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与士大夫精神

2021-12-05 00:37:40董名杰
人文天下 2021年6期
关键词:之德士大夫周易

■ 董名杰

一、士大夫与士大夫精神

士大夫群体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具有重要地位的社会阶层,最初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两个不同的贵族称谓——“士”与“大夫”。据《礼记·王制》载:“王者之制禄爵,公、侯、伯、子、男,凡五等。诸侯之上大夫卿、下大夫、上士、中士、下士,凡五等。”西周宗法制度形成了“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贵族等级,其中“士”与“大夫”属于较为低级的贵族。

春秋以来,礼崩乐坏,社会动荡,“士”与“大夫”的内涵在历史变迁中逐步发生变化。首先,“士”的贵族身份逐步丧失。“天子失官,学在四夷”(《左转·昭公十七年》),受过教育或获取军功的庶民也可以升格为“士”,“士”逐步转变为一个社会阶层。战国时期“士”多选择游说列国,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葛兆光就将战国时期的“士”阶层概括为“一个不拥有政治权力却拥有文化权力的知识人阶层”①葛兆光:《中国思想史(第一卷)》,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 年,第80 页。。其次,“大夫”从贵族称谓转变为官僚称谓。如秦汉以后设置“御史大夫”掌监察,“谏议大夫”掌议论。

“士”与“大夫”之所以在后世被合用为一个称呼,有先秦时期两者贵族等级地位相近的历史渊源。更重要的是,随着封建社会的发展,国家官僚的选拔逐步摒弃了以血缘等级关系为核心的宗法制,更加注重个人的才华与品德。尤其是隋朝创立科举制之后,知识分子可以通过科举考试成为国家官僚,从“士”转变为“大夫”,实现社会阶层流动。因此,“士大夫”是封建社会时期知识分子与国家官僚的结合体,“官僚就是士大夫在官位时的称号,绅士则是士大夫的社会身份”①吴晗、费孝通等:《皇权与绅权》,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48 年,第66 页。。

士大夫精神是指士大夫这一社会阶层所应具有的道德品质与精神风貌。“因为士大夫肩负着‘治国、平天下’的重任,所以古人对其非常重视。”②温克勤:《略谈士德和士大夫精神》,《伦理学研究》2012 年第1 期。在封建社会中,士大夫阶层具有独特且重要的影响力。作为社会文化权力的主导阶层,士大夫承担着文化传承的文化功能与兴学教育的社会功能;作为政治权力的过渡与传达,士大夫又起到了沟通帝王与黎民、庙堂与民间的政治功能。因此,士大夫精神不仅关乎士大夫治理国家的观念与能力,更会影响到社会文化的传承与黎民百姓的教育。

士大夫精神内容丰富,外现显气质风度,内化入意志品行,其发展流变贯穿了整个中国封建社会,历朝历代都会对士大夫精神进行密切关注与鲜明引导,因此士大夫精神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又具有不同的体现。但总体上来说,这是一种自我要求与社会责任的结合,余英时将其总结为“超越他自己个体的和群体的利害得失,而发展为对整个社会的深厚关怀”③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 年,第35 页。。

二、“群经之首”:《周易》

《周易》是中国古代重要的文化典籍,但关于《周易》的创作者与具体成书时间,历代文献典籍中均无明确的记载。现代考据学、考古学诞生之后,学界对于《周易》考证与分析所达成的共识在于:几位可能的作者均是治国者或参与国家治理者,而且都肯定周文王与《周易》有关。④参见李圣强:《〈周易〉经传德治思想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2020 年,第68 页。“西伯盖即位五十年。其囚羑里,盖益易之八卦为六十四卦”(《史记·周本纪》),“西伯”就是周文王姬昌。

