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基层党组织百年建设的历史进程、实践经验与当代启示

2021-12-05 21:02霍军亮
关键词:农村基层党组织农民

霍军亮,刘 琪

(华中农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廉政建设研究中心,武汉 430070)

治国安邦,重在基层。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农村党建中,积极探索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路径,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在农村变革中的引领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回顾历史,不是为了从成功中寻求慰藉,更不是为了躺在功劳簿上、为回避今天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寻找借口,而是为了总结历史经验、把握历史规律,增强开拓前进的勇气和力量。”[1]当前,从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百年历程中总结经验、汲取智慧和力量,对于夯实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筑牢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根基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农村基层党组织百年建设的历史进程

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是农民问题,“在近代中国历史上,农民站在哪一边,足以决定某个政党或集团及其领导的政权的命运”[2]。中国共产党深刻认识到农民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在百年建设中不断调整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方向,优化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内容,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整体功能,千方百计增进农民福祉,为百年伟业奠定了良好的组织基础和群众基础。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21-1949)——积极发展农村党员,壮大农村基层党的组织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人民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之间的矛盾是社会的主要矛盾。而党要领导人民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就必须在广大农村发展和壮大党的力量,带领广大农民群众谋求民族独立。

建党之初,中共中央对于农民在革命中地位的认识经历了一个不断深入的过程。“中国共产党建党后,比较对工人运动的强调,中共中央对农民运动始终缺乏必要的关注,1921年7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甚至没有专门讨论农民问题。”[3]1922年7月,中共二大开始关注到农民问题,通过的宣言认为:“中国三万万的农民,乃是革命运动中的最大要素”[4]131。随着国内形势的发展,中共三大已经认识到农民在革命中的重要地位,认为“农民占中国人口百分之七十以上,占非常重要地位,国民革命没有农民参与,也很难成功。故中国的无产阶级应当最先竭全力参加促进此国民革命,并唤醒农民,与之联合而督促苟且偷安的资产阶级,以引导革命到底”[4]251。这些认识和主张为党在农村的发展提供了思想和理论准备。

大革命时期,为了反对强大的北洋军阀,中共中央认为必须唤醒和组织广大农民参加国民革命。1924年6月28日,恽代英在《农村运动》一文中呼吁党要到乡村“去结交农民!去团结农民!去教育农民!而且最重要的去研究农民”[5]。1926年7月,中国共产党第三次中央扩大执行委员会通过的《农民运动议决案》讨论了党在农村的发展问题,认为“我们的党,在一切农民运动中,应努力取得指导的地位,应在每个最低级的农会内,均有本党支部的组织,为这个农会行动指导的核心”[6]305。为进一步壮大党的力量和推进国民革命,1926年1月17日,陈独秀在《给各级党部负责同志信》中分析了增加党员数量的重要性,提出到1927年春天要使党员人数达到4万人以上,鉴于“最大部分的中国领土是农民世界”[6]425,倡议“党到农民中去!”[6]425。这些举措为党组织在农村的进一步发展指明了方向。

土地革命时期,中共中央认为土地问题是农民问题的根本所在,意识到在阶级斗争中发展农村党员和壮大乡村支部、并领导广大农民参加土地革命是党在农村的主要任务。1927年11月14日,中共中央临时政治局扩大会议通过的《最近组织问题的重要任务议决案》提出,党组织的重要责任之一便是“吸收新的工农兵士革命分子入党,必须多吸收新的工农兵士革命分子扩大党的力量,然后本党才能担负新的使命”[7];1929年6月7日,《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与中国共产党书》也强调:“在发展农村工作中,党的最大的任务是要组织坚强的农村支部,以及在一切农民群众组织中之坚强的党团”[8]446。在党员的成分上,强调雇农和贫农是党的主要来源。1929年12月2日发布的中央通告第五十九号《为巩固与发展党的无产阶级基础》指出:“农村的党应认定雇农是党在乡村中的无产阶级基础,党的发展应向着雇农、贫农,要特别着重于雇农及手工业工人。富农必须坚决的排斥出党。”[8]663在增加党员数量的同时,强调支部建设的重要性,《中共苏区中央局关于巩固党的组织与领导的决议》(1933年1月1日)指出:“务使支部成为工厂、作坊、乡村、街道群众中和其周围一切群众政权、武装组织中强有力的领导者。……农村中人多的支部,可以成立支分部(人数过多的小组或是由距离较远的几个小组组成)。”[9]根据区域的不同确定党的不同发展目标,1934年1月18日,中共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目前的形势与党的任务决议》指出:“苏区的党必须最大限度注意到发展和巩固党的组织和团的组织”[10]45,而国民党统治区域内的党的工作基本任务是“发展农民群众一切反对捐税、反对高利贷、反对地租的斗争,发展分粮抢米、夺取土地的斗争,提高这些斗争到革命的游击战争与土地革命”[10]47。这些举措,壮大了党在农村的力量,纯洁了党在农村的组织,为土地革命的有效开展和共产党的局部执政奠定了组织基础。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对农民的认识更为深刻。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指出:“中国的革命实质上是农民革命,现在的抗日,实质上是农民的抗日。”[11]因此,如何将农民凝聚起来共同反对日本帝国主义成为党的中心任务。为扩大抗日统一战线,党强调能否为党所提出的主张而坚决奋斗是吸收新党员的主要标准。1935年12月25日,瓦窑堡会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目前政治形势与党的任务的决议》提出:“为了完成中国共产党在伟大历史时期所负担的神圣任务,必须在组织上扩大与巩固党。在新的大革命中,共产党需要数十万至数百万能战斗的党员,才能率领中国革命进入彻底的胜利。”[12]548因此主张“一切在民族革命与土地革命中的英勇战士,都应该吸收入党,担负党在各方面的工作”[12]549。强调党要下山、下乡,积极吸收乡村革命中的积极分子入党。1937年1月,毛泽东在《目前抗战形势与党的任务报告提纲》中指出了中国共产党的弱点是“组织力量的薄弱,落后于政治影响”[13]656,因此他提出党要“利用一切活动的可能性‘下山’”[13]656,从而“发展党与巩固党”[13]657。1938年3月15日,《中共中央关于大量发展党员的决议》提出:“大胆向着积极的工人、雇农、城市中与乡村中革命的青年学生,知识分子,坚决勇敢的下级官兵开门,把发展党的注意力放在吸收抗战中新的积极分子与扩大党的无产阶级基础之上。”[14]186强调发展党员是解放区的重要任务,1945年5月14日,刘少奇在《论党》中指出:“为了加强党的领导,在每一个乡村建立一个几个人至几十个人的党的支部,是必要的。因此,发展党员,还是党在解放区的重要组织任务之一。”[15]这些措施,进一步壮大了党在农村的力量,为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队伍基础。

