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桂琴
(内蒙古兴安盟科尔沁右翼中旗农牧技术推广中心,内蒙古 兴安盟 029400)
实现农机作业精准监测管理技术的有效推广,其核心目的在于进一步优化当前的农机作业模式,提升对农机作业流程的进一步监控,使其满足各项农作物生产与后期维护的必要需求,并最大限度地发挥出农机本身的效用,避免出现故障导致农机受损。而要推广该项技术,需在其核心技术、政策、信息化平台等方面多管齐下,为民众与相关农业企业提供一个比较好的应用环境,并以多项保障来解决其后顾之忧,使其能够积极地配合系列的推广工作,并将其应用在实际的农机作业管理中,实现科学作业。
当前阶段,国外很多发达国家的大型农业机械已经装备了比较先进的远程在线监控系统,该系统车载桩端借助无线网络向管理中心在线传输农机的实际工作状态、位置信息、各方面的应用状况等,例如美国开发的农场信息管理系统“网络农场系统”,其借助无线通信模块发射GSM信号、4G信号等[1],以此来连接农场区域内所有的硬件设备与软件设备,实现农机车辆与设备、室内终端与各项终端间的信息共享、传输与处理,该种以地理信息系统为基础开发的网络农场系统,为农场主提供了比较科学、合理、适宜的农业数据解决方案,比如各种农业设备数据的分析与处理、农场地图的编辑与浏览、结合市场规律各项农产业收益的管理与计算。在该种情况下,农场主能够制定比较全面、先进的种植与后期维护方案,实现收益最大化的同时,能够避免各种问题的侵袭,保证了其本身的可持续发展,抗风险能力较强。
对比国外来说,我国当前的农业传感器技术仍旧在研发与完善阶段,其稳定性、可靠性仍有比较大的进步空间,但是在沿海一些比较发达的省市已经开始探索并尝试性地推广农机远程监控信息化管理技术,实现了农机质量监测技术的初步应用,并以农机农具上的农机调度监管平台与监测终端,推动了各方(全省农机、合作社、农机作业)数据交互,利于全省农机的合理调度及管理,此外在安徽、山东、山西、河北、新疆等省与自治区出台的关于农机深松工作的实施方案与指导意见,对推广机械化设备,实现高校智能作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代表国家对农机智能化与信息化给予了前所未有的重视。
部分省市农业部门综合当前各项农业机械设备,围绕各种大型、中型机械设备进行的农机作业,耕→种→管→收全过程、全链条、全周期作业管理,应用“互联网+”、大数据分析、云计算[2]。监测预警、地理信息、智慧物联、无线通信、卫星定位等多项信息化技术,构建覆盖农机社会化服务信息、统计分析信息、作业信息、装备信息在内的大数据展示系统,包括了作业数据分析、农机数据分析、合作社数据分析、精准作业、合作社管理、农机风采等各个模块,实现农机合作社信息管理、农机类型与作业数据监控与分析、跨区作业监控、农机远程调度以及分级指挥等,以该种方式实现农机作业精准检测的合理应用,促使农机管理完成人工→自动化的转变,提升其生产与服务效率。
而针对当前阶段农机器械作业管理模式中各项数据信息分散,难以快速、持续进行农机作业信息获取、整理、传输、反馈、统一调度的问题,可针对该区域的实际情况,开发对应的农机调度管理平台,对农机合作社、农具、农机、农机手等进行各项信息的统一管理,并保持农机作业轨迹、农机位置等信息的在线传输,以此来进行农机社会化服务、农机作业、农机装备等各个层面的分析,辅助针对各项农机服务的调度与监管,并给予各项管理部门统计与规划可靠的数据信息,使其能够更加科学地推进各项决策工作,形成与当前农业机械化水平一致的农机信息化管理体系,为各个方面的使用者提供一个比较好的农机使用环境,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要实现农机作业精准监测管理技术的有效推广,首要步骤即为完善该项技术,使其具备更高的创新性、盈利性、先进性,这样才可保证其使用质量,并进行更广范围的推广。
3.1.1 创新性
创新性是对农机作业精准监测管理技术推广持续性进行的根本要求,其一定程度上保持了该种技术的可竞争性,为适应各个地区多变的农业地貌环境,实现作业面积的高精度测量,填补一些地区特殊地貌的农业作业精准检测管理。需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创新:
