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探索、制度创新与实践
——以党建引领提高基层治理水平

2021-12-05 21:02孔梦圆
关键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三农精准

张 龙,孔梦圆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陕西 杨凌 712100)

2020年11月21日,由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主办的“第二届新时代全国基层党组织建设理论研讨会”在杨凌召开。来自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国社科院、青海省社科院、兰州大学、华中农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高等院校、科研单位的近百名专家学者参会。本次研讨会紧扣新时代全国基层党组织建设主题,重点讨论了基层党组织建设相关理论与实践问题,并围绕乡村治理、精准扶贫与全面小康建设等专题进行了研讨,体现出理论观照现实、实践呼应理论的新特点。同时,各个学科背景的专家学者们分别从不同的研究视角出发,对当下新热点进行新的思考和解读,勾勒出新时代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发展图景。

一、基层党建的实践与发展

当前,我国处于精准脱贫与乡村振兴战略衔接的关键时期,使基层党组织有体系、有制度、有力量、有能力,充分发挥引领社会治理作用,走好党和人民群众联系的“最后一公里”,是夯实党的统治基础,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的应有之义。面对基层党组织建设实践中遇到的难点困境,需要我们理论结合实际,在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思想引领作用的前提下,立足实践,有的放矢,精准施策。协调好党建与区域社会治理、地方发展水平的关系,将 “互联网+”、区块链等新技术应用于农村基层治理。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戴焰军教授对“农村基层党建”和“社会治理”进行了深入分析,指出基层党组织在基层社会治理中应当起到主心骨的作用,他认为基层党组织具备的动员组织功能、服务功能、政治功能、沟通功能、把方向功能,是 “党建引领社会治理”的关键。同时,他还强调了当下基层党建工作面临的党员本身能力不足、法治保障有待强化、社会参与积极性不高等问题。这是对当下基层党组织建设的系统梳理与分析,有助于我们理解目前农村党建面临的新形势与新挑战。

当下,我们进入了“两个一百年”历史交汇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也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学者们围绕“新”也展开了大量讨论和探究。社科院政治学研究所田改伟研究员分析了新时代背景下农村党建的新风貌、新突破和新进展,认为农村党组织建设在制定党建法规、发展农村新型集体经济、发展集体经济组织、建立新型合作社、整顿非法宗教组织、促进人才下乡等方面还有待深入发展,以应对基层党组织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与挑战。针对“新”背景下农村党组织建设的新特点,中南民族大学易新涛教授对当下大力推行的农村村级组织负责人党政“一肩挑”进行了基于历史和现实的考量,他从概念辨析角度,以农村基层党建中两个“一肩挑”的区别为切入点,从设立背景、目的、理念、主客体、执行程序方面对“两委负责人一肩挑”和“党委书记一肩挑”予以分析,明确指出两者的不同,为新形势下基层党建工作的新形式、新思路作出了新展望。

近年来,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成就举世瞩目,面临的问题和困难也非常突出。民族地区依然是我国发展的重点、难点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习近平在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调研时提出:“加快民族地区发展,核心是加快民族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步伐”,为民族地区发展指明了方向。青海省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张立群教授认真分析了青海省作为少数民族地区的特殊性,指出民族地区存在基层服务面积大、少数民族占比高、社会发育程度低等基层党建面临的难点问题,她认为强制度、强建设、抓意识形态、抓队伍建设是有效解决民族地区党建痛难点的关键。她结合自身下基层调研的真实经历和体悟,指出推进民族地区党组织建设的基本原则,即立足民族地区特点,建立党建工作长效机制,另外,人才队伍建设也是为民族地区党建赋能的关键一环。近年来,民族地区发展的经验表明:只有牢牢把握党中央有关少数民族地区党建工作的相关方针,在困局之中发现破局之机,找准布局之时,着力在解困、破局、布局上下功夫,精准发力,久久为功,才能巧妙破题,推动民族地区发展,全面开启民族地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