解放战争时期,发动群众、解放全国人民,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是共产党人的政治使命。而要粉碎国民党的进攻,党就必须壮大在农村的力量,把占人口多数的农民群众组织起来。为此,1946年4月22日,中共中央发出的《关于发展党的问题》指出:“现在应该注意在斗争中大量地慎重地发展党员。大量发展之对象是工人、雇农、贫农、佃农、店员、革命知识分子及城市贫民。”[16]2271946年7月7日,陈云同志在中共中央批准的《东北的形势和任务》的报告中指出:“随着群众运动的发展,必须吸收在斗争中的积极分子加入我党,并在农村中建立党的堡垒——支部。只要广大的农民发动起来了,并积极参加自卫战争,我们就能建立不可战胜的阵地。”[16]346为在解放区大规模推进土地改革,以实现“耕者有其田”的目标,党必须通过农村的基层组织来发动农民。为此,1947年11月25日,林伯渠在《放手发动群众彻底进行土改》中提出要构建贫农团大会及其委员会、乡村农民大会及其委员会、各级农民代表大会及其委员会,“这样对于党与群众的联系会更加密切,党的基础在乡村得以建立在贫农团、农会之中,可以听到群众的真正呼声,了解其迫切需要,可以依靠群众介绍与审查党员,使农村党的面貌为之一新”[17]。截至新中国成立时,全国共有20万个党支部,其中地方支部16.9万个,而农村支部占地方支部的79.8%,在326万党员中,农民出身的党员比例达到83%[18]。这些举措为赢得解放战争的胜利打下了坚实的群众基础。

(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1949-1978)——整顿和规范并进,提高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建设质量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面临着肃清国民党残余、特务、土匪,推翻地主阶级,解放台湾、西藏和跟帝国主义斗争到底的复杂历史任务,为便于集中力量纯洁党员队伍、优化党员结构和改善城乡党员比例等问题,中共中央决定在老区主抓加强党的教育和调整党的组织工作,而在新区暂不发展党的组织。1950年5月21日,《中共中央关于发展和巩固党的组织的指示》提出:“为了保证无产阶级成分在党内有一定的比例,今后对农民党员的发展,应加以限制。”[19]随后,《毛泽东同志在中共七届三中全会上的讲话》(1950年6月6日)、《中共中央转发北京市委关于巩固和发展党的报告》(1950年12月27日)、《关于整顿党的基层组织的决议和关于发展新党员的决议》(1951年3月)等重要讲话和文件都做出了不在老区农村大规模吸纳新党员的决定,而要着重在产业工人中吸收新党员与建立党的组织,以改变党员的成分结构。因此,1949-1951年间,农村党员和党支部发展相对较为缓慢。

