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玉米螟绿色防控技术防效的因素

2021-12-05 12:38吴翠平龚国淑孙小芳
四川农业科技 2021年1期
关键词:白僵菌赤眼蜂杀虫

吴翠平,龚国淑,李 颖,孙小芳

(四川农业大学农学院,成都 温江 611130)

玉米螟是影响全国粮食生产最为重要的“十大病虫害”之首,发生范围广、面积大、造成损失最严重。寄主植物达200多种,主要为害玉米、高粱、水稻和棉花等,其中玉米受害减产最重。在全国各玉米产区常年发生面积超过1333万hm2,一般年份减产10%~30%。在四川省常年发生面积超过30万hm2,约占玉米种植面积的30%,严重制约我省玉米生产持续稳定发展。

长期以来,化学药剂一直用于玉米螟的防治,防效虽然较好,但药剂一般毒性较强,农残高,污染环境,且易产生抗药性。随着绿色植保理念的提出,绿色防控技术在玉米螟防控上的研究应用越来越广泛。目前,国内外应用的玉米螟绿色防控技术主要包括杀虫灯、赤眼蜂、性诱剂、白僵菌及苏云金杆菌的应用等。但这些绿色防控技术的防效受到区域生态因素、气候条件、田间栽培方式、绿色防控技术自身特性、农事活动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在实际应用过程中防治效果不理想。本文对影响玉米螟绿色防控技术的因素进行了全面的概括,使种植户们在应用绿色防控技术的过程中,针对每种绿色防控技术,把握关键影响因素,提高防治效果。

1 玉米螟的危害特征及发生规律

玉米螟属鳞翅目螟蛾科,是典型的钻蛀性害虫。主要分为2种:亚洲玉米螟(Ostriniafurnacalis)和欧洲玉米螟(Ostrinianubilalis),国内主要以亚洲玉米螟危害为主。玉米螟一生分为4个阶段,以卵—幼虫—蛹—成虫为一生命周期,其中幼虫是玉米螟一生中为害作物的唯一虫态。玉米螟幼虫蛀穿心叶后导致展开的玉米叶出现一排排小孔;雄穗抽出后,玉米螟幼虫就钻入雄花危害,造成雄花基部折断;雌穗出现后,幼虫即转移雌穗取食花丝和嫩苞叶,蛀入穗轴或食害幼嫩的子粒;另有部分幼虫由茎秆和叶鞘间蛀入茎部,破坏组织,造成籽粒不饱满、折茎、折穗、倒伏,甚至颗粒无收,严重影响玉米产量和质量。

四川省的玉米螟一年发生2~4代。以老熟幼虫在玉米、高粱等寄主植物茎秆内越冬。越冬幼虫3月上、中旬开始化蛹,蛹期8~10d。3月下旬至4月下旬越冬代成虫盛发,在玉米或高粱上产第一代卵。一代幼虫在4月至5月盛发危害,此时春玉米正处于心叶期,危害很重。二代幼虫6月至7月为害夏玉米(心叶期)和春玉米(穗期)。三代幼虫8月中、下旬进入盛发期,为害夏玉米穗及茎部。幼虫老熟后于9月下旬进入越冬。玉米成虫昼伏夜出,有趋光性,夜间交配,交配后1~2d产卵。成虫将卵产在玉米、高粱、棉叶叶背中脉附近。幼虫一般喜欢在有糖味、高温高湿的地方聚集,所以植株糖分含量较高时易导致玉米螟危害。

2 影响玉米螟绿色防控效果的因素

2.1 影响杀虫灯防治效果的因素

杀虫灯主要是利用光波和害虫的趋光性、趋波性,引诱害虫扑向光源,再利用高压、药物、水淹等方式达到诱杀害虫的目的。杀虫灯的种类非常多,包括黑光灯、高压汞灯、频振式杀虫灯、太阳能杀虫灯、双波灯、粘胶灭虫灯、光电生物灭虫器及LED灯等。在玉米、水稻、蔬菜、烟草等农作物上广泛应用,防效显著。

影响昆虫趋光性的因素均能够影响杀虫灯防控技术的应用效果,主要有杀虫灯波长、光照强度、气象因子(温度、湿度、降水、气压)等。玉米螟雌雄蛾对杀虫灯不同波长的趋光性不一样。雌蛾对474nm波长最敏感;雄蛾对454nm最敏感。四川农业大学农学院植物保护系病虫害防治课题组前期研究结果表明,烟草主要害虫对375nm、405nm 2个波段最敏感,因此将这2个波段选为烟草主要害虫的最佳诱集波段。在此基础上,发明了一种LED单波长诱虫灯管[1],用于防治烟田主要害虫,效果显著。此外,光照强度和气象因子也能影响杀虫灯的防控效果,在同一光波条件下,同种昆虫对不同光照强度的趋性不同,部分昆虫在一定光照强度以上才表现出明显的趋光性行为,而且随着光强增大其趋光性反应率增大。温度、相对湿度和降雨情况与诱虫量有显著的相关性,温度表现为正相关,相对湿度和降雨表现为负相关诱虫量随着气温的升高而显著增加,随着气压或温度的升高以及降雨的发生显著减少,可见,高温、低湿、低气压和少雨天气有利于提高农田灯光诱虫效率。

