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如星,毛 升
(宁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宁夏 银川750021)
习近平在2018年的中央外事工作会议上强调,当前中国处于近代以来最好的发展时期,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两者同步交织、相互激荡。面对这种交织和激荡的复杂缠绕,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深知一切重大而复杂的时代难题归根结底是如何为人民解决困扰。在新时代,习近平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人民观,开辟了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新境界,凸显了人民观有效解决我国和世界发展难题的重大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
今天,中国到了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伴随着经济的迅速增长、利益的日益分化、社会的急剧变迁等,社会矛盾也不断激化。同时,经济全球化和世界多极化继续深入发展,当今世界面临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社会中不稳定、不确定因素持续增加,国际性、世界性问题不断显现。人民是我们执政的最大底气,越是在风险挑战日益增强、困难压力前所未有的关键时期,越是需要我们重拾共产党人的人民观,越是需要我们深刻理解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人民观是我们治国理政的基石。
新时期,在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关键之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机遇期,我们的世情、国情、党情都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因此,在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国际发展形势,面对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巨大考验,面对新时代更大的发展压力,随着生态环境的恶化、社会矛盾的激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已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在此背景下,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怎样坚持和发展人民观,怎样继续加强中国共产党与人民群众的联系,怎样继续坚持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等一系列问题就摆在了眼前。
人民性正是马克思主义不同于其他 “主义” 的重要标志,中国共产党更是将中国传统优秀文化同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相融合,制定出符合人民需求的服务宗旨。进入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于新的发展起点,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上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党和国家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科学的解答。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便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重要内容之一。习近平同志站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入新时代的高度,在多次会议中系统阐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庆祝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大会上,他说: “我们要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所需所急所盼,让人民共享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方面发展成果,有更多、更直接、更实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1]习近平特别强调了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的主体地位,不断增强人民福祉,进一步提高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当前,我国社会正处在改革的攻坚阶段和发展的关键时期,同时这也是一个矛盾突发和利益格局深度调整的时期。在这样的关键时期需要习近平人民观的引领,它体现了新时代中国色社会主义建设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主体的根本政治主张,明确了当代中国发展的根本目的是增进人民福祉,凸显了人民是各项方针政策的出发点和归宿、是各项工作的最高标准,彰显了人民利益至上的原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已经进入新时代,新时代建设背景下对于发展思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当今世界正处于发展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元化的局面。随着世界的不断发展,国际局势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但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在当前国际政治、经济和安全领域中依然存在,这对世界和平和国际安全构成了威胁。与此同时,因种族、宗教、领土等问题引起的地区冲突也此起彼伏,国际形势复杂多变,国际犯罪、环境恶化等跨国问题尚未解决。国际社会面临的共同挑战还很多,世界正面临着百年之未有的大变局。因此,我们更需要习近平人民观的新思路、新方法,为世界人民的幸福谋福祉、为全人类的发展事业做出贡献。
2017年,习近平主席在德国《世界报》发表题为《为了一个更加美好的世界》署名文章,揭示了当今世界处在一个挑战频发,地区热点持续动荡,恐怖主义蔓延,和平赤字、发展赤字、治理赤字是摆在全人类面前的严峻挑战。两年后在巴黎出席中法全球治理论坛闭幕式上,习近平主席针对当前世界问题,进一步提出了 “坚持公正合理,破解治理赤字” “坚持互商互谅,破解信任赤字” “坚持同舟共济,破解和平赤字” “坚持互利共赢,破解发展赤字” 解决方案,这表现出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所应有的责任和担当。近年来,中国主动积极地参与到全球治理体系建设中,发起建立了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丝路基金、南南合作援助基金等,提出了 “一带一路” 、人类命运共同体等重要论述,不断向世界提出全球治理的新方案、丰富全球治理机制。这一系列的实践活动表现出中国作为一个大国应有的责任与担当,对世界各国人民普遍密切关注的时代问题作出了科学的解答。
随着经济全球化,各国命运息息相关、紧密相连,在博鳌亚洲论坛年会上,习近平指出,大河有水小河满,小河有水大河满。在这样的国际环境之下,习近平在多个重要场合多次强调了人民的重要性,论述了人民的重要性。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人民观凝练了全人类的共同价值——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反映了当前世界人民孜孜以求的共同目标——维护世界和平、实现共同繁荣。这也为世界各国的合作共赢找到了利益支点,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凝聚力,为当前国际社会所需要。
2018年新年伊始,习近平总书记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强调: “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2]习近平的人民观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深刻阐述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历史发展的推动者,更是时代问题的解答者。
在批判继承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基础上,习近平从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出发,延续中国共产党人民观的历史脉络,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有着丰富时代内涵的人民观。从发展的历史使命和时代要求上讲,习近平的人民观不仅指导着中国人民实现美好生活的向往,也对世界各国人民共同发展提供重要借鉴。在接受国外媒体记者采访时,习近平强调,我们不仅致力于中国自身发展,也强调对世界的责任和贡献;不仅造福中国人民,而且造福世界人民[3]。
(1)中国传统民本思想
民本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也是中国传统社会和谐思想的根本。在中国传统文化语境中,民本的核心又是民生。 “天地之大德曰生” ,解决好 “民生” 即人民的衣食住行等基本生计问题,是君王最高的 “德” 。 “闻之于政也,民无不为本也” ,就认为 “敬天” 在于 “保民” 。可以说, “敬民” “保民” “重民” 被视为政治统治稳固、社会和谐有序的 “根基” 。
