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昆山市人大常委会积极探索监督方式方法创新,不断提升人大监督工作的广度深度,会同市纪委建立联合监督工作机制,努力提升人大监督质效,在推动高质量发展和现代化建设中彰显制度优势,发挥更强作用。
凝聚共识,确保联得有效。市人大常委会会同市纪委对党的文件和法律法规进行了研究,出台关于建立市人大常委会、市纪委联合监督工作机制的实施意见,明确纪委突出政治监督、人大突出工作监督和法律实施监督的原则,并向市委汇报、“一府两院”通报。根据市委部署要求,经市人大常委会与“一府两院”主要负责人座谈协商,联合监督将光圈定在“一府两院”工作报告中重点民生事项的落实情况上,保证监督力点更实、靶向更准。在充分征求部门和代表、群众意见基础上,首次监督主要结合部门评议开展,对市发改委、公安局、民政局等10个承担民生工作任务较重的部门进行监督推动。在选取监督事项时,明确每个单位2—4项的民生重点事项,把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整改情况作为联合监督的目标对象,确保监督工作有的放矢。
强化协同,确保督得有力。联合监督优势在“联合”,重点难点也在“联合”,市人大常委会、市纪委把握两种监督的内在联系,让各自优势长处得到充分发挥,形成既齐抓共管、又各负其责的工作格局,从而实现“1+1>2”的监督效果。
在监督过程中,人大监督主要聚焦工作推进的情况,督促各部门围绕目标高效率推进、高标准实施、高质量完成;纪委监督重点查找加强对履行党委主体责任、“一把手”第一责任、班子成员“一岗双责”情况的监督检查。通过联合监督,将对人、对事的监督统一起来,以监督促整改,以整改提作风,压实了工作责任、彰显了权威刚性。
对发现和解决贯彻落实不及时、不主动,举措不够有力、作风不够扎实、成效不够明显等问题,各工作组紧扣目标量化指标,定期检查工作情况,发现脱幅环节及时督促整改。围绕联合监督工作的开展,人大、纪委构建信息互通、联合督查、问题移交、成果共用的工作链条,在选题前开展联合调研,在过程中开展联合监督,在结果上加强联合运用的机制措施,形成良性互动。
公众测评线上线下同步开展,累计关注群众超过3万多人,收回有效样本2.2万余份,样本有效率超过了90%,其中,人大代表提交问卷303份,其他市民群众提交2.1万余份。这一份份问卷是民意表达的直通渠道,是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具体体现。
跟踪问效,确保促得有为。联合监督重在成效,促进工作水平提升是最终目的。市人大常委会、市纪委坚持面对面交办问题,实打实督促整改,坚决做好监督评议“后半篇”文章。
联合监督工作小组在调研走访、吸收意见的基础上,形成了对每个监督单位的评议报告。报告实事求是,在客观全面肯定工作成绩的基础上,着重指出问题,提出意见建议。与此同时,工作组综合各方意见后整理归纳出十个部门50余条问题清单,市人大常委会和市纪委分别召开专门会议,对问题清单筛查把关,逐项建立整改台账,做到问题表述清晰、责任单位明确、完成时限确定。
市人大常委会、市纪委建立整改落实领导分包制,其中,市人大常委会领导按照分工负责原则,带领各工作组进行整改督导,定时听取整改工作情况汇报,对疑难问题集体会商,研究协调,推动整改落实。各工作组实行问题销号“账单式”管理,完成一项清零一项,做到问题不落实不放过,整改不彻底不放过。
民生的需求,就是努力的方向。通过联合监督,被评议部门“红了脸”“出了汗”,找到了差距、找准了问题,找到了精准施策的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