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来内地新疆高中班研究述评

2021-12-05 08:02吕后彬
民族高等教育研究 2021年1期
关键词:政策研究教育

吕后彬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科社教研部,北京 100091)

内地新疆高中班(以下简称内高班)是指选拔新疆的优秀应届初中毕业生到中、东部发达地区就读高中,利用发达地区的经济、教育优势提高新疆各族学生受教育质量的一种跨文化、跨区域的合作办学模式。内高班是国家针对新疆地区的特殊情况而制定实施的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少数民族教育政策。开班20年来,内高班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但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如何正确认识和解决内高班运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关系到内高班政策能否继续健康运行并实现其政策目标。为此,学界对其进行了较为全面的研究探讨。回顾这一历程,对内高班研究情况进行梳理、总结与评析,可以为内高班的后续研究提供有益参考,因而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一、内地新疆高中班研究现状

内高班作为党和国家支援新疆少数民族教育的一项优惠民族政策,其承担了多重政策目标,由此,也自然吸引了学界、教育界等各方的广泛关注。纵观20年来学界关于内高班的研究情况,可以从政策研究、教育教学研究、内高生适应性与认同问题研究、纪实叙述性实践研究等四个方面进行梳理归纳。

(一)内地新疆高中班政策研究

内高班作为一项具有国家战略意义的少数民族教育政策,政策研究在内高班现有研究中占有相当比例,现有研究主要从政策解读、政策运行管理模式、政策执行状况以及政策效果等方面展开。

1.政策解读

内高班政策颁布实施以来,国家及地方各级领导机关予以高度重视,着力督促、贯彻与落实内高班政策。教育部民族教育司余杰指出:“要利用内地发达地区的经济、教育优势,加大对边疆民族地区教育支援的力度,举办内地新疆高中班,着力培养和造就一大批坚定地维护祖国统一、密切联系群众、具有强烈革命事业心和一定业务能力的高层次少数民族优秀人才,对于促进新疆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增进各民族的大团结和凝聚力,保障国家的安全和边防巩固,意义重大而深远。”[1]为了贯彻落实好党和国家办好内高班的各项决议及精神,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教育厅基础教育处内地新疆高中班工作办公室阿不拉·艾买提从机构建设、社会宣传、辅导教师的选拔配备、文件政策规定以及如何安全派送内高班师生等五个方面重点介绍了新疆自治区党委与政府在内高班政策组织实施过程中具体安排部署,为推动内高班政策顺利落地做好了社会宣传与舆论准备。[2]

2.政策运行管理模式研究

关于内高班的政策运行管理模式,蒋夫尔认为目前在宏观层面已经形成了“高度重视—党和国家以及内地办班省市努力为办好内高班提供保障,高位拉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政府将办好内高班作为‘为民办实事’的重要工作来抓,关爱有加—新疆班学生在内地学校健康快乐成长,办学成效显著—为新疆培养大批‘民汉兼通’人才,返疆就业—成为开发建设新疆的骨干力量”的良性循环办学模式。[3]黄炜添等从承办学校的微观层面出发,在五年的教育教学管理实践中总结出了一套符合新疆班学生的办学模式:“第一,强化管理,保证新疆班办学的健康发展。第二,突出德育,保证新疆班的正确政治方向。第三,活化教学,保证新疆班教与学的针对性。第四,多管齐下,新疆班办学成效彰显。”[4]而张东辉、陈立鹏则在实地调研后肯定各承办学校内高班管理成绩的同时,也指出了各承办学校内高班管理政策的差异性及其在医疗报销制度、周末外出制度和家长探访制度等方面存在攀比等一些共性问题。[5]

