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港澳大湾区紧急医学救援体系的现状研究与建议

2021-12-05 23:16李观明
现代医院 2021年2期
关键词:湾区粤港澳大湾

李观明

粤港澳大湾区的提出是国家的重大发展战略,2019 年2 月,《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由中共中央、国务院正式印发,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将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支撑、世界级的城市群以及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在这种大环境新形势下,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发生时,如何才能更有效地应对处置、体现我国紧急医学救援能力。本文将在全面分析国际大湾区紧急医学救援体系的基础上,探索粤港澳大湾区医学救援中心的建设。

1 国际大湾区紧急医学救援体系的特点与启示

目前,美国纽约湾区、旧金山湾区、日本东京湾区是全球3个世界级的湾区经济。它们均具有经济高度发达、滨海经济形态、城市群庞大等特点,以世界一流滨海城市为显著标志,人口密集,陆海空交通便利。

1.1 国际三大湾区的基本情况

纽约湾区是美国经济核心地带,由纽约州、新泽西州、康尼狄格州等31 个县共同组成,面积33 484 平方公里,人口达到6 500 万,占美国总人口的20%,城市化水平达到90%以上,GDP 总量高达16 575 亿美元,相当于北上广深GDP 的总和,制造业产值占全美的30%以上,是美国经济的中心,被视为国际湾区之首。

旧金山湾区地处美国加州北部,是全球创新圣地和最重要的高科技研发中心之一,城市群人口超过760万,陆地面积18 040 平方公里, 共有9个县、101 个城镇,2015年的总GDP高达7 855 亿美元,世界著名的高科技研发基地硅谷位于湾区南部,拥有谷歌、苹果、Facebook 等互联网巨头和特斯拉等企业全球总部,科技经济占据了湾区半壁江山。

东京湾区位于日本本州岛关东平原南端,是日本的政治、经济和产业中心,南北长80 km,东西宽20~30 km,拥有横滨港、东京港、千叶港等6个港口;环东京湾区域有一都两县(东京都、千叶县和神奈川县),面积13 562 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3.5%,人口约2 600万。湾底就是东京的银座地区,是日本最大的工业城市群和国际金融中心、商贸中心和消费中心、交通中心, GDP 总量达到96 360 亿美元,约占日本的三分之一。

1.2 国际三大湾区紧急医学救援体系

国际三大湾区紧急医学救援处置体系得益于高度发达的经济、庞大的城市群、密集的人口、便利的交通等特点,三大湾区的紧急医学救援体系建设十分完善,在国家总体层面上,远好于其它区域。借鉴国外成熟的紧急医学救援模式,对加强我国紧急医学救援能力建设具有深远意义[1]。

1.2.1 国际三大湾区紧急医学救援体系基本情况

①完善的急救医疗服务体系(Emergency medical services & trauma system,EMSS) 急救医疗服务体系分院前急救、急诊、ICU、生命绿色通道和创伤中心。院前急救是指现场急救、转运和途中监护;急诊科和ICU 属于院内救护范畴,是急救指数的核心部分;生命绿色通道是指对急危重症患者一律实行优先抢救、检查和住院等医疗相关手续开通绿色通道;创伤中心(Trauma center) 是紧急医学救治体系综合能力的集中表现,也是衡量紧急医学救治水平的重要标志,创伤中心分四级体系(Ⅰ、Ⅱ、Ⅲ、Ⅳ)建设。

②统一的国家灾害医疗系统(National disaster medical system,NDMS) 国家灾害医疗系统一般由可部署应急医疗队(DMAT,4个层次)、伤病员后送系统和确定性治疗机构组成,是统一部署建设的具有体制性的灾害灾难救治体系。美国国家灾害医疗系统可部署应急医疗队达到55 支常规医疗队、35 支专科医疗队[2]。

