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要素变化对于渔业的风险评价及应对策略

2021-12-05 11:19李明新赵金成宋丽姿
农村实用技术 2021年10期
关键词:溶氧水溶富营养化

李明新 赵金成 宋丽姿 马 嵩

(1.莱西市农业农村局,山东 莱西 266600;2.平原县农业农村局,山东 平原 253100;3.济南市水产技术推广站,山东 济南 250000)

鱼类依赖水而生,故水质环境的变化,将直接影响到鱼类的正常生长及对疾病的抵抗力,严重者甚至会引起鱼类的大量死亡,本文主要从水质环境可能的对养殖生物的胁迫影响作下列几项探讨:

1 溶氧胁迫

溶氧是水质环境中一个重要指标。溶氧的高低决定于鱼类的生长、理化指标以及免疫应答的水平。水中溶氧量是随着季节的变化,而有所增减。一般在夏天由于水温升高、蒸发快,再加上鱼虾代谢率增加,造成水中溶氧量较少;反之,冬天水温较低、鱼虾代谢率降低,故水中溶氧量较高。如果水中溶氧量降低到某一限度以下时,即会影响到鱼类的生长,我们称为临界水溶氧,此时鱼类并不会死亡,但若水中溶氧继续降低到不能满足鱼类生理上最低需要时,则往往因室息而导致死亡,我们称为致死水溶氧,致死水溶氧依鱼虾种类、环境、水温等等因素而异,如斑节对虾的致死水溶氧为3mg/l,克氏原螯虾的致死水溶氧平均为1.5mg/l,通常稚虾的致死水溶氧比成虾为低。当水中溶氧减少到一定程度时,鱼类会感到呼吸困难而游到池表层,将口伸出水面吞取空气,这种现象即所谓的浮头。一般说来,鱼类在黎明时最容易产生浮头,不过通常危险性有限,因为天亮之后,水生植物就可以进行光合作用,产生氧气溶在水中,此为水中溶氧最主要的来源。但是在夜间水生植物的光合作用停止时,鱼类和其他水生生物仍需进行呼吸而消耗氧气,如此水中溶氧逐渐降低,到天亮前水中的溶氧量必然降至最低限度,这就是为什么鱼类浮头的现象多发生在清早日出之前的缘故。如果鱼池在上半夜或半夜后鱼就开始浮头,这表示池中严重缺氧,此时若不及时抢救,会造成养殖鱼类大批死亡,甚至全部死亡,这种现象称为泛池。泛池发生的季节通常在7~9月间,天气闷热、气温上升、气压下降或大雷骤雨情况下,最易在半夜发生,此时全池的鱼多狂奔冲撞、横卧水面,奄奄一息。由于此时鱼类肚皮朝上,故又称为泛白,如不急救,有引起全池鱼类死亡的危险。

应对策略:

(1)适度投喂:在养殖前,应经由实验测出其进食量为标准(以占体重百分比表示),通常稚鱼进食率大,因为其代谢快且成长快速,而成鱼则进食量较小,成长较缓。当水温过低时,鱼类摄食行为降低,此时应该减少投喂量,以避免饲料的浪费;而当天气闷热,水温过高时,也应该减少投喂量,避免过剩饵料沉积在池底,因腐败分解消耗氧气乃产生具毒性的硫化氢(H2S)。

(2)合理密度:在养殖之初应考虑到放养密度,以免因过度拥挤使养殖物产生空间胁迫,造成鱼长不大的现象,及减弱其对疾病的抵抗力,且使池中溶氧不足。

(3)补充水源:遇到鱼类集体浮头时,可以立刻注入大量新水来增加水中溶氧。

(4)添加制氧物:投放双氧水H2O2可通过化学反应增加水中溶氧,但瞬间的氧化还原反应也可能对养殖物造成损害,所以应该谨慎使用。

2 药物胁迫

近年来由于养殖业发展迅速,水产养殖病害也随着增加,有不少养殖户为了预防疾病发生或者为了除去池中杂鱼及杂草,在饲料中添加抗生素,大量使用除草剂及杀虫剂,这些固然有部分效果,但是不可避免的造成水质环境污染,这种污染产生的药物胁迫往往有下列几种后果:第一,各种病原微生物通过药物的选择性筛选,容易产生一些具备抗药性的细菌等。第二,药物用量的不准确,可能造成植物性浮游生物及动物性浮游生物大量死亡,使得池塘生态系统中初级生产量大大减少,同时杀死生态系统中的有益菌群及微生物等分解者,而失去生态系统完整性造成破坏,存在产生系统型养殖风险的可能。

应对策略:

(1)生物防控:可以在养殖水体中适当套养部分肉食性鱼类,通过食物链传递吃掉可能携带病原的老弱病残个体,较少传播风险。

(2)增强免疫:在养殖过程中,可以在饲料中添加维C及其他多糖类的免疫增强剂,提高养殖体本身抵抗力,较少病害爆发的风险。

(3)彻底清塘:冬天晒池时应把池中水全部放掉,并将泥土翻松,除去适量的池底污泥,以免使水质恶化。同时施放生石灰,藉以除去病原微生物。

3 化学污染胁迫

近年来由于社会各产业高速发展,许多企业产生大量的污水排入自然水域,大部分的污水对水产养殖而言,具有相当的毒性,特别是化学性污水,往往可严重威胁到水生动植物的生存,或削弱鱼抗病机能,引起传染性疾病的流行。对鱼类产生毒害的化学污染胁迫物质主要有下列几种:

