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学视野下的黄河下游文化交流与融合

2021-12-05 00:37:40刘延常魏泽华
人文天下 2021年6期
关键词:济水遗址黄河

■ 刘延常 张 宾 魏泽华

一、黄河下游河道变迁与其他河流、海岸的关系

(一)黄河变迁

黄河向东进入下游后,在山东省内,因泰安、临沂地区山地阻挡,河道南北变迁,给下游地区带来重大影响。据《山海经》《尚书·禹贡》等文献记载,先秦时期,黄河河道经今河北、天津入海;《汉书·地理志》记载黄河经今山东聊城、德州至河北入海;东汉明帝永平三年(公元60 年)至晚唐时期,黄河河道从河南荥阳经今聊城东北行至千乘郡(今东营市利津县)入海;北宋年间,形成西至馆陶、东至济南西的众多北流黄河支流;南宋高宗建炎二年(1128),黄河在滑县李固渡决堤,经滑县、濮阳、东明、巨野、嘉祥、金乡等地入泗水,由淮河入海,由此开始了黄河700多年南流入海的历史;至清咸丰五年(1855),黄河在河南兰考铜瓦厢决口,这就是著名的铜瓦厢改道,也是距今最近的一次大改道,黄河再次由山东东北部入海。

(二)黄河与下游河流、湖泊、海洋及运河的关系

1.河流

济水原是黄河支津,在古代为“四渎”(长江、黄河、淮河、济水)之一。汉代之前济水畅通无阻,因黄河改道,到东晋太和四年(369)桓温建桓公沟时已基本无法通航,济水逐渐消失。①参见邹逸麟:《黄淮海平原历史地理》,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7 年,第148-151 页。现在黄河下游地段以及大清河为济水故道。

大汶河古称汶水,原是济水支流,因黄河南流导致济水上游断流。北宋时期,梁山泊以北的济水又称北清河,与汶水合流后又名大清河,汶水演变为大清河支流。1855 年,黄河夺大清河入海,大汶河注东平湖后汇入黄河,大汶河成为黄河下游最大的支流。

泗河古称泗水,为“四渎八流”之一,是淮河最大的支流。1128 年黄河李固渡决堤,经泗水南流,夺淮河注入黄海。

2.湖泊

东平湖是古代大野泽演变至梁山泊的残迹。黄河频繁决溢,到五代后期,洪水北移,在梁山一带形成了梁山泊。梁山泊淤高后,汶水折北流入大清河。1855 年铜瓦厢决口,黄河夺大清河入海,河床淤高,汶水下游堵塞形成东平湖。

微山湖在广义上也是“南四湖”的别称,南四湖由微山湖、昭阳湖、独山湖、南阳湖组成,其中微山湖面积最大,因此人们习惯将这一片连着的湖泊统称微山湖。金元以后,徐州以下的泗水成为黄河正流,河床淤高;徐州以上的泗水下泄不畅,壅塞形成微山湖。

3.海洋

渤海海岸线:东汉至宋,黄河从千乘郡(今东营市利津县)附近入海,使得今天的东营、滨州西北形成大片新的陆地;1855 年至1938 年,黄河重新自利津入渤海,此时期新黄河三角洲极速向外拓展,速度大概是每年2 千米至3 千米。

黄海海岸线:1128 年黄河夺淮河入海,到明代,不断推动海岸线向外延伸;盐城距海的距离,唐宋时不足1 千米,至19 世纪中叶时已拓展为50 千米。

4.运河

运河深受黄河的影响。隋唐运河的修建处于黄河的稳定期;宋代永济渠遭到了北流黄河的冲击,淤塞严重;元代开凿山东段运河,使得运河呈现南北直线贯通,从此黄河与大运河息息相关。黄河每每决口,都会导致运河淤塞,山东、江苏段运河因此不断调整、新建和疏浚。

二、山东省黄河下游文化遗产举要

因黄河下游的改道与变迁,使之与渤海、黄海海岸线产生联系,形成相关文化遗产;与支津、支流及大运河相关联,使得地形地势等发生变化。河流与地形地势的变化形成不同的地理单元和交通状况,对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习俗等产生相当大的影响,形成不同的文化,也必然产生相互交流,从而遗留下丰富多样的文化遗产。

(一)先秦时期

黄河流经河北省入渤海;济水是黄河支津,自山东利津入渤海;大汶河是济水的支流,相关的还有大野泽、菏泽等湖泊。

文化遗产类型主要有:史前、商周时期的遗址,如乐陵县尹家岳石文化遗址;城址,如章丘区城子崖龙山文化城址、岳石文化城址;墓地,如长清区仙人台周代寺国贵族墓地;黄河、济水之间常见的堌堆遗址,如菏泽市安邱堌堆龙山文化至周代遗址;渤海南岸的盐业遗址,如广饶县南河崖商周遗址;济水东侧及大汶河北缘的齐长城遗址等。