③美国国家灾难医疗救援队(DMAT) 主要分布横贯美国的战略要地,听从国家灾难医疗救援系统的总体调遣。美国国家灾难医疗救援队(DMAT) 队伍有4个不同的层次,最高级别响应队伍,能够在8 h内全部到位,并且具备72 h自我保障能力(食物、净水器、发电机、帐篷和药品),通过标准化装备和设施日均救治伤病员250 人次[3]。

④日本国家灾难医疗救援队(DMAT) 在发生突发事件后的48 h以内日本国家灾难医疗救援队可以迅速开展应急医疗救治活动[4]。截止2014年4月,注册的DMAT 已有1 426 支,一般由4~5 名成员(1 名医师、2 名护师、1 名技师)为一小组展开活动,且这4~5 名成员可能来自一家医院。位于东京都立川的国立病院机构灾害医疗中心,以及位于西日本的兵库灾害医疗中心每年定期举办灾害医疗技术培训[5]。

三大湾区紧急医学救援体系建设相较其它区域更加完善,各体系EMSS、Trauma center、NMDS(DMAT)之间任务清晰,分工明确,尽管各系统隶属不同体制,多年来,已经形成相互协同、依存、转换的机制。紧急医学救援体系为湾区经济建设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2 粤港澳大湾区紧急医学救援体系状况

2.1 粤港澳大湾区的基本情况

粤港澳大湾区(Guangdong-Hong Kong-Macao greater bay area,缩写GBA)由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和广东省广州、深圳、珠海等9个珠三角地市组成, GDP 生产总值突破10 万亿元,约占全国经济总量的12.17%,总面积5.6 万平方公里,2018 年末总人口已达7 000万人[6]。粤港澳大湾区是中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之一,湾区的人口、土地面积、港口和机场吞吐量均居4大湾区之首,在国家发展大局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7]。

2.2 粤港澳大湾区紧急医学救援体系现状

粤港澳大湾区得益于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发展,紧急医学救援体系建设水平总体好于国内其它地区。

2.2.1 粤港澳大湾区紧急医学救援体系建设

区域应急医学救援在各类紧急救援中的作用突出,对维护社会稳定、保障生命安全有着重要的意义[8]。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在全国率先建设了全国首家应急医院——广东省应急医院,组建了国家紧急医学救援队(车载队伍)、中国国际应急医疗队Ⅱ类(帐篷队伍)[9]。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组建了国家突发急性传染病防控队。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与广东省职业病防治院联合组建了国家核和辐射突发事件应急队伍。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组建了国际应急医疗队Ⅰ类。

2.2.2 120 急救体系建设

我国还没有统一的、全国性的120 急救医疗管理体系,各城市根据自身的情况建设120 急救医疗系统。广东省120 急救体系由各城市卫生行政部门管理,24 h服务,3 min出发,自费(广州128元/次)。香港“999”急救系统,由香港消防处、圣约翰救护机构等负责,24 h服务,12 min到达现场,免费。澳门“999”急救系统与香港类似。大湾区各城市急救体系建设越趋完善,急救一体化流程更规范;急救流程为:患者或家属向120 呼救→调度就近派车→救护车到达现场→医务人员抢救→途中监护送达医院→急诊科诊治→急救、手术、ICU 或专科分流→救护车返回;急救设备设施越来越先进,信息化程度越来越高,急救队伍培训与管理越来越规范。

2.2.3 创伤中心体系建设

我国在探索开展创伤中心体系建设,但未建立经过严格认证评估的创伤中心体系,基本上处于全国各地探索和无序建设中。国家加强了国家临床重点专科的建设;各地也加强了省市重点学科、临床重点专科建设。

2.3 粤港澳大湾区与国际湾区紧急医学救援体系比较

国际湾区:国际湾区紧急医学救援体系间的协调联动机制非常成熟,急救体系完善、航空救援体系发达、费用高昂;创伤中心有严格认证评估,做到成体系分级管理;灾害救援体系体系完善,而且训练有素。

粤港澳湾区:粤港澳湾区紧急医学救援体系仍在不断探索和完善中,急救体系不断完善,但是没有航空救援体系,投入不足;在创伤中心方面,目前还没有类似体系,水平参差不齐;灾害救援仅有国家级,省、市、县三级的灾害救援体系正在规划建设。

