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建军,肖 芳,张红梅,于 园
(锡林郭勒职业学院,内蒙古 锡林浩特026000)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已经经历了40多年的发展历程,高等职业教育是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教育,承担着满足社会需求的重任。高等职业教育为彰显职业特色,提高教学质量,实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培养对社会有用的高技能型人才,始终在进行着教学改革与创新,始终重视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法制教育、诚信品质、敬业精神、责任意识、吃苦耐劳精神、团队协作精神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同时,注重提升学生动手能力的实践,为培养出素质综合强的高技能型人才为最终目的。然而,高等教育在社会需求、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服务当地产业发展等方面并没有完全适应社会经济发展要求,技能型岗位出现的缺口已被有关部门重视[1]。
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创新创业的时代主旋律下,培养社会大量急需的高技能型创新人才是高等职业院校的核心问题。因此,研究高等职业院校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高技能型创新人才的模式,提出可行的对策和建议,对于构建我国高等职业院校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高技能型创新人才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以食品高职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研究为目标,研究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高职食品质量与安全等专业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对于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运行及管理、课程改革;对于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实训基地建设;对于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人才激励制度建设;对于当地食品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及高职食品类专业如何培养能够胜任社会需求的人才均会起到促进作用。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模式下的实训基地建设是高等职业院校培养高层次技能型人才的有效方式之一,实训基地建设模式多种多样,要充分根据学校、地方支柱产业发展的需要等因素全面考虑实训基地建设的模式,要按照教育规律和市场规则,加强与企业合作,加强实训基地的建设[2],但不管哪种模式,加强与企业合作创建学生实训、实习基地建设是校企合作开发课程的重要前提,是产教融合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的基石。学院利用校内充足的厂房资源,借助高校、当地企业助力的方式购置了乳制品生产加工设备,申请建立了乳品有限公司。公司有从事多年的养殖、食品生产企业的工程师与学校教师共同管理运营,实训基地建设后,开创了集生产、教学、科研为一体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办学模式。高等职业院校教师实践操作技能是双师型教师的关键所在,大部分教师是从高校毕业后直接进入职业院校担任了教师角色,尽管教师通过多种方式进行提高,如利用寒暑假时间、顶岗实习机会、深入企业等方式进行调研学习,但实践操作能力对比基础理论知识与专业水平而言仍然处于较低水平,在一定程度影响了实现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企业需要的办学目的。学院这种方式建设的实训基地,一方面,基地就建在学校内;另一方面,教师参与了公司的管理、运营,排除了教师很多的后顾之忧,这种方式使教师全身心投入到了教学、科研的能力提升中。实训基地的建设使校企双方达到了共赢,同时在落实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办学模式高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实施中,教师实训操作能力不知不觉真正得到了提升,推进了理论与实践的深度结合,极大地促进了“双师型”教师人才的培育与教师团队的组建[3]。学生以企业公司为主组织实训,实践动手能力得到了锻炼,真正达到了更好地培养出高技能型创新人才的目标。
学院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高层次技能型人才的育人及管理模式,以“传统乳制品加工技术”“乳制品加工技术”等课程改革为载体,以企业工程师、学校教师、学生为管理者、生产者、实践者进行着教学、科研、生产加工任务,以真实的生产环境、生产加工产品、生产制度为根本。企业公司让专业教师参与进来管理的这种形式,使企业公司主动将真实生产的产品(如酸奶、奶豆腐、奶皮子、黄油、嚼克等)与专业教师、学生有机结合起来,达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共建育人目标,实现了校企在真实的生产加工环境中,环境、文化、角色相互融合的目标。学校出台有利于教师参与基地建设、管理及实习的政策,特别是在职称聘评、各类评选评优方面给予特殊的政策,使教师有加入的欲望,使教师在知识共享、创新研发、团队协作中得到成长,特别是实践技能的提升会得到大幅提升[4]。学校教师与企业工程师通过相互协助,从课程内容的重组、上课的形式、考核的形式入手,摆脱了传统以理论为主,以教师讲授为主的上课模式,这种模式使教师在深入企业生产真实产品之前,已经与企业工程师相互沟通形成了以真实产品(如奶豆腐)的生产加工为生产加工任务,教师在经过多次设计、生产加工之后,能力本身也得到了具大的提高。企业公司以真实的产品生产为根本,制定相关车间管理制度,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实训内容设计及学生考核奖励办法等,企业工程师参与到学生生产加工任务中,参与到学生的整体职业素养、实践技能、团队合作等方面的培养过程中,把企业新的生产技术、管理理念及个人的企业实践经验不断渗透到实践生产加工环节中,使课程实践环节紧密对接行业需求,建立具有创新创业能力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与企业真实产品生产相融合的培养模式。从而提升企业公司对学生就业满意率,提高食品专业在社会上的影响力。
