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 城
在文学写作中,表现人物性格、推进故事情节、深化作品主题、创设环境氛围都离不开细节描写。只有写好细节,才能丰富人物形象,才能塑造作品,才能打动读者。细节特别重要,但是,当下初中生的习作往往缺乏细节,文字乏味。那么,如何才能指导学生抓住细节、写好细节呢?张老师的这节作文指导课,就给了我们不少启示。
首先,张老师对作文中的“细节”这一概念进行了科学而深入的阐述。整堂作文课紧紧扣住“细节”的两层含义——细微、典型向前推进,思路清晰。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层层深入。换句话说,就是学生有所得。其终极表现就是,学生在最后的修改习作环节非常明确细节的选择和表述应该真实、生动、典型。
其次,这堂作文课立足于学生的写作实际。张老师从学生已有的写作起点出发,根据学生已经具备的写作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设计课堂环节,最后的修改环节又回归学生的写作实际,让学生在修改中验证课堂所学。因此,这节课指向明确,教师解决学生实际写作问题的意识突出,是真正的从学生出发,为学生服务。
再次,张老师的这节课一改以往作文课先读学生佳作,然后告知学生写作方法,之后进行修改的沉闷、“粗暴”的教学方式,设计了灵动且富有趣味的教学活动,让学生的思维动起来。课堂上,学生积极表达,特别是对视频中细节选择的点评,有趣,有味,有法,让课堂真正活了起来。
当然,这节课在选材方面还是存在一些问题的,需要斟酌。比如“导入”部分,张老师选取的素材是《儒林外史》,对于七年级学生而言,这个素材是有很大的理解难度的,特别是“把眼闭着摇头,那手只是指着不动”这样的细节,不是所有学生都能很快感悟到严监生的吝啬。不妨选取经典的现代散文或者小说中的片段,让学生快速地进入学习状态。又如“修改”部分,除了张老师自己所说的问题,选取的那张学校运动会时抓拍的照片也值得商榷。这个素材确实真实,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但相较于上一个环节播放的视频,就显得静态、简单,没有体现由浅入深、由难及易的层次性。
此外,写作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教师只有在写作实践中指导学生,学生才能对写作有所感触。这节课上,张老师如果在学生修改自己的习作之后,引导他们互改组内同伴的作品,则能让他们取长补短,从整体上更深层次、更全面地巩固课堂所学,教学效果或许会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