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中国画意象形态探讨中国画发展趋势

2021-12-05 05:29刘莉
国画家 2021年3期
关键词:样式水墨中国画

刘莉

前言

从当前来看,中国画呈现的是多样性和多元化发展趋势,既样式繁多、面貌新颖,又前所未见,利用绘画的形态很难归纳。抽象和具象以及意象的三种绘画的形态中,意象形态体系属于传统的中国画,在我国民族的艺术宝库中,意象形态是一颗璀璨的明珠。

一、中国画意象形态的发展历程

在青铜器和新石器的时代,将中国的绘画最初形态看作是陶器和岩画以及青铜的纹样。也许只有祖先们才能够知晓那些不可辨识和可以辨识的图式和纹样积淀的精神内涵。[1]但是,通过那些图形和纹样,可以对祖先精神的变化进行感受;对于动荡的父系氏族社会和安定的母系氏族社会以及原始宗教巫术礼仪的鬼神世界。以此对于中国画的意象形态源头进行追溯。

(一)春秋战国到西汉时期

春秋战国到西汉时期,大量地涌现出画像石,还有墓室壁画和画像砖以及棺画和帛画等,体现了巫术文化解体后,入世儒家文化思想已经逐渐被人们重视起来,艺术也逐步转变为玩赏性和实用性。那些流畅奔放的线条和饱满丰富的图形,将人们征服自然对象和物质世界的精神力量强有力地表现出来。战国和前汉的帛画是美术史论家特别关注的,将物象利用高古游丝描式的线条进行勾勒,既洗练又简括,平面化的构成既舒展又自由;色彩规整而单纯,不板滞。这种画既抽象又有具象的因素,后人称这种夸张且写实的画为重彩工笔的绘画样式,人们将对自然征服得来的享受物质生活的延续保存生动地表现出来,同时,也表现了对世间生活的肯定和热情的精神内涵。[2]

(二)魏晋时期

魏晋时期主要继承两汉时期的绘画方式,但是,对于精神的表现更加重视。士大夫文人染指笔墨,秀骨清像利用连绵劲紧的线条进行勾画,将某种超逸的神韵表现出来。以形写神和气韵生动是顾恺之和谢赫提出的画论,深远地影响了中国画的发展,追求人物内在的格调风度和精神气质,气韵生动是中国画绘画美学的核心,奠定了中国画发展的理论基础。

(三)隋唐时期

中国的人物画在隋唐时期已经发展到一定的高峰,画家不断地涌现,壁画和卷轴画以及工笔重彩的样式也比较成熟。[3]针对造型而言,唐画对于笔线神姿和意象更加讲究,例如,神和形以及骨肉兼有疏体和密体,利用笔线对两种不同造型的风格意蕴进行区分。对于色彩来说,利用客观的物象作为基础,对于主观情感对色彩观的表现非常重视,在创作之中,充分地将随类赋彩的画理进行有效的运用,唐画将大唐的繁华绚丽多彩地反映出来,特别是仕女画丰姿绰约的风格,将人们对现世人生物质生活的追求反映出来,艺术也具有用世俗化时代审判价值的趋向。

(四)宋朝时期

五代两宋时期的绘画更加重视运用情感捕捉感官的功能变化。人文对人生理想闲适的超越利用山水和花鸟题材作为精神的乐园,致使当时的绘画意味和审趣的表现非常突出。宋朝时期利用工笔画衍变为水墨画,是中国画意象形态非常大的一个转折点。米芾和苏轼以及文同的画作基本都是利用水墨作为媒介,将他们重视神韵而不重视形似的艺术主张表达出来。绘画的底子由熟而生,在生底子上,水墨容易渗化从而更见笔,因此,将画品和笔墨联系到一起,文人精神的品格隐含在笔墨的意趣当中。后人称这种洒脱恣意为写意水墨画的样式,中国画意象的又一个独物形态的表现构成了。

(五)元、明、清时期

元、明、清时期,中国画主要沿着文人的写意画形态进行完善和发展。运用气韵生动和以形写神的审美原则,针对主客体的关系方面,文人画对于表现主体的精神更加重视,一些著名的文人画家,他们所处时代和审美的潮流虽然不同,例如,元代从写真到以意写之;明清多感伤和浪漫主义到批判现实主义,画家在追求上,个人风格的展示也有一定的区别。但是,从总体上看,写意体系的微变是主要的差异,文人画家共同追求的目标就是所谓的表现和文人的精神。[4]他们的画如果说是描绘物象,不如说利用高超笔墨技巧将画家的品格和修养进行展示。文人这种写意画的形态深刻地影响了当代和现代以及近代的中国画。

二、中国画意象形态的演变和发展

从古代起,中国画意象就经过了一个漫长的历程,从整体上来看,在中国画样式的转折上,宋代是分水岭,宋代以前将工笔形式完成了,气韵生动和以形写神以及相应创作方法和理论,在处理色和线中,将中国画的主观与客观和意与象之间达成了融合统一。宋代以后,主要发展和生成的是水墨写意样式,大多是围绕花鸟和山水题材展开。从工笔上脱胎出水墨写意,从意象审美的内核上看,没有其他的变化,只是外部的形态有所变化。线,书法笔意中融入了线,致使书法更具有书写性;色,墨分五色是极度的淡化,阴与阳、虚与实、黑与白以及浓与淡等都是互相对立的因素,在变化笔墨中统一,致使笔墨既是中国画审美意象的形式核心,又是重要的内容,与工笔画相比较,将中国画意象形态传统的基本样式共同构成。[5]

