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宝珍
(甘肃省陇南市武都区水务局,甘肃 陇南 746000)
武都区位于甘肃省东南部、陇南市中部、白龙江中游,地处秦巴山地结合部,素有“巴蜀咽喉、秦陇锁钥”之称,是甘肃、陕西、四川三省交通要道。气候温和、四季分明,素有“陇上江南”“植物大观园”“中国油橄榄之乡”“中国花椒之乡”“千年药乡”之称[1]。白龙江在城南穿城而过,市区段河道总长度 29.37km。近年来,由于白龙江中、上游河段大量水利枢纽工程的建成,改变了天然河流的挟沙条件,造成了部分河段河床演变,白龙江干流陇南市区河段呈下切趋势。另外,近几年,兰渝铁路、武罐高速公路、成武高速公路等国家重点项目先后开工建设,当地建筑材料需求量不断增大,白龙江河畔砂料开采数量猛增,加剧了白龙江河床下切,造成白龙江多处已建堤防工程以及几座跨江大桥出现不同程度的基础悬空和裸露,正常水位下降,沿江两岸居民饮水、农业灌溉出现困难[2]。部分已建河堤设防标准低,基础埋深浅,仅为2m,受水流冲刷后基础悬空易垮塌,每年汛期,堤防随时可能被毁;部分已建工程年久失修老化,堤基被冲刷破坏,堤身坍塌,渗流严重,整体稳定性较差,难以发挥作用[3]。因此急需对白龙江干流陇南市长江大道河道河床下切段进行治理,稳固河床,在健民桥下游 560m处兴建固床坝1座,兴建固床坝工程稳固河床,维护河道生态,同时增加水域面积,打造与沿江风景线相协调配套的水利景观。
陇南市规划市区上至两水镇泥湾沟下至汉王镇佛堂沟,白龙江在城区南侧穿城而过,市区段河道总长度约 29.37km。白龙江河道演变主要分以下三个阶段。
(1)“5.12”地震以前,由于武都区有大小泥石流沟道约 197 条,左岸 100 条,右岸 97 条,特别是危害严重的 32 条泥石流沟道口,大量泥石流堆积,使泥石流涌向上游,与白龙江顶冲,致使白龙江河床多处缩窄,形成卡口,行洪断面减小,水流挟沙能力降低,河床淤积抬高,形成“水比地高,水比城高”的悬河,使沟口两岸村民、耕地经常被淹,武都城区堤防的防洪能力逐年降低,城区随时面临洪水的威胁[4]。此阶段属淤积阶段,以疏浚为主要任务。
(2)近几年来,由于“5.12”地震灾后恢复重建项目、兰渝铁路、212 高速公路先后开工建设,工程建设取砂量较大,白龙江河床下切严重,导致八十年代修建的白龙江堤防、灾后恢复重建的堤防以及几座跨江大桥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基础悬空和裸露的情况,此阶段以冲刷为主,以稳固河床,保护堤基为主要任务。因此急需对白龙江干流陇南市区河道进行综合治理[5]。由于河道下切,地表水及地下水位下降,造成沿江两岸居民饮水、农业灌溉困难,因此急需对白龙江干流陇南市区河道进行综合治理。
(3)未来几年后,随着国家及市县重点项目结束,基建工程减少,水土保持工程措施的收效,以及河道管理的规范和严格后,白龙江河道逐渐会达到冲淤平衡。白龙江陇南市区段两岸共有十多条支流汇入,其中南岸较大支流有拱坝河、渭子沟、姚寨沟,北岸有泥湾沟、沟坝河、北峪河等,这些支流河道均具有水急、谷深、岸陡、夏秋季多山洪等特点,沟道泥石流造成沟口淤积,堵塞河道,多处出现卡口现象[6]。北峪河以上,河道宽窄不一,在 80~150m 之间;北峪河至栈道湾之间,治理后的河床较宽且平顺,河道宽 220~260m 之间;栈道湾以下河道变窄,河道宽60~120m 之间,尤其麻池桥和将军石桥处,已形成卡口,是造成城区淤积的主要原因。