春秋时期,诸子百家兴起,《周易》被诸派奉为经典,孔子对其尤为推崇:“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论语·述而》)正是因为《周易》所蕴含的深刻哲理与文化影响,其在后来秦始皇焚书坑儒中免于焚毁。汉武帝确立“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文化政策之后,儒家学说的地位大大提升,《周易》也得以成为官学。《汉书·艺文志》将儒家学派总结为“游文于六经之中,留意于仁义之际,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宗师仲尼,以重其言”。所谓“六经”,指的是儒家经典《易》《诗》《书》《礼》《乐》《春秋》。“六艺之文:《乐》以和神,仁之表也;《诗》以正言,义之用也;《礼》以明体,明者著见,故无训也;《书》以广听,知之术也;《春秋》以断事,信之符也。五者,盖五常之道,相须而备,而《易》为之源。”(《汉书·艺文志》)可见,自汉朝起,《周易》就已经成为“群经之首”。

自汉武帝之后,以儒学为官学的文化政策为后来历代封建王朝所继承,成为封建帝国巩固统一的重要举措。儒家学说成为国家意识形态,其影响也充斥于整个国家与民族的文化生活之中。更为重要的是,国家官僚的选拔开始以儒家经义的通晓掌握为标准,天下士子皆以儒家学说作为立身、入仕的准则。《周易》作为儒家“群经之首”,自然是天下士子所必须熟知的。对此,东汉史学家班固感叹道:“自武帝立五经博士,开弟子员,设科射策,劝以官禄,讫于元始,百有余年,传业者寝盛,支叶蕃滋,一经说至百余万言,大师众至千余人。”(《汉书·儒林传》)随着后世科举制度的发展,科举考试越来越成为天下士子入仕最重要的途径。北宋王安石变法对科举考试内容进行改革后,儒家经义的重要性进一步突出,士人追求科举及第必不能绕开《周易》。

《周易》对于士大夫的影响源于他们在求学就读期间就开始理解《周易》,并内化到文章思想、为人处世之中,可以说直接推动力是科举入世的需求。但从根本上来看,儒家学说被确立为官学之后,儒家文化对于中国的影响是全方位的,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儒家文化的熏陶下,士大夫群体作为社会文化权力的主导阶层,对《周易》的理解与掌握是其“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必然追求。

三、《周易》与士大夫精神的契合

在儒家文化的熏陶下,《周易》对士大夫精神的形成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以一种道德、政治、社会的理念来指导士大夫群体,使他们在道德上明君子之德,在政治上尽人臣之忠,当仕途不易或淡泊名利之时则归大道之隐。

(一)明君子之德

“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周易·坤卦》),希望君子能够效法大地厚实和顺之象,不断增其自身之德以容载万物。《大学》亦载:“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可见,儒家学说对于君子之德有着执着的追求。那么,何为君子之德?士大夫群体又如何展现自己的君子之德?《周易》对君子之德的形成、保持、提升都有自己的见解,形成了一整套完备的道德体系。

“君子学以聚之,问以辩之,宽以居之,仁以行之”(《周易·乾卦》),“学问”是君子所必须具备的,亦是君子之德的初始。“君子以成德为行,日可见之行也”(《周易·乾卦》),君子之德的要求还体现在他们的为人处世与日常生活之中。“随有获,贞凶;有孚在道,以明,何咎”(《周易·随卦》),要求君子在为人处世中心怀诚信,坚守正道,立身光明磊落,为世人所见。“山下有雷,颐;君子以慎言语,节饮食”(《周易·颐卦》),要求君子日常生活做到俭朴。作为中国古代的知识分子,士大夫群体接受了正统儒家教育,将《周易》所要求的君子之德与儒家其他典籍的教诲相结合,不仅将自身与庶民相区分,更努力做到以己身行表率,成为世人效仿的榜样。

君子之德的外化更重要的是长久保持。士大夫群体中亦不乏道貌岸然之徒,也有中道转坏之辈,北宋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就将唐玄宗朝宰相李林甫描绘为士大夫群体最为不齿的对象:“尤忌文学之士,或阳与之善,啖以甘言而阴陷之。世谓李林甫‘口有蜜,腹有剑’。”(《资治通鉴·唐纪三十一》)“不恒其德,或承之羞”(《周易·恒卦》),就表达了长久保持君子之德的重要性。“明入地中,‘明夷’。内文明而外柔顺,以蒙大难,文王以之。‘利艰贞’,晦其明也;内难而能正其志,箕子以之。”(《周易·明夷卦》)《周易》以周朝文王、商朝箕子蒙难而不改其志,最终成就“君子之德”为例,告诫士大夫当以文王、箕子为榜样。在士大夫群体之中,文王、箕子等一直都是他们崇拜与效仿的先贤,并以之作为自己道德追求的目标与方向。

