨上存在弱化倾向。
2.家庭、幼儿园的“焦虑式”抢学
课程改革是学前教育发展的大方向,目前绝大多数幼儿园能够落实《指南》精神,遵循幼儿的生理和心理发展特点,实施以课程游戏化为主导的保教活动。然而,由于家长育儿理念不够科学,幼儿园课程中蕴含的习惯、兴趣和能力的养成教育往往会被不少家长说成“总是玩,学不到东西”,幼儿园开展的幼小衔接内容并不被家长认可。虽然,随着家长的教育理念不断更新,能够意识到幼儿园和小学存在诸多方面的差异,但他们并不知道如何科学衔接,缺乏相关衔接经验和专业指导。
通过调查和访谈大班幼儿家长,发现多数家长对孩子予以很高的期望,也对孩子进入小学后可能会出现的“跟不上”情况表示担心。此外,个别家长的焦虑情绪容易在家长群体中产生从众行为,本着“不能输在起跑线上”的想法,家长纷纷要求幼儿园提前教授语文、数学等基础知识,以便孩子在小学入学后能更好地适应小学教育并“领跑在前”。甚至有的家长还干预幼儿园大班保教计划,“帮助”幼儿园选择“合适”的幼小衔接教材。
这种现实矛盾导致了部分民办幼儿园迫于家长的需求和自身的生存压力,不顾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在中大班课程中私自开设小学化知识教学。而对于坚持贯彻教育政策的幼儿园来说,甚至出现了大班阶段大量幼儿退学、家长下午接走孩子参加幼小衔接班等现象。
3.社会培训机构“盈利式”迎合
幼小衔接工作中一些环节的缺位、幼儿园和小学有效联手的缺失、家长的焦虑和教育上的“内卷”,无形中给社会培训机构带来了商机。于是,“幼升小”培训市场愈演愈烈,其中不乏过度迎合的误导宣传行为,家长自觉或不自觉地给孩子选择鱼目混珠的幼小衔接培训班,学习小学低年级的相关知识,抢占所谓的“教育先机”。
根据问卷调查,本地区近80%的家长都给孩子报过不同科目的“幼升小”衔接班,有的幼儿甚至参加了五六个培训班;有些培训机构甚至打着重点小学的幌子,高价贩卖“幼升小”培训课程;更有培训机构违规开办全天托管,在大班最后一个学期或最后一个月,进行小学知识技能的突击性训练。各种超前学习,不符合大班幼儿的生理和心理成熟水平,家长疲于应付,幼儿苦不堪言,导致了幼儿过早产生厌学情绪。
1.统一观念,形成“幼儿为本”的科学幼小衔接观
幼小衔接的目标是为了让幼儿进入小学后,能更好、更快地适应小学生活,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这就需要教育管理部门、幼儿园、小学和家庭结合时代要求,落实《指南》精神,树立起“幼儿为本”的科学幼小衔接观。幼儿园的入学准备应做到以“幼儿为本”,以幼儿的全面健康发展为出发点,既要考虑幼儿的现有经验和能力水平,又要了解幼儿的兴趣和需求。幼小衔接需要适度的知识准备,更重要的是要研究两个学段中各种环境和各种关系的不同。
德国教育学家哈克认为,幼儿在幼小衔接阶段面临六个方面的心理断层:关系人的断层、学习方式的断层、行为规范的断层、社会结构的断层、期望水平的断层和学习环境的断层[1]。如何处理好这六个断层,需要教育管理部门、幼儿园、小学和家庭密切配合,打破各自为政的状态,形成对幼小衔接的科学、统一认识,探索行之有效的实施路径和方式方法。
以幼儿为本,实施科学的幼小衔接,需要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思考和研究:
首先,关注幼儿的“内因”。幼儿园和家长要进一步提升幼儿的多元认知,提高他们的自理能力,培养良好习惯,激发与引导幼儿对小学生活的期待和向往,而不是将视角放在知识传授上。其次,关注幼儿的“外因”。幼儿在幼小衔接中应完成角色过渡,不管是学校还是家长,都要树立正确的幼小衔接观,通过各项衔接活动,让幼儿了解新的学习环境、新的学习方式、新的校园生活和新的人际关系,这些“新”的内容都需要幼儿亲身去体验。
近年来,随着国家宣传力度的加大,社会和家长已经有了幼小衔接的意识,只是在落实的时候,容易出现理念冲突和执行脱节等问题。因此各方还需要加强有效沟通,形成“幼儿为本”的科学幼小衔接观,多方参与、共同制订有针对性的衔接方案,充分发挥幼小衔接的现实作用。
2.各司其职,建立幼儿园、家庭、小学长效合作机制
幼小衔接工作具有复杂性和综合性,依据当下幼小衔接中出现的“脱链”“抢学”的现状,幼儿园、小学、家庭三方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调整:
第一,幼儿园重点做好幼儿科学入学准备。要想做好幼小衔接工作,幼儿园应充分落实《指南》精神,研究幼儿的生理和心理成长特点,以游戏为主要活动方式,以一日生活为主要学习内容,最大限度支持幼儿通过亲身感知和操作体验获取经验。