项目区位于白龙江中游,属山区河流,地形复杂,河流发育过程以前以淤积为主,近期以下蚀为主,切割强烈,并呈蛇曲状展布。河谷地貌形态呈“U”字型, 受现状河谷控制,河道两岸均有阶地发育,两岸阶地发育不对称,左、右两岸 I 级阶地均发育连续,局部出露零星残留 II 级阶地,左岸 I 级阶地发育,I 级阶地阶面宽250~550m,前缘高出现代河床 1.0~1.5m,II 级阶地阶面宽 50~150m,前缘高出现代河床 5.0~10.0m,两岸洪积台地与河谷地阶相互交错,两岸现代河床部分地段位于滑坡体前缘及山梁陡坎下,I、II 级阶地在工程区内均为上迭阶地,现代河床内由于受人工改造影响呈蛇典状,显得极不平整,从而影响行洪安全。河漫滩发育不全,由于水位变化频繁及河流呈蛇曲状,河床及河漫滩不稳定,河槽左右变动。
1971、1980、1984、1987年洪灾和泥石流灾害损失严重,特别是1984年大洪水和泥石流,给武都区带来严重损失,城区三分之一进水,倒塌房屋 13200 余间,造成直接经济损失 2.19 亿元。目前,防洪工程至今已运行了20余年,工程老化、坍塌、残缺不全,特别是水毁情况严重,存在安全隐患。加之频繁的泥石流灾害,致使河床堵塞和抬升,洪水与泥石流灾害也同样影响着两水、吉石坝、东江、汉王等地区的防洪安全,成为制约陇南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工程实施后,不但稳固了河床,疏通了河道,保护了武都城区所有的基础设施,以及兰渝铁路和武罐高速公路等国家重点项目,使整个白龙江干流陇南市区河道的防洪安全隐患可以得到解决。
陇南市武都区山大沟深,山高谷深,峰锐坡陡,风化侵蚀强烈,植被稀少,滑坡泥石流发育,水土流失严重,土地资源短缺,自然灾害频繁,生态环境脆弱,属国列贫困县。目前沿江两岸泥石流冲积扇分布着村镇和农田,工程区白龙江两岸有8 个乡镇,16.8万人,是全区人口密集区,既是主要产粮区和高效农业开发区,也是长江上游受洪水、泥石流威胁的重灾区,武都城区又是全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流域内河流众多,降雨集中,加之自然条件恶劣,河道易淤积堵塞,洪水灾害发生十分频繁。建国后,沿江川台地区陆续修建了部分堤防护岸工程,但受经济条件所限,投入不足,顾此失彼,防洪工程建设缓慢,基础设施滞后,工程标准低,每遇汛期,江河洪水、泥石流灾害严重威胁着沿江两岸城镇、乡村、农田、厂矿企业、公路及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严重制约了经济的发展,急需建立科学完善的防洪体系。
近年来,随着社会发展,沿江两岸居民对生活居住及休闲娱乐环境的要求不断提升,政府在白龙江两岸陆续投入大量资金,不断完善沿江湿地公园相关配套设施,逐渐形成一道靓丽的沿江风景线,而裸露的河滩与湿地公园显的极不协调。经分析论证,可在满足固床坝功能并保证坝址断面行洪能力的基础上,行成一定的水面,建设以湿地公园为主,水面景观为辅的配套生态水利景观,两者相辅相成,和谐共存,打造与沿江风景线相协调配套的水利景观。
通过对分析农村生态河道演变,并制定相关修复措施,可以有效保护两岸堤防基础,保证河道的设防标准,改善河道现状,增加水域面积,恢复和强化河道行洪、排污等综合功能,稳定河势。同时,工程的实施可清除河道内淤积障碍物,使该河段的防洪安全得到保障,有效改善水环境,适应河道的自然性、安全性、生态性、亲水性的要求,体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治水理念,实现自然生态系统和社会经济系统的良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