中国最初的关于 “民” 的思想根源萌芽于夏商周之际,在《尚书·高宗》中有 “王司敬民,罔非天胤” 的语句,体现了人民对于维持君王统治的重要性,是其政治统治合法性的来源。在春秋和战国时期,儒家提出了 “仁者爱人” “民为邦本” 等观点,就说明了民本是仁政的核心。秦汉隋唐时期 “民” 的思想继续得以发展,并在施政过程中得以体现。至宋元时期,出现了 “公天下” 的政治治理主张。明清之际,这一思想进一步在拯救国家民族命运的高度上得以发展。郑观应在《盛世危言》中强调: “天生民而立之君,君犹舟也,民犹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伊古以来,盛衰治乱之机总此矣。”[4]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为习近平人民观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思想借鉴和历史底蕴。
(2)马克思主义人民观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就是始终站在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的立场上,是马克思主义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根本立足点和出发点。历史唯物主义强调的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引导我们找到了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依靠力量、服务力量、推动力量。因此,一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与理论发展史,就是一部中国共产党人不断掌握和运用唯物史观和马克思主义人民观的奋斗成长史。
今天,马克思主义人民观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不断胜利的思想指南。无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坚持和发展,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进入新时代,都体现了我们时刻坚持马克思主义人民观,并对马克思主义人民观进行创新。从发展战略层面上讲,马克思主义人民观为我们今天全面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提供了科学的指导,也是新时代习近平人民观形成的理论基础和思想前提。
(3)中国共产党人民观
在十月革命和五四运动的推动下,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开始传入中国,很快成为推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不断取得胜利的根本依循。在新中国成立后,历代中国共产党人都格外注意体察民情、关注民生,把人民群众关心的事情作为自己的工作重点。毛泽东同志时常说 “群众是真正的英雄” 。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毛泽东也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1957年2月27日,毛泽东补充和修改完成了他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最重要的著作之一《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这部著作的核心正是围绕着人民来进行新中国社会主义制度各方面的建设。邓小平同志时刻坚持从人民的需求出发,相信 “群众是我们力量的源泉” 。
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人以 “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 ,以马克思主义人民观为指导,形成了始终维护人民根本利益的 “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和 “以人为本” 科学发展观。换言之,没有马克思主义人民观的指引,我们就不会 “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消灭 “贫穷的社会主义” ,就不会坚持 “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实现社会主义中国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习近平人民观是以习近平为核心的新一代党中央领导,在全面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时刻以人民为中心,把人民的根本要求作为一切活动的宗旨,突出人民的主体地位,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从人民中获得无穷的力量。习近平人民观在前人的基础上,涉及的内容更加广泛,体系也更加完善,可主要概括为人民主体观、人民目标观、人民中心发展观、人民生态观、人民利益观等方面。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 “我们必须坚持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支持和保证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行使国家权力。”[5]83表现出一位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相信人民、依靠人民的政治立场,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体现了习近平人民主体观。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明确把人民作为治国理政的目标: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5]129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一切工作的奋斗目标,把使人民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作为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体现了习近平人民目标观。在十八届二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习近平指出: “不论政府职能怎么转,为人民服务的宗旨都不能变。要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接地气,通下情,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解群众之所忧,在服务中实施管理,在管理中实现服务。”[6]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成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工作方向,着眼于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集中体现了习近平人民发展中心观与人民利益观。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其中深刻指出 “金山银山” 与 “绿水青山” 的关系,揭示人民幸福生活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紧密关系。党的十九大提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7]11。转化的首要原因就是一切工作都要满足人民的需要,都要时刻从人民的需要出发,集中体现了习近平人民生态观和人民需要观。
在新时代,习近平继续弘扬共产党人的人民观,坚持 “以人民为中心” 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自觉把人民群众作为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的依靠力量和决定力量。强调人民是历史的主体、人民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观,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最终要落实到满足人民的需要。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人民观和中国共产党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在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过程中,习近平总书记带领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丰富和发展了新时代的马克思主义人民观,彰显了共产党人应有的人民观。习近平人民观是坚持和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根本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始终将人民作为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在国际问题多发的当下,习近平人民观也赢得了世界人民的高度认可和积极赞扬,为世界各国解决治理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从而为构建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世界提供了中国方案。
