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结”的语境内涵及其英译探讨*

2021-12-05 20:52:39
西部中医药 2021年9期
关键词:脉象术语英译

胡 永

陕西中医药大学外语学院,陕西 西安712046

世界卫生组织(WHO)[1]和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WFCMS)[2]发布的两套中医药标准化译名中与中医学“结”相关的词条有“结脉”“根结”“大肠寒结”“结者散之”“少腹急结”“痰气互结证”等33条,《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涉及“结”字词条有55 条[3],由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正式公布的《中医药学名词》中与“结”相关术语词条达219 条[4]。经研究,“结”字高频出现在医学文献中,主要应用于中医病机、症状、脉象、病(证)名、治法等描述中,其内涵意义丰富,因此,准确翻译“结”字及其相关术语对于中医药对外推广至关重要。但是,目前研究发现,“结”的相关术语译文还存在一词多译,甚至存在争议现象。本研究结合不同语境下“结”的医学内涵,从“结”的词义、脉象、症状、病机、病证名等不同类别着手,分析中医术语中“结”的词性、语义和语法关系,探索其译文的贴切程度,以促进中医药国际化。

1 “结”字含义

《说文解字》记载:“结,締也。从系,吉聲。”[5]意思是,结,丝线交织在一起不可分解。结是用绳

子、丝线等绾成的疙瘩。后世对于其引申含义更为丰富。古籍中涉及“结”的有《诗·桧风》曰:“我心蕴结兮。”《曹风》云:“心如结兮。”《灵枢·周痹》篇曰:“大络之血结而不通。”以上描述都取结的凝结、结聚之意。此外,“结”引申作为动词还有系(扎缚)、联结、凝聚、结扎等含义,用于名词属性的有绾(疙瘩)、归结、结束、终端等,当作形容词性比喻心情郁闷、心有郁结。随着不同语境的变化,“结”的文化内涵意义也不尽相同[6]。

2 “结”在中医药文献中的分类

2.1 “结”的医学内涵分类“结”在中医药文献中形式多样,语境不同,其内涵意义也各有所指,如脉象中的“结脉”“阳结脉”等,症状名“心下支结”“心中结痛”“少腹急结”等,病机名“肝气郁结”“热结大肠”“热结膀胱”“热结旁流”等,病(证)名“痰气互结证”“瘀血内结证”“湿热蕴结证”等,治则治法名“结者散之”“化痰散结”“破瘀散结”等,人体特定部位名称如“根结”“结喉”等6种。

2.2 “结”的不同词性与结构分类“结”在中医药术语中有名词、动词、形容词3 种词性,有动宾、偏正、主谓等结构特征。因其术语结构类型不同,不同词性的“结”字在术语中担任的成份也不同,只有准确理解“结”在其术语中的词性、语义和语法结构,才能有助于译者掌握其内涵意义和用法。例如治法“化痰散结”中“结”字词性为名词,作“散”的宾语,构成了动宾结构,此“结”语义为痰邪结聚互结所致的痰核、痰包等病理性包块[4]。和前面的“化痰”同属动宾结构,构成了“动宾+动宾”的并列复合结构,翻译时动词应做名词化处理以确保其术语名词化特性并且兼具动词的特征[7]。

3 “结”的英译现状

研究世中联和世卫组织发布的两套标准化中医译名及相关医学词典、教材、论文摘要等,发现“结”的英译现状如下。

3.1 “结”英译名不统一目前,国内外发布了不少中医药术语的翻译标准,对于中医学“结”的翻译不尽相同。例如脉象术语“结脉”就有“irregularly intermittent pulse”[2]“bound pulse”[1]“knotted pulse”[4]等不同版本;病机名“大肠寒结”被译作“large intestine cold accumulation”[2]“large intestine cold bind”[1];症状名“心下支结”译为“obstructive sensation in epigastrium”[2]“tightness below the heart”[1]等。

3.2 不同语境内涵下“结”的译名存在争议《黄帝内经》中描述“根结”是人体经络循行起始和归结命名的部位名称。“根”是经气起始的腧穴或部位;“结”是其归结、末端部位。而《中医药学名词》标准中根结被翻译成“root and knot”,其内涵本义有待深究。将“热结膀胱”译成“heat accumulation of bladder”[4],这里“of”语法表意不明,结合其病机“热邪与瘀血相搏,瘀热互结于下焦”,表示病机发生部位在下焦,所以应使用表示所处部位或场所的介词“in”。“心中结痛”被译作“severe epigastric pain”[2],其实“心中结痛”属症状名,多见于胸痹病患者自觉左前胸(心前区)或略靠剑突下的位置有阻滞性疼痛症状,为气滞或痰瘀痹阻心脉所致[8],其译文中“epigastric”[9]解剖学位置术语主要指“上腹部”,不能准确描述胸痹病左前胸(心前区)的阻滞之痛,也没有体现出“结”的“心胸中因火热邪气郁结而痛”[10]内涵,因此结合“结”的语境内涵可将其翻译为“gripping pain in the heart(caused by the stagnation of fire-heat and pathogenicQi)”,既精准指定了症状部位也准确描述了疼痛症状。

4 不同语境内涵“结”的英译

4.1 症状名中“结”的英译与“结”相关的症状名描述有“心下支结”“少腹急结”等,“结”是一些症状名的概括,临床表现主要为胀满、痛硬、急拘不适。“心下支结”指患者感觉心下胃脘部位有物支撑,结聚胀满不适之感。“心下支结”译作“feeling obstructed in epigastrium”[4]。“少腹急结”症状主要表现为下腹部急迫痉挛,有疼痛、胀满之感,并且患者下腹部板滞、坚硬,少腹急结是下焦蓄血的主要症状之一。因此,“少腹急结”译为“spasmatic pain in lower abdomen”[2]。