2.2 影响赤眼蜂防控技术应用效果的因素

赤眼蜂(Trichogramma)是当前世界生物防治中应用面积最大、最有效的天敌昆虫。研究表明,在玉米试验田投放赤眼蜂防治玉米螟,平均防效达75%以上[2]。然而,在实际应用过程中,赤眼蜂的防效主要受田间温度的影响。赤眼蜂繁殖和存活的最优温湿度条件分别为20~29℃和40%~60%RH;较低阈值为9℃和25%RH;较高阈值为36℃和70%RH。孙光芝[3]研究表明,赤眼蜂羽化最适温度为26℃。Orr等[4]报道,位于地表的赤眼蜂羽化率(温度35℃以上)远低于位于玉米叶上(温度35℃以下)的赤眼蜂羽化率。董杰等[5]和Mansfield等[6]的研究表明,赤眼蜂的成虫存活时间与温度呈显著负相关。田间温度也可能影响赤眼蜂的日活动节律。

2.3 影响性信息素诱捕效率的因素

玉米螟雄蛾对雌蛾释放的性信息素具有明显趋性,利用此特性,将人工合成的性信息素放于田间,诱杀雄虫或干扰其交配行为,减少田间的有效卵量,以此防治玉米螟,效果显著。研究表明,在玉米试验田放置性诱捕器,平均防效达71%以上[2]。

影响性信息素技术应用效果的因素包括诱捕器放置高度、诱芯剂量等。性信息素诱捕器的悬挂高度影响其防效,最佳悬挂高度根据作物和害虫种类而定。例如:防治玉米螟时,性诱剂在玉米上悬挂高度以1.5~2.0m诱捕玉米螟效果较好[7];诱捕器高度位于作物顶端1.5m处其诱捕量最大;Alam等[8]得出将诱捕器设置在高作物0.25m处较水平作物低作物顶端0.25m的效果更好。除此之外,Mazumder等[9]试验得出诱芯离地面1m时有良好的引诱效果。信息素诱芯剂量也是影响其防效的因素之一,诱芯量过少,不能起到防效作用;诱芯量过多,成本太高,造成不必要的浪费。

2.4 影响白僵菌防控技术应用效果的因素

白僵菌是一种广谱性的昆虫病原真菌。白僵菌防治玉米螟的作用方法主要有封垛防治和玉米灌心2种,前者防治玉米秸秆垛内的越冬代老熟幼虫,减少越冬玉米螟的幼虫量,玉米螟田间防效达70.8%;后者于田间玉米螟幼虫蛀茎危害,将白僵菌颗粒剂投放玉米心叶内,减少田间玉米螟幼虫的危害,平均防效达87.3%。白僵菌的防控效果受温湿度和光照条件影响。白僵菌防控技术的应用效果受环境影响较大,主要是相对湿度和温度的影响。白僵菌的分生孢子在相对湿度90%以下很难萌发,但侵入到昆虫体壁后,相对湿度范围较广。白僵菌对温度的要求范围比较广,5~30℃温度条件下一般都能萌发,生长,最适温度为25±1℃,高于37℃条件下培养很难萌发。白僵菌孢子萌发的最佳温度和湿度分别为25~30℃、RH 95%~100%,每年7月上中旬正是高温、高湿季节,玉米喇叭口内的温、湿度有利于白僵菌孢子萌发和菌丝生长,此时是玉米喇叭口内撒入白僵菌颗粒剂的最佳时期,能将玉米螟幼虫消灭在1~2龄期。

光照对白僵菌孢也有一定的影响,自然光照射显著降低白僵菌的孢子萌发率,自然光光照时间在6h内对孢子萌发无影响,在10h以上对孢子萌发率有影响。而撒入玉米喇叭口内的白僵菌颗粒剂,有玉米叶遮阳对孢子萌发率影响不大。

2.5 影响Bt防控技术应用效果的主要因素

苏云金芽孢杆菌(Bacillusthuringiensis,简称Bt)是一类革兰氏阳性芽孢杆菌。苏云金杆菌制剂本身是一种含活性生物的杀虫剂,其活性和稳定性受多种环境因素的影响。阳光中的紫外线是影响苏云金杆菌制剂活性的主要因素之一。太阳光紫外线对芽孢有杀伤作用,苏云金杆菌芽孢在室内紫外线照射10min,99.9%失活,暴露在自然光下30min,50%失活,60min,80%失活。

温度是影响防效的另一重要因素,一般可把应用苏云金杆菌制剂的温度分为下列几级:最适温度24~32℃,较适温度18~24℃,不适宜温度13~17℃,当低于13℃,使用效果极差。

3 小结

在玉米螟绿色防控技术的实际应用过程中,区域生态因素、气候条件、田间栽培方式、绿色防控技术自身特性、农事活动等多方面因素影响防控技术的防效,导致该技术大面积推广受阻。因此,综合考虑各种因素,需优化绿色防控组合方式,探索新型推广模式,提高防治效果。利用赤眼蜂携带Bt(苏云金芽孢杆菌)防治害虫是目前生物防治研究中的一个热点,载Bt菌赤眼蜂的防效比非载菌赤眼蜂高23.38%。“性诱剂+Bt”和“杀虫灯+白僵菌”组合模式对玉米螟防治效果达80%以上,均优于单项技术的应用效果。此外,需加强玉米螟绿色防控技术培训和宣传。绿色防控手段是新技术,农业基础知识要求高,需要各级农业行政部门、植保技术部门强化技术培训、宣传及推广工作。

猜你喜欢
白僵菌赤眼蜂杀虫
赤眼蜂品系对玉米螟卵的寄生潜能分析
5种赤眼蜂品系对米蛾卵和梨小食心虫卵的选择偏好研究
球孢白僵菌与苦参碱混用对双线卷裙夜蛾的协同增效作用
农用杀虫灯在我国的研发及应用分析
赤眼蜂对土沉香黄野螟的防治效果
4种不同品牌杀虫灯对遵义烟田昆虫的诱杀效果
无人机喷撒白僵菌防治越冬代马尾松毛虫效果研究
“杀虫专列”
小学生发明杀虫剂
不同培养盘对白僵菌生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