“风雷,益;君子以见善则迁,有过则改”(《周易·益卦》),要求君子能够迁善改过,以此增益己德。士大夫群体通过“成德之行”的不断实践与“君子之德”的长久保持之后,在这个过程中逐步认识到自己的诸多不足之处,以此为基础不断改善并注重提升自我,从而提升君子之德,以达到君子修身的目的。

(二)尽人臣之忠

人臣思想即忠君思想,也是儒家学说“三纲五常”的核心内容之一,深为封建社会的士大夫所遵从,忠君也成为他们恪守的道德之一。早在先秦时期,就有“士为知己者死”的慷慨悲歌,进入汉代,董仲舒“君为臣纲”的封建伦理更强化了“臣事君以忠”的君臣观念,故“忠君”可谓是“人臣之忠”的第一要义。“含章可贞。或从王事,无成有终。”(《周易·坤卦》)“从王事”之意是,士大夫群体应当尽心辅助君王成就仁政与霸业,“无成有终”则希望入仕能谨守臣职至终。两千多年来,中国历代辅助君王成就伟业的名臣不可胜数,如商之伊尹、周之周公、唐之魏徵等,并为历代士大夫所敬仰。

作为政治权力的过渡与传达,士大夫不仅要做到辅佐王业,还需要对天下黎民尽责,表现出明显的社会关怀。“泽上于天,夬;君子以施禄及下,居德则忌。”(《周易·夬卦》)“泽上于天”指泽水化汽升腾于天,意味着将天降甘露普渡万物,君子要有这种化水为汽、居汽为雨的普渡精神,果断降恩泽于天下百姓。若一味积居不施,则会导致民怨沸腾,自己亦会难以幸免。故“君子以施禄及下”就要求士大夫入仕之后不仅要忠于君主,更要以天下百姓福祉为念。后世被文人士大夫视为忠君爱国之楷模的屈原就有“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的长叹,这亦是士大夫群体心忧百姓的写照。那么,如何真正做到护佑百姓?《周易》同样给出了解释。

“木上有水,井。君子以劳民劝相”(《周易·井卦》),意指君子应努力为庶民操劳,勤勉百姓互相资助。解决百姓的温饱问题就是恩泽百姓的第一步骤。“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管子·牧民》),当百姓温饱得以解决,接下来考虑的当是百姓教化之题。“山下有风,蛊;君子以振民育德”(《周易·蛊卦》),意指需要培养民众的道德,使他们能够恪守礼制、明辨荣辱与是非。“水洊至,习坎;君子以常德行,习教事”(《周易·坎卦》),意为君子除恒久保持美德之外,更要反复熟悉政教事务。在儒家学说的教导下,士大夫群体信奉“学而优则仕”,抱有强烈的用世之心,入仕之后汲汲进取,在治国平天下这个终极追求的激励之下,认真处理各种政事,劝诫帝王施仁政,又努力完善礼仪法典,维护社会秩序安定,将毕生政治抱负付诸实践。“劳谦君子,万民服也”(《周易·谦卦》),意指勤劳谦虚的君子必为天下百姓所服从,这里的“勤劳”亦指臣子操劳政务,爱惜百姓。

士大夫入仕之后,亦常逢难为之政,遇昏庸之主,那么又该何去何从?“比之自内,贞吉。”(《周易·比卦》)“比之自内”,以内部亲密比作臣子辅助君主,希望臣子能够守持正固,不忘初心,如此便能获得吉祥。作为儒家经典的《周易》得到士大夫群体的广泛传承,亦影响甚广,在此感召之下,身怀治国济世之志的文人士大夫,即使生不逢时、饱受打击,依然忠君爱国,如北宋士大夫范仲淹就有“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岳阳楼记》)的感慨。当朝代更迭、社稷倾倒之时,士大夫群体更需坚守本心,《后汉书·逸民列传》有言:“汉室中微,王莽篡位,士之蕴藉,义愤甚矣。是时裂冠毁冕,相携持而去之者,盖不可胜数。”