但随着农村土地改革的推进,新区的社会力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为了更好地带领广大农民发展生产和建立新的社会秩序,党需要在新区进一步建立党的组织和提升领导能力。由此,为了加强党在农村的力量,1952年5月3日,中共中央发布的《在“三反”运动的基础上进行整党建党工作的指示》指出:“全国有十二万个新区乡村,还有二万个老区乡村没有党的组织,应争取在今后一年内建立党的组织。此外,在老区已有党的组织的乡村中还应接收一些党员。如此,在农村中要接收将近一百万党员。”[20]1954年4月,为了配合农村社会主义改造运动,中共中央提出在老区整顿党的组织,接收新党员,而在新区要积极发展党员,建立党支部[21]。1954年11月22日,第一次全国农村基层组织工作会议召开,马明方所做的工作报告强调要进一步在农村发展党员,使全国经过土地改革的乡都建立起党的基层组织,“必须依据中央积极慎重的建党方针,在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后三年内(即一九五五年到一九五七年),在农村中继续有计划地发展一批新党员。在现在还没有党组织的乡(未经土地改革的少数民族地区和牧区除外)都应建立起党的组织来,每乡争取发展到有党员十人左右;在已建立起党的组织而党员很少的乡,则应争取党员人数发展到占全乡人口的百分之一左右;在老解放区党员较多的农村中,亦应接受一批社会主义改造事业中的积极分子入党以增加党的新生力量”[22]180;强调“使农村支部的组织形式和农村工作的发展相适应”[22]181,并对乡、农业生产合作社、“集镇社”“乡联社”、 国营农场、牧场、农业机器站等如何建立党的组织都做出了详细规定。这些举措进一步健全了党在农村的组织体系,扩大了党的工作覆盖面,为农业合作化和农村社会主义改造奠定了坚实的组织基础。

人民公社时期,为使农村基层党组织与人民公社的使命和任务相适应,党提出必须规范广大农村基层党组织的运行。1960年11月3日,《中共中央关于农村人民公社当前政策问题的紧急指示信》指出:“农村基层干部和一切在农村中工作的干部,都必须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遇事同群众商量,发扬我党群众路线和艰苦朴素的优良传统,进一步密切干部与群众的关系,密切党与群众的关系,进一步巩固人民公社,并且通过整风整社运动改造落后地方和落后社队,纯洁公社各级领导机构,纯洁农村党的组织,进一步发挥农村党组织的堡垒作用和党员的核心作用”[23]。重点加强农村党员的教育管理和农村支部的建设,1961年11月26日,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对党员的教育管理工作的报告》提出:“党的基层组织,应当按照《党章》的规定,经常地、个别地接收党员,不应当把接收党员当做一件突击工作去做。今后农村党的支部,应当以大队为单位建立。”[24];1965年11月17日,中共中央组织部《关于加强农村党的建设的三个问题的报告》集中研究了“如何按照先锋队的标准整好党的问题”和“如何抓住要领建设好农村党支部的问题”,认为农村党支部同当前农业生产新高潮的形势、同备战的形势都不完全适应,“迫切需要在三大革命运动中加强支部的自身建设,使每个农村党支部都能过得硬,经得起大风大浪的考验,成为坚强的战斗堡垒”[25];并提出要建立学习毛主席著作的制度、联系群众的制度以及批评和自我批评的制度。虽然人民公社制度的结果与初衷有较大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农村城镇化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步伐”[2],但这些加强农村基层党的建设的措施对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工作进行了全面规范,夯实了党的执政基础,提升了党的执政能力。

“文化大革命”期间,在“踢开党委闹革命”的大背景下,党的基层组织普遍受到冲击[26]237。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也陷入了中断和停滞阶段,广大农村的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陷入了震荡。在发展党员时,“把许多在‘造反’中表现突出的人当做新鲜血液吸收入党”[26]249,由此造成的便是“农村三分之一的政权、三分之二的财权、百分之九十五的文权不在我们手里,一些县的多数党支部书记不是我们的人”[27],有些甚至没有入党就先当上了党支部书记,造成农村党员队伍严重不纯。这些做法违背了党的建设规律,不利于农村基层党组织权威的塑造和凝聚力的提升。

(三)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978-2012)——科学定位在农村社会中的角色,完善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功能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全党全社会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开启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新征程。“由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也要求重新定位基层组织的功能。”[28]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共中央针对广大农民群众的需求相继提出了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发展乡镇企业和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战略举措,农村基层党组织也主要围绕这些战略举措,科学定位其在发展农村生产、促进农民富裕、维护农村社会稳定等工作方面的角色与职责,不断完善自身功能,为农村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政治保证和组织保障。

明确农村基层党组织要发挥核心领导作用。1989年8月28日,《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建设的通知》指出:“农村乡镇党委和村党支部要充分发挥核心领导作用”[29]49;1990年12月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一九九一年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通知》提出: “要充分发挥村党支部的核心领导作用,抓好村民委员会、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建设,发挥共青团、妇联、民兵等组织的作用”[29]692;1994年9月28日,《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建设几个重大问题的决定》强调:“农村乡(镇)党委和村党支部要认真贯彻执行党的农村政策,在深化农村改革,全面发展农村经济,建设精神文明,带领农民群众奔小康、实现共同富裕和共同进步中发挥核心领导作用。”[30]13-14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推进,2005年12月3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指出:“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坚强的政治和组织保障。”[31]152-253面对农村深化改革的目标任务,2008年1月12日,《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把党组织建设成为推动科学发展、带领农民致富、密切联系群众、维护农村稳定的坚强领导核心”[32]689。这种角色定位,符合时代发展和农民期盼,也符合党管农村工作的传统,有利于农村基层党组织各项功能的发挥。

按照2.1的方法,选用2017年9月份1周工作日对东城区、西城区共32个街道进行交通指数计算,按早高峰07:00—09:00,晚高峰17:00—19:00,得到每个街道的高峰指数情况,见图3. 选取9个典型街道绘制分时段的交通指数图,见图4.