CEM 与DMAT 比较:DMAT 即灾害医疗救援队(Disaster medical assistance team),装备、训练、信息化水平都很高。CEMT 即中国紧急医学救援队(China emergency medical team),装备水平高、训练和信息化水平较高,只有国家管理层面。

“120”与EMSS 比较:EMSS 即急救医疗服务体系(Emergency medicalservices & trauma system),装备、管理、信息化、训练水平都很高,航空救援体系完善;美国的EMSS 服务由政府向公司购买,保险并不包括EMSS 费用,费用高昂。“120”急救中心的装备和训练水平都很高,管理和信息化较高,航空救援体系正在规划。

现在是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特殊关键时期.如一旦有突发事件发生,单凭中国国际应急医疗队(广东)现有的力量,以传统方式开展紧急医学救援,力量实为微薄。因此,需要从加强我省紧急医学救援体系建设入手,效仿美国航空救援体系建设,科学合理地利用现代化技术,增强粤港澳大湾区区域之间的速效联动、互助,是建立完善的粤港澳大湾区卫生应急能力体系的必须工作。

3 粤港澳大湾区紧急医学救援中心的发展建议

围绕省级应急医院,并以此为依托,构建立体的海陆空紧急医学救援中心,高度智能化的应急医学医疗技术研究中心,集高、难、精、尖“四位一体”的疑难重症救治中心。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作为唯一的省级广东省应急医院,承担了全省紧急医学救援相关工作的研究、培训、指导和管理等工作;承担对市、县(区)级紧急医学救援应急队伍建设、二级及以上综合公立医院应急工作和各地紧急医学救援站点建设和信息化建设的指导工作;承担突发事件紧急医学救援理论、方法和应用技术研究,加快紧急医学救援关键装备与技术的科研开发、成果转化、产业制造和推广应用等。民航广州医院位于广州市老城区白云区北部,旧白云机场附近,东邻增城,西界南海,北接花都、从化,南连黄埔、天河、越秀、荔湾4 区;地处北回归线以南,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季风环流盛行。地理位置优越,便于就医人员快速抵达;且西面、南面由住宅区环绕,医疗辐射面广,能更大地服务就医人群;北面、东面为物流运输站点,楼群偏矮,为院内提供了开阔的视野空间。

3.1 紧密型紧急医学救援体系的构建

粤港澳大湾区紧急医学救援中心距白云国际机场约15.8 km,距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约116.2、136.7 km,距湖南郴州市约368.1 km,距广西桂林市约467.8 km,二广高速、乌海线穿境而过,交通便利,通达自如。可从国家层面统筹规划大湾区紧急医学救援体系,建立高效统一的粤港澳紧急医学救援联动协调机制,打造对标世界一流湾区的紧急医学救援基地、国家紧急医学救援队、中国国际应急医疗队、应急医疗中心。进一步完善粤港澳大湾区“9+2”城市紧急医学救援体系、急救医疗服务体系、突发传染病防控体系、突发灾难事故紧急医学救援体系,建立健全跨区陆海空立体高效快速医疗转运机制,实现资源共享、信息共享、人才共享[10]。通过合理规划,结合全新的设计理念与科学的设计手法,力争将本项目建设成为功能布局合理、诊疗模式先进、流程设计科学、空间适度超前的绿色生态的以及现代智慧的国际一流大型紧急医学救援中心[11]。

3.2 四级创伤中心体系的构建

对标世界3大湾区的创伤中心,高站位、高起点、高标准谋划粤港澳大湾区四级创伤中心体系建设。以民航广州医院为龙头建设国际标准的Ⅰ级创伤中心、胸痛中心、脑卒中中心,以此辐射和培育大湾区内其他城市的创伤中心建设,构建起以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的Ⅰ级创伤中心为龙头、其他城市的Ⅱ级创伤中心为抓手、县区Ⅲ级创伤中心为基础、乡镇Ⅳ创伤中心为补充的创伤中心网络。利用广州白云机场的世界级空港的优势,建设完善海陆空立体救援系统,规划建设屋顶型可供直升飞机起降的停机坪和导航灯,实现24 h紧急通航机制,提升粤港澳大湾区的应急转运能力和特大伤亡事件的动员救治能力。