新的热点是催生新视角的基础,新的视角和新的范式是一个学科创新能力的集中体现。本次研讨会还集中讨论了基层党支部建设与“互联网+”“区块链”“大数据”的融合发展趋势。学者们围绕高校党建、老少边穷地区党建、样板党支部建设等热点问题,分别从技术层次、历史维度、海外视角、个案调研等新视角切入,尝试对新热点作出新解读。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党委组织部党银侠副研究员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样板党支部建设的探索为例,深入分析了农林高校党支部建设面临的五个典型困境与挑战:国际环境及新思潮给高校思想阵地的冲击;重学科轻党建现象没有全面的改观;党支部运行机制不够健全;党支部的工作能力和创新能力不足;党员教育管理体系还不够完善。她提出了推动农林院校样板党支部建设的“六个过硬”实践之策:即打造过硬的政治工程,淬炼过硬的思想工程,创新过硬的队伍工程,建立过硬的保障机制,建立过硬的服务机制,锻造过硬的能力水平。燕智文助教以山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艺术设计系党支部为例,介绍了新时代高职院校基层党建工作品牌建设的相关经验,以个案研究来透视当下高职院校党建工作相关情况,为我们了解农林高校、高职院校党组织发挥思想引领作用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华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研室主任黄威威副教授从数字化视阈出发,指出在“互联网+”时代万物互联互通的特点下,新兴的“区块链”技术将在数字信息时代具备不可阻挡的发展应用潜力。她认为,通过党员信息上链,可以大幅度提高管理全国9 000多万党员的能力和效率,并可以通过有效的技术手段实现隐私保护。通过“智能合约”可以实现党务工作上链,重复性、繁重的基础工作可由计算机完成,有助于为基层党务工作人员有效减负。此外,党费的收缴、使用及管理也可以通过“区块链”实现透明化和高效率。黄威威副教授则展望若干“区块链”技术的未来应用场景,提出了基于“区块链”技术背景下数字党建的若干新趋向,勾勒了新技术为党建工作赋能的图景。只有把握住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优化思路、优化方式,优化手段,坚持创新驱动,不断地提高理解、应用、创造新技术的能力,才有助于实现新技术落地生根,有助于推动新技术、新创造、新发明为社会发展持续注入新动能。西安理工大学边景景博士系统梳理了2011-2020年发表在核心期刊的623篇以“党的建设”为篇名核心词的论文,运用计量分析软件CiteSpaceV对最近十年的研究现状与趋势做出一个更加全面、更具时效性的判断,并运用大数据和信息技术手段对互联网时代的党建工作进行了展望。

二、“三农”问题的深挖与重构

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在给全国涉农高校的回信中指出“中国现代化离不开农业农村现代化。”因此,解决好“三农”问题是解决中国现代化的关键,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前提,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兰州大学刘先春教授循着历史脉络分别对民主革命时期、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改革开放以来的“三农”问题做了详细梳理,并对“三农”问题的本质做了深刻的剖析。他认为,农民问题是阶级问题,也是政治问题、群体问题;农业问题是产业问题,也是经济问题;而农村则是社会问题。这三个问题各有侧重,如果不从党的领导上全面来协调的话,可能就会跑偏,可能就会单打一。他结合个人观察实践做出判断:只有在党的领导下从上到下整体性地看待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才是真正解决“三农”问题的核心所在。同时,刘先春教授指出:党的领导不仅仅是解决“三农”问题,更是解决一个党的执政基础问题。要做到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横向到边,竖向到底,确保每一个环节都不缺位;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走共同富裕的方向;要在调动农民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方面下功夫、想办法。要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坚持久久为功,着力解决深层次发展问题。坚持统筹规划顶层设计,坚持重点突破,整体推进。他认为“三农”问题是一个涉及顶层设计和实践逻辑的复合性、系统性问题,其解决与当下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社会文明繁荣程度密切相关。无论是已有体制的改革突破,还是新机制新体系的建立完善,都不可能做到一蹴而就,应当把当下“三农”问题的解决与乡村振兴的推动看作一个有机整体并用长时段的视角来观察,探索根本性解决“三农”问题的理论体系和实践理路,在实践中不断开辟新境界。

