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景交融
——从中国画中探析明清园林意境的表达

2021-12-05 05:29叶武程苗
国画家 2021年3期
关键词:情景交融造园山水画

叶武 程苗

绪论

明清伴随着城市的发展,商业经济的繁荣,园林获得了空前的发展,是中国古典园林创作的高峰期,并且极大地丰富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纵观中国园林的发展历史,古典园林与中国山水画有着密切的联系,山水画的发展是山水造园艺术的兴起与发展的启导因素。

意境是我国艺术创作与鉴赏方面的重要美学范畴,是园林审美的最高境界。意即主观的理念、感情,境即可观的生活、景物。绘画与中国古典园林作为一种艺术,二者密不可分,都是通过特有的物质形式直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中国明清园林与绘画艺术均体现了中国传统的空间观念,对空间环境的营造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无论是绘画还是园林艺术对于有限的空间环境的营造,都将空间内容与思想感情相交融,达到“寄情于景,寓景以情”,情景交融的境界。

1.中国传统自然观的哲学基础

中国古典园林中的意境在于构建人与环境的基本关系,这种关系正是建立在中国传统的自然观基础上。中国哲学的基本精神是追求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天人合一”的境界。而中国传统绘画是经过画家对景色进行主观取舍融入自己的思想感情以及趣味,可以反映出中国传统自然观“天人合一”的哲理。明清时期的园林通过对审美者的情感、意趣、对时空的感受等与园林景物关系的创造,进入“境心相遇”的园林境界。明清园林为了营造如此的境界,以山石植物作为园林描绘的自然对象,通过写意、经营位置、以小见大等手法在有限的空间里创造出无限的意境。以著名的扬州个园为例,造园者选用不同色泽的石料分类堆叠假山,石笋参差于竹林之间,以显现春日山林景象;湖石山前栽松掘池,尽显夏山清洁傲然之美;黄石显于古柏苍翠之间,显现秋日晚霞之景。从山水画到园林叠翠,可以看出明清园林强调将国画中的意境与造园的技艺相结合,最终创造出“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妙境。

2.置陈布势 经营位置

意在笔先是置陈布势的起势的全局观,意指在绘画构图时,以全盘来考虑气势的贯通。“置陈”意为空间上的占有,“布势”强调时间上的流动,结合起来正好就与中国画家追求时空结合的时空观相吻合。置陈布势是主体将胸中沟壑进行现实效果表现的过程,以气韵生动贯穿流动在整个微观世界中,构成气韵贯穿的艺术整体。置陈布势与经营位置并不是割裂的关系,后者是对前者的发展与丰富,与前者更讲究气韵、气势的组合不同,经营位置就画面构图来看表现更为具体,必须大费经营,大小远近,主次分明,强调画面中的各物象的位置经过推敲、分析、研究、琢磨来确定。经营位置在“六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唐张彦远就提出“至于位置经营,则画之总要”。

在园林空间的营造过程中,大到整体布局走势,小到局部景物布置,往往借助山水画论中的“经营位置”作为创作的根据,空间的起承转合、开合呼应均遵循画理。山水画中强调“主从分明”“宾主相生”,凡画山水,先立宾主之位,次定远近之形。故而在明清园林中,审美意境的生成也离不开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主体的创构,空间中宾主分明,主景突出,加之配景前后呼应,使主景相得而益彰。正如计成在《园冶》中所言:“凡园圃立基,定厅堂为主。”高低错落的建筑、曲折波澜的叠山理水通过错落有致的布局无不体现了明清园林的自然意趣,由此可见,主体中心影响着全局控制整体,但也不能忽视客体的陪衬、烘托的作用。园林布局中必须有主景突出,客景烘托,彼此互为协调形成园林整体的艺术意境之美。