3.政策执行状况研究

政策执行状况研究是现有内高班政策研究中关注度最高的一个焦点问题,主要从内高班的教学、管理、生活、学习等具体办班实践过程中取得的成绩、出现的问题等方面展开。欧登草娃以承办内高班的三个省(直辖市)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办班省市在城市的选择、学校的选择、办班规模和编班形式等方面的政策执行特点,为了解内高班政策的地方运行机制及其效果提供了有益借鉴。[6]吉苏尔·吉萨来提在对内高班发展现状的研究中,通过实证调查和文献资料的研究方法,阐述了开设内高班的意义及取得的成就,分析了内高班在学生思想、教学体制、民族文化教育、班级管理、扩招和高考招生等方面所存在的问题。[7]仵静和卢佳在其研究中介绍了内高班从2001-2007年的发展概况,揭示了内高班发展及建设中存在着文化适应、教学管理、教材使用和生活管理等四方面问题,并从政府、办班学校以及内高班学生本身三个主体角度出发,在政策宣传、教学改革、师资建设、教材编写、经验交流、分层教学、非正式课程、教育服务领域模式、公民意识和心理援助等方面提出了对策建议。[8]美丽开·吾买尔通过三个学期的定点田野考察,发现内高班在扩招、教学管理、学生培养目标、编班模式、师生文化适应性等方面存在或多或少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论述了内高班政策进行校本创新的必要性、可能性以及创新策略。为解决内高班政策执行中出现的问题以及推动内高班快速健康地发展提供了策略指导。[9]此外,欧登草娃通过实地调研对内高班学生流失现象进行了定性研究,分析了内高班学生流失的基本情况(数量、特点和流失去向)和产生这种变化轨迹及基本特点的主要原因,[10]尤其是重点探讨了内高班高考制度下部分生源流失问题,[11]为推动内高班政策研究开辟了新视角。

4.政策效果研究

吴海英在充分肯定内高班政策在规模、数量和质量方面取得显著效果的基础上,重点从招生自主权、招生标准和加分机制等三方面分析了影响内高班政策实施效果的制约因素。[12]欧登草娃认为内高班作为一项具有“国家战略”高度的政策,其长期效果与短期效果往往并不一致,因此,不能仅仅将“升学”作为内高班这项政策效果的终点,而必须对内高班学生大学毕业之后的就业、生活及思想状态进行考察之后才能对内高班政策作出全面的评价。并运用定性研究方法对进入社会后的内高生群体进行了追踪性研究[13]。虽然当前只有这一篇对内高班进行追踪研究的学术文献,但却有力地拓展了内高班的政策研究范围。

(二)内地新疆高中班教育教学研究

内高班的教育教学作为内高班政策执行过程中的核心环节,其成效的高低直接关涉内高班政策执行效果的好坏。所以,教育教学研究也是内高班现有研究中关注度很高的焦点问题。总体来看,这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内高班的德育、学生汉语使用情况、学科教学及教师教育方法研究等方面。

1.德育工作研究

党和国家实施内高班政策的重要目的是为祖国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内高班的德育工作也自始至终都是学界的一个研究热点。苏傲雪通过对北京市10所学校的3000多名内高班师生进行实证调查后,总结了内高班实施民族团结教育的三种主要途径和两个重要挑战,指出了内高班民族团结教育的现状与不足,并从强化混班教学、教师多元教育培训和社会融入等方面提出了对策建议。[14]周巧云“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分析了上海内地新疆班目前在思想品德教育方面所取得的成效及存在问题,并提出了建立统一可操作性的内高班德育考评体系、重视和加强对现行德育教育中薄弱点和空白点的理论研究和指导、强化内派管理教师的专业培养以及进一步加强新疆班学生的感恩教育、暑期政治思想教育等解决措施。”[15]付菊成认为要做好内高班学生的德育工作,除了要在讲政治的高度将德育工作放在内高班各项工作之首,还要坚持“严”“爱”兼顾的原则,充分发挥新疆学生的主体作用,以大德育观构建德育工作网络。[16]孙国保认为内高班作为承载特殊历史责任和政治任务的民族政策,内高班的德育工作必须做好“五观、四认同”教育、中国共产党党史教育、爱国教育、素质文明教育和民族团结与国家统一观念教育,并通过符合地区、学校与内高班学生个体实际情况的多种形式得以实现。[17]

