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杰
(河北工程大学,河北 邯郸 056000)
系统性风险特征在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来说是一个较为显著的特征。在供应链中风险能够通过其中存在的关系来进行传导与扩散,从而导致整体系统风险的出现,严重的还会产生全局性的威胁。
因为供应链金融是一个依托于供应链多主体参与的系统性经济行为,不同主体均存在动态关联以及互相依赖的关系,只要其中任一主体出现信用风险,均会在供应链中出现传导与扩散。
对于中小型企业来说其信用风险偏高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问题,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服务的前提在于根据核心企业来掌握上下游中小企业的信用信息,不过因为不少核心企业都没能全面掌握中小企业信息,往往只是掌握其表面交易信息,对于其采取状况、内部管控、历史信用记录以及具体竞争力等信息还无法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即便获取有关信息,对于其信息准确性与真实性也难以甄别。
在构建供应链金融生态系统时,通常需要以供应链作为基础来展开,供应链金融主要是以市场具有独立的经济主体为交易主体的,而各交易主体往往存在一定的利益矛盾、信息不对称等问题,正因如此,供应链金融生态系统结构依然缺乏足够的稳定性。供应链金融生态系统环境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动态变化的,一些交易主体行为往往也会影响到其金融。在供应链传递过程中受到交易主体间的相互作用而产生风险。在关联企业的相互作用下致使信用风险进一步扩散,而在这整个生态系统内部,独立交易主体出现了动态和模糊的界限,而各交易主体则有着非常强的联系性和传染性。由此可见,在整体供应链金融生态系统内部的信用风险具有一定的客观、可控、周期以及可传染等特性。
风险扩散的表现形式通常可以分为方向、线性以及连续性三个不同的层面。其中方向层面又可以划分成单向、双向、多向以及混合扩散四个不同的扩散方式。单向扩散是以其单个特定渠道展开扩散的,这种扩散方式是在特定区域内进行的,具有直接性现单调递减等特性;双向扩散则是以两个完全相反的渠道进行扩散的,两个方向是完全相反的,具有一定的复杂性与对流性;多向扩散是一种多样多方向的复杂性的方式进行扩散的,这种扩散方式通常是沿着多个不同的维度来进行的,其路径与强度都是不均衡的;最后混合方向扩散具有极强的不确定性,同时也难以判断其扩散方向,这种扩散的可控性非常低。线性层面还可以有线性与非线性两种扩散形式的划分,其中线性扩散主要是指交易主体风险扩散的损失、风险概率以及扩散时间、位置等存在着一定的线性关系,而非线性扩散则不具备非线性关系。连续性层面又可以划分成连续和跳跃两种形式。
风险扩散的速度主要是其在供应链金融生态系统中所呈现出来的一种动态运动过程,往往容易受其扩散时间、交易主体位置以及损失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而发生变动。一般来讲,在风险扩散的初期速度相对比较慢,而到了中期则是风险扩散的集中爆发时期,其非常迅速,而到了后期则逐渐趋于稳定,可见,其扩散速度具有一定的发展规律性。
一般来讲,在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的扩散中,可以通过时间、空间以及强度三个不同的维度来进行有效的识别。从时间维度来讲,主要是从其扩散所持续的时间来进行识别,如其扩散速度与发生的概率两者随着时间的不断推进而发生的变化,通常风险扩散的爆发期有着极高的扩散速度和概率,而在其衰退期无论是扩散速度还是发生概率都比较小。空间维度是从风险扩散的空间来进行识别的,越是与风险源相接近其扩散速度及发生的概率也就越大。值得注意的是,供应链金融与其他产业所具有的共同属性使其空间维度向风险源产业靠拢,换句话说就是空间维度产业具有极强的依赖性。空间维度不仅具有产业属性,而且还具有位置和层次属性,位置属性主要是指交易主体在供应链金融中所处的位置,如供应链中生产和流通环节各不相同,那么其信用风险扩散也是各不相同的,生产过程中的信用风险更倾向于往上游方向进行扩散,而在流通过程中则更加倾向于下游扩散。层次属性则是以逐级递进的形式来展开的,其主要取决于供应链金融的层级结构。而强度维度通常就是指风险扩散所呈现出的力度大小。