对于中国画意象形态衍生的发展,如果是以传统文化作为轴心,是在封闭的状态下,进行纵向的自我完善的发展过程,近代和现代中国画发展就是在打开国门,西方文化撞击和影响之下,将西方横向和东方纵向的双轴有效地交织在一起,由传统逐步转型为现代的过程。特别对于现代的中国画,在新美术运动的浪潮中,虽然受传统派大师笔墨的影响,但是,对于文人画最后几根香火的感觉也的确有。对于西方画艺术进行融合和借鉴,将中国画进行改良,将衰微的现状进行挽救,对融合派而言,是实践主要的途径。文人画所谓的不求形似的扬弃,并不是意味着将中国画意象造型的体系完全地进行脱离。从整体来看,融合派是在重新建构传统文化上进行立足,即追求和探索中国画现代意象的形态。

从当代来看,中国画意象形态正在由传统演变为现代,传统意象造型形神兼备和以形写神的审美法在多样化和多元化创新的格局下,不再是造型审美的唯一方法。在繁荣空前的同时,中国画还将空前纷乱隐含在内。其一,对于意象形态的基本范畴,中国画创作主流虽然没有离开,但是,因为西方现代艺术再次的冲击,与传统文人画主流相比较,这个主流已没有那么纯净,而是与许多种元素相混合,即便文人画传统画家被迫地应战于创新的疾呼,但是,对于评判作品审美价值,人们也是众说不一。其二,抽象和具象形态的两极发展趋势在这个大家族已经呈现出来。水墨样式是主要的抽象形态发展,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后,观念水墨和实验水墨以及后水墨等,创新的名目繁多,已远远地离开了中国画意象的形态体系。主要是工笔的样式向具象的形态进行发展,但是,新工笔画在造型上,虽然与自然的物象更加贴近,但是,从严格的意义上讲,并非具象绘画,从总体上还不能够看作具象的形态,却有与意象形态发展脱离的趋势。

从中国画发展趋势当代的层面上看,有一种矛盾隐含在内,必须要重视起来,就是对立的两种思维状态:其一,以西方的文化作为基点,对于传统的全球化或者世界主义的方式;其二,民族主义和“越是民族传统就越是世界的”。这些对立的思维状态实质上都关系到中国画意象形态体系的发展和继承。[6]

三、中国画意象形态演变与发展情况值得深思的两个问题

(一)怎样确定中国画的本位文化

随着审美观念变化和历史的变迁,中国画意象形成的演变也在不断地发展。每一个历史阶段,中国画的发展都具有时代不同的烙印,各个画家个性的色彩都不同,在色彩和线条以及笔墨等这些外部样式中进行体现,这些不断变化着的个性色彩将形态外部的变幻性和活跃性反映出来。也就是说,中国画意象形态外延是变动和活跃的。但是,在很长时间的演变过程中,中国画意象形态审美内涵是恒常和稳固的,这个内涵就是将天人合一的世界观向追求神韵意象的审美观进行转化,其将中国画的共性显示出来,是通过悠久历史积淀下来的,与其他民族艺术的文化心理是有区别的,无论对于当代和现代的西方文化的压迫,还是冲撞,都没有真正地了结。中国画如果要想走向现代,必须要与传统文化融合,对于传统的中国画继承和学习,从外部的形态将内涵的核心逐渐地进行把握,利用民族文化精神的灵魂将西方文化艺术进行融合借鉴,将互相对立的心理状态排除,重新整合传统中国画艺术。

(二)如何认识和把握中国画意象形态

对中国画意象形态基本特征了解后,还须要将主客观相互融合,注意与抽象和具象形态的绘画相区别,西方印象派的很多画作也可以纳入意象的形态之列,但是,与中国画意象形态进行比较,这些西方绘画的意象形态还有很大的区别,西方意象形态主要是通过具有形态进行演变的,尽管它们将东方绘画的艺术滋养吸取了,但是,根基还是西方的。从主观的意趣而言,西方绘画比较外露和直率,而中国画比较含蓄和隐晦。从客观描绘物象样式上而言,西方绘画重视的是色彩和形体以及空间的互相关系,而中国画重视的是笔墨、线条、色彩、墨色与神韵进行融合的关系。但是,在意象形态的基本概念含义上体现了它们之间的相通之处,只有将它们之间的共通性和相异性认清了,才能够将中国画意象形态的样式特色和内涵核心进一步地把握和认识。

对于中国画意象的外延和内涵关系的把握和处理上,还要注意一种现象,也就是不断地扩展外延,内涵包容性也必须要相对地拓展,但是,内涵丰富了,不应该改变核心。当前的各种水墨实验,对于意象形态的基本范畴已经超越了。以西方文化作为参照,进行两极发展的创新和探索,应该深入地研究和思考。

结语

综上所述,中国画意象形态演变相对比较缓慢,具有一定的历史性,人们在充满勇气地创新时,还要具有恒心和耐心,认识和了解以及把握中国意象形态的发展历程,不断地寻找具有时代新意的外部样式切入点,才能够将中国画的创新立足于传统的根基和具有时代的特色。

猜你喜欢
样式水墨中国画
丰谷秋歌(中国画45cm×33cm 2022年)
中国画
20世纪戏曲改革的“樊粹庭样式”初探
水墨
《远方》中国画
《岁有长又长》(中国画)
泼尽水墨是生平
这是巴黎发布的新样式
当代水墨邀请展
水墨青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