(二)西汉至北宋时期

黄河不断东移,也频繁改道,形成诸多北流河道。

文化遗产类型主要有:泰山封禅文化遗产;汉代诸侯国城址,如章丘区汉代济南国平陵城;曲阜寿丘北宋景陵宫遗址;陵墓,如长清区西汉双乳山济北国国君墓;沉船,如梁山隋代沉船;垦利区海北宋金时期码头遗址等。

(三)南宋1128 年至清代1855 年

黄河向南流经山东西南部、中南部,夺淮河入海。黄河在山东西部淤积使地势抬高,堰塞形成东平湖和微山湖(南四湖),京杭大运河南北贯穿黄淮平原。

文化遗产类型主要有:京杭大运河系列遗产,如汶上南旺分水枢纽、宁阳堽城坝、阳谷七级码头、枣庄台儿庄古城;微山湖、东平湖等的水下文化遗产;曲阜三孔世界文化遗产;邹城孟府、孟庙;邹城明代鲁荒王陵;德州明代苏禄王墓;菏泽元代沉船等。

(四)1855 年至今

1855 年至今,黄河流经鲁西南、鲁西和鲁西北地区,在东营市利津县入海。

文化遗产类型主要有:黄河故道系列遗产,如德州市夏津县黄河故道;大运河沿岸系列文化遗产。

三、黄河下游古代文化交流与融合

黄河下游地区包括河北省东部、南部,河南省的北部、东部,山东省的西北部、西部和中南部,安徽省的北部,以及江苏省的北部。考古发现证明,黄河下游文化遗产丰富多样,历史悠久,富有浓郁的地域特点;文化遗产类型和特点的形成,主要是不同时期黄河变迁及其与相关河流、渤海、黄海关系形成的不同空间分布所致。文化遗产具有不同的时空特征,其共性是黄河发挥了串联作用,即黄河及其支流水路与河道形成的陆路的共同产物。这种现象使得黄河下游文化连接东西、贯穿南北,从大陆延伸至海洋,走向世界,使得文化之间得以交流、传播与融合,对中华传统文化产生深远影响。

(一)史前时期文化互动与交互作用

考古发现证明,史前时期以山东地区为中心的海岱历史文化区,文化谱系为后李文化-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岳石文化(夏代至商代早中期),一般被认为是东夷族团创造的;河南东部与河北东部地区则被称为中原文化区,文化谱系为磁山·裴李岗文化-后岗一期文化(仰韶文化)-后岗二期文化(龙山文化)-下七垣文化(夏代),一般被认为是华夏族团创造的。

黄河下游文化在史前时期主要是黄河、济水流域形成的文化,山东地区的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早中期明显受到仰韶文化的影响,如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吸收了中原地区彩陶文化的元素。在大汶口文化晚期,大汶口文化大规模强势西进。鲁北地区,大汶口文化五村类型具有地域特征,或受河北东部地区后岗一期文化影响,有学者认为可能与族群迁徙相关。

龙山时代,济水流域的山东龙山文化(如鲁西章丘城子崖、阳谷景阳岗、茌平教场铺、定陶十里铺北遗址)受后岗二期文化影响较大,表现出与鲁东类型明显不同的特征;同时,众多城址表明这里已经进入古国时期,如城子崖、景阳岗、教场铺、邹平丁公遗址等龙山文化城址。而豫东地区则是山东地区龙山文化对河南龙山文化影响较大,在这两个地区形成了文化交互作用,代表了族群的迁徙、交流,促进了文明化进程。

夏代,济水流域中下游地区为岳石文化,黄河下游为下七垣文化。夏代早期,岳石文化对下七垣文化影响较大,如郑州南关外遗址岳石文化因素较多。夏代中晚期下,七垣文化对岳石文化影响较大,主要表现在岳石文化王推官庄类型、青州郝家庄类型具有浓厚的下七垣文化因素。例如,近几年发掘的乐陵县尹家遗址出土较多的下七垣文化陶罐等,我们认为此时应有诸多商族移民山东西北部地区,有些已经深入鲁北腹地,对后来商王朝东扩、商文化东渐和夷商文化融合等产生重大影响。

