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丽 魏静 魏叶莹 罗乐 罗小春
(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四川 德阳 618000)
近年对高职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研究众多,谷月利用SCL-90 调查发现大连的高职学生的各因子得分均高于全国常模水平,说明高职学生更易出现心理问题[1]。秧珍珍发现高职学生的强迫因子较高,平均每10 位高职生中就有一位强迫因子超出全国常模的学生,其次高职学生的人际关系问题也较为突出[2].郭自鹏研究发现高职学生存在较为突出的自我认知障碍、学习心理障碍、人际交往障碍等三个方面的议题[3]。张艺、杨婷婷研究发现高职学生一级心理问题检出人数与实际需要关注人数相差较大,二级心理问题的学生潜在问题较多[4]。
本次研究选取了某高职院校2017 年至2020 年大学新生入学时的心理普查数据进行类比分析,从横向和纵向两个角度进行分析,从横向层面了解大学生们在两个量表的各因子上的总体得分情况,从纵向层面了解近四年以来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变化特征,并进一步做自杀高危学生群体的关联因素分析。
症状自评量表(SCL-90)共包含90 个题目,每项5 级评分,共有十个因子,分别是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心理健康状况等,用以评估学生整体的心理健康状态。
大学入学普查问卷适用于评估大学生的自杀潜在风险水平,测试共88 个题目,包含成长经历、人格特质、生活事件、社会支持、抑郁等5 个项目,其结果可以将大学生的自杀潜在风险划分为5 个等级,依次为正常、较低、中等、较高、极高,从而帮助学院较为准确的筛选出自杀潜在风险比较高的学生,以便进行跟踪关注和重点干预,减少心理危机事件的发生。
从表1 可以看出:各因子在横向比较(组内)和纵向比较(组间)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 <0.05),多重比较分析后发现,强迫、人际关系敏感、抑郁三个因子得分最高,且历年来不断增加。
表1 2017-2020 年SCL-90 各因子的方差分析结果
如表2所见:在不同年度的高职生的心理健康调查中,各因子均出现显著性差异(P<0.01),各因子得分除生活事件和社会支持两个指标外,其余因子得分自2017 年到2019 年逐年增加,但到2020 年,各因子得分均出现了显著下降,2020 年爆发的新冠病毒,对高职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产生了显著影响,增加了家庭成员间的连接和亲密感,社会连接和支持度也相应增强,在一定程度上缓冲了高职学生的心理压力,因此各因子得分出现下滑。
表2 2017-2020 年大学入学普查问卷各因子的方差分析结果
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是动态发生发展的过程,在新生进校后应全面进行心理测查,建立学生的心理档案并保密存档,可根据学生心理健康的程度进行星级评分,如1-5 级评分,评分越高表明心理危机程度越严重,需要辅导员、学校心理健康教师、家长在学生的学习生活中高度关注,及时给予支持、指导和帮助,跟踪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的变化,每学期开学和结束时对危机预警库名单中的学生进行星级等级再评估,直至其恢复到功能良好的心理健康状态为止。
高职院校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需要激活家长的资源系统,寻求家长的支持和配合,可开设心理教育的“家长空中课堂”,向家长宣传和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在学生出现心理危机时与家长一起讨论并制定具体的干预目标,增强学生调控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构建家校联动机制可以迅速掌握学生的成长史,了解其当下问题发生发展的过程,帮助学生启动内在和外在资源,稳定心理状态,降低心理危机事件的发生。
高职院校应与所在地的专业精神医疗卫生机构建立长期合作,保证学生在心理危机的状态下能够“道路通畅”,使其得到专业、及时的评估与治疗。新的精神卫生法对高校心理健康教师的工作范围进行了明确规定,心理教师不具有评估诊断资格,因此,建立校医合作以帮助学生应对心理危机状况是必不可少的。
近年的研究发现高职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堪忧,本研究结果也验证了这一结论。因此,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应分类别、分阶段,目标明确,方法灵活。根据高职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施以不同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从整体上提升学生心理健康水平,集中精锐力量给与小部分心理高危学生群体的专业心理关爱和指导,降低危机事件的发生。
心理健康教师在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中起着主力军作用,提升这一群体的工作胜任力,是决定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成败的关键。学院应高度重视,建构健全的心理健康教育体制机制,形成一套科学、规范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案,重点提升心理健康教师的专业能力。强化心理健康教师的专业培训,形成规范的督导,定期开展读书会及教研活动,促使心理健康教育走向专业化及专家化的方向,从关键点入手,推动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工作更加严谨、细致、规范、高效,最大限度减少危机事件发生的概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