4.2 脉象中“结”的英译脉象中“结脉”有其独特的脉形和脉律,主要描述脉来迟缓而且有不规律间歇的脉象。结合病机分析,结脉总由气血凝聚,邪气间隔于经脉之间,不通则结而所致。故其译文为“irregularly intermittent pulse”。《伤寒论·辨脉法》言:“脉蔼蔼如车盖,阳结也。”[11]脉象名“阳结”描述脉象浮数中而有上壅之势,世中联推荐译文为“large floating pulse”。

4.3 病机中“结”的英译中医认为:“结者,壅塞、结滞所致。”首先,《伤寒论溯源集》[12]认为:“凡云结者,谓邪气与物相结聚也。物者何?气血是也。”因此,寒热邪气等与血或津液等物凝结、积聚是“结”的病机特色之一。如:“热结膀胱”在于太阳寒水流经太阳膀胱经,如果邪热不解积聚于膀胱经,水得热邪流入于腑,血水与热邪结聚于下焦膀胱,可谓热结膀胱。“结”在“热结膀胱”中可理解为“结聚”,可译为“heat accumulation in bladder”。“热结大肠”是“邪热结缚或束缚于大肠,症状为便秘或热结旁流”,应译为“pathogenic heat bound in large intestine”。其次,章浩军等[13]认为在临床实践中凡正邪相争,导致机体气机凝结不畅者,均可用“结”概之。根据“结”的病机特点,此处“结”可译为“Qistagnation”,如“肝气郁结”可译为“stagnation of liverQi”。还有阴结和阳结之证,阳结者除脉象之外,多阳邪有余,有胃肠实热燥火所致的便秘,可攻可泻;阴结者多正气不足,是胃肠阴寒凝结或精血亏耗所致的便秘,需辨证处之。结合症状,阴结和阳结被译作“Yinconstipation”和“Yangconstipation”[4]。病机“热结旁流”表现为阳明腑实,肠内燥屎闭结,却时泄臭水,其译文为“heat constipation with smelly watery discharge”[4]。

4.4 病证名中“结”的英译根据病邪所结聚的部位及其病邪本质,中医有“腑结”“痰气互结证”“瘀血内结积证”“湿热蕴结证”“大结胸证”等病证。李艺等[14]在研究《灵枢·本脏》篇所收录的胃结、胆结、膀胱结等腑结认为,六腑以通为顺,如若腑气阻滞不畅,糟粕止于传化,被病邪束缚,即为腑结。因此“腑结”可译作“pathogenic factors obstructed in fuorgans”。《伤寒来苏集》中认为结胸与脏结皆因早下,邪气入里,与阳结则为结胸,与阴结则为脏结。王庆国等[15]认为“结”应取凝结、结聚之意。因此“结胸”可译为“chest binding syndrome”。“痰气互结证”译为“syndrome of intermingled phlegm andQi”;“瘀血内结积证”译为“amassment disease with syndrome of internal binding of static blood”;“湿热蕴结证”译为“syndrome of accumulated dampnessheat”。

4.5 人体经络部位“结”的英译“根结”是《黄帝内经·灵枢》[16]36-40中以人体经络循行起始和归结命名的部位名称。“根”是经气起始的腧穴或部位;“结”是其归结、末端部位。《灵枢·根结》篇曰:“太阴根于隐白,结于太仓;太阳根于至阴,结于命门,命门者,目也……”其“根结”中的“结”是指经气所归的结聚部位,归结、终点之意。因此可译作“starting and terminal point of meridianQi”[2]。

4.6 治则治法中“结”的英译《素问·至真要大论篇》[16]395-423中治则“结者散之”主张其治法应以散结和解结之法。张林[17]研究“散结疗法”发现有行气散结、化瘀散结、利水散结、化痰散结等。其中“结者散之”为治疗法则,“结”意思是病邪结聚,而“散”有消散的意思,主要为气血痰等病邪郁结所致,需要采用具有疏散、消散作用的方药、针灸手法对症治疗。结合语境内涵可将其译为“treating pathogenic accumulation with dissipating therapy”。“ 化 痰 散 结”可 译 为“dissipating phlegm and resolving pathogenic masses”,“破瘀散结”译为“drastically removing blood stasis and resolving static blood”[4]。

5 结语

中医病机、症状、脉象、证候、治则治法等与“结”相关的术语描述形式多样,内涵丰富,本研究发现导致译文不统一和争议的根本原因在于对“结”语境内涵的不同理解。“结”的规范化英译不能拘泥于一种译法,要结合不同语境下“结”的特定语义和结构类型,灵活用词。

综上所述,从事中医药翻译工作要不断夯实中医药文化知识和英语翻译技能,在翻译实践中认真分析源语,切忌机械照搬参考译文,译者应结合语境内涵,精准把握“结”在术语中的词性、语义和语法结构,才能全面理解原文,提高翻译质量和效率,同时为其他中医药术语的规范化英译提供借鉴意义,从而进一步推动中医药国际化。

猜你喜欢
脉象术语英译
基于时间序列和时序卷积网络的脉象信号识别研究
摘要英译
摘要英译
要目英译
社会科学家(2020年8期)2020-02-21 08:28:30
要目英译
瞬时波强技术对人迎、寸口脉象研究的意义探讨
105例弦脉的“计算机脉象仪”脉图参数分析
有感于几个术语的定名与应用
从术语学基本模型的演变看术语学的发展趋势
奥运术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