(二)商文化东渐与夷商文化融合

商王朝建立后迅速向东扩张,中原地区的商文化也随之呈渐进式向东发展。东渐主要路线之一是沿着济水向东推进,至泰山以西又分为两条线路:一是向鲁北地区沿济水而下,重要遗址有长清区小屯、济南市刘家庄、大辛庄、惠民大郭、滨州兰家等,都出土了重要的青铜器等文物;二是沿济水支流大汶河向东北鲁中地区推进,重要发现有新泰市府前街、莱芜赢城遗址出土的青铜器等。渤海南岸发现众多盐业遗址,如广饶南河崖、阳信李屋、寿光双王城盐业遗址群等,学术界一般认为这是商王朝控制海盐战略资源而采取的经略举措。

商王朝东扩、商文化东渐打破了山东地区原有的东夷文化格局,一方面是商文化的进入与替代,一方面是夷商文化的融合,最终使山东大部分地区成为商王朝的东土,为传统文化的融合和齐鲁文化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早商时期,鲁西南、鲁西和鲁北西部成为商文化分布区,大辛庄遗址以东地区为岳石文化。中商时期,商文化向东推进至青州一带,以东为岳石文化;晚商时期,商文化到达潍水西岸,以东地区则为珍珠门文化(东夷文化),以临淄地区为中心,向周边辐射,呈现出较好的夷商文化融合现象,为后来齐文化的形成奠定了良好基础。

晚商时期,商人东征和西周早期周公东征路线,即为沟通齐鲁的“鲁道”。这条路线从鲁西济水,经汶水河谷、莱芜、淄水河谷,跨越泰山山脉和原山山脉,到达临淄。①参见邵望平:《考古学上所见西周王朝对海岱地区的经略》,燕京研究院:《燕京学报(新十期)》,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年,第71-80 页。实际上,这些道路也都与黄河、济水以及汶水等河流有关。商文化和周文化的东渐,既是沿着泰山山前平原和山间谷地东行、北行,也是沿着黄河和济水东行、北行。黄河及支津济水、济水支流大汶河为商文化的东渐提供了地理基础,最终体现的是文化交流与融合。

(三)周代齐鲁地域文化的形成

武王克商后,鉴于商王朝在东方的强大势力及东夷力量,周王室分封姜太公到齐国以镇抚鲁北。从西周早中期青铜器发现地点看,齐国的版图扩张主要是沿济水推进的,如济阳县刘台子逢国墓葬、高青县陈庄西周城址与贵族墓、临淄齐国故城贵族墓等。西周中晚期,齐国不断强大,以齐国都城临淄为中心向东西扩张,齐桓公时期已经向西扩张至济水东岸,如章丘宁家埠、济南王府遗址出土的齐文化陶器。春秋末期,齐国扩展至济水以西、黄河以东地区,如阳谷县景阳岗村春秋墓;向南已经扩展至大汶河支流柴汶河中上游,如新泰市周家庄东周墓地。战国时期,齐国则完全占领大汶河流域,如泰安市康家河战国墓。齐国不断侵占原来属于鲁国疆域的大汶河流域,形成齐鲁文化的交汇与融合。

鲁国最初沿着济水东进,后顺泗水支流菏水而下,以曲阜为都城向四周扩展。至春秋中期,泗水中上游、大汶河均为鲁文化地带,向北至济南地区。后因齐国的霸业和鲁国的衰微,齐文化扩展,鲁文化范围减小,在大汶河流域齐、鲁文化交流融合最为充分。同时,吴、越、晋、赵、燕、楚等诸侯国在这一带或争霸称雄,或会盟交流,为齐鲁文化的形成提供了极好的土壤,促进了儒家思想和诸子百家的发展。

(四)秦汉时期地域文化上升为主流文化

秦汉时期,经济的富庶,齐鲁文化的传承,诸子百家的影响,秦始皇开启后世帝王封禅泰山的序幕,以及汉武帝独尊儒术,等等,这些条件共同促进了泰山文化的形成。泰山文化、儒家学说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齐鲁地域文化上升为国家主流文化。黄河下游地区的儒家文化、阴阳五行学说、海洋文化等传入中原大地,同时,这些文化还向外传播至东亚地区,如在烟台龙口、青岛琅琊台、日照等地存有徐福东渡日本的相关文化遗存。

济水流域发现的汉代都城与陵墓有:长清区西汉济北国国君陵墓、章丘区汉代济南国平陵城都城遗址、洛庄汉王陵、章丘区危山汉代王陵俑坑、东平县东平国都城遗址等。这些重要考古发现表明,以泰山为中心的区域不仅经济富庶,也是文化传承发展的核心区域。

(五)隋至清时期大河交汇与文化传播交流

随着朝代的更替与发展,黄河与运河的交互带来了更加便利的大范围文化交流。

隋唐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至北京,南至杭州、绍兴、宁波,沟通了中原和南北,给黄河下游地区带来更多南北方的文化资源。另外,这个时期与日本的文化交流也非常密切。