“三农”问题连续多年作为中央一号文件,显示出党中央对相关工作的高度重视。近年来,在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的领导下,“三农”问题的解决在理论上开辟了新境界,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实现乡村振兴拓宽了实践路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方建斌教授分别从国家现代化发展、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个视角解构了“三农”问题,指出新时代背景破解“三农”问题的迫切性和重要意义,并分析了解决“三农”问题在思想基础、顶层设计、物质基础、经验积累、社会合力具备的优势条件。他认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论述是解决“三农”问题的破题之作。总书记以乡村振兴战略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总抓手,体现了党中央对“三农”问题的系统思考,是党中央解决推进三农问题的最新理论成果,在实践特征和现实意蕴上体现出广泛的人民性、鲜明的问题导向和明确的目的性,不仅仅具有理论的指导意义,更具有鲜明的实践性。这是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问题论述的系统性梳理总结,是宏观理论视野下对乡村振兴进行展望的新尝试。赣南师范大学熊小青教授则以“乡村善治”为切入点,强调不能脱离国家现代化大背景来谈“乡村善治”和“乡村的党组织建设”,应当以“自治、法治、德治”三治结合为依循,充分发挥党组织的全面领导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此外,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王晓晓同学将党对“三农”问题的探索过程放在建党100周年的较长时段中予以考量,从“认识”到“实践”,从“实践”到“启示”,勾勒了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探索解决“三农”问题的百年奋斗图景。

三、扶贫工作的梳理与展望

当前,我们处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我们既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又要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摆脱贫困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关键一步。西南大学崔健研究员从理论层面上对中国的制度优势予以分析,围绕党领导下的政治优势、实践优势和价值优势进行了较为深入的阐释。他认为,立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跃迁,充分体现了党的领导的政治优势;立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理论方位,充分展示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实践优势;立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世界视域凸显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优势。他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角度出发,阐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对世界所做出的贡献,为新时代进一步坚定四个自信提供了理论参考。华中农业大学霍军亮副教授从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出发,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的重要论述做了简要梳理。他认为要发挥好各级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坚持社会动员,凝聚各方的力量;坚持群众主体,激发内生动力;坚持从严考核,确保脱贫成效。

精准扶贫关键在“准”,各级党组织如何将政策精确落实?一线扶贫干部如何精准发力?吃透理论、活用政策是关键。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周红云副教授指出,精准扶贫方略内涵着精准帮扶和整体推进相结合的基本要求,精准帮扶与整体推进相结合策略符合减贫事业本质和事物联系发展规律,脱贫攻坚的成功经验也可以为推进乡村振兴和减贫工作提供了借鉴。她总结了我国脱贫攻坚的宝贵经验,从辩证唯物主义角度提出了精准扶贫与整体推进相结合的一些基本要求和实施策略,在实践层面为实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提供了理论支持。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扶贫办王增信副主任系统介绍了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作为涉农高校助力地方脱贫攻坚的“西农模式”。西南政法大学胡利华同学通过对历史发展逻辑的阐释与基本经验的总结,认为民族地区扶贫政策的演进逻辑经历了救济式扶贫、体制改革式扶贫、开发式扶贫、综合性扶贫和精准扶贫五个阶段,并从理论逻辑、实践逻辑角度对民族地区扶贫成就和基本经验做了分析和总结。西安科技大学周斌、赵继琛、高盟则从陕南扶贫工作的实践困境出发,以生态可持续发展的视域关照现实,剖析了生态扶贫概念的内涵和生成逻辑,并结合实地调研考察给出策略,体现了较强的问题意识。西安理工大学冶刚博士则从实践出发,以个案研究的角度考察了陕西省F县的转型蜕变之路。