2.汉语学习问题研究

不同于疆内的民语或者双语授课模式,内高班施行汉语授课模式。因此,内高学生的汉语学习情况以及能否顺利通过语言关等问题会直接影响内高班的教学效果与文化适应等问题。虽然内高班学生的汉语水平在新疆的初中生群体中是出类拔萃的,但当他们进入内高班后,面对完全异质性的语言和学习生活环境,如何提高内高班学生的汉语水平以减小这种区域间语言水平差异,也就成了学界关注的焦点问题。周瑾茹在语文教学中针对内高班学生的特殊情况,通过采取补习汉语拼音;组织听说结合的“课前五分钟”训练;深入挖掘教材,编演课本剧,拓展性戏剧表演,进行课堂辩论,开展情景对话和口头作文;开展学生“手拉手”活动、主题班会进行课外普通话口语交际强化训练等特殊的学习与训练,使内高班学生的普通话口语表达能力有了大幅度提高。[18]刘艳在对北京潞河中学和上海七宝中学内高班学生的语言使用现状和语言态度进行田野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语言使用、语言态度对学习成绩的影响。并指出了存在的问题以弥补学界对内高班研究的不足,为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内高班的教育教学质量提供了基础数据与建议。[19]王进在内高班汉语教学实践中总结了学好汉语的有效因素。他从教师、学生和语言环境三个方面分别阐述了教师的汉语水平、学生学习汉语时的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策略以及良好的语言环境对提高内高班学生汉语水平的重要性。[20]

3.教学方法与教师教育研究

由于内高班学生在基础知识、汉语水平、思维模式等方面都有异于内地学生,这就决定了内高班老师在授课时也要采取不同以往的方式方法,以提高内高班教学效果。因此,探讨更加适宜于内高班学生特点的学科教学方法与教师教育理论就成了内高班教育教学研究的重中之重。

教学方法研究。学科教学方法适当与否关系到内高班办学成效的高低,因而是内高班研究中的一个重点。杨菊认为为了提高教学效果,可以在内高班的信息技术教学工作实践中尝试“读-思-议-论”的教学模式,并在教学过程中重点关注内高班学生与内地学生之间的差异与内高班学生之间的差异。[21]元旭华认为把英语基础有天壤之别的学生放在同一个班级,用“一刀切、一锅煮”的方法进行教学,有悖于“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为了能够对不同个性的学生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得到适合自己的教育,提高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分层教学”是一种可行的方法,并重点对内高班英语分层教学的原则和策略进行了重点阐释。[22]而龚伟杰则基于内高班学生的特殊性考虑,提出了“数学‘走班’分层教学”的设想,并从实施“走班”的原因、“走班”的步骤以及“走班”后的教学等三个方面进行了详略得当的论证。[23]范树强认为在内高班预科新生的化学教学中,应该注重“导读、导思、导创”。同时要求学生在配合“三导”教学活动中要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利用所学过的知识和题目中所提供的信息综合解决问题,这样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实验能力和创新意识。[24]

教师教育研究。石心以“文化自觉”理论和“多元文化整合教育理论”为理论基础,重点对潞河中学内高班预科班语文教师实践性知识的内容构成、生成过程和影响因素进行了质性调查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促进内高预科班语文教师实践性知识发展的对策建议,总结了内高班教师实践性知识的某些规律、特点和经验。[25]这不仅有利于丰富和发展我国的民族教育理论,而且也有利于提高内高班办学政策实施的有效性,推动内高班教师队伍的专业化发展。

(三)内地新疆高中班学生适应性与认同问题研究

适应性以及由此衍生的认同问题是内高班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普遍遇到的问题,它不仅包括文化及情感适应性问题,也包括内高班管理制度及学习的适应性问题,因而是内高班研究中备受关注的议题。但既有研究对前者关注度较高,而对后者的研究则有所不足。

1.适应性问题研究

适应性问题是每一个内高班学生都会遇到的问题。对于内高生尤其是初来者而言,能否适应以及能够在多大程度上适应内高班的全新环境,这不仅会影响到他们的学习与生活,而且还会影响到他们的心理健康。当前关于内高班学生的适应性问题研究主要从文化适应、情感适应和学习适应等三个方面展开。

文化适应问题研究。乔磊认为“内高班”学生族际交往不适更多表现为个体小群体现象,而非整体现象。这与内高班学生在个体、群体、校际和区域间的差异性有关。[26]罗吉华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对内高班学生的文化适应问题进行了调查分析,指出了影响内高班学生文化适应性的内外部因素,分析了内高班学生在文化适应过程中表现出的阶段性特征和文化不适应的表现及其原因,说明了个体采取的适应策略是由外界社会和自身情况两方面决定的。并提出要分别从政府、学校和内高班学生三个主体角度出发制定相应的教育对策。[27]袁同凯则认为内高班学生的文化适应问题不仅仅是族群文化互动产生的“文化不适”问题,而且也是对学校管理制度“不适”产生的适应问题,并指出可从学校、学生和政策三方面采取对策以提高内高班学生的适应性。[28]