(1)硫化氢(H2S):食品工厂或下水道污水往往含有硫化氢,当其含量达一定浓度时,能严重地毒害鱼类,因为当硫化氢含量过多时,会使鱼类血液失去与氧结合的能力,铁和硫等游离物质使水中有机物质吸附,而沉到水底聚积,所以在底泥中往往有硫化氢存在。

(2)酸碱度(pH):各种工业污水许多也都含有强酸强碱物质,可以使得水体的pH值短时间内发生变化。一般水产养殖物所能适应水中碱酸度约在6~8之间,过酸、过碱都会造成不良的影响,酸能侵蚀鳃组织,使组织产生凝血性坏死、粘液分泌增加、腹部充血。当pH值小于4.5时,会导致鱼体死亡。酸的另外一个作用是阻止蛋白质产生变性,造成鱼组织、器官失去功能;而当pH值大于10时,强碱环境下的作用是能使鳃的分泌物发生凝结,导致鱼呼吸困难而死亡。

(3)重金属盐类:重金属如铅、锌、铜、汞、银、镍、镉、锰等,在水中达到一定数量时,也能对鱼产生毒害作用。根据国内外诸多文献描述,这些重金属离子对鱼类的毒性是一种外毒,与鳃所分泌的粘液结合成蛋白质的复合物,覆盖在整个鳃部和体表,并充塞在鳃瓣间隙里,使鳃丝的正常活动发生困难,阻碍了鳃组织与水的接触面,因而不能进行气体交换,最后发生窒息而死。

应对策略:

(1)合理解毒:发生重金属污染时,可以利用胶体附着及沉淀左右,去除重金属的离子毒性。

(2)水源控制:进水方式尽量不采用明渠的方式,对进水口周边可能的化学污染源进行勘察排除,防范水源污染。

4 富营养胁迫

水体富营养化指的是水体中N、P等营养盐含量过多而引起的水质污染现象。其实质是由于营养盐的输入输出失去平衡性,从而导致水生态系统物种分布失衡,单一物种疯长,破坏了系统的物质与能量的流动。是威胁水产养殖生产的一项重要风险因素,富营养化的危害表现主要如下:

(1)富营养化最主要的危害方式,是藻类大量繁殖对养殖水体产生的毒害。其中最主要危害种是甲藻和蓝藻。甲藻是常见的单细胞浮游植物,在鱼池中对鱼类产生危害的甲藻一般为双鞭藻纲的多甲藻属与裸甲藻属的一些种,多甲藻为黄褐色,大量繁殖时,在阳光照射之下反映出红棕色,而裸甲藻则为蓝绿色。由于甲藻死后产生甲藻素,而引起几乎绝大部分鱼类的中毒。甲藻和蓝藻都喜欢生长在含有机物多、硬度大,呈微碱性的水体中,生态竞争优势大,很容易在富营养化状态下形成优势种,同时对环境旳改变非常敏感,如果水温、pH值的突然改变,都会大量死亡。这两种藻类鱼体很难进行消化,死后都可以产生的藻毒素,加上死去的藻体在水中腐败变质大量耗氧,养殖水体短时间内缺氧使得养殖生物大量死亡。这些都是富营养化胁迫的原因。

(2)在富营养化状态下,单一物种大量生长,短时间内进行高强度的光合作用产生大量氧气,当溶氧形成过饱和状态持续下去,一般氧气的饱和度约超过300%,就容易爆发气泡病。气泡病发生是在几天内鱼的头部、颊部及鳍等处就会发生气或气泡,并呈现眼球突出、内出血及腹部膨胀等严重症状,终致死亡。其死因除鳃部的气体阻塞外,还有代谢机能的异常。

应对策略:

(1)生物多样性保护:保持水体藻相平衡,在水体中增加软体动物、甲壳动物及微生物等物种种群,形成食物链生态位制衡,用生物多样性来控制富营养化水体,增加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2)鱼菜共生模式运用:通过鱼菜共生的养殖模式推广,将更多的能量层级引导到可以产生经济效益的水生蔬菜产物中。

(3)除藻剂应用:当短时间藻类爆发时,可以用0.5ppm硫酸铜溶液全池遍洒,可有效地杀灭甲藻及蓝藻等有害藻类。

猜你喜欢
溶氧水溶富营养化
水肥一体化模式下多元水溶肥对制种玉米性状和效益的影响
生根提苗就用碧邦有机多肽氮水溶肥
注意施肥新方向
水溶性肥料
浅谈制药企业中的发酵工艺优化
国内生态浮床研究进展
高效溶藻菌对富营养化水体的治理效果
中国农业面源污染研究进展
溶氧对氨基酸发酵的影响分析
人工浮岛技术净化废水研究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