突出政治功能。强调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党在农村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组织基础,是“团结广大群众前进的核心和战斗堡垒”[33],并根据时代任务的变化提出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团结带领群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坚强战斗堡垒”[34]760和“贯彻落实党的扶贫开发工作部署的战斗堡垒”[35]。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方向和目标是“认真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密切联系群众,纪律严明、富有战斗力的坚强堡垒”[36]294-295,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各项工作的成效“都要体现在有利于更好地贯彻党的基本路线和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30]55。

强化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功能。强调农村基层党组织要带领广大农村群众发展农村经济,走共同富裕道路。1989年8月28日,《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建设的通知》指出,农村乡镇党委和村党支部“要根据本地实际和群众的愿望,带领群众勤劳致富,守法致富,稳定联产承包责任制,发展集体经济,走共同富裕道路”[29]49。要积极探索农村经济发展的路子,增加农民收入。1994年9月28日,《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建设几个重大问题的决定》认为,农村乡(镇)党委和村党支部要“确定一条符合本地实际的发展路子,稳定和完善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和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兴办各种经济实体,逐步壮大集体经济实力,在生产发展的基础上增加农民收入”[30]13-14。1999年2月13日,中共中央制定的《中国共产党农村基层组织工作条例》规定:“党的农村基层组织应当加强对经济工作的领导,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深化农村改革,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减轻农民负担,提高农民生活水平。”[34]763要积极壮大乡村集体经济,强调农村党组织要“坚持和完善联产承包责任制,发展服务体系,壮大集体经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29]345,“要从当地的实际出发,通过多种形式逐步发展壮大集体经济”[37],进而夯实农村基层党组织动员、号召广大农民的物质根基。

强化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功能。党在不同时段都强调广大农村基层党组织要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广大农民的思想道德水平和科学文化水平。1994年9月28日,《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建设几个重大问题的决定》要求农村乡(镇)党委和村党支部要“抵制和摆脱封建迷信等愚昧落后观念和资产阶级腐朽思想的影响,用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和健康、文明、进步的风尚占领农村阵地”[30]13-14;1997年2月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一九九七年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意见》提出农村基层党组织要全面推进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加强对农民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教育,搞好党的政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知识和科学文化知识的宣传教育”[38];1999年2月13日,中共中央印发的《中国共产党农村基层组织工作条例》指出,“党的农村基层组织应当制定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规划,保证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协调发展,促进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全面进步”[34]764;2003年1月1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意见》强调,农村基层党组织“要深入推进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努力提高农民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和农村社会的文明程度”[39]141。这些措施,为农村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营造了良好的思想文化环境。

强化组织建设的功能。打铁还需自身硬,强调要加强村党组织自身建设,明确了班子的选任程序和任职标准。根据党在农村的中心任务,党中央相继提出“村的党支部、村民委员会和合作组织的干部,要经过选举,由具有献身精神和开拓精神、办事公道、能带领群众致富的人担任”[40],要“选配一个好的支部书记,建设一个强有力的领导班子”[36]294,要“进一步规范和完善党员推荐、群众推荐,党内选举‘两推一选’的办法,选好配齐配强村党组织领导班子”[32]149。注重对农村党员的教育与管理,引导党员发挥模范作用。党中央在不同阶段提出要“健全党内生活制度和民主监督、评议党员等制度,按照从严治党的要求,加强对党员的教育和管理”[36]295,号召“农村党员要带头执行党和国家的各项政策,带领群众共同致富,在两个文明建设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34]576。不断整顿软弱涣散党组织,提升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活力。党中央根据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提出农村基层党组织要“重点抓好后进村领导班子的整顿工作,努力改变一些农村基层组织软弱涣散的状况”[30]626。着力理顺村支部与村委会的关系,始终强调农村基层党组织“要妥善处理村党支部与村民委员会的工作关系,明确职能分工,加强团结协作”[41]2182,“要健全制度、搞好协调,进一步理顺村党组织和村委会等组织的关系,发挥村党组织的核心领导作用,搞好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39]125-126。推动农村基层党组织工作创新,根据新的情况合理调整农村基层党组织的设置,提出要“扩大基层党组织对农村新型组织的覆盖面,推广在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协会、外出务工经商人员相对集中点建立党组织的做法”[42]。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2012年至今)——坚持对农村社会的全面领导,提升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能力