(三)归大道之隐

“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论语·泰伯》)士大夫群体素以治国平天下为己任,积极入仕以尽人臣之忠。然当天下混乱、朝政腐败之时,部分士大夫有感于世道艰难,抱负难成,回天无力,便以隐而不仕来做无言的抗争。“泽灭木,大过;君子以独立不惧,遯世无闷。”(《周易·大过卦》)以大泽淹没树木比喻乱世,希望君子身处乱世仍能遗世独立,如此便能无所苦闷。是故当现实与理想冲突之时,部分士大夫毅然自我流放,不留俗世。

“初九曰:‘潜龙勿用’,何谓也?子曰:‘龙德而隐者也。不易乎世,不成乎名;遯世无闷,不见是而无闷;乐则行之,忧则违之,确乎其不可拔,潜龙也。’”(《周易·乾卦》)“潜龙”意思是巨龙潜在水中,比喻为士大夫并不急于施展才华或不迷恋功名。“潜”与“用”的互相转换在于时机不同,故有时士大夫所表现的“顺时而动”“以退为进”,并非是他们丧失进取之心,而是隐忍等待。“乐则行之,忧则违之”,指称心的事付诸实施,不称心的事则不实行,亦可指君子于治世出仕,乱世不仕,不为功名利禄而出卖本心,不与黑暗浊流同流合污,并“确乎其不可拔”,牢固树立坚定不移的信念,故言“君子虽穷,不处亡国之势,虽贫不受乱君之禄”。对于士大夫来说,这种归隐,看似消极,实则有为,用自身的品行和人格力量来感召世人,潜移默化地影响社会风气,意图达到澄清政治、驱逐黑暗的目标。这是他们对大道的一种诠释,即“有道则见,无道则隐”。

除天下无道之隐外,《周易》之中还有另外一种隐,即不屑于世俗名利,追求自然无为之隐。这种归隐方是“心隐”,即无论世俗如何变迁,无论治世乱世,都心归自然,不愿入世。如“上九不事王侯,高尚其事”(《周易·蛊卦》),就表达了淡泊名利与不屑富贵之意。因此,许多士大夫隐名逃世,超然物外,过着躬耕垄亩、安贫乐道的生活。对于这些士大夫来说,这种隐士心态并不是一种自命清高,而是一种精神自得的自我追求。相较于功名利禄,这才是至高无上的。东晋陶渊明自言“性本爱丘山”,曾三仕三隐,最终明世俗之累,不为五斗米折腰,毅然挂印而去,从此“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躬耕垄亩,自给自足,过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隐士生活。“‘不事王侯’,志可则也”(《周易·蛊卦》),认为“不事王侯”这种高洁的志向值得君子效仿,因此历朝历代都有士大夫继承隐士之志,形成了一种具有延续性的隐士文化和传统,也为后世士大夫在“修齐治平”的同时开辟了另外一条追求大道的途径。

结语

两千多年来,士大夫群体皆推崇《周易》。在汉代儒家学说被确立为官学之后,《周易》的地位更加突出。作为“群经之首”的《周易》将人性与外部环境相结合,以一种道德、政治、社会的理念来指导传统文人处世立行,对中国传统士大夫精神的影响深刻而深远,使传统士大夫在道德上明君子之德,在政治上尽人臣之忠,当仕途不易或淡泊名利之时则归大道之隐,呈现出一条清晰的脉络。

猜你喜欢
之德士大夫周易
宋韵
——士大夫的精神世界
中华书画家(2022年2期)2022-11-04 14:33:00
《周易》古经“幽人”诂正
明代士大夫的法律修养
法律史评论(2020年1期)2020-09-11 06:24:52
伦理生活与形上超越
——亚里士多德arete概念的多重涵义及其内在张力
伦理学研究(2019年1期)2019-12-17 12:46:47
从宋初笔记看江南士大夫的“故国情怀”——以《南唐近事》《江南别录》等为例
天一阁文丛(2019年0期)2019-11-25 01:32:04
人生“十不得”
甜甜的“蝴蝶茧”
BUILDING EUROPE
“两德”之德与中华大德刍议
常修“四为”之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