一是综合各种软件人机绑定、多方式电源供给、作业分隔算法、作业感知观感器,构建宜于各个地区地貌特征的农业作业精准检测管理技术体系,确保不存在监测盲区,并对各个区域、各种类型的农机作业情况进行全范围检测;二是创造多层时序空间轨迹面积获取方式,如此能够实现在各种复杂地貌环境下的精准化检测,避免其过多受到地势影响,及时发现监测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并提出对应的建议与发展策略;三是以密度聚类算法、局部异常因子算法为基础,研发出作业分隔、地块识别、农机作业轨迹自动匹配等算法,如此能够及时剔除农机作业进程中的诸多异常因子,维护农机的可持续、稳定、安全作业,降低了后期的维护保养费用,这对于该项管理技术的推广有着积极的意义;四是研发一种GPS多模多频、高精度定位技术,以此来实现农机在复杂地貌环境下作业时的高精准度定位,从而较大程度地避免意外情况的发生,并制定更加科学的农机作业运行轨迹,符合使用者的根本利益要求[3]。
3.1.2 先进性
先进性是实现农机作业精准监测管理技术推广的必要保障,其可有效提升农机作业的质量与效率,大幅度降低使用者的压力,借助管理技术即可稳定推进农机作业。并需重视以下几点:
一是先进性,要求该项技术能够自适应各种高速综合作业农机以及简易农机的各种型号,并通过各种形式的传感器、电源供给、作业分隔算法、人机绑定等,实现对农机作业全方位、全过程、全角度的监测监管;二是要求能够适用于形状不规则、连片面积小、地块分散的特殊区域农业作业精准监测管理,并解决一些偏僻区域轨迹交叉叠置、农机作业边界识别不明等状况下的作业面积精准计算问题;三是可借助算法,不断过滤与审核农机处于静止状态时卫星定位漂移,数据不间断上传等异常数据问题,消除该方面误差;四是在基础设施薄弱、天气多变、地形复杂的区域,仍旧能够保持农机比较好的稳定性与定位精度。
3.1.3 盈利性
盈利性是实现农机作业精准监测管理技术推广的根本要求,亦是推广快速进行的必要保障。需重点关注以下几项:
一是可有效解放劳动力,降低农机作业监测管理人工成本投入的同时,提升了工作质量与效率。当前阶段很多区域的农机作业基本全是依靠人工抽查来进行,准确度差、监管难度大、核查成本高、工作效率低、质检工作量大,农机作业中的很多故障问题难以在第一时间发现,会导致农业举措难以正常推进并造成较大的损失。此外,还会因检测手段落后以及各种人为因素,出现核查失误、虚报面积的问题。而在该种情况下引入农机管理服务云平台以及作业智能检测,可以以“终端+平台”的模式同步监测农机作业,以各种信息化技术与机器来测算完成面积,实现“机器换人”的同时,降低了各个方面的误差问题;二是为政府推广农机作业精准监测管理技术补贴提供了比较可靠、准确的数据支撑,比如依靠平台可在线获取农机当前运行状态与具体位置,了解各个农机距离哪块农田最近,以最低调度成本、最高效率来完成农机的各项调度工作,提升其协调性与经济性。
实现农机作业精准监测管理技术推广,降低后期各项维修成本必不可少。需重点关注以下几点:
3.2.1 正确安装与调试
农机主机与各项器具在进行第一次安装、调试时,对于专业性要求较高,要求除了必要的纸质说明书之外,可以配置二维码的形式,让用户能够扫描二维码来观看对应的视频了解详细的装配步骤。
3.2.2 建立微信公众号
可设置官方微信公众号,让用户一键关注之后,能够点击对应的选项,比如工具装备、工具检测、故障问题等,进入对应的模块,了解详细的资料,并与相应的专家进行一对一答复,必要时还可以以视频连线的方式予以解决[4]。
3.2.3 拓展维修范围
丰富后期维护保养内容,拓展维护范围,针对具体的问题,为用户提供更加有效的解决措施,如此利于缓解后期农机使用过程中的各项压力。
3.2.4 丰富维修团队
进一步丰富当前的维修团队,在用户机具出现问题或者需更换时,第一时间安排人员上门维护,以此来避免作业延缓造成的数据丢失与用户对产品的信心丢失。
3.2.5 注重维护保养知识宣讲
在农机设备使用说明书中强调农机维护保养的重要性,因农机设备长时间在户外作业,一些零部件长期风吹日晒会发生零件的损害,并可能会有一些腐烂的根筋叶子等留在机具内部,若是长时间不加以清洗,势必造成农机器械难以正常流转运行,必要时还需普及各种润滑剂的使用方式,以此来最大限度地避免各种问题的发生,降低后期的维护保养频率,这对于其推广工作有着较大的利好。
3.3.1 推广适宜本地区的农机作业精准监测管理技术