“东西南北中,党政军民学,党是领导一切的。”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坚持和加强党对一切工作的全面领导作为做好各项工作的根本保证,强调“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43],并把“为广大农民谋幸福作为重要使命”[44]。因此,坚持对农村社会的全面领导,并着重提升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能力,成为新时代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根本遵循。

坚持农村基层党组织在农村各项工作中的领导核心地位。习近平在2013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农村党支部在农村各项工作中居于领导核心地位”[45] 684;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始终坚持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核心地位不动摇,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不断夯实党在农村基层执政的组织基础”[46]121。

提升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脱贫攻坚的能力。2015年11月27日,习近平在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帮钱帮物,不如帮助建个好支部’。要把夯实农村基层党组织同脱贫攻坚有机结合起来。在乡镇层面,要着力选好贫困乡镇一把手、配强领导班子,使整个班子和干部队伍具有较强的带领群众脱贫致富能力。在村级层面,要注重选派一批思想好、作风正、能力强的优秀年轻干部和高校毕业生到贫困村工作,根据贫困村的实际需求精准选配第一书记、精准选派驻村工作队。”[46]47-48面对部分基层党组织建设作用发挥不突出的状况,《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2015年11月29日发布)提出要“抓好以村党组织为领导核心的村级组织配套建设,集中整顿软弱涣散村党组织,提高贫困村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46]69-70。 为顺利打赢脱贫攻坚战和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的指导意见》(2018年6月15日)强调要建强贫困村党组织,“深入推进抓党建促脱贫攻坚,全面强化贫困地区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核心地位,切实提升贫困村党组织的组织力”[48]500。这些举措,为取得脱贫攻坚的最后胜利提供了组织保障。

提升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乡村振兴的能力。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而乡村振兴战略目标的实现必须依靠坚强有力的农村基层党组织。2018年1月2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提出要“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核心地位,创新组织设置和活动方式,持续整顿软弱涣散村党组织,稳妥有序开展不合格党员处置工作,着力引导农村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48]167;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单列一章强调“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对乡村振兴的全面领导”,要把农村基层党组织建成推进乡村振兴的坚强战斗堡垒。

提升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各类农村组织的能力。新时代,面对新的历史任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无论农村社会结构如何变化,无论各类经济社会组织如何发育成长,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地位不能动摇、战斗堡垒作用不能削弱”[45]685。这为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对农村各类社会组织的领导指明了方向。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要“加强和改善村党组织对村级各类组织的领导,健全以党组织为领导的村级组织体系”[48]761;《中国共产党农村工作条例》(2019年8月19日)进一步强调要“坚持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地位不动摇,乡镇党委和村党组织全面领导乡镇、村的各组织和各项工作。村党组织书记应当通过法定程序担任村民委员会主任和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合作经济组织负责人,推行村‘两委’班子成员交叉任职”[50]9;2020年中央一号文件再次强调要“发挥党组织在农村各种组织中的领导作用”[51]。这些举措为农村各类组织的发展和作用的发挥提供了政治保证。

二、农村基层党组织百年建设的实践经验

(一)必须把握时代脉搏,保证农村基层党组织始终与时代发展同步

胡锦涛曾经指出:“正确判断时代特征,准确把握发展趋势,科学制定目标任务,是关系到马克思主义政党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也是衡量马克思主义政党先进性的重要根据。”[31]521-522中国共产党从诞生之日起,就始终根据中国社会不同历史阶段的主要矛盾来确定党在农村的中心任务,并围绕实现党的中心任务来推进农村基层党的建设,使农村基层党组织始终与时代发展保持同步。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是时代发展目标。为推翻“三座大山”,仅仅依靠无产阶级的自身力量是不够的,党必须与农民结成稳固的同盟。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不同阶段,党采取不同措施吸收进步农民(包括雇农、佃农、贫农及农村手工业者等)到党的队伍中来,努力扩大党的数量,发展党在农村的组织,并号召和组织广大农民积极参加国民革命、土地革命、抗日斗争和解放战争,为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积蓄了庞大力量。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党在农村的时代任务是完成社会主义改造和进行社会主义建设。这一时期的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围绕农村生产互助合作、建立人民公社而整顿和发展农村党的组织,健全农村党的领导队伍,发挥了农村党组织的堡垒作用和党员的模范作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和促进农民共同富裕是党在农村的中心任务。这一时期,广大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党员队伍带头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国家法律,积极带领广大农村群众勤劳致富,为贯彻落实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了坚实的政治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乡村全面振兴是党在农村的时代使命。在这一阶段,广大农村基层党组织将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作为中心工作,不断扩大农村党组织和党的工作覆盖面,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带头人队伍建设,提高农村党组织的服务能力和引领能力,促进了党的中心目标的完成,也夯实了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历史表明,只有正确认识和把握时代特征,并使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与时代发展同步,党才能更好地带领广大农村完成时代任务。

