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福军 张彦杰
2019年12 月,在我国武汉地区发现的冠状病毒,世界卫生组织将其命名为“2019新型冠状病毒(COVID-19)”[1]。面对突发疫情,宁夏某三甲医院作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患者第一批定点收治医院,第一时间快速行动,制定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疫情防控策略,保证了疫情防控工作顺利开展。本文采用SWOT分析方法对新形势下宁夏某三甲医院以新冠病毒肺炎为例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疫情防控和医疗应急救援工作的优势、劣势、机会与威胁进行了系统分析,进而提出公立医院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策略。
1.1.1 密集部署决策为公立医院抗击疫情勾画了战略目标。自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党中央、国务院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首位,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审时度势、综合研判,提出“坚定信心、同舟共济、科学防治、精准施策”的总要求,确立了“坚决遏制疫情蔓延势头、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总目标[2]。成立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同志为组长的中央应对疫情工作领导小组,集中统一领导、部署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参与的疫情防控阻击战。从1月7日—2月28日的一个多月里,先后召开了6次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会议、1次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1次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第三次会议、1次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二次会议、1次面向17万人的电视电话会议,密集部署疫情防控相关工作[3],为公立医院抗击疫情勾画了战略目标。
1.1.2 全方位政策保障为公立医院抗击疫情提供坚强后盾。中共中央、国务院先后印发《关于加强党的领导、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提供坚强政治保证的通知》《关于进一步强化责任落实 做好防治工作的通知》《关于科学防治精准施策分区分级做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的指导意见》《关于全面落实进一步保护关心爱护医务人员若干措施的通知》等政策文件,逐级明确各有关部门责任分工,全面落实机关、企事业单位、基层组织和个人的疫情防控责任[4],为疫情防控提供了强有力的政治保障和财力、人力、物力及智力支持,是公立医院抗击疫情的坚强后盾。
1.1.3 依法科学防治为公立医院抗击疫情明确了防控路径。2020年1月20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年度第1号公告,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纳入《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乙类传染病,并采取甲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5]。国家提出坚持科学防治、依法防治、精准防治,深入落实“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集中患者、集中专家、集中资源、集中救治”要求[6],制定出台《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共七版)、《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方案》(共六版),为公立医院科学规范做好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病例诊断和医疗救治等工作明确了路径。
1.2.1 疫情发生初期缺乏科学防控应急预案。作为一种新发传染病,全社会对新冠肺炎的认识还不清晰,特别是在疫情防控初期(爆发之初的3~4周)的“误判”,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公众甚至是医务工作者的警觉和防护意识,疫情防控早期的预案出现“缺失”[7]。
1.2.2 公共卫生体系无法适应疫情防控需要。2003年SARS之后,我国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一度受到重视,应急能力显著增强。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各地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意识逐渐淡化,很多举措成为“纸上谈兵”。在面对本次新冠疫情的冲击中,很多城市在公共卫生资源统筹、体系建设、条件保障方面明显滞后,在公共卫生软、硬件建设层面的投入偏低,人才流失严重问题持续显现;公共卫生机构与医疗机构的分工协作、联通共享环节欠缺,存在“防控-治疗”分离的问题[8]。
1.2.3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舆情应急能力薄弱。自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任何与疫情有关的事件,从训诫风波、论文风波、发布会风波、领导口误风波、蔬菜风波、双黄连风波、免职风波、红会风波再到李医生风波,不仅影响了公众对疫情的理性判断,一定程度上也削弱了政府公信力[9],暴露出各地在应对重大突发事件中的舆情应急能力不足问题。