2.1 以小见大 芥子须弥

中国画与西方绘画讲究对真实客观物象再现的创作规律不同,中国画在营造画境时,为了达到“真”的山水境界,真实表现自然中的“真”,舍弃了具体的形而取写意之法抒发情感。正如黄宾虹所说:“不似之似,仍为真似。”若要在园林中表现意境,借景是最常用的手法。留园作为苏州著名的古典园林之一,其冠云楼远眺虎丘的景致是借景的绝妙手笔。登上冠云楼向南可将全园景色尽收眼底,向北望去视角向院外扩散,定园、虎丘层层铺开,达到了象外之象、园外之景的园境。山水画中为了加强对于自然意境的诠释,常以“以小见大”的手法以有限表达无限的意境。在宋代画家马远的《雪滩双鹭图》中,树取一枝,石取一角,溪出一湾,缩千里江山于尺素,凭借画面中少量的景物而荒寒之意却油然而生。在明清园林中也常以“一卷代山,一勺代水”的写意手法将自然之美体浓缩、汇聚其中,如《园冶》中指出:“或有嘉树,稍点玲珑石块;不然,墙中嵌埋壁岩,或顶植卉木垂萝,似有深境也。”这里以几片山石或数枝藤萝比作山林,自然是以小见大,在“片山多致,寸石生情”的明清园林中体会造园者的情感。

2.2 虚实相生 含蓄蕴藉

郭熙曾在《林泉高致》中提到:“山欲高,尽出则不高,烟霞锁其腰则高矣。水欲远,尽出则不远,掩映断其派则远矣。”充分说明画中之景需要掩映之趣,虚实相生之间,无画处皆成妙境。“虚实相生”中所讲的“虚”体现在画面中并非空洞无物,而是一种极高的境界。延伸至明清园林之中表现得更有空间的深度与广度,如以山“上林苑门山为实,水为虚;以建筑群组凸出的部分为实,凹入的部分为虚”。

明清园林作为“立体的画”,内部空间的通透洞达对于意境的营造具有重要意义。以建筑物的实来说,门窗轩豁,廊墙留虚能打破封闭的格局,达到“隔”与“透”、“虚”与“实”的辩证统一。其次,还能构成框景,从特有的角度来观照外部空间的借景或对景景面,丰富审美的感受。虚实之法关键在于“藏”,唐志契《绘事微言》中指出“能藏处多于露处,趣味愈无尽”,清人布颜图曾言“山水必得隐显之势,方见趣深”,由此可见无论是园林艺术意境还是画境,都要通过对空间中景象的“藏”与“露”比例的把控而产生。在藏露之间慢慢体会造园者的巧思与情感。

3.以情观景 情景交融

中国画的精髓在于以形传神,将客体的形神传达给欣赏者,因此,在做美的观照的心理考察时,常常以带着主观情感的审美心态去观察。中国绘画中并没有固定的观察视角,而是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既可以远观其势,也可以近查其质。明清园林的营造主体是文人,常赋予山水、泉石、花木人格灵性以抒发人对自然的感情,寄情于景。此外,园中的各种样式的建筑成为文人传情达意的媒介,文有文心,园中匾额、楹联、碑刻、园名等,或揭示点拨,或由景入情,或迁想妙得,构成明清园林中意境的精华所在。在园林审美体验的过程中,“山水有清音”,“竹柏得其真”体现着人与景物发生情感的交流,又因观者的心境、时间不同能产生“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感觉,实现人与自然情景交融的统一。

园林与书画都是将创作者的情感与思想作用于客观审美对象,以比、兴的手法反映高尚而深邃的意境。明清园林具有精神与物质的双重作用,园林既承担了审美的功能,其次还为文人饮宴游乐、觞咏唱和的闲散生活提供集会的场所,文人将园居生活融入其中,认识的过程由物而情,由情而物,不断循环,既在被自然不断感化,激发感悟的同时也对自然进行再创造,由情景交融达到身心愉悦、精神升华,形成独特的意境。

4.结语

从造园者的寓情于景到游园者的触景生情再到情景交融,明清文人在“天人合一”自然观的基础上,融入其对山水画论构图章法的理解来完成园林内咫尺空间意境的营造。在营造园林过程中,又为山水画境提供了入画根本,以达到可行、可望、可游、可居。而山水画家在二维空间内营造出心灵的栖息之所,通过对真山水的体悟醉心园林中。通过分析国画空间创作手法以及在明清园林的空间意境表达,不仅对现代风景园林师理解明清园林文化起到积极的作用,对于现代园林景观的设计也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猜你喜欢
情景交融造园山水画
山水画的写生观及价值初探
中国山水画的成熟
论弗吉尼亚·伍尔夫《伦敦风景》中的情景交融
浅谈隐逸文化与中国园林
“盛世造园”说考论
新时代的音乐教育
语尽意不尽,意尽情不尽
浅谈古诗文与中国园林
现代园林植物造景意境初探
程灿山水画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