(二)必须把农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保证农村基层党组织始终与农民群众共命运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52]135“每个共产党员都要弄明白,党除了人民利益之外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党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52]137。中国共产党始终清醒认识到中国革命的根本问题是农民问题,始终把为广大农民谋幸福作为重要使命,坚持把实现和维护好广大农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在农村全部工作的根本依据。中国共产党成立至今的百年间,农村基层党组织始终围绕更好实现和维护广大农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不断完善建设标准和优化建设内容。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为使农村基层组织能够始终贴近群众和处于党在农村工作的最前沿,党逐步完善了农村党支部的设置要求和吸纳党员的标准,保证了党的意志和主张迅速地在农村贯彻落实,更好地组织农民群众为实现自身利益而斗争。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围绕巩固农村政权和推进土地改革,广泛开展整党整风运动,纯洁党的组织和队伍。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建设强调走群众路线,注重调查研究,并提倡发扬民主,把维护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放在第一位。改革开放时期,农村基层党组织始终把提升经济发展能力和促进农民共同富裕作为建设方向,在建设目标上从“一个好领导班子、一支好队伍、一条发展经济的好路子、一个好的经营机制、一套好的管理制度”的“五个好”目标到“有坚强有力的领导班子、有本领过硬的骨干队伍、有功能实用的服务场所、有形式多样的服务载体、有健全完善的制度机制、有群众满意的服务业绩”的“六有”服务型党组织目标,体现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更好地贯彻为人民服务的价值取向。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坚持问题导向和加强制度建设,连续出台了《中国共产党农村基层组织工作条例》和《中国共产党农村工作条例》等党内法规,明确了农村基层党组织在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乡村振兴战略中的具体职责,为维护农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提供了制度性保障。历史表明,农村基层党组织只有坚守初心与使命,一切为了农民、一切依靠农民,始终与农民群众共命运,才能提升广大农民群众对党的认同,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才更为牢固。

(三)必须坚持全面从严治党,保证农村基层党组织始终保持纯洁性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是党的建设的一贯要求和根本方针。”[53]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百年历史就是一部从严治党的历史。在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就设立了中央监察委员会,为巩固党的一致和维护中央权威提供了政治保障。为完成革命任务,党虽然强调要扩充党在农村的力量,但同时也强调要保持党的纯洁性,“吸收党员,须非常严格”[54],要绝对地防止富农与反革命分子入党,并对新入党的党员实行候补期。为提升党员质量,党中央指出“党的发展要以质量为原则,吸收雇农、贫农的积极分子建立农村支部,并健全支部生活”[8]543,强调“农村大批的入党,一定要审查,支部全体要负审查责任”[55]。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为防止反革命分子、阶级异己分子和投机分子侵入党组织,党中央决定在农村开展为期三年的整党建党运动,“使他们懂得怎样做一个共产党员和明确农村经济发展方向”[14]120,纯洁了农村党员队伍,提高了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面对日趋复杂的国际形势和不断发展变化的国内环境,为保证党在农村改革和发展目标的实现,党中央提出要整顿软弱涣散党组织,强调“县、乡党委和政府要选派得力干部,进驻基层组织软弱涣散的村,在调查研究、摸清情况、找准原因的基础上,对症下药制定方案,进行整顿”[29]705,农村基层党组织必须要“坚持党要管党和从严治党,努力成为团结带领群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坚强战斗堡垒”[34]760。这些举措提高了广大农村党员为农民服务的意识和能力,增进了广大农村党员对农村改革和经济发展政策的全面理解,党的先进性进一步彰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各级党委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农村基层延伸,“将全面从严治党要求落实到农村基层,严格落实农村基层党建工作责任制,坚持整乡推进、整县提升,切实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46]545-546,严格农村基层党内组织生活,健全党员党性定期分析、民主评议等制度,强化和完善对农村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和服务,稳妥有序开展不合格党员处置工作,深入推进农村党风廉政建设,严厉惩处村干部“微腐败”行为,部分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弱化、虚化、边缘化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历史表明,只有坚持全面从严治党,才能建立严密稳固的农村基层党组织体系和建设高素质的农村党员队伍,才能顺利完成党在农村的时代使命。

