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文化遗产保护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
——论习近平文化遗产重要论述的鲜明特征

2021-12-05 00:37贺喜焱
人文天下 2021年6期
关键词:文化遗产中华中华民族

■ 孙 克 贺喜焱

中华民族具有绵延不断的五千年文明史,创造了博大精深、历久弥新的中华文化,为后世留下了灿若星辰的文化遗产。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不仅见证了恢弘壮丽的历史进程,更成为融入民族血脉的文化基因和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在新时代伟大征程中的精神动力。

我们党和国家一直高度重视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发展。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入新时代,文化遗产对于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性愈加凸显。习近平热爱优秀传统文化,作为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文化观,满怀热情地关注、不遗余力地弘扬、身体力行地推动文化遗产保护和发展,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和文化自强发挥了重要理论指导作用。①参见中国文物学会:《要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文化遗产——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遗产保护一系列重要指示精神》,《中国文物科学研究》2015 年第1 期。习近平文化遗产重要论述,是我们党文化遗产理论的新发展,是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实践、新经验的优秀理论成果,为新时代中国文化遗产工作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提供了科学指南,凸显出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

一、中国特色:深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根脉

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底蕴深厚,影响深远,体现出中华民族的博大智慧,是中华民族的根脉。习近平文化遗产重要论述,无不透露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当代中国社会发展举足轻重的现实意义,也为我们指明了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的方向。

“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新时代的文化遗产保护和社会文化建设,正是立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这是我们民族基本文化立场的生动体现。“我们生为中国人,最根本的是我们有中国人的独特精神世界,有百姓日用而不觉的价值观。我们提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充分体现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升华。”②《中国人有独特的精神世界(习近平讲故事)》,《人民日报(海外版)》2019 年10 月31 日第05 版。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发展昭示我们,文化昌盛是实现民族振兴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依托,优秀思想、道德和理念作为传统文化精华,历经千百年仍然具有鲜明的时代价值,特别是在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之后,更体现出与时俱进的鲜明品格。2013 年8 月,习近平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国家的繁荣发展和长治久安,文化的力量至关重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塑造新时代文化生态、增强民众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意义重大。我们必须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道德精髓,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旗帜鲜明地弘扬、积极主动地推进、大张旗鼓地建设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对待先辈留下的文化遗产,习近平坚持知行合一、真抓实干:其一,重视中华经典和人文古迹,通古而知今,能够正确而深刻地认知文化遗产的历史和时代价值;其二,在工作实践中不遗余力地宣传、弘扬文化遗产,体现出对优秀传统文化“学思践悟”的统一。根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非一味固守,而是要发扬中华民族开放包容的思想精髓,同时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原则方法,用科学、系统、全面的观点看待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发展。一方面,我们必须正确对待民族文化和外来文化,在对本民族优秀文化遗产旗帜鲜明地继承、不遗余力地实现其创新性发展与创造性转化的基础上,对其他国家和民族优秀文化遗产中符合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需要的,要交流互鉴,兼收并蓄;另一方面,民族文化遗产中蕴含的民族精神,要深刻挖掘,与时俱进,实现其与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有机结合,让文化遗产中蕴含的文化基因为新时代文化繁荣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文化遗产互为表里,要繁荣民族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就必须加强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有效利用。习近平文化遗产重要论述,凸显其深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底色,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和丰厚的文化底蕴。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阐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内涵,对优秀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深刻哲理进行深入的理解并加以运用,使之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实现民族复兴发挥更大作用。同时,赋予中华传统文化新的时代内涵,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魅力,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出中国,走向世界。

二、中国风格:凸显理论引领与实践探索、保护优先与传承发展的两个统一

习近平高度重视文化遗产工作,其文化遗产重要论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继承和弘扬了我们党关于文化遗产的丰硕成果,大力推动了中国文化遗产理论创新和实践工作深入开展。新时代的中国文化遗产保护,正是以科学的理论为引领,同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将保护优先和传承发展融汇其中,探索出独具中国风格的文化遗产保护发展之路。

(一)理论引领与实践探索相统一

知与行、理论与实践之间的辩证关系,是中华民族在历史长河和革命建设中探索并深刻认知的重大问题。对这个问题的科学认知和探索形成的系列科学思想,体现出中华智慧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有机融通,并成为新时代我国文化遗产工作的思想引领和实践指针。