习近平的人民观是在汲取了我国优秀传统民主思想的基础上,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根本观点,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共产党人民观,同时从世界和中国发展的历史要求和时代发展出发,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人民观。
习近平的人民观是深刻把握和正确破解当前我国发展中遇到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不但对我国发展有着巨大的理论价值,也为解决世界人民发展难题提供了中国智慧。
首先,习近平人民观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习近平立足于新时代背景,结合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提出了在新的历史方位要满足人民美好生活的需要,实现以人民为中心、尊重人民主体地位、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始终把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深化了中国共产党人对党执政规律的认识。习近平将马克思主义人民观与我国社会主义全面深化改革时期党的建设具体实际相结合,提出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观,成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系的有机构成。这夯实了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基础,为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提供了价值指引和方法论依据。
其次,习近平人民观深化了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习近平人民观所蕴含的中国智慧是博大精深的体系,它是中华民族对数千年来天地自然、人文历史、政治治理的变化而形成的一系列思想理念和战略思维。习近平人民观从多角度出发,时刻把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始终坚持人民利益至上的人民观思想,顺应了世界发展大势,有利于早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顺利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习近平人民观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科学社会主义原则,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伟大实践中深化了我们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
第三,习近平人民观深化了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以人民为中心的人民观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理念,科学回答了为什么以及怎样解决新时代背景下我国遇到的一系列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为我们党和国家指明了为什么以及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现代化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重大任务。更进一步说明,习近平人民观致力于处理和解决人类社会面临的问题,揭示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指明社会发展的方向,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不断深化和持续探索,为世界各国解决人民发展问题提供了中国智慧,展现了其真理魅力和光芒。
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顺应了人民的需要,是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不断深化和持续探索,不仅有利于促进中国的发展,也为世界各国的治理问题提供了新思路,展示出强大真理力量,对于应对当今世界的不确定性、不稳定性具有重大的理论启示。
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指引着我党和政府在各项事业上不断取得新成就,不但促进了我国的进一步发展,也为世界发展提供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为人类的发展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
首先,从国际统领来看,习近平人民观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指明了方向。习近平人民观为我国永续发展指明了方向,助推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早日实现。针对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党和政府提出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强调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总体规划和战略布局,等等。正所谓 “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8]正是以习近平人民观为指导,我们努力团结带领和真心赢得全体人民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促进了我国各项事业不断取得新胜利,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早日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以及早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基础。
其次,从系统思维来看,习近平人民观为世界各国解决治理问题提供了新思路。面对当前互联互通的世界形势,习近平围绕着世界各国共同面临的 “治理为了谁?怎样治理?” 的问题,作出了创新性的解答。针对新时代全球治理难题,习近平立足于人民,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发展的目标,强调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观,重视人民的主体地位,将人民的利益作为所有工作最根本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同时,针对全球问题提出了 “共商共建共享” 的全球治理原则,恪守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价值观念,把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世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两者有机统一起来。习近平人民观,顺应了世界人民关于和平、发展、公平、民主、自由、幸福的共同向往,着眼于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共同福祉为世界各国解决治理问题提供了新思路。
第三,从问题的解决方案来看,习近平人民观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正确思路。习近平人民思想的重要论述与世界人民的价值追求紧密相通,所提倡的平等相待的政治关系、共建共享的安全格局、开放创新的发展前景、兼容并包的文明交流、绿色发展的生态体系,都是致力于 “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7]58-59这也是世界人民所期待和向往的生活环境,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坚实基础。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习近平人民观为人类解决生存与发展问题提供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它不仅体现出人类对美好的价值诉求,更是彰显出新时代的中国愿同世界各国共同发展、共同繁荣的恢弘意志,更进一步地推动了人类文明走向永续发展的康庄大道。
习近平人民观,不仅为解决国内发展出现的新问题提供了新的方法与手段,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实践方案与路径,同时也展现了中国力量与中国性格,为全人类的发展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有着重要的实践指导意义。
中国的发展进步是世界发展进步的一部分,习近平人民观不仅有助于解决中国发展问题,更为解决人类问题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不断通过自身努力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始终不渝地践行马克思主义人民观、发展观,同时也在践行着世界梦。 “不仅致力于中国自身发展,也强调对世界的责任和贡献;不仅造福中国人民,而且造福世界人民。”[9]可以说,习近平人民观在当今时代有着需要我们继续在理论上进行深入探究、实践上进行全面总结的重大时代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