1.2.4 应对疫情的医疗供给和战略储备不足。各地应对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相关医疗物资储备、产能储备等比较薄弱,导致在这次疫情中,包括武汉在内的多地均出现口罩、护目镜、防护服、检测试剂等的短缺,反映出国家应急物资保障体系存在短板。
2.1.1 组建集中统一的应急组织机构。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医院成立了由书记、院长担任双组长的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负责领导、指挥、协调、决策各项重要事项,组织落实自治区卫生健康委、辖区政府安排的防控工作任务。成立了医疗救治专家组、护理救治组、感染防控组、宣传保障组和病例信息报送组等5个工作组,对医疗救治、院内外专家会诊、医护人员防护培训、院感防控、应急处置及物资储备等方面工作进行统筹和安排。
2.1.2 建立规范科学的应急救治机制。按照国家卫健委关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和防控要求,于2020年1月22日制定了《医院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防控工作方案》,全面落实预检分诊、监测、诊断、隔离、报告和治疗等工作。门诊、医技和临床科室严格按照医院新冠肺炎防控期间门(急)诊预检分诊流程、发热门诊/隔离病房快诊快治流程、各区域防护用品使用标准和医院环境清洁消毒工作标准等管理制度执行相应防控措施。
2.1.3 确立协同保障的应急防控模式。依托医院已建立的“全院一张床”护理病区模式,统一调配全院床位资源。建立普通患者、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疑似和感染患者分离的双轨运行服务模式,动态调整设置隔离(留观)护理病区。组建由感染、呼吸、重症、急诊、影像专业骨干的专家组为疫情防控第一梯队,以内科专业医护人员为主的发热门诊工作人员为疫情防控第二梯队、以外科专业医护人员为主的预检分诊为疫情防控第三梯队和由感染科、呼吸内科等相关科室轮转经历的住培、规培医师为疫情防控第四梯队,随时应对疫情防控工作需要。
2.2.1 应急组织管理机构不够健全。医院设置运行应急管理办公室,但因缺乏专业管理人员,职责定位不清,缺乏统一协调机制,在疫情防控工作中很难发挥应急管理合力优势。面对疫情,医院组建临时性应急组织机构,部门之间行政层级关系和信息内容不对称,致使各工作组之间协调配合度不高,功能发挥有限。
2.2.2 应急管理制度流程不够规范。由于对应急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医院仅制定出台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但相应的配套制度、工作流程和标准不完善,结合本地突发事件的疾病谱进行及时的演练不规范,应急预案、应急管理制度的操作性和可行性亟待改进[10],致使医院应急制度和流程在早期应对新冠肺炎疫情中出现“缺失”。
2.2.3 医院综合应急能力有待提升。根据国家相关政策要求,医院建设有专门的感染专业、硬件设施和人员,因相关学科建设和学科成熟度不高,参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应急人员能力仍比较薄弱。因疫情发展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人力资源需求评估困难,医院应急团队处于临时组建状态,缺乏足够的专业技能培训演练,专业技术水平和综合素质有待提升,应急救治效果有限[11]。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治能力建设是一项综合性、复杂性、长期性的系统工程[12],这就要求公立医院要根据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置相关制度和《全国医疗机构卫生应急工作规范(试行)》,组建专门的应急组织管理机构,常设运行应急办公室,厘清部门岗位职责,全面负责领导、指挥和管理疫情防控工作,并协调其他应急部门的应急工作,做到统一指挥、统一协调、集中领导、部门配合,保证在整个疫情防控和医疗救治工作中的连续性,共同完成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工作。
根据各地实际情况,结合本次新冠肺炎疫情,公立医院要构建涵盖事前预警、事中处置和事后评估改进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制度体系。修订完善医院应急预案,制定应对特殊疫情的规章制度和流程等,如新冠肺炎患者隔离病区工作流程、疫情期间病区探视陪护管理规定、新冠肺炎急诊手术处置预案、物体表面和环境的消毒隔离规范等,并常态化组织督查制度规范的落实情况,以确保疫情救治环节的闭环管理,有效预防院内感染[13]。
新冠肺炎是一种新型病毒,疫情来势凶猛, 社会对疾病的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者、发病机理等尚不清楚,大量患者涌向医院,迫使大批非传染病专业的人员快速融入到救治防控工作中,亟需对医务人员做好业务技能和心理素质再培训,快速融入到传染病防控特定的工作环境中,才可确保医务人员专业技术水平和应急处理科学有效[14]。同时,公立医院还应探索组建一支常设的应急救援专业人员队伍,按照“平战结合、因地制宜、分级负责、协调运转”的原则,培养快速反应、操作规范、物资保障、多部门协调与配合等能力,切实提升医院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综合处置能力。另外,还有必要建立“平战结合”的疫情防控应急物资后勤保障体系,包括中西药品、医疗卫生救援设备、防护装备等[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