一方面,新时代文化遗产保护需要科学理论的引领,这集中体现在习近平文化遗产重要论述中。习近平文化遗产重要论述坚持唯物、科学、辩证的马克思主义文化观,在前人基础上继承发展,成为其治国理政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凸显马克思主义的优秀理论品格和中华民族的智慧光芒。习近平文化遗产重要论述为新时代文化遗产工作深入开展提供了理论指南,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其一,在继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创新,提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和我们最深厚文化软实力的科学论断;其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基本导向,重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将文化遗产工作目标设定为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需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其三,通过加强文物的保护利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发展,繁荣民族文化,增强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和民族凝聚力。

另一方面,新时代文化遗产保护在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不断深化提升。习近平文化遗产重要论述源于实践、高于实践、指导实践,是在长期工作实践中形成的,本身就体现出“知行合一”的实践品格。其一,习近平历来重视并扎根中国文化遗产工作,在实践中探索和发现新问题、总结新经验、提出新思路,推动我国文化遗产实践深入发展,其思想也在实践过程中进一步得到验证和完善。如对于革命文化遗产,习近平认为不能仅仅保护起来,更要把革命文化遗产融入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中去,作为开展爱国主义和党性教育的生动教材,充分展现其中蕴含着的丰富政治智慧和革命道德。其二,文化遗产看似是历史,但绝不只是过去的事,看似是文化,但又事关社会、国家、民族发展大局。文化遗产工作中必须坚持联系的观点,用全面的视角来看问题,特别是文化遗产在实践中要积极融入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服务国家、区域和全球发展战略。其三,文化遗产工作不是僵化和固定不变的,必须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工作中一定要抓重点,分清主次矛盾,解决好新时代面临的关键问题,以人民需要为根本,致力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中华民族复兴大业。

(二)保护优先与传承发展相统一

习近平指出:“历史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宝贵资源,要始终把保护放在第一位。”①《习近平与中国文化遗产保护》,《人民日报(海外版)》2020 年5 月19 日第07 版。同时,保护和发展事实上并不是截然对立的,需要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的方法对待文化遗产,将保护与开发有机结合起来。②参见许梦媛:《习近平的文化遗产保护观研究》,《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 年第6 期。因此,我们必须始终坚持文化遗产保护优先与传承发展相统一,在保护的基础上继承,在继承的过程中发展,为其注入新的时代内容,并不断创新文化遗产保护的方式方法,充分实现文化效益、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丰收。

一方面,保护是前提,文化遗产的合理开发利用必须建立在保护基础上,保留中华文化底色和民族文化特色,保护文化遗产的真实性与完整性,坚决杜绝破坏性开发、建设性破坏现象的发生。如古建筑保护中,要坚持真实性和原初性,要坚持“修旧如旧,保留原貌,防止建设性破坏”,切不可以保护之名行破坏之事。2014 年2 月,习近平在北京考察时就指出:“历史文化是城市的灵魂,要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遗产。”在2015 年12 月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上,习近平强调北京作为世界著名古都,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是一张金名片,要本着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的精神做到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将城市遗产保护融入现代化建设中。保护文化遗产与现代化建设是辩证统一的,坚持文化遗产保护优先有利于充分展现我国的文化底蕴和民族特色,增强文化自信。在城市开发和经济建设中,决不能盲目拆掉古建筑,破坏文化生态,否则就会割断文化根脉,使城市失去生命力。

另一方面,保护是手段,利用是目的,必须合理利用,实现文化遗产的“两创”。为了保护而保护,只求保护而不能合理利用,则文化遗产保护将难以为继且毫无意义。文化遗产要在保护中发展,意味着要在不破坏的前提下对文化遗产进行适度的开发与利用。单纯保护非良策,在保护中对文化遗产进行创造性转化才是最好的选择。2014 年,习近平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演讲时指出:“每一种文明都延续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更需要与时俱进、勇于创新。”“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③《“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习近平讲故事)》,《人民日报(海外版)》2019 年8 月15 日第05 版。对此,习近平提出要推动创新、求实、发展相结合,坚持真实性保护、整体性保护与发展中保护相统一,走出一条符合中国社会发展的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之路。我们需要吸收前人传承下来的文化精华,推动文化遗产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这不仅对于历史继承有重要作用,对于当今时代的文化发展更具有重要价值。

三、中国气派:立足中国,面向世界,彰显历史、现实与未来三个维度

“在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伟大民族精神和优秀传统文化,这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长盛不衰的文化基因,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要结合新的实际发扬光大。”①习近平:《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更好认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求是》2020 年第23 期。习近平认为,文化遗产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既有历史的厚度,又有现实的广度,还有未来的延展度。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发展,是人类文化命运共同体的发展旨向和共同追寻,对于人类历史、现实和未来具有重要意义。