入学准备并不只在中大班,从小班入园开始,幼儿园就要注重与家长沟通,家园一致关注幼儿的习惯、能力等非智力品质的养成,并将其“润物细无声”地融入幼儿一日生活活动中。如小班开展“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中班开展“我是能干的小帮手”、大班開展“我的事情我做主”等主题活动,既能锻炼幼儿的身体,又可以培养幼儿的认知能力、自主能力、社会交往能力以及良好的行为习惯。特别是到了大班阶段,幼儿园要尽可能地联合小学、家长合作开展入学准备系列主题课程,让家长了解幼儿园、小学两个学段在生活、学习上的不同,了解幼儿园的衔接课程。家园合力从幼儿的生活能力、知识储备、学习交往、能力意识等方面,共同做好详细的入学心理适应、学习适应和社会适应准备,激发幼儿对小学生活的向往。
幼小衔接应贯穿于学前教育的全过程,幼儿科学入学准备离不开家庭的助力。幼儿园要统筹规划、科学衔接家长指导工作,家园保持一致的教育理念和要求,为幼小衔接课程的有效开展和科学衔接打下良好的基础。
第二,小学要做好“适应性过渡”。小学应增强“小幼衔接”的主动性,强化衔接意识,主动把手臂延伸,把“小”放在“幼”前规划与思考,尤其重视小学低年级孩子的角色转换,加强对幼儿园教育方式、一日生活、活动内容的了解,宣传幼儿教育小学化对小学教育秩序的干扰和危害,实现小学一年级的零起点教学。
小学也要学习《指南》的精神要求,对低年级课程作出相应的调整,将儿童的入学适应教育作为深化义务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任务,纳入一年级教育教学计划。在教学内容上,小学要与幼儿园深度衔接,把一年级上学期确定为入学适应期,放缓教学进度,包容孩子可能出现的“错误”,讲方法,慢引导,尽量为刚入学的孩子减轻学习压力,不进行超纲、超标的追赶式知识传授。
此外,小学还要研究和改革一年级教育教学方式,提高课堂的活动性和趣味性,让学习内容游戏化、生活化、综合化,强化儿童的探究性、体验式的学习。对“小幼衔接”的内容和措施,小学也要“敞开心扉”,加强向社会和家庭的宣传,消除家长对孩子入小学存在的误解而产生的焦虑,帮助家庭科学衔接。
第三,幼儿园、小学要加强双向衔接教研。建立幼儿园和小学学段有效互通、内容有机融合的科学教研制度,推动幼小衔接专题教研。教育管理部门要深入幼儿园和小学一线,根据实际情况指导两个学段开展衔接活动,促进幼儿园与小学的交流和沟通,在互相了解的基础上形成理念和方法的一致性、延续性。
幼儿园和小学定期开展幼小衔接主题教研活动,共同规划、设计幼小衔接的课程,建立专项观摩学习机制,促进彼此合作联系,双向主动互通。在同一施教区的幼儿园和小学加强联合,形成幼小教育研究共同体,促进幼儿园大班教师与小学一年级教师的交流和沟通,及时解决孩子入学初出现的不适应问题。
3.规范引领,强化教育管理部门的常规管理
教育部一直禁止幼儿园教育“小学化”,倡导小学教学零起点。但是,在政策落地时依然出现很多问题,如小学一年级仍然赶超进度,一些幼儿园还是把握不了“小学化”尺度,一些违规培训依然“风生水起”……规范这种乱象,教育管理部门责无旁贷。首先,应进一步改革和落实有关教育法规,特别是深化对《指南》的学习,贯彻2021年7月份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使办园、办学更加规范、更加科学、更加符合孩子的成长规律。其次,科学规范管理,对民办幼儿园和幼小衔接培训机构严格监管,制订适度处罚规定,消除超前教育、提速教育,让民办园和社会培训机构回归科学教育教学的路子上来。第三,推动正向引导,广泛开展科学衔接宣传,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科学选择适合孩子自身特点、符合国家教育法规的教育方式,协同幼儿园和小学做好幼小衔接工作。零起点不等于“零准备”,教育部门还应在教师继续教育培训中加入幼小衔接方面的学习安排,让两个学段的教师适当掌握对方学段的教学内容,以保证更好开发幼小双向衔接的活动或课程,确保各学段规范办学、科学育人。
科学的幼小衔接是“幼儿”转向“小学生”的角色重构,良好的衔接效果需要幼儿园、家长、学校、教育管理部门的多方合作,步伐一致。全社会都应尊重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关注幼儿的全面发展,营造良好的衔接生态环境,为幼儿今后的小学生活和终身发展打好基础。
[1]杨敏,印义炯.从哈克教授的幼小断层理论看法国的幼小衔接措施[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09(4):55-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