情感适应问题研究。情感适应研究是文化适应研究基础上一个更为精细化的研究分支,已有研究中只有郭学军对之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论证研究。他认为情感适应和跨文化适应与认同有交错之处,但又是一种更高级别更高层次的的适应及认同。他通过对M中学“内高生”群体的学习生活图景进行了“心是否在场”的质性研究,发现了内高生在“校中校”“第二故乡”“情感社会支持系统”“自我情感接纳与调适”等方面情感适应的优点与不足,为进一步促进“内高生”的情感适应提供了有益参考与启示。[29]

学习适应问题研究。熊少严和张丹“运用周步成AAT量表,对广州内高班学生的学习适应性实施整群调查研究后指出:内高班学生总体上学习适应情况良好,性别上没有显著差异,不同年级存在显著差异。这反映出随学习任务要求的变化而起伏的基本规律,它为这一特殊群体跨文化背景下的学习适应性辅导提供参照。”[30]耿玉玲从如何提高学习适应性及其效率的角度出发,在对内高班少数民族学生进行学习策略调查研究后指出:内高班学生学习策略的获得,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习策略进行长期的系统干预,并引导学生有意识在学习过程中积极探索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31]

2.心理健康问题研究

内高班学生是新疆各族初中毕业生中的佼佼者,他们不仅身负着家乡亲人的殷切期望,更担负着建设祖国边疆的神圣使命。当他们远赴万里进入内高班时,他们也就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异文化区域。内高生初来时对学习、生活和社会环境的各种不适及压力与自己内心承载的各方期望形成强烈反差,很容易滋生心理健康问题。因此,怎样正确认识和解决内高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也是既有研究中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王忠平认为内高班学生心理问题多数是由于学习压力、人际关系、青春期、挫折、家庭和社会环境等方面造成的,并从师生互动、学习减负、树立信心、教师素质提高和“三观”教育等方面提出了解决对策,为内高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提供了解决思路。[32]王国梅、马志平对某高中三个内高班年级的学生进行了“中学生心理健康诊断测验”,同时从内高班学生心理健康的总体状况和年级差异两方面进行讨论,并从教学管理、人文环境、文化适应和青春期教育等方面提出了解决对策,有力地促进了内高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理论的本土化研究。[33]周志龙认为内高班学生心理发生异常的因素主要有竞争压力、强化的封闭心理和单一的生活环境。并指出解决内高班学生心理问题要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置、心理辅导与常规教育相结合、建立适合学生心理特点的心理咨询与调节室等几个方面着手。[34]

3.认同问题研究

江琴从内高班学生的文化适应角度来研究其认同问题。她认为:(1)认同是一种反思和建构过程,归属感是认同的核心,连续性和差异性是认同的关键,其目的在于确认“我是谁”。(2)内高班学生由于空间的变换、文化的差异、原先的习惯性状态被打破而面临着归属感匮乏和身份感模糊的困境。(3)要倡导多元文化教育,建构一种共享式的新型人际关系,这对于解决其认同问题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35]此外,古丽孜依帕·依力拉斯通过长时间的田野调查系统考察了北京潞河中学新疆班学生的国家认同与民族认同现状及其影响因素,[36]弥补了内高班学生不同认同间结构关系研究不足的问题。袁同成则从内地新疆班政策的体系建构及内容优化[37]和新疆班异地办学的场景变迁与政治社会化作用[38]两方面探究了新疆班学生国家认同的建构效果与机理,并在此基础之上提出了进一步增强内地新疆班学生国家认同的对策建议。

(四)内高班纪实叙述性实践研究

内高班的纪实叙述性实践研究多为内高班办学上的一线师生、管理人员以亲身学习、教学和办班经历为实践基础而进行的纪实性叙述,目前在现有内高班研究文献中所占比例较高。虽然这类文章的学术性不强,但却为内高班的政策宣传、办学经验介绍等提供了便捷的路径渠道。例如,古丽以“阳光细雨春风——回忆内地新疆高中班生活”为题对其内高班生活进行了系统介绍。[39]陶嘉青、黄邵震以“办班十年情满青山”为题对江苏省无锡市青山中学内高班的办学历程进行了回顾与总结。[40]阚家明以“真爱的足迹心灵的沟通——江苏省江浦高级中学新疆班暑期家访活动纪实”为题对江苏省江浦高级中学新疆班暑假家访活动进行了情景再现。[41]张洪志以“我与民族教育的不解之缘”为线索分享了北京潞河中学新疆班18年的办班实践中的教育理念、教育模式、教育实践及其成效。[42]