一是结合当地实际情况选择要推广何种类型的农机作业精准监测管理技术,要因地制宜地推广对应的管理技术,因地制宜地发展农机化。例如,在推广玉米农机作业精准监测管理技术时,很多农机手会推荐适用于背负式玉米收获机的监测管理技术,但是因大多地块面积小,不太适应该项精准监测设备。为此,农机推广部门就带领农机手到一些先进的农机生产厂家参观学习,选择本地适用的农机作业精准监测管理技术,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3.3.2 深松补贴政策
进一步贯彻落实“深松补贴政策”,获取当地政府部门的认可与支持,通过作业补贴、农机补贴等各种形式与政策来提升民众对该项管理技术的认知、了解与应用。并要求相关部门能够深入农村一线,掌握各个农机作业地区的整体情况,明确当地实际需求,围绕当地各项支柱农业,实现补贴政策的倾斜与合理配置。
3.3.3 宣传政策
要求相关地区部门能够整合多项新、旧媒体,以融媒体中心为平台,宣讲更多关于农机作业精准监测管理技术的利好,在抖音、头条、微博、微信等多个平台进行专业知识的普及,以此来使得民众形成对该项技术正确的认知,从而在后续进程中能够主动配合相应的推广工作[5],并在应用农机作业精准监测管理技术进程中,获取国家与相关部门的补贴与支持,最大限度地发挥出该项技术的优势,这对于农机应用以及农业生产有着积极的意义。各个部门也应当承担对应的责任,完善自身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在进行政策宣讲过程中深入浅出地分析与普及对应的知识与技能。
3.3.4 进一步优化农机监管平台
我国当前在农业信息化平台方面的开发技术已经趋于成熟,各项功能亦在不断完善阶段,但是因硬件、平台相互独立,难以通用,使得农机监管很难做到多个厂家联合,进而难以实现对各项农机的整体监管。因此,要进一步优化农机监管平台,需重视以下几点:一是制定接口标准。要求在进行硬件、平台建设进程中,探索一种标准现行的固定模式,制定标准接口,统一各个厂家的生产模式,推动农机智能监测技术成为一项通用技术装备,只需将对应的监管系统安装在目标农机上,即可定位农机、统计作业面积。制定接口标准,利于实现对市场上各种农机的统一整合管理,对于其广范围的推广有着一定的促进作用。二是监管平台功能。要求监管平台可实现以下多项功能:(1)在农机监管平台可实时检测到农机总数量,包括呈亮色的农机在线数量以及呈暗色的离线数量;(2)可实时查看各项农机的作业推动情况,包括本日、本月、本年需完成的作业量以及实际作业量;(3)按周分类统计各种机器完成的工作亩数,收割机、插秧机、拖拉机分开统计并展示出来;(4)实时监控农机位置,可在农机监管平台实时查看到农机的位置。通过该种方式能够及时地监管并明确农机的具体状态,并对其整体工作运行进行必要的指导,使其保持持续工作状态,这对其推广工作有着较大的益处。
3.3.5 建设智能检测云平台
一是建设的“云平台”要求包含政策咨询、机具管理、作业监督、供需对接、指挥调度、安全监管、数据统计、网上学堂等功能,服务覆盖市、县、乡农机管理部门和农机合作社、家庭农场、种粮大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二是安装在农机上的智能监测终端设备,具有卫星定位、无线通信、机具识别、作业监测、图像采集、报警提示等功能,可监测农机作业地点、面积、质量等信息[6];三是智能终端完整采集后,直接就上传到网络上的农机社会化服务平台,不需要再用人工来测量或监督;四是平台可对机插秧、机收、土地深翻、旋耕等农机作业进行全程监测和记录,农机部门通过该平台能及时了解农机社会化服务情况和进度;五是农机服务组织通过该平台和“农机APP”可监测到农机手的作业情况和效率;六是从“作业监督”窗口能够统计合作社去年开展土地深翻,每天每台机械的作业地点、面积等信息一目了然,作业轨迹还可以回放,利于各项工作的稳步推进。
文章就农机作业精准监测管理技术的推广进行了论述与分析,强调了其对于农机作业稳定性与持续性的重要性,要求相关部门管理人员给予其足够的重视,多方措施并进,优化该项管理技术的前提下,通过降低维修成本、政策、优化监管平台等措施来优化其推广工作,让更多的用户能够认知到其本身对于农机作业的保障意义,并在该项技术的应用与推广进程中对其加以完善与优化,使其展现更大的竞争性,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