四、制度、理论的创新与探索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不断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境界,持续夯实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根基。在新时期,要加强对中国制度和理论的研究探索,发现和展示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显著优势。

西安科技大学何江新教授回顾了中国抗疫过程的基本措施,分析了中国抗疫的实践经验与国际抗疫的短板及原因,指出中国抗疫实践经验对国际抗疫合作的启示,并对中西方抗疫工作进行了系统的比较研究,对目前世界范围内的抗疫工作具有很强的时效性和针对性。西南科技大学李群山教授则从文化的视角出发,探讨了腐败滋生蔓延的文化根源,揭示了腐败文化的形成过程和机制,并为寻找治理腐败的文化路径做了有益尝试。内江师范学院兰永海教授从党的创建时期、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时期、脱贫攻坚建设小康社会新时期三个阶段出发,从历史的逻辑和现实逻辑相结合的角度分析了中国共产党为人民服务宗旨的历史演进,指出正是源于中国共产党在发展建设进程中“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一根本宗旨,将中国共产党和广大人民群众紧密地联系到一起,使中国共产党能够走好群众路线,并长期屹立于世界发展之林。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梁爽同学围绕《共产党宣言》与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与使命,将马列原典同中国实际相结合,从文本角度对共产党人的初心与使命进行了进一步探究。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孔梦圆同学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作为历史范畴进行探究,剖析发现国家治理体系在传统、现实、发展三个维度上是逻辑的统一,并提出了在实践基础上把握好国家治理体系的历史演进逻辑,掌握社会发展的内在规律,进一步探索中国共产党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发展方向。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王清如同学简要梳理了海外主流刊物对当代中国研究的新动向,对我们了解“他者”视角下的当代中国有一定积极意义。中山大学李倩倩博士在对山东栖霞D村考察的基础上,引入“边界”概念,分析了“跨越边界”的“流动”,发现D村构建的边界并不是内卷式的,也不是凝固不变的,它与更为开阔的社会网络联结在一起。认为“跨越边界”的活动有利于乡村主体性的生成,而确立主体性的乡村也更加有能力开展跨界活动。

研讨会集中讨论了新时代基层党组织建设相关问题,与会学者围绕农村党建、“三农”问题、乡村振兴、精准扶贫进行了深入探讨,并尝试从宏观的理论构建、具体的实践分析来阐释新时期中国的理论与制度。本次会议也呈现出理论逻辑与当代实践紧密结合、新热点与新视角层出不穷的新特点。此外,本次会议分论坛设置新颖独特,在主论坛外,设置了研究生分论坛和基层党组织建设实践分论坛。研究生论坛有来自中山大学、西安理工大学、西南政法大学、南京农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高等院校的近20位同学参加,提交的论文涉及原典解读、田野调查、海外研究、大数据分析,体现出较强的创新性。基层党组织建设实践分论坛吸引了来自高校科研院所、陕西省部分地市及有关职能部门的基层党支部书记和党务工作者参加,他们围绕农村党支部建设、乡村振兴战略、精准扶贫介绍了各自的经验与体会,是基层实践层面经验的系统性总结。

本次研讨会聚焦全国基层党组织建设,吸引了众多国内专家学者参与,系统讨论了有关基层党组织建设等热点问题,在农村党建工作、精准扶贫、全面小康等方面做了积极的探索。会议参会人员结构合理,论坛主题设置观照现实,会议论文质量较高,促进了学术交流创新,凝聚了当下学界对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新思考,对于新时代我国基层党组织建设有较强的理论指导意义。

猜你喜欢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三农精准
数说2021“三农”新变化
商务部:多措并举惠“三农”
欢迎订阅《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欢迎订阅《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0年“三农”十大新闻
欢迎订阅《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精准防返贫,才能稳脱贫
40年,时光轴下的“三农”演进
精准的打铁
精准扶贫 齐奔小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