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桂英,田建丽,单 媛,段 莉
(承德医学院,河北承德 067000)
高等医学院校肩负培养医学人才的重要使命,安宁疗护教育是安宁疗护事业发展的关键环节,积极推进安宁疗护知识普及,加强院校教育,是促进安宁疗护发展的基础[1]。为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安宁疗护专业人才,本课程团队申请开设了《安宁疗护》课程,并在教学中融入课程思政、大学生科研,发挥高校培养专业人才的优势,系统化、规范化教授《安宁疗护》知识,为培养具安宁护理核心素养的护理人才打下基础。
1990年,世界卫生组织对安宁疗护的定义为:对用当今科技无法治愈的癌症晚期病人及其家属提供整体性的照顾,解除疼痛及其他不适症状,并统合生理、心理、社会、灵性照顾,提升病人及家属的生活品质[2]。在我国的台湾,“安宁疗护”服务模式多元化,服务规模逐渐扩大,并有相应的法律保障和教育体系,对内地安宁疗护的发展起到指导作用。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国家卫计委)于2017年提出将临终关怀、舒缓医疗、姑息治疗等统称为安宁疗护,是指为疾病终末期或老年患者在临终前提供身体、心理、精神等方面的照料和人文关怀等服务,控制痛苦和不适症状,提高生命质量,帮助患者舒适、安详、有尊严地离世[3]。相对于台湾地区,内地的安宁疗护的护理人力资源短缺,人们的安宁疗护意识还不够,究其根本就是教育的缺位。因此,培养专业的安宁疗护人才是当前紧迫的任务。但目前我国仅有极少医学院校及医疗机构提供姑息照护相关课程,学科体系尚未建立,实践基地缺乏,无法满足安宁疗护的人员需求。研究表明[4]:国内开设临终关怀课程的只有25%,其中58.3%无教材。与英、美等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高等医学院校对安宁疗护的普及有很大差距。2017年2月,国家卫计委颁布了《安宁疗护中心基本标准和管理规范(试行)》《安宁疗护实践指南(试行)》及《安宁疗护中心基本标准、管理规范及安宁疗护实践指南的解读》的文件,并在全国开设了试点工作,安宁疗护受到广泛关注。2020年,河北省出台《关于建立完善老年健康服务体系的实施意见》[5]中强调了稳步扩大安宁疗护试点的任务,将生命教育纳入全省各级教育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及健康宣教体系的要求。医政医药局[6]在《广大护士在打赢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阻击战和推进健康中国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中提出,精准对接群众护理需求,大力发展老年护理、安宁疗护等,助力健康中国建设。鉴于以上情况,本课题组对《安宁疗护》课程建设进行了探索与实践,希望能给安宁疗护同仁们一些参考。
师资建设是课程建设的基石,筹备《安宁疗护》课程的前提是具备优秀的师资。课程开设前两年,教研室通过派教师外出学习、购买资料进行自学、参加学术会议等形式进行教师培训,并取得了中国抗癌协会继续教育部颁发的“首期尊严疗法规范化培训工作坊”结业证书、河北省老年医学会安宁疗护专业委员会颁发的“安宁疗护中的身心灵关怀”结业证书等,为教学提供了师资保障。
以需求为导向,制定课程大纲。课题组研制了《安宁疗护》认知现状与知识需求的调查问卷,问卷经过专家咨询,并在信效度检验后进行调查[7-8]。参照调查结果,结合安宁疗护、缓和医疗、临终关怀等相关的书籍及文献制定教学大纲。对课程概述、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学时安排等进行了阐述。考试大纲对本课程的知识点、评价、考核要求等进行了设置。
课程内容设置了对安宁疗护人群的生理、心理、社会、灵性等方面的关怀与帮助,对患者家属的哀伤抚慰、生死观教育等内容,共计18学时。根据课程大纲集体备课,制作授课课件,并把课件分享给学生,供学生参考或自学。
2.3.1 生理疗护 包括对服务对象进行全面的身体评估和症状控制,了解服务对象常见的症状,如疼痛、恶心、呕吐、呼吸困难、水肿、发热等。在此基础上对服务对象进行舒适护理,减轻服务对象的身体不适,提升其生活品质。同时,了解濒死患者常见的症状,如镜面舌、耳垂缩、陈式呼吸等,以便让家属提前做好善终准备。