(四)必须坚持从实际出发,保证农村基层党组织始终具有生机与活力

一切从实际出发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也是推进党的建设伟大工程的基本遵循。回顾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历史,也是一部从实际出发的奋进史。建党初期,在革命任务艰巨和党员数量极少的情况下,党中央认为引导“乡村经济中有政治觉悟的农民参加革命,实为吾党目前之最重要的责任”[5]259,为大力吸收贫农中的革命分子入党,提出不经过社会主义青年团可直接加入本党。大革命失败后,为保存革命实力,党中央当即决定 “一切支部应当立刻进行秘密工作,并即按照此种目的改造”[7]449。土地革命时期,党中央面对苏区和白区的不同任务,明确了农村党组织的不同发展策略,“在农村中必须注意中心农区工作的建立,特别是环绕苏区的白色区域。对于苏区内的组织,必须特别注意党的基础与工作的检阅,要彻底肃清党内富农分子,把党建立在无产阶级和贫农的基础上”[56]。抗日战争时期,民族矛盾成为主要矛盾,党中央随之提出“一切愿意为着共产党的主张而奋斗的人,不问他们的阶级出身如何,都可以加入共产党”[12]549,扩大了党的阶级基础。解放战争时期,阶级斗争重新成为主要社会矛盾,党中央重新调整了入党的条件,强调在农村“大量发展之对象是雇农、贫农、佃农”[16]227,且“来历清楚”[16]227。新中国成立初期,面对农村党员比例过高的特殊情形,党中央提出农村暂缓发展党员的方针,强调“农民党员以不超过人口的百分之一为标准”[19]58-59。社会主义改造时期,面对党在农村中出现的新的发展不平衡问题,党中央提出“发展和巩固党在农村的基层组织,为实现国家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而斗争”[20]177,在农村中要继续有计划地发展一批新党员。改革开放后,面对社会经济成分多样化、社会个体经济利益多样化、社会组织形式多样化等社会背景,党中央提出要“创新农村党的基层组织设置形式,推广在农村社区、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协会和产业链上建立党组织的做法,加强农民工中党的工作”[32]689,扩大党的工作在农村的覆盖面,“做到哪里有群众,哪里就有党的工作;哪里有党员,哪里就有党的组织;哪里有党的组织,哪里就有健全的组织生活和坚强的战斗力”[57]。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吸纳党员时更加注重政治标准,要求“党组织要严格把关,把政治标准放在首位,确保政治合格”。历史表明,只有坚持从实际出发,农村基层党组织才能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现实,才更具生机与活力,才能更好地发挥功能和作用。

以上这些成功经验弥足珍贵,要在实践中大力传承和发扬。但也需要防止在实践中仅凭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个别论断、或者脱离中心工作和农民诉求、或者仅靠主观意志和满腔热情去推进农村基层党的建设,必须要注重制度建设,不断提升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科学化和制度化水平。

三、农村基层党组织百年建设的当代启示

(一)时刻巩固农村基层党组织在农村社会中的领导核心地位

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百年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只有正确认识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地位,才能充分发挥其功能和作用,带领农村群众圆满完成各时期的中心任务。在农村基层巩固和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地位,是坚持党对农村工作领导的根本要求,也是新时代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根本保证。新时代,广大农村基层党组织要突出政治功能,牢记自身的政治责任和历史使命,强化领导农村社会的意识,提升领导农村社会各项工作的能力,把自身“建设成为宣传党的主张、贯彻党的决定、领导基层治理、团结动员群众、推动改革发展的坚强战斗堡垒”[48]46。其一,强化政治领导,发挥好统揽农村社会全局、协调农村各方力量的领导核心作用。政治领导是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的集中体现。农村基层党组织应不断强化政治领导,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和政治执行力,以整体和全局的视角审视和推进农村的每一项工作,发挥好“主心骨”和“领头雁”的作用,保障党和国家的各项方针政策在广大农村的贯彻落实。其二,强化思想领导,不断提高运用党的创新理论解决农村实际问题的能力。用什么样的思想理论武装广大人民群众的头脑,广大人民群众就会有什么样的行动。广大农村基层党组织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去武装农民头脑,用习近平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去分析和解决当前农村存在的各种问题,统一思想认识,同心同力推进乡村振兴。其三,强化组织领导,凝聚推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力量。农村基层党组织要加强对村民委员会、村务监督委员会、村集体经济组织、专业合作社、群团组织和其他社会组织的领导,并善于通过法定程序使村党组织书记或党员骨干成为农村社会各类组织的负责人,使各类组织能在党组织的统一领导下发挥自身优势,共同推进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二)始终围绕党的中心任务设定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内容

胡锦涛同志指出:“党的建设历来是同党的理论和路线联系在一起的,是为党的中心任务服务的。”[41]2430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要坚持党建工作的正确方向,要密切联系农村的新变化和新形势,服从服务于农村改革发展稳定的全局。在当前,促进乡村的全面振兴是党在农村的中心任务,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必须落实到提升“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和组织振兴”的能力方面。其一,聚焦乡村产业发展,提升促进乡村经济发展的能力。农村基层党组织要按照“产业兴旺”的内涵与目标加强对乡村经济的领导,在乡村经济发展规划和贯彻落实上把控方向;积极探索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方式和路径,增强村级集体经济的辐射力和影响力;因地制宜丰富乡村产业形态,精准制定“一村一品”规划,发展乡村数字经济,助力国内大循环,拓展农民增收空间。其二,着力培育“三农”人才,提升开发农村人力资本的能力。人才振兴的核心在于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和构建高质量的“三农”工作队伍。农村基层党组织要积极争取政府、高校、企业等各种资源举办各类农民专业技术培训班,提升广大农村群众的农业生产技能和市场经营意识;积极创造条件,大力支持“回乡”“城归”群体和外出农民工回乡创业就业和参与乡村服务与治理。其三,着力振兴乡村文化,提升建构乡村文化的能力。农村基层党组织要抓住乡村文化振兴的关键环节,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加强村风民俗和农村公民道德建设,强化农民的社会责任意识、规则意识和集体意识;丰富乡村文化生活,加大村级公共文化服务基础设施建设,建好村级文化书屋和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促进广大乡村形成文明村风、淳朴民风。其四,着力美化村容村貌,提升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能力。农村基层党组织要将“生态宜居”作为新时代乡村建设行动的基本遵循,遵循村庄演变发展的规律,科学布局各村的生产、生活和生态空间;引导村民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和保护自然,推进“厕所革命”,开展“垃圾革命”,推动“农业革命”,增强广大农民群众的环保意识。其五,着力健全组织体系,提升农村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力。农村基层党组织要不断创新组织设置方式,使党组织有效嵌入农村社会的各个层面和各个领域;加强农村新型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的党建工作,引导各类组织始终坚持为民服务的正确方向。