二、内地新疆高中班研究现状评析

虽然当下内高班处于较快发展阶段,但是既有研究相对于其所应有的研究规模、广度、深度及其政策本身所具有的学术价值与现实意义而言,仍略显单薄。

(一)研究水平整体较低

现有内高班研究水平情况可以从研究的规模、理论性、方法及研究人员构成等四个方面来理解。

第一,研究成果的规模较小且形式单一。虽然内高班已经有了20年的办班历史,但到目前为止,内高班的相关研究成果还是相对较少。在中国期刊网数据库输入“内地新疆高中班”分别以主题、篇名、关键词进行检索,只能依次检索出各类文献497篇、180篇、72篇,以同样的方法输入“内高班”的检索结果与此类似。同时,从既有研究成果的结构分布上来看,呈现出报道评论性和纪实叙述性文章居多、专业性研究文章较少,相关性专著几乎没有的特点。

第二,研究成果的理论性较弱。纵观以上内高班的既有研究文献,我们不难发现,现有研究文献或者是对内高班学生学习生活的纪实性叙述,或者是对学科教学(如,语文、英语、化学、物理等学科)的教法教学经验的探索与分享,亦或者是对内高班办学历史的回顾与内高班办学的实践探索。总体观之,大部分研究文献多为相关实践经验的介绍与分享,其理论性和学术性较弱。

第三,研究方法单一。现有内高班研究多采用实践经验总结与介绍的方法,部分采用问卷调查统计的方法,缺少相关学科理论框架基础上高水平专业化的研究方法应用。而且现有内高班研究文献多从内高班的教学、管理等方面入手,且对于同一研究主题的问题分析及对策建议的切入角度相同或相近,缺乏新颖独到的研究方法与视角。这也是现有研究成果理论性较弱的原因之一。

第四,研究主体多为教学管理人员,少有具有相关研究专长的专家学者。通过对既有内高班研究成果的作者职业分布情况分析后可知,当前内高班研究主体多为参与内高班事务的一线教学与管理人员,鲜有在内高班研究方面具备一定学术积累的专家学者。虽然近几年涌现出了一些专研内高班的专家学者,但在内高班研究队伍整体中仍属少数。内高班研究主体本身所具有的这些特点也许正可以解释其现有研究规模、质量、形式、方法及视角等方面为什么会呈现出当前的既有特点。

(二)研究视角缺乏整体性

内高班作为一项具有国家战略意义的民族教育政策,其政策过程周期是漫长的,因此,只有从历时性和共时性的双向度视角来进行综合性研究,才能对内高班政策过程中的经验与问题有更加精准、完整的认识,也才能实现内高班政策效果最大化。但当前有关研究仍鲜有涉及,我们可以内高班研究中宏观层面的政策研究与微观层面的文化适应研究为例对此进行说明。

首先,历时性研究方面。内高班作为一项具有国家战略意义民族教育政策,其政策最终目标是为国家和新疆的社会主义建设培养一批政治立场坚定的高素质少数民族优秀人才,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说内高班政策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历时较长的周期。但现有关于内高班政策研究的着眼点却多是停留在内高班“教学”与“升学”等办学的短期效果层面,鲜有涉及内高班学生大学毕业后的就业、生活、思想及其产生的社会效果等政策长期效果方面的追踪性研究。在既有研究成果中除了欧登草娃对内高班政策进行过追踪性研究以外,再也没有其他研究者有所涉及。而作为内高班研究中关注度较高的文化适应性研究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文化适应性问题对内高生尤其是初来者而言是一个都会遇到普遍性问题,因而也是既有研究当中受关注度比较高的一个问题。而文化适应本身又是一个随着社会场景变化而发生变化的问题。当内高生大学毕业返疆工作后又会面临一个“文化再适应”的问题,这是因为内高生在经过八年甚至更长时间的内地文化洗礼后,这些已经步入成年行列的内高生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方面较之其初来时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因此,当他们再入“母文化”环境时仍然会有一个文化再适应问题。这个文化再适应问题处理的好坏不仅会影响他们个体,而且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内高班政策的最终效果。但既有研究中还没有对内高生返疆后的文化再适应问题进行追踪性专项研究的成果。