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脱节,理论教学内容陈旧、实践设施设备缺少或老化、考核方式单一,一张试卷定学生最终成绩,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内容不对应,学生不能将掌握的理论知识有效的转换为解决实际问题。传统模式下的课程体系由于缺少实训基地、生产加工、检测设备及实践技能强的教师,所以安排偏理论,轻实践的课程体系,没有真正做到“学中做”“做中学”,没有以学生为主体,学生只能被动学习。这样的安排使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得不到有效的保障。
高职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模式下共建实训基地,合作共同育人及管理模式完成后[5],以课程改革进入实训基地,对课程内容、教学方法、考核形式进行开发研究是关键。以企业公司即共建的实训基地为依托,学校教师与企业工程师充分沟通、讨论交流,对课程进行重新设计,对教学手段方法、教学内容、考核形式等进行调整。以实训基地生产加工任务作为载体,如传统乳制品奶豆腐、黄油、嚼克、皮皮子的加工任务。将理论知识有效与生产加工真实产品融为一体。考核内容主要以生产加工产品为主,教学内容即生产任务由教师、企业工程师带领学生共同承担完成,将知识讲授与技能操作融会贯通,强调学生生产安全,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教师与企业导师在生产任务完成的过程中,为学生提供各种解决问题的方案及相应的帮助,学生在真实产品、真实环境下,以生产项目任务为目标,进入生产车间前完成理解、熟悉项目任务,生产中自己动手操作,遇到困难找工程师、学校教师。教学手段方法以学生为主体,以动手操作为核心,教师、工程师为现场指导,课前布置任务,课后答疑的形式为主。考核形式采用综合性并以生产过程为主的考核形式,即看学生完成生产任务的程度,结合迟到早退,吃苦耐劳、组织管理能力、团结协作能力等方面综合评定。
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背景下,学院对“传统乳制品加工技术”“乳品加工技术”课程进行了开发研究,充分考虑了当地经济发展的需要、行业与企业发展对于人才的具体要求,使课程的内容与生产加工任务对接,极大地提升了课程内容的实用性,对于当地食品行业的可持续发展以及高职食品类专业如何培养能够胜任社会需求的人才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高职院校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模式下的人才激励制度建设是提高教师深入实训基地安心提高技能的根本所在,目前高职院校的人才激励制度不健全,对教学研究成果更加看重,教师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教研上,没有把实践成果转化等引入到教学中,特别是实践技能的提高。一方面,部分教师不能很好地将实践经验、成果运用到课堂教学;另一方面,教师本身缺乏实践经验,更加擅长理论研究,严重制约了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高职院校应以人才激励制度建设为抓手,出台鼓励教师积极深入实训基地一线从事教学、科研管理工作,特别是青年教师,从而使得实践教学得以长足发展,同时也应出台惠及企业公司工程师的一些政策,使校企双方共赢在教师、工程师身上得到真正的体现[6]。
学院依托基地,将乳制品加工技术、传统乳制品加工技术课程进行改革,进行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育人模式,一方面是学院利用高职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与当地生产企业深度合作的切入点和有效合作途径,在校企双方共赢的前提下,教师则通过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模式极短时间内会成为双师型教师,企业工程师得到了综合素质的提高,学生毕业后能够与企业零距离上岗;另一方面,通过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课程的实施对食品安全地方标准的应用情况进行跟踪,了解其在生产企业落实情况,使学生在教学、科研整个过程中得以实践,真正达到了创新型技能人才的培养。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是当今职业教育的主流,是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途径。高等职业教育“要深化教学改革,积极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鼓励学生加入科研项目组,加强实训实践能力培养,大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实践能力,使科研创新与人才培养相结合”。产教深度融合是提升高校教学质量,成为国家教育的核心理念,也是高等院校培养人才的重要途径之一[7]。产校融合、校企合作是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新型教育模式,培养高水平、高质量、学识与实践兼具的技能人才。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推动了高职院校与企业的信息与资源共享,让知识转变为生产力,让社会资源转变为办学资源,让高职院校不再担心学生的就业,企业乐于给予学生实习机会。产教融合依托高校、企业资源极大降低人才培养成本,实现高效与企业的共赢。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不仅能够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还能够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更多的高质量的人才。校企合作和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能有效地缩短学生适应企业周期,这对于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推动意义。
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满足企业与产业所要求的职业标准,促进学院食品质量与安全等专业职业教育改革与创新,拓展学院专业实训基地建设,培育双师型队伍建设,最终实现学院职业教育,专业与产业、企业、职业最有效的对接。并结合学院的实际及自身发展的需要,以实训基地为依托,以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课程为切入点,对人才培养模式的进行研究,与岗位对接课程,全面优化课程结构的研究。通过课题研究,解决职业教育的核心问题——职业教育质量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