到了宋代,繁荣的经济、发达的文化通过河流传输。儒家文化向南发展至江浙一带,形成了文化南移现象;宋初,山东地区的泰山学派与苏湖地区的安定学派一起推动了儒学复兴和理学形成。①参见周海春:《安定学派和泰山学派兴起的价值》,《价值论与伦理学研究》2015 年辑刊。全祖望曾评价:“宋世学术之盛,安定、泰山为之先河,程、朱二先生皆以为然。安定沈潜,泰山高明;安定笃实,泰山刚健;各得其性禀之所近。要其力肩斯道之传,则一也。”②黄宗羲:《宋元学案》,北京:中华书局,1986 年,第107 页。

由于黄河向南变迁,元代至明代,山东地区形成了东平湖、微山湖等湖泊。元代,京杭大运河贯通,山东地区成为运河与黄河交叉的核心点,黄河下游又一次迎来了四面八方的文化冲击,实现了地域文化的再次吸收融合与对外传播。山东段大运河系列文化遗产被大量发现与传承,就是最好的证据。

明清时期,大运河畅通运行,为文化交流融合提供了便利,形成了诸多文化繁荣的城市,如枣庄台儿庄、济宁、聊城、临清等。1855 年黄河改道至今,黄河文化贯通中下游并延伸至海洋,为文化传承弘扬和传播注入新活力。

四、发挥考古学优势,保护利用好黄河下游文化遗产

黄河在下游的变迁导致了地形、地势和交通等状况的变化,影响了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和思想意识形态,形成了多样而丰富的文化遗产。以黄河为主干形成的交通网络,串联起相关文化片区,从古到今持续交流融合。从史前时期文化的交互作用、古代文明的起源与形成、早期国家的发展,到传统文化的融合、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逐渐形成了黄河下游文化的特点和优势。

山东省黄河下游文化遗产十分丰富,其中有曲阜三孔、泰山、大运河和齐长城四处世界级文化遗产,众多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和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以及大量的可移动文物及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应将传统文化、文化产业、非物质文化遗产结合起来,开展保护研究弘扬传承,以满足大众的文化需求。

目前,山东省依托考古发现和考古成果,推进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和大遗址保护展示工作。山东在黄河流域已经建立起了5 个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济宁大运河南旺枢纽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泰安大汶口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临淄齐国故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曲阜鲁国故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章丘城子崖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实施了安邱堌堆遗址、景阳岗遗址、青邱堌堆遗址、景阳岗龙山文化城址、茌平教场铺遗址等大遗址考古和保护展示工程。

在山东省文化遗产保护规划“七区四带”中,曲阜片区、鲁西片区、省会片区、黄河三角洲片区,以及大运河文化遗产带、黄河文化遗产带、齐长城文化遗产带和海疆文化遗产带等,均与黄河下游密切相关。其中,建设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和“海上丝绸之路”建设,是国家发展战略,可依托考古开展相关专题研究。如开展关于盐业遗址、堌堆遗址、早期文明与国家、齐鲁文化、东夷文化、儒家文化、诸子百家、泰山封禅文化、黄河故道传统文化、大运河文化传承、海上丝绸之路、古代中日韩文化交流比较与渤海、微山湖、东平湖等涉水文化遗产研究等。

结语

保护黄河下游文化遗产是时代赋予我们的神圣使命,需要发挥考古学在研究、阐发、弘扬和传承传统文化方面的独特作用,加强考古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的建设,让文物说话,将文物工作更好地融入社会发展大局,做出我们考古工作者的应有贡献。保护文化遗产是所有工作及其目标的基础,研究是灵魂,统领各项工作和任务,关键是阐发文化遗产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艺术价值、社会价值和当代意义,最终体现在保护研究成果要惠及民众、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要做好展示利用和宣传,使得优秀传统文化持续传承发展,为经济社会发展贡献考古学科的力量。

猜你喜欢
济水遗址黄河
三星堆遗址
神秘的地下遗址
考古学家怎样发现遗址?
英语世界(2022年9期)2022-10-18 01:10:48
多彩黄河
金桥(2020年11期)2020-12-14 07:52:46
黄河宁,天下平
金桥(2020年11期)2020-12-14 07:52:42
『黄河』
当代陕西(2019年21期)2019-12-09 08:36:12
黄河知道我爱谁
当代音乐(2019年2期)2019-06-11 21:17:05
济水文化探源与济读庙的形成(一)
卷宗(2018年26期)2018-11-07 11:45:26
与济水同悠——沿着卢士杰的艺术之路
金桥(2018年8期)2018-09-28 02:30:02
刘家庄遗址的跌宕发掘
大众考古(2014年2期)2014-06-26 08:2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