2.3.2 心理疗护 通过学习,让学生明确如何通过沟通、陪伴、倾听等技巧对服务对象进行心理疗护。同时,让学生了解放松身心的疗法,如:音乐疗法、松弛疗法、芳香疗法等。
2.3.3 社会支持 让学生了解患者的社会需求,家属态度、同事探视、同学朋友的帮助,以及社会团体的支持等。
2.3.4 灵性照护 这部分内容主要介绍什么是灵性照护,如何满足服务对象的灵性需求,重点介绍尊严疗法在安宁疗护中的应用。让学生初步了解尊严疗法的理念与程序等。
2.4.1 情景模拟、角色扮演法 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可持续发展和综合能力的培养,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编写脚本,学生角色扮演,进行情景模拟。让学生感受患者、家属、医生、护士不同角色的责任与情感,增强学生的专业认同感和同理心。
2.4.2 案例教学法 精选案例进行案例分析,通过真实的案例引导同学们从患者身、心、社、灵不同的需求进行讨论分析,制定适合案例的护理计划。
2.4.3 任务驱动教学法 在尊严疗法讲述结束后,给学生分配任务,完成一份传承文档,用于记录被采访者的回忆、想法、感受、希望和智慧,从而让被采访者获得尊严感及生命的意义感,同时也是对其家属的慰藉。
加强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课程思政融入到课程体系当中,让人才培养目标更明确。调动学生积极性,指导大学生科研,让学生更全面、深入地了解安宁疗护知识,普及安宁疗护理念,把学习由被动变主动。目前,学生已完成两项大学生科研项目,一项调研河北项目,学生以第一作者公开发表论文一篇。
发放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6-7],了解学生学习本门课程前后对相关知识的认知现状。问卷包括一般资料和安宁疗护认知及知识需求现状。总体的 Cronhbach’s α 及Spearman-Brown 系数均>0.7。问卷采用问卷星无记名方式进行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103份,收回103份。
3.2.1 基本资料 参与调查的103名护生中,男生19人(18.45%),女生84人(81.55%);汉族99人(99%),宗教信仰0人,4人(3.88%)曾患过重病,2人(1.94%)曾护理过临终的病人,97人(94.17%)安宁疗护知识来自本课程的课堂学习。
3.2.2 认知及知识需求 99%的护生认为自己有必要深入学习安宁疗护的相关知识;对于安宁疗护的概念,98%的护生表示了解,其中19.42%的护生达到了非常了解的程度;对于安宁疗护的服务内容,97%的护生表示了解,其中15.53%的护生达到了非常了解的程度。另调查显示,99%的护生认为更早实施安宁疗护,患者受益更多;94.1%的护生同意生存质量重于生存时间;100%护生认为在医学院校开设安宁疗护课程是必要的;98.09%的同学选择主动想尽一切办法减轻临终患者的疼痛和不适,投身到安宁疗护的队伍中去。
本课题组在《安宁疗护》课程建设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学生从课程中获得了安宁疗护相关知识,增强了学生投身安宁疗护工作中的热情,为社会急需的安宁疗护护理人才培养打下了基础。但也存在一些不足,尚需逐步改进。(1)师资培养还有待加强,应增加教师安宁疗护病房实践学习时间,以便更好地服务学生。(2)研究的对象只有一届学生,在以后的教学中应不断总结经验,为安宁疗护建立系统的、科学的教育体系提供支持,培养更多的护理学生。(3)由于新冠疫情的影响,未能带领学生进行安宁疗护见习,应加强实习基地建设工作,在以后的授课中应加强学生实践环节的培训,让学生从模拟练习走上实际操作。(4)学生没有《安宁疗护》教材,应在教学中不断总结经验,结合学生的需求,编写适合护理专业学生使用的《安宁疗护》教材。
总之,在护理专业中开设安宁疗护课程是非常必要的。安宁疗护教育事业任重而道远,希望本课题组《安宁疗护》课程建设与探索的经验能够给安宁疗护事业的健康发展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