信息平台的集成化使多方关联企业得以实现有效地连接,进而以多方无缝对接、统一可视界面以及信息实时共享等形成全链条模式。构建供应链金融服务平台可以很好地把金融机构、物流、交易主体以及相关服务单位等集成在一起,从而得以实现对供应链中的采购、生产、销售以及市场等各项数据的实时有效采集,以便于研究和分极各交易主体运营有关数据,进而为金融机构展开风险控制提供有力的数据参考,有利于交易主体提高信用,使其获取简单、便捷且低成本的金融服务。供应链金融服务指数可以作为交易主体在线信用判断的重要凭据,一旦发生风险时,金融机构便可以以该指数的变化情况来进行判别,并以此为依据做出决策。
构建信用征集平台可以很好地实现对供应链金融生态系统内的服务和交易主体等有关信用数据展开科学合理的采集、分数以及整理储存等处理,以便第三方机构对其进行客观且公正的评价。信用征集的内容通常可以以主体、交易以及监管三个不同方面的信用来展开。如从交易主体信用来讲,其主要包含了管理能力、规模、实务等的征集,随后再对其交易主体的信息展开征集,以其历史数据为着入点,对交易记录、与客户的合作期限、对客户的评级等多方面数据进行征集。此外,还需对在交易过程中的监管信用展开信息,如对监管环境、主体信用以及能力等多方面的数据征集。
数据库的防控是指将供应链金融交易主体各项交易及行为等数据进行集中管理,使之形成系统、专业的数据网络,再借助现代信息技术中的大数据技术和去计算等来构建具有科学性和专业性的风险模型分析。有了科学且全面的数据库网络便可以实现对信用风险的扩散进行有效的防控,再从实时动态且持续全面的信用记录中对交易主体的信用等级做出动态评价,以利于金融机构得以在短时间内对交易主体信用做出科学合理且全面的评级,最大限度地降低风险扩散所造成的损失。
通过研究信息经济学发现,要想实现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的防控,一项重要方法在于处理好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在供应链金融生态系统中缺乏稳定性的原因主要在于信息的不对称所导致的,而构建科学高效的信息共享机制可以很好地降低不同主体间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在这一生态系统中构建信息集成共享需要把所有的需求、生产、销售、物流、库存以及资金等多方面信息展开有效、顺畅的共享,从而构建具有科学、高效且专业的信息共享服务平台。其中包含了信息制售、分析、模式选择以及信息共享水平评价多个模块的内容。除此之外,还应当要积极运用区块链、大数据技术等新兴信息科技,来避免信息出现不对称的稳妥,进而提高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管理的智能化。
在经济行为主体中,对主体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的变化实施风险预测的行为我们称之为风险预警。就目前来看,国内金融体系缺乏灵活性、在反馈与调整方面存在欠缺,信用风险预警机制无法跟上时代的发展。想要实现对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扩散的有效防控,就需要构建一系列具有科学、灵活且高效的风险预警体系,建立与之相应的指标体系。可以以交易、资金流、物流以及市场等多方面信息作为着力点,并最终得以对信用风险的扩散实施高效的预警和反应。
要想避免外在系统风险来影响到供应链的金融信用风险具体可由如下几点入手:第一,对关键信用风险主体进行引导,让其能够合理运用风险转移或分散工具,如保险等来对外在风险进行规避或是缓释。第二,构建起产业信用风险预计机制,工作人员通过预先分析行业政策、宏观经济还有政治环境等变化来对其可能产生的信用风险,进而有针对性地制订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的解决预案。第三,构建起完善的风险评估和阻断机制,正确划分供应链金融可能会产生的不同类型系统风险,同时根据其扩散的特征来采用相应的阻断策略。
对于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事件的发生和处理情况看来其会受到供应链关系的影响。大量实践显示,对供应链关系产生影响的深层因素在于供应链中交易方的合作意愿、管理人员与业务人员的私人关系等。所以要想有效防控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一个重要的途径在于部分表面信息,如对形成供应链时间、合作频次以及契约情况等进行了解,还有能够对其关系质量的相关信息有一个全面的掌握,以实现金融信用风险发生几率的减小或是避免其发生。
综上所述,在供应链金融风险中,信用风险是一项极为主要的风险内容。随着现今供应链金融趋向于生态化发展,这就要求我们不断强化对供应链金融风险的研究和探索,尽最大限度地降低风险的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