(三)始终保持农村基层党组织与农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一旦脱离群众,就会失去生命力。”[52]135为了谁、代表谁、依靠谁是关乎一个政党生死存亡的根本性问题。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史不断地证明,一个政党的前途命运取决于人心向背,党能不能始终保持与群众的血肉联系关系到党的生死存亡和国家的兴衰。农村基层党组织作为党的组织体系的末端部分,是党在农村开展一切工作的基础,担负着组织农民、宣传农民、凝聚农民、服务农民的职责与功能。回顾农村基层党组织建立、发展、巩固和完善的百年历程,坚持走群众路线、保持与农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其一以贯之的基本原则,也是党带领广大农民取得革命胜利的宝贵经验。新时代,广大农村基层党组织要进一步密切与农民群众的联系,提升群众工作能力。一要深入了解农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不了解农村,不了解贫困地区,不了解农民尤其是贫困农民,就不会真正了解中国,就不能真正懂得中国,更不可能治理好中国。”[58]157广大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要经常性地深入农户,准确了解群众所思、所盼、所忧、所急,让广大农民群众时刻感受到党的关怀。二要为农民所为。毛泽东同志认为:“为群众服务,这就是处处要想到群众,为群众打算,把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59],“要联系群众,就要按照群众的需要和自愿。一切为群众的工作都要从群众的需要出发,而不是从任何良好的个人愿望出发”[60]。广大农村基层党组织要切实关心广大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以满足广大农民群众的需要和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把群众工作做实、做深、做细、做透,提升农民群众对党的认同。三要坚持农民主体地位。新时代,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是贯彻党的群众路线的内在要求,广大农村基层党组织在群众工作中既要服务好农民群众,也要依靠农民群众和组织农民群众,激发农民群众参与乡村振兴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凝聚农民智慧,合力推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

(四)突出抓好农村基层党组织带头人队伍建设

“为政之要,莫先于用人”。毛泽东同志指出:“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61]。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村子强不强,要看‘领头羊’”“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办好农村的事,要靠好的带头人,靠一个好的基层党组织”[48]152-153。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百年历史充分证明,“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关键在于造就一支数量充足又质量优良的农村基层党组织带头人队伍”[62]。农村基层党组织带头人处在农村社会的最前沿,他们的自身素质和工作能力不仅影响着党组织整体功能的发挥,也直接影响着普通群众对党和国家的信任与认同。新时代,农村基层党组织带头人队伍的能力与素质始终关系着党在农村的执政能力。一要进一步明确农村基层党组织带头人的选任标准。要“注重培养选拔有干劲、会干事、作风正派、办事公道的人担任支部书记”[58]194,并将“思想政治素质好、道德品行好、带富能力强、协调能力强,公道正派、廉洁自律,热心为群众服务”[63]19作为主要选任标准。二要优化农村基层党组织带头人队伍结构。要拓宽选任渠道,重点从“本村致富能手、外出务工经商返乡人员、本乡本土大学毕业生、退役军人中的党员培养选拔”[63]20。针对部分“后进村”“空壳村”“软弱涣散村”等带头人队伍来源缺乏、后备力量不足等状况,要着重借助外部资源,建立健全由“驻村第一书记、驻村蹲点干部、大学生村官、乡镇包村干部”等外部力量到农村基层一线的工作机制。三要健全农村基层党组织带头人队伍的激励保障措施。激发农村基层党员干部的活力,既要严管,也要关爱。要畅通出路,要进一步拓宽村干部的晋升渠道,“注重从优秀村党组织书记、选调生、大学生村官、乡镇事业编制人员中选拔乡镇领导干部,从优秀村党组织书记中考录乡镇公务员、招聘乡镇事业编制人员”[63]19。要完善薪酬机制,根据乡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水平,完善农村基层干部工资的增长机制,确保其薪酬水平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同步增长。

猜你喜欢
农村基层党组织农民
耕牛和农民
国有企业党组织参与公司治理研究
加强新时代农村基层组织建设 助推乡村组织振兴——以河南省濮阳县为例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村党组织委员会候选人预备人选的推荐与确定
云南省农村基层治理能力法治化路径探析
基层党组织书记培训教材
交纳党费的过程中,下级党组织上缴党费时应该注意什么问题?
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