其次,共时性研究方面。内高班是一项包含招生、扩招、教学、管理、培养、高考、就业等不同政策的政策体系,各项政策之间是一种相互联系、彼此关切的关系。这就要求在研究内高班单项政策或者单项政策内部的某一环节时必须要用系统综合的方法进行综合性研究,而不能仅仅就单一政策或者政策内部的单一环节进行“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式的孤立性研究。反观现有研究中的政策研究文献,多采取“问题导向式”的单一政策“精准”研究,其效果只能是“一叶障目不见森林”。如,现有研究中将内高班毕业生上不了理想大学或者一本上线率低的原因简单归结为内高班扩招政策与高考政策的不匹配的认识就是典型。同样,文化适应问题研究也存在相同的问题。比如,当前有关文化适应问题的研究多强调内高生单方面如何更好地适应内地文化环境,而基本上没有在秉持多元文化教育理念下内地师生适应内高生群体或者双方互相适应的视角来解决内高生文化适应问题的成果出现。

这种历时性研究中的“短视”和共时性研究中的“单一”视角势必会影响到内高班研究的整体信度与效度。

(三)研究选题分布不均

研究选题分布均匀与否关系到研究效力的高低。分析现有内高班研究文献可知,其研究选题存在不均衡现象,具体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首先,从现有研究在内高班政策过程中所处的位置来看,既有研究过多关注政策执行环节中各问题的研究。一个完整的政策过程通常包括政策制定、执行、评估、监控和终结等环节,但反观当前内高班政策研究现状,我们不难发现,现有内高班研究多集中在政策执行过程中(即内高班办班实践过程)各环节所存在问题的研究上,而有关内高班扩招、高考、就业等政策制定和效果评估方面的研究则很少。其次,从研究选题的类别来看,现有内高班研究可大致划分为政策研究、教育教学研究、内高生适应与认同问题研究和纪实叙述性实践探索等四类,但其研究重点则在于教学教育和纪实叙述性实践探索两方面,关于内高班政策研究和内高生适应与认同问题的研究较少。再次,从研究选题的切入视角来看,当前关于内高班的研究多着眼于“学校场域”下的教学、管理等显性问题上,而基于“学生场域”上的如文化适应性、情感适应性、学习适应性与认同等“隐性”问题研究虽有所涉及,但其研究数量要远远低于教学方法、德育教学等方面内容。最后,从研究选题的性质上来看,当前内高班研究的几类研究对象多是与内高班相关的教学方法、德育教学以及办班实践经验介绍与探索等“教务性”问题,少有研究者将“非教务性”问题如“内高生流失现象”作为研究对象的。这种在研究选题方面的“受力不均”现象也势必会影响到对内高班政策的整体把控度。

三、内地新疆高中班研究展望

尽管现有研究还存在一些不足,但客观上也为内高班的后续研究打下了一定基础。内高班是一项历时不长的新事物,其运行的各个环节也都在磨合之中,新情况新问题还会不断出现。因此,为了推动内高班的持续健康发展,后续研究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重点强化研究:第一,增强研究方法的理论性。推动教育学、民族学、管理学、心理学、社会学等不同学科理论在内高班研究中的综合交叉应用,加强同跨文化教育与适应等相关理论的对话,增加相关学科理论框架基础上高水平专业化的研究方法介入,避免研究方法应用方面出现实践经验阐发的“一夫当关”现象。第二,提高研究视角的整体性。既要加强内高班政策过程的历时性研究以提高研究的纵向连续性,又要加强内高班的共时性研究以提高研究的横向系统性,避免内高班研究视角“一叶障目”的问题出现。第三,促进研究选题的均衡性。学生作为内高班政策的主要参与者之一,在内高班研究过程中必须充分重视“学生场域”下的“非教务性”问题研究,而不能仅仅考虑“学校场域”下的“教务性”问题研究,避免内高班研究选题出现“一枝独秀”的现象出现。

猜你喜欢
政策研究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政策
政策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题解教育『三问』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助企政策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政策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