3.3 应急龙头学科体系的构建

配合世界一流的紧急医学救援中心和Ⅰ级创伤中心建设,以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现有优势学科为基础,整合粤港澳大湾区相关学科体系,构建对标世界一流湾区的应急龙头学科群。重点打造以创伤外科为龙头、包括手外科、烧伤外科、骨科、医学整形科、康复医学科、ICU 等学科为一体的,以疾病为纽带的临床研究型学科群,提高突发重大事件的危难重症救治成功率,最大限度减少伤亡率。大力支持和培育1~2个国家重点学科,其他为省级重点学科,打造国内一流、国际影响的粤港澳大湾区应急医学学科体系。以此带动医院全部学科整体实力的快速提升,全面推进研究型高水平医院建设。

3.4 应急科研教育体系的构建

依托广东省应急医院的应急医学科研、教学、培训体系,大力构建粤港澳大湾区紧急医学救援队伍分类建设、管理、培训、演练体系。建设广东省(或粤港澳大湾区)应急医学研究院和紧急医学救援基地,大力推进紧急医学机制建立、体系建设、流行病学、应急处置、指挥协调、救治技术、恢复重建、心理辅导、野外生存、信息技术、物资储备、演练培训等一系列重大攻关课题研究,建立健全粤港澳大湾区紧急医学救援的科研体系。以暨南大学应急医学系为依托,大力加强应急医学人才培养培育体系。

3.5 应急信息技术体系的构建

对于紧急医学救援工作来说,信息化是一个关键环节。充分发挥全国首家网络医院、全国首家智慧医院和全国首个人工智能大健康管理平台的优势,进一步深化网络医院、智慧医院的建设思路,深化与华为的战略合作,建设具有超前发展意识的医学人工智能实验室,尽早开发“5G”应用场景,推进智能穿戴、智能感知设备的全场景应用[12]。实现全部影像设备的智能互联,尽可能地开发与应用智能影像诊断工具。继续与其它科技公司合作,引入智慧药房、智能耗材管理、智能试剂管理、智慧物流系统及人工智能机器人物流系统。将人工智能医生及大健康管理平台引入紧急医学救援信息系统,全面提升紧急医学救援的科学性、实效性和准确性。

4 结论

粤港澳大湾区紧急医学救援体系的构建是国家应对突发事件能力的重要体现,是“一带一路”建设的应有之义,具有国际性意义。通过将对标纽约、旧金山、东京等国际大湾区的应急医疗中心,立足医院、医学院、研究院三位一体战略布局,力争建设高科技含量、新概念的全新院区,成为以高科技为支撑、特色鲜明的高水平粤港澳大湾区应急医疗中心,即高水平的创伤医疗中心、世界一流的紧急医学救援高地、全国一流的航空医疗救治体系、引领全国的“互联网+医疗健康”创新中心以及富有特色的应急医疗教育培训基地,有效提升粤港澳大湾区的应急转运能力和特大伤亡事件的动员救治能力,提升国家整体实力,维护国家社会秩序的稳定。

猜你喜欢
湾区粤港澳大湾
诗画里的中国 首届京粤港澳青少年儿童诗歌节暨第三届北京·粤港澳大湾区儿童艺术交流周
大咖论道:大湾区超级“极点”强势崛起!
湾区一起潮:时代中国深耕湾区22载 与湾区共成长
擎动湾区制高点,耦合前海价值圈!
大湾区城市大洗牌
李万雄:湾区引擎,空港之芯
广州南拓 发现湾区新机遇
大湾区的爱情故事
编读往来
粤港澳大湾区:差异就是最大的价值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