(一)文化遗产的民族属性与世界价值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立足国情,新时代中国文化遗产的保护发展,更要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现实需要,服务于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习近平强调要对文化遗产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不断实现文化遗产与现实社会的交互融合,真正做到“见人见物见生活”,服务于民、造福于民。当今社会,民众对旅游需求的层次不断提升,文化遗产在旅游领域特别是民俗文化旅游方面具有重要价值。因此,就需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动文化遗产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让广大人民在领略中华文化遗产博大恢弘中感悟遗产之真、文化之美、中华之魂。

同时,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为此习近平倡导要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发出中国声音,贡献中国智慧。新时代中国文化遗产理论和实践的不断深化,也凸显出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华民族的文化担当。习近平提出,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遗产要“走出去”“努力展示中华文化独特魅力”,这是立足现实、顺应社会主义新时代发展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时代趋势,我们必须“把继承传统优秀文化又弘扬时代精神、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的当代中国文化创新成果传播出去”②习近平:《坚定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求是》2019 年第12 期。。

(二)文化遗产的历史、现实和未来维度

1.历史维度

历史是民族文化现代传承的一个基本思考维度。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在历史长河中积累下来的文化成果,是中华民族的智慧结晶,展现了中华民族的创造伟力,承载着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保护并利用好这些文化遗产,对于人类社会发展具有极其深远的意义。文化遗产是留存民族记忆、传承民族精神、增进民族共识、凝聚民族力量的载体,文化遗产保护传承过程也是延续历史文脉的过程。大多数历史记忆都是借助文物、民俗等文化遗产而世代传承,借助文化遗产这一载体,后世得以了解前人的生存样态和思想精髓,追寻民族文化发展脉络,不仅对个体成员的成长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对国家和民族文化的发展乃至世界文明传播也具有非凡意义。

保护传承文化遗产对于保留历史记忆、推动社会发展意义重大。在历史语境下探讨文化的传承,实际上是坚持整体观的问题视野,有利于民族文化现代传承中的各种问题得到更加客观理性的结论,有助于确保民族文化现代传承基本方向的正确性。例如,保护传承红色革命文化遗迹能够为开展爱国主义和党性教育提供生动教材,通过参观党的历史遗迹,学习党的辉煌历史,能够使党员干部增强“四个自信”,牢固树立“四个意识”,有利于永葆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①参见时玉柱:《习近平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思想探析》,《山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7 年第4 期。

2.现实维度

文化遗产的生命力,最大程度地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得到彰显。文化遗产不仅对于中华民族文化发展本身,对于国家经济、教育、民生等各个领域也具有重大价值。

其一,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是一种丰富的人生体验,能够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增强人民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例如,人们在欣赏文物展品的过程中,可以领略中华文化悠久而独特的魅力,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的浸润,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和民族认同感。

其二,合理开发利用文化遗产,有助于带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动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水平改善。如文物保护与修缮工作,既可以创造劳动就业岗位,又能够提供优质公共文化服务产品,还可以借助文化遗产资源发展文化旅游业。

其三,文化遗产中的某些元素对于文学、艺术、教育甚至科技等各领域的创新发展,也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文化遗产保护传承能够为跨界融合的创作者们提供丰厚的资源,近年来如火如荼的博物馆文创、“非遗+”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3.未来维度

历史、现实和未来是相通的,新时代的文化遗产保护以历史为依托,以现实为基础,以未来为指向。“历史照亮未来,征程未有穷期”,传承历史才能明晰前进方向,开创辉煌未来。无论对于国家还是个体,文化遗产都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值得珍视、保护和传承的财富。

展望未来,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持续繁荣,必须以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的文化遗产为重要依托。2014 年2月,习近平在北京市考察工作时指出:“搞历史博物展览,为的是见证历史、以史鉴今、启迪后人。”文化遗产以无声的诉说告诉世人,只有了解历史才能增长智慧、珍惜现在,也只有了解历史,才能谋划明天、展望未来。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不仅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重要的现实意义,更对未来长远发展意义重大。

结语

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灿烂辉煌的文化遗产不仅见证了中国悠久的历史,更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核心要素,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支撑,是新时代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资源。习近平文化遗产重要论述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品格,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根和魂,强调立足国情,立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创新性地建构起适应新时代发展要求的文化遗产保护理论体系。中国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工作,在习近平文化遗产重要论述指引下,正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理论道路和实践道路,彰显中华民族伟大的文化生命力和创造力。

猜你喜欢
文化遗产中华中华民族
World Heritage Day 世界遗产日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与文化遗产相遇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Tough Nut to Crack
努力树立中华民族的文化信仰
文化遗产是“价值富矿”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