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心怡,汪辉进,王 彬,章念念
(池州职业技术学院 机电与汽车系,安徽 池州 247000)
作为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模式,“新型学徒制”本质上是一种技艺传承模式[1],其结合了传统学徒训练与现代职业教育的特色,能够实现从学校到工厂、从教室到车间、从学校教师到企业导师、从固定教学大纲到动态调整教学大纲的模式转变。[2]国家全面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和高质量发展,倡导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学校为实施者。校企合作框架下的“新型学徒制”既能为企业注入人才活力,又能为职业院校提供人才培养的双元方案,更能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必要的人才互通和技能支撑,进而实现长三角区域内的职教同步和一体化发展。
新型学徒制集学校和企业之合力,将系统化的理论知识学习与侧重实践应用的技能练习深度融合,学徒可以同步提升理论知识水平和实践应用能力。[3]
在传统学徒制中,提升学徒的“实践能力”是人才培养的核心目标。新型学徒制更加侧重于对实践能力、理论知识储备、核心素养等的培养,岗位需求导向更加明确,人才培养目标体系更加健全,能够迅速适应竞争激烈的就业及创业市场。[4]
在传统学徒制中,“师带徒”模式相对固化、机械,双方可自主选择性均受限。而新型学徒制创新了多样化“师带徒”模式,注重因材施教,结合学徒个人能力、企业实际情况,有“一师一徒”“一师多徒”“多师一徒”等多种创新型模式[5],促进学徒个性化发展,提升“师带徒”质量。
从学徒角度分析,在机械类工程训练中心实施新型学徒制,一方面为学徒创设了一种自主开放的学习环境,让学徒在线消化理论知识的同时,快速转化为可视化的实践过程,让理论与实践来回穿插,让教学与实践交替应用,拓宽了学徒实践的“第二课堂”[6];另一方面,实操学习全程都由专业师傅引学,项目任务更明确、实践内容更丰富、实践方向更精准,如数控加工过程中的进给量与转速如何确定等,学徒需要综合分析图纸、材料、刀具、切削速度等参数去选择,在安全生产前提下建立容错纠错机制,这种沉浸式教学可以提高学徒实践质量和实践积极性,让学徒在实践过程中大胆探讨、及时咨询、高效解决问题。
从高校角度分析,在“大众创新、万众创业”背景下,一方面高校构建创新创业平台,搭建新型学徒制模式,可让学徒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交叉融合,高度集成化发展;另一方面,学徒通过接触到企业一线工作内容[7],能够结合社会市场对产品的最新需求,自主发觉一线生产过程中的革新点,进而激发学徒创新创业潜能,让产业链在创新中得到延展。
从企业角度分析,可以为众多企业输出高质量的对口人才。第一,学徒在企业环境下经过新型学徒制的培养后,具备了独立生产应用能力,可直接从事相应的生产岗位工作,解决企业用人需求的同时还能兼顾以老带新;第二,学徒的综合技能尚处在不断的完善实践中,包括技能的延伸拓展、专业的交叉融合等,可达到改进工艺、改进工装程序等,为企业带来技术支持;第三,企业和学校共同编制学徒的培养内容、培养目标、考核体系等,企业可参与课程开发及校本教材编写,双方可合作打造优质化的师资队伍团队,确保学徒高质量毕业、对口型就业。
校企“牵手”合作是职业教育通行的一种模式,其本质是实现企业和校方的双赢。目前,长三角区域的部分机械类工程训练中心运行机制较为单一,即校方起主导作用,企业积极参与的力度不大甚至中途退出,导致学徒中断实习训练;或者企业仅从配合角度接纳学徒工学交替,只求完成规定工作量,难以保证“师带徒”的质量,严重制约了学徒的实践教学成效。
校企“交融”发展是实现双元教学的通用模式,企业的技能培训是“双元制”的主体,职业学校则辅以专业理论来提升实践培训成效。[8]从目前来看,长三角区域的部分机械类工程训练中心缺乏行之有效的协调发展机制,校方主攻理论知识教授,企业主攻实践应用练习,双方合作还停留在“嫁接”形式上,导致学徒的实践能力与理论知识脱节,造成人才培养目标和社会需求之间的脱轨。此外,关于学徒的实践内容、实践目标、实践任务等,双方各有标准,难以达成统一的“训练中心标准”,往往让学徒无所适从,增加了训练难度系数。
行之有效的考核体系是保证训练实效的“推进剂”,部分机械类工程训练中心仍然沿用“双百分制”,分校方考核和企业考核,但考核更关注训练的“形式”和“过程”,校方负责考核理论知识和综合素养等,企业主要考核实践能力,两者之间的知识点不匹配或者关联度不高;此外对于学徒改进工艺、创新实践等重大成就均不涉及加分项,失去了对学徒训练成果进行评定的意义。
构建基于政校企共建的公共工程训练中心,以“新型学徒制”为核心,政府牵头建立“校企合作多对一调度机制”,与多家企业保持稳定的合作关系,保证工程训练中心可根据企业的生产突发情况进行灵活调配,保持工作不停、训练不断。关注中小型企业发展动态和市场需求,重视企业行业技术革新,适时优化学徒工作内容,让学徒技能训练紧跟前沿技术,让技术升级改造为企业发展创造更多更大价值。企业的积极性从根子上被调动起来,主动参与工程训练中心“师带徒”的《人才培养目标》《任务实施计划》《项目训练方案》等制定,进一步增强了企业的责任意识和创新意识,校企合作由“一头热”逐步向“两头甜”过渡。
校企融合度体现了校企协调递进发展的进程,工程训练中心应构建深度融合的训练标准,建立“校企协调发展机制”,通过定期组织“新型学徒制研讨会”“校企合作创新形式交流会”“新型学徒制优秀范例分享会”等交流活动,探讨将产品标准、技术标准及服务标准转化为人才认证标准,打通“专业”与“职业”的鸿沟,把技能标准引入培训中心。通过规范化运作,糅合校企标准的差异性,共同商讨制定统一的《新型学徒制学徒标准手册》,就实践内容、实践目标及实践任务等达成一致,让合作“嫁接”有章可循,既符合校方的“理论知识教授”,又满足企业的“实践应用练习”。
工程训练中心在训练之前给学生提要求、设目标,可与技能大赛、“1+X”证书制度、行业认证直接接轨,建立和完善各培养环节综合评价考核体系,加强与行业标准、岗位要求对接,以“过程考核与结果考核相结合”为基础,以“课程考核与1+X职业技能考核相结合”为切入点,以“校内考核与企业实践考核相结合”为深化面,形成“课程考核+职业技能考核+跟岗实习”的综合考核标准,企业在标准内主导设置加分项,即对学徒在训练过程中有改进工艺、创新实践等项目实行加分制,如学徒训练过程中借助CAD制图,有效融入数控加工技术的指令操作,能够准确地提供零件的数据信息包括尺寸、材料、形状等,及时通过信息网络传递给另一方,保证了设计出的图纸精准度高,产品误差率小,提高了成品率。[9]
综上所述,新型学徒制在传统学徒制的基础上融合了职业教育因素,应发挥政府主导作用,以工程训练中心为依托,通过与企业建立深度合作机制调动企业积极性,以技术革新、技能升级改造为推手,构建出校企统一培养和考核标准,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发挥“师带徒”功能,通过工学结合对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变革创新,在培养高技能人才的过程中适时进行成果转化,推动校企之间的“双丰收”,进而促进长三角区域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