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孙 巍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文化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了中华民族的共同记忆,熔铸了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2019 年10 月15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郑州主持召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时强调,“要推进黄河文化遗产的系统保护,守好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要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讲好‘黄河故事’,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精神力量”。2021 年4 月29 日发布的《“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中,共16次提及“黄河”,并明确指出“要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实施黄河文化遗产系统保护工程,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黄河文化旅游带”。在迈向文化强国建设的新征程中,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能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精神力量,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和历史文化价值。
黄河横跨九个省(自治区),文化遗产众多,且不同时期和形态的文化遗产资源叠加交错,类型多样,文化遗产保护难度较大。摸清家底,系统梳理黄河文化资源,是挖掘黄河遗产宝藏的第一步。
首先,加快编制《黄河文化遗产名录》,积极开展调查征集,系统保护好黄河文化遗产。我们也可以借鉴国外的一些成果和经验。例如,针对加拿大里多运河文化遗产保护,加拿大政府自1990 年便开始编制《里多运河管理战略规划》,并在每6 年一次的报告中重新评估和更新规划。增强加拿大政府、社会、居民、游客等层面对里多运河的认知与保护意识,促进运河廊道各旅游组织的合作,共同促成里多运河成为设施完善、质量较高的独特文化遗产体验旅游线路。
其次,以数字化科技为依托,建设“黄河文化资源普查与数字化工程”,构建“中华黄河文化资源数据共享平台”,绘制黄河文化资源地图,构建黄河传承和发展的文化谱系。例如,在敦煌莫高窟文化遗产保护中,樊锦诗较早在国内开展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的研究与实践。“敦煌莫高窟重点洞窟壁画数字化项目”总结在建设文化遗产数据库、文化遗产全线数字监测平台、文化遗产数字化技术研究机构等方面取得的成果,分析数字化保护模式在连接文化遗产与现代社会、优化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效果、为后续开发和传播工作奠定基础等方面的积极意义。
最后,合理利用黄河文化遗产,创新黄河文化遗产保护方式。在坚持“保护为主”的前提下,将黄河蕴含的庞大而分散的显性与隐性文化资源进行发掘和盘存,从注重单一文化遗产保护转向文化遗产和文化场景互联互动的综合保护,不断加大黄河文化遗产保护力度。
黄河文化是蓄积了千年文化势能的超级IP,但目前对黄河文化的合理利用、科学利用仍然欠缺。如今“黄河”一词的意义早已突破地理上的河流这种单一属性,融入了9 个沿黄省区宏大的历史叙事。要想让文化得以更好的传承和展现,除了打好历史牌外,还要利用好黄河文化这个超级IP,创新文化发展模式,推动文化资源向文化生产力转化。这是传承黄河文化、活化黄河文化资源的重要保障。
首先,培育黄河文化精品创作生产体系。充分运用黄河历史文化、民俗文化、民族文化、革命文化、水利文化、旅游文化等资源,创新文化产品,推动黄河文化精品的创作生产。王潮歌导演的《只有河南·戏剧幻城》,通过一种可触、可感的全新艺术形式以及先进的数字舞台技术呈现形式,把悠远厚重的黄河文化内涵用全新形式予以再现,将黄河文化与河南历史融为一体,让黄河故事更加生动,让中原文化更加出彩。
其次,实施“黄河文化IP 孵化计划”。凝练黄河文化价值与精神内涵,加大对原创文化IP的扶持力度和知识产权保护,推出更多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精品力作。在深入挖掘活化黄河文化资源的基础之上,辅以新兴表现手段,创新黄河文化表达方式。
最后,加快黄河沿线产业升级更新。推动黄河沿线城市的产业升级,推动黄河文化与文化新业态、新产品与新服务的合作,形成“黄河文化+”格局。依托AR、VR 等科技手段,创新文化体验和消费方式,打造虚拟仿真黄河文化体验馆。例如,宁夏黄河文化博物园利用VR 等高新技术手段,让观众沉浸式体验河套地区农耕文化、黄河奇石、黄河渔文化等内容。①参见刘婵:《推进黄河文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河南日报》2019 年10 月25 日第009 版。
新媒体时代,加快构建黄河文化品牌与现代传播体系,不仅是发展黄河文化产业的客观要求,也是弘扬与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必然要求,更是推动黄河文化走出去、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的责任使然。
首先,构建构建黄河文化品牌体系。做好黄河文化品牌的精准定位,塑造黄河文化的统一品牌和标识,兼顾黄河流域文化特色与黄河文化传播的普适性。讲好新时代黄河故事,要创新智慧旅游营销方式,向国际社会全面展示真实、立体、发展的黄河流域,提升黄河整体辨识度和国际影响力,保护、传承和弘扬黄河文化。①参见卢旭:《黄河文化旅游带建设推进活动在山东齐河举办》,《中国文化报》2021 年6 月4 日第001 版。
其次,通过现代科技创新黄河文化传播的内容、媒介和途径,将黄河文化的传播与黄河沿线城市的历史记忆、生态建设、文化功能等方面相融合,构建全方位、现代化的传播体系。例如,大运河文化带通过各类新媒体宣传手段,总结新媒体传播平台如何与大运河文化带品牌建设需求进行匹配,包括以抖音为主的短视频平台传播模式(如“寻找大运河江苏记忆”),以微博、微信公众号为主的新媒体图文平台传播模式(如“大运河微心愿”),反响良好。
黄河文化创新传承利用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坚持系统思维,统筹推进各项工作,加强协同配合,才能够推动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
首先,统筹黄河流域沿线城市资源与力量,创新黄河文化建设的合作组织、机制、政策与内容,推进区域协同合作,构建黄河文化命运与利益共同体,打造区域协同发展的“样板间”。
其次,以文化保护传承利用为重点,推动黄河文化建设与重大国家战略对接。不断加强国际文化交流与合作,推动黄河文化走出去,将黄河打造成中华文化传播的符号和载体。例如,在2019 年第十二届“汉语桥”世界中学生中文比赛“郑州第一课”课堂上,来自五大洲的200 多名外国学生齐诵“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徜徉于诗词中的黄河文明之旅。②参见刘婵:《推进黄河文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河南日报》2019 年10 月25 日第009 版。可以通过这种大型活动,讲“活”黄河历史和当代故事,推动黄河文化的全球传播。
最后,健全社会力量参与黄河文化传承利用的长效机制。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通过多种形式参与黄河文化的创新传承利用;通过“产学研”合作互助,深挖黄河文化基因;动员市民参与文化志愿服务,为黄河文化的建设提供坚实的群众基础。