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宇燕
(广西省陆川县农业机械化技术学校,广西 陆川 537000)
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为三农工作的开展指明了方向,是十九大报告中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的重要助推力。乡村振兴战略的根本目标在于如何解决好农村人才匮乏的困境,也就是解决好“谁来种地”“怎么种地”的问题。而大力培育高素质农民就是解决上述问题的有效手段,因此深入剖析当前培育工作所存在的问题,并积极寻求解决之策,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农村经济发展迎来了巨大机遇,但受农村劳动力大量流失、农村产业发展动力不足等因素的影响,使得农村产业面临着巨大挑战。基于当下乡村农业发展的关键时期,相关部门必须审时度势,意识到当前乡村农业发展所面临的具体问题,秉承实事求是的态度,以积极乐观的心态开展乡村振兴工作,推动乡村经济发展路径的转型升级。而乡村农业转型的核心内容就是激发乡村内动力,因此培育高素质农民成为了激发乡村内动力的有效路径[1]。同时,随着国家对乡村振兴、经济转型等问题的重视,如何为乡村注入更多新鲜血液,培育集科学文化知识、高效管理能力、现代农业经营能力于一体的现代农业从业者,从而推动农村产业转型升级,是当前乡村重要的工作内容。在策略性研讨下,如何解决农村大量劳动力流失问题,是我国农业发展亟待思考的重要问题,同时也迫使我国农业转型升级,在经济可持续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
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指标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成功与否,加快乡村建设进程,加大乡村发展力度,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如农村经济产业,无论是种植业、畜牧业,亦或是旅游业的发展,都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农村建设与城市发展不同,无论是在经济还是物质上都存在较大差距,因此要想推动农村产业发展,就必须投入更多的资源,其中人力资源的投入恰好就体现在高素质农民培育上[2]。与传统农民不同,高素质农民思想认知更高,符合国家战略发展要求,具有较强的职业素养、健全的知识体系以及丰富的产业经验。而通过培育高素质农民,对于实现全面小康、实现共同富裕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当前,随着农村劳动力大量流失,空心化问题日渐凸显。对此,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来缓解农村人口外流,但却无法遏制这种趋势。一方面,因为城市资源丰富,尤其是教育、医疗、就业资源丰富;另一方面在于城市发展空间更大,可以满足人们日渐多元的生活需求。可见,农村产业发展因空心化问题受到严重影响,甚至形成了恶性循环,农村人口持续减少,农村产业发展动力愈发不足。所以,要想发展农村产业首要问题就是解决空心化问题,通过构建现代化的发展理念,扩大农村劳动力发展空间,拓宽农民收入来源,让越来越多的人愿意留在农村发展,而高素质农民培育为此提供了有效路径。
在高素质农民培育中,主导部门是各级农业农村部,同时也需要其他职能部门的通力配合。当前,培训实施的主体是农业农村部门,但其尚未与相关职能部门形成合力,同时教育部门也未实施学历教育,制约了高素质农民培育大格局的形成。具体而言,主要体现在以下3方面:一是管理机构单一。目前,基本上是由农业农村部门全力负责,各地也多是由农业农村科教管理部门负责开展培训,但在人员配备上明显不足,大多只有1~2名工作人员。二是培训机构单一。目前,农广校、民办培训机构等培训组织,无论是师资力量还是教育水平,都具有较大的局限性,而全日制高、中等农职院校、农业本科院校等资源丰富、师资力量雄厚,却并没有在培训中占据主导地位[3]。三是评价机构单一。目前,大多数实施高素质农民培育工作的市县,对于培育质量评价并没有引进专业的第三方机构参与,项目验收多是由实施机构开展。
大多数培育课程依旧采取的传统讲授式课堂模式,这种方式并不利于学员知识的汲取,同时也难以调动学员的参与积极性。而在培训时间上,每年下达培训任务的时间多集中于下半年,并要求年底完成培育任务,因此留给各县培育机构的时间仅只有两三个月。而下半年又正值秋冬收割季节,培育时间与农业生产面临冲突,使得很多机构培训流于形式,培育效果不理想。在培训内容上,各培训机构内容同质化现象非常严重,导致高素质农民兴趣度不高,即便参与培训也“心不在焉”,反而造成培训资源浪费。
尽管当前国家已经出台了高素质农民培育基地认定方案,但并没有后续配套措施,导致培训机构申报性较高,但是培育工作落实却不到位。近年来,我国加大了对高素质农民培训的扶持力度,出台诸多措施以求提高培训成效,但是在地方执行时遭遇重重阻碍,难以落地执行。尤其是一些地方将培育专项资金与扶贫资金混用,极大地打击了地方部门开展培育工作的积极性。根据调查还发现,一些培育基地对高素质农民后续追踪服务流于表面,很多农业生产过程中的实际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这主要还是因为未建立起健全的高素质农民培育制度,绩效评价、培育立法等缺少制度保障。
建立健全的培训体系,对各类教育培训资源进行统筹规划,鼓励社会其他力量积极参与培训工作,使农民参训率及满意度全面提升。各地要借助农业广播电视学校的教育资源优势,推动优质资源向基层下沉,使得培训更有针对性。依托涉农职业院校,立足地方现代农业发展需求,广泛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依托科研院所、推广机构,鼓励基层农技人员做好服务工作,落实技术培训与跟踪服务工作[4]。农业龙头企业应主动承担起提供实训基地、平台的任务,鼓励各级机构发挥资源优势,不断拓展高素质农民培训服务。巩固管理队伍,强化支撑队伍,提高师资力量,培养出一批专业精、技术强的农民讲师,对专、兼职讲师比例进行优化调整,切实提高师资水平。
培训内容应当以能够提高种养等效益的实用技术为主,采取多样化的培训方式,拓宽农民知识面,提高对技术的掌握情况。同时,培训内容应当遵循高素质农民培训要求,符合当地产业发展规划,契合农民真实需求,有针对性地设计培训课程。培训课程可以包括农作物的生产经营、农产品市场营销、现代农业生产与经营、计算机技术等内容。在培训过程中可以聘请行业专家或实践经验与理论兼具的技术性人才担任培训讲师,采取“室内培训+田间授课+现场指导”的培训方式,推进课堂培训与田间实训结合,指导高素质农民有效开展农业生产[5]。此外,还应通过师生互动、典型案例分析、经验交流、问题讨论等方式,真正发挥培训价值。
建立健全的培育监督和评估机制是当前工作重点,尤其是要规范认定管理流程,探索更符合时代发展的高素质农民认定机制。一是建立培训资金专访评估机制,以确保培训资金的申领和使用更加规范,以此来降低资金管理风险,真正实现专款专用[6]。二是建立培训质量评估机制。针对培训机构建立健全的质量评估机制,通过制度来督促机构认真落实培训工作,避免出现敷衍了事行为。同时,通过质量评估机制搭建起信息互通平台,使得农民与政府部门之间沟通更加密切,一方面有助于农民及时获取培训信息,了解培训机构情况,同时也有助于政府了解培训机构在实际培训中工作的开展情况,以便能够及时应对,确保培训落实到位。
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加强高素质农民培育非常重要,是一项长期且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各方共同参与。只有切实将“人”的问题解决好,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村问题,建设起推动新农村发展的高素质农民,进而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在农村基层实施。因此,只有做好高素质农民培育工作,才能吸引更多优秀